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上课,上午是《创新与变革》,老师是标准的美国教授。上次上课的感觉就很不好,可能是因为她说的很多事情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现在对“创新”似乎也有很多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分歧我也就罢了,并没想挑战她,但是,为什么她一定要我们认同她的观点呢?
上课时要我们做个答卷,她给我们列出了18种领导特征,要我们按照重要性排序。本来这个练习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证明集体决策(小组讨论的排序)优于个人决策(个人的排序);其二是强调沟通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可惜的是,这两点收获被这位美国教授解释得乱七八糟。在她的“标准答案”中,道德因素是领导特征中最重要的,大家哗然,因为有的小组将其列为最不重要的:)
看到这个“标准答案”,同学们会有些议论,还有些倔犟的人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可笑的是:这位美国教授居然和同学掰扯起来了,解释为什么要将道德问题排在首位,真让人哭笑不得——她就不知道这与国情和历史文化有关?如果说美国人的理解是“标准答案”,难道我们对领导能力标准的理解一定要向美国领导靠拢?面对这样的所谓“老师”,只能一笑了之。看来课程多了,自然质量难以保证,这门课是选修,是有道理的。
不过自己还是从中得到了些启示——真正的讨论、决策的过程不应只是妥协,在讨论中大家相互沟通,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使决策更趋于一致。如果所有的决策讨论只是妥协,那么永远也难以形成最准确的结果。这也许是我从这门课中获得的唯一的收获。
说到创新,我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现在国家强调创新,于是这个词一下子热了起来,但实际上创新既不象想象得那么难,也不一定象某些人做得那样容易。我的观点是: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只是手段和工具,是建立在稳定的大局之下的。如果没有整体规划,大家都在各自的点上创新、突破,非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