没在计费入围名单之内而最终拿到项目的,自然有比较深的道行,从公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时力、立信、星亚这三家公司都是死守本地计费地盘的厂商,别人别想进来,我也不想出去,后来到BOSS集中化的时候,最先是星亚走出了天津,他在技术方面的看家本事是通过内存数据库以及独有的其他技术特长,使计费、帐务处理等工作效率极高,要说到计费等数据处理的实时能力,星亚确实有两把刷子;不过相应的代价是系统的稳定性,这点也给星亚后来带来了压力和风险,这是后话。
立信公司在广东最初不是做IT集成的,但是当时立信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就是作为广东移动计费系统的外包厂商,最初的协议我不知道,只是传说由立信公司负责构建和运营广东移动的计费系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由立信公司负责采购和开发、集成,而广东移动按照话单数量向立信公司付费,每张话单几分钱之类的。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外包方式也很正常,或者说是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情,广东公司用交易成本替换掉了自身的组织成本,自己不用购买和维护设备,也不用养一批人,将计费能力全部外包给第三方,这也是国外很多运营商都做的事情。但到后来,有的人反对这种模式,好像主要原因是移动大发展后一算,要给立信多少多少钱,觉得不合算,于是这种模式就没有延续下去。其实如果一直外包下去,在经济方面广东移动并不见得吃亏,因为购买硬件和开发、集成方面的费用并不比外包出去省多少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IT支撑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将其外包自然会有问题,所以我赞成将计费收回来,但并不赞同当年断然中止与立信合作的处理方式。
而时力做北京移动的计费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到后来,计费系统越来越复杂,时力自身的规模和技术能力不再能支持越来越多的IT支撑系统的时候,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的移动通信竞争并不如外地激烈,因此对于计费系统的需求在复杂度和能力方面的需求还不是特别高,这也给时力公司能长期存在于计费SI圈子创造了条件。
所以说,计费元年的计费厂商是八仙过海,各有各的绝活儿,没有特点和特长的公司是很难在这个领域生存下来的,即使一开始可能依靠关系或出奇取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坚持下来的公司不多,能坚持下来的人也很少,大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优化,最终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在IT建设方面实践着。
这个阶段的计费厂商主要做的工作是联机采集和批价,很多帐务处理、营业等功能还在地市公司,因此这些方面有优势的厂商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只是在做技术储备。但是不久之后,这些能力就在BOSS项目中成为厂商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了。
可能有的朋友认为这些都是陈年老帐,可我觉得有必要,至少在两方面是有必要的:首先是在工作层面,温故而知新,了解这些SI成长、发展,有的走向衰落的过程,便于我们了解和把握现在的情况,也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进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在技术层面,不要看不起最基础的计费。从客户角度来看计费是对通信费用的计算,但在运营商内部,计费工作首先是对用户通话或者其他通信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才是根据业务部门制定的规则以及用户的属性计算相关的费用。就象我以前在回答网友的评论时说过,“计费部门是执行部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实现,打个比方,我们是给战场上的战士们提供武器弹药的人,但具体怎么打,那是业务部门定的。”但是无论计费规则定成什么,计费信息的收集是运营商支撑系统的基础。记得当年曾经和固网的同志们打过嘴仗,就是探讨要不要对固网交换机改造,实现联机计费信息采集,当时固网的同志就认为,通信包月的收费方式是趋势,所以没有必要再对计费信息和通话记录进行采集和处理了;而我们的观点认为这些信息的采集也是为运营商自身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服务和支持,是必须的。不知道现在固网的同志们是否已经逐渐认同我们的观点,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我们已经在做,而且在做得更深入,从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来看,计费能力恰恰是运营商IT支撑,尤其是业务支撑能力的基础,地基打不牢,上层的应用不会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