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套餐

(2007-04-20 22:20:00)
标签:

杂谈

    今天去曾剑秋老师的博客上溜达了一圈,看到了关于曾老师关于套餐的一些观点,先妄加了些评论,然后回来在自己的博客上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要承认套餐的历史作用和价值。电信运营商最早的套餐还是我在2000年在市场部的时候设计的,那时候电信监管非常严格,不允许运营商之间进行价格竞争,所以大家都在拼命地做政府工作,希望能使价格管制的政策能有所松动。终于有一天说服了信产部,允许运营商做套餐,于是我就收集各省的资料,做出了中国移动总部的第一套套餐(ps:当时也是非常自豪的)。那个时候的套餐计算确实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数据调查,再做分析,最后拿出来的时候,还要上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审批通过后,报信产部审批,最终发布全国执行。现在看这个过程似乎有些可笑,因为类似的营销案去年一年全国做了将近8000种,如果每种套餐推出都象以前那样流程,岂不可怕?

    所以说套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是有效的,在套餐出现的初期,它是运营商规避政府政策管制的利器(且不评估这种管制是否合理和正确,但这确实是历史);但是发展到一定时期,恐怕“眼花缭乱”的套餐给运营商带来的不是利润、收益或者增长,而带来更多的不变,这个时候套餐自然会减少。大家提到BOSS,更多地说的特点是集中化,因为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从竞争角度来看,BOSS系统的核心业务模型——三户模型,是非常适应多套餐的竞争模式的,因此基于三户模型建设的BOSS系统,生成产品和套餐的能力优于竞争对手,这也是阶段性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那么套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说的不是技术上的实现(BOSS的技术模型里对产品的定位就是业务组合+资费),而是业务上的设计。一般来说,首先要由业务人员分析客户的行为和消费特征,从众多的客户群中找出一个细分市场,再测算中这个细分市场最适合客户的产品与资费组合(所谓的适合包括语音话务量、短信数量、费用等要素,后来又将新业务和新产品打到营销包里面)。每种营销案的推出都会有适应这种套餐的客户群;而客户就在这些套餐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当然,不一定完全适合,这也就是个大概)。营销案的推出也是有成本的,而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业务支撑系统做得好,就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推出更多的营销案,哪家运营商细分市场越多,自然命中率要高些,市场的效果也相对会好些。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前面说过,套餐的出现是由于传统资费的固化和政府的管制,不允许运营商降价,所以只好耍些花招来求得信产部和客户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就是希望通过套餐进行变相降价,规避政策风险。到后来,套餐发展到精细化设计阶段,套餐的设计者要保证运营商不吃亏,同时客户也觉得合算,这个阶段是套餐最成功最辉煌的阶段。但是,用户的消费行为,技术的发展演进,以及竞争对手的成长都将导致市场竞争的复杂化、动态化,因此发展到后来,套餐的种类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缺乏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套餐数量只增不减,使得套餐的管理成本和支撑成本都很高,而另一方面用户对众多的套餐也越来越不买账,加之监管部门不再反对降价,套餐就会发展到第三阶段,运营商推出的套餐由繁到简,类似于明折明扣(反正都知道,语音业务越来越不值钱,早晚要降的),来获得客户的认可。

    所以说现在的套餐只不过就是过眼云烟,运营商如果只是将收费的对象定位在前向收费的客户身上的话,无论再怎么玩花样,最终还是会被逐渐成熟和清醒的客户认清的,社会的舆论压力不但会一直持续下去,还会越来越大的。虽说对客户的收费中,话音业务的比例越来越低,信息费的收费比例越来越高,但是谁都不傻,都会发现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银子被运营商掏走了,还越掏越多,再加上你这么高的收入和利润,不恨你才怪呢!所以要想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要琢磨后向收费的问题,拓展收入的来源和渠道,不要让老百姓觉得中国移动为富不仁,才能在这样一个“仇富心态”很盛的环境下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泡沫
后一篇:课上完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