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在招标,集采,合作伙伴们苦不堪言。置身于世外,妄加评论一番。
集中采购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而中国移动的规模确实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和运营成本,对价值链加强管理,通过分担费用使采购成本降低,实施低成本策略,这些都是集中采购的目的。中国移动的集中采购是师从dell、vodafone、丰田、沃尔玛之类的企业。但是从运营管理的角度来看,似乎现在的集中采购模式有些问题。
应该看到,在这些成功地实施集中采购的企业中,成功的经验和效果是两个:其一是降低采购成本;其二是缩短到货周期。dell可以将平均库存降到4天,创造了业界的奇迹,这就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说,不应该只从采购成本方面来看集采的效果,还要考察实际到货的速度。而现在中国移动的集采,不但没有缩短到货的时间,反而由于繁杂的手续、办理免税等因素,实际到货周期变得更长了。在集采初期,由于大幅度缩短了供应商从生产到供货的环节,因此挤出了不少价格空间;但是几期集采下来,厂商的利润空间基本被挤光了,价格的下降幅度不大,就更凸显目前集采在到货方面的弊端了。
那么厂商的价格空间是不是一点儿都没有了呢?当然不是,但是再照这样压价格恐怕收获就不大了。真正好的集中采购要深入研究价值链后端的合作伙伴。厂商的产品研发计划、产品的指标、生产计划,甚至销售的财年等等,都应该是负责采购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了如指掌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价值链的管理,而不只是个小贩。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集采的目录,说有很多可笑的地方,移动还好些,其他运营商更出了N多笑话。我则笑不出来,为企业如此不专业而羞愧。很简单的一个问题:采购目录是否应事先和合作伙伴协商呢?我们的采购部门制定出自以为是的清单、标准、指标,居然既不符合业界的通行标准,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厂商的产品线,其实这样的错误很简单就能避免:我们找合作伙伴核实、协商一下,尊重一下供应商的专业性和权益,相信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能避免。客户的面子真的就那么重要么?看着大家劳民伤财地奔忙,觉得每个人都很努力,但又都很无辜,为什么忙得这么没有效率呢?
集采是技术活,不是体力活,不能象卖白菜萝卜一样仅看价格。如果采购的东西不是需求部门想要的,价格再便宜也是无用。就象支撑部门对于业务部门,我们是供货的,如果我们只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开发了一堆自鸣得意而业务部门不接受的应用,又有何用?
强调一下: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这是绝对正确的,也是企业的必然发展方向;但能不能把集采的模式和方法优化一下,让集采的优势显示得更多,更好,更有说服力呢?靠企业的规模压供应商,利用强势的地位逼迫合作伙伴屈服,这不是本事;真正的本事在于通过分析和优化企业内部流程,降低内部损耗的成本,相信这样节省下来的成本更有说服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