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小汤山给新员工讲课的时候,我说我是94年加入中国移动的,下面一片哗然;据说之前财务部的经理介绍的时候也说自己的邮电工龄已达17年,下面更是一片哗然。在一个企业工作十年,在我毕业的时候是一件几乎不可想象的事情,记得一个同学签了北京吉普8年的合同,当时感觉就是把自己的一辈子卖给了这个企业。在一个企业干了13年了,要说对这个企业没有感情,绝对是假话,更不要说对于我来说,亲身经历了中国移动从弱小到强大,按照资本市场的说法就是融入在这次主升浪中,感觉更是不同。所以,当头几天看到《中国移动的青春期》的时候,心头颇有很多不平静。
大家看到现在中国移动的辉煌,恐怕很难想象中国移动的以前。记得我到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报到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单位是我报到前三个多月前才成立的,我光荣地成了这个单位的第18名员工。那个时候,移动局的办公地点是在邮电部机关外面,在第一招待所(六部口胡同里面的一个供外地邮电职工到邮电部办事时的临时居住地)租了几个标准间,稍微改造了一下就成了办公场所。我来的时候,已经是4间房了,比最早的多了一倍。后来,随着人员增加,租房间不够了,又在附近的咖喱胡同租了两间房,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锦什坊街的北京市计算机研究所租了顶层一层(现在锦什坊街拆迁扩建,估计这个地方已经没了),移动局已经有四、五十人了。在那里,我们建了全国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一期工程,96年3月份计费结算中心独立成为一个专业部门,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的专业化管理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96年计费结算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小小的机房似乎属于我一个人的,虽然手段很落后,通过手工拨号MODEM传递漫游结算数据,在结算日那几天,每天都要加班到9点多才能回家吃晚饭,但是那时候真不觉得有多苦。后来,人员充足了,一群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小伙子快乐地工作着(十年后,这些70年前后出生的员工都成了中国移动某部门的经理);而作为移动局办公地点唯一的机房,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全局只有5个空调,分别放在会议室、局长办公室和机房里。97年的夏天很热,计算机所供电不足,为了保障机房和业务正常运转,局长下令只开机房的空调,全局的职工,包括局长,都在大汗淋漓地工作。还有一次,一场大雨,屋顶漏雨,漏雨的地点不偏不倚在主机的正上方,当时我们都以为完蛋了,结果小型机居然还在正常工作,从此对摩托罗拉生产的设备达到军用标准有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摩托罗拉早已不生产小型机了)。
99年成立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筹),2000年5月16号中国移动正式挂牌从中国电信中分离出来,这个时候移动公司已经搬到天宁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家。现在这个楼还是中国移动的研究院办公所在地,一级业务支撑系统的机房也在那里。从锦什坊街搬到天宁寺的时候,觉得真是鸟枪换炮,能在这么豪华的地方工作,简直是做梦一样,也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会在更好的地方。到天宁寺的时候,移动局已经有上百人了,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以前的同事见面次数逐步减少,老同志们在一起的时候,开始感慨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大不如前,其实这些“老同志”都不过30上下,但工作热情和能力是公司里最高的一个群体,也正是这些经历艰苦创业的移动通信初创者,是推动移动发展的主力部队。另一方面,在电信分家的时候,从中国电信、邮电部、以及其他单位补充了很多领导和人员,这些人的经验是保证企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种老中青结合的人力资源结构,为移动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