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做了这么多年的IT,见识的咨询顾问也不少了,从以前的“需仰视可见”到相互合作,再到现在的将咨询顾问作为工具,林林总总见到的“顾问”或者“专家”也有几百了。见得多了,也能对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同是冠以咨询顾问的名称或者title,可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最多的顾问,也是最普通的,有两种。一种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有良好的素质,非常敬业,干活不要命,既不懂得偷懒以不会偷懒,是典型的被剥削和被压榨的对象。这些人往往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佼佼者,这些“新同学”不仅学习好,而且聪明,在学校往往是被人羡慕和追捧的对象;但是,传统教育也时刻提醒他们对老师、领导、长辈的话要言听计从,新同学们会拼命扭曲自己以“适应社会”,会将自己面对的问题归咎于自身的不足,而不敢挑战给他部署工作的人;另一方面,还要在同事、客户和朋友、家人面前包装成“强人”的形象,非常在意别人的评论和观点,因为自己一向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因此这个“完美的包袱”就成为他(或她)生存的唯一理由。为别人活着是非常累的,所以这个阶段终将过去,以前拼命干活,“早晚是自己的事情,早干完早结束”的观点逐渐被“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取代,这也就意味着成熟。这种初级顾问,是凭借自身的素质和敬业精神感动客户,很多时候客户会觉得心疼、可怜、同情这些孩子,因为自己当年也走过类似的历程;但是实质问题不是这些刚经过短短培训就上岗的年轻人能解决的,因此这些咨询顾问往往只是成了咨询公司“敬业”、“努力”形象的代言人。
还有一类初级顾问,最近越来越多,在我这个领域这些顾问是当年的“苦力”转过来的。他们的工作方法、经验和学识并不一定系统,但是都是在实战中积累起来的。从自发到自觉,或者不愿意再从事具体的工作,或者干不动技术了,或者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跳变,总之,和“新同学”不同,这些属于“实践派”的“老油条”,有的是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非常善于“见人下菜碟”:你专业,我服你,在付出的同时学习,也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但是如果客户不专业,那么他也懒得付出全部力量,应付就行,反正以往丰富的积累也足够对付了。
这些初级顾问说到底还是做具体工作的,因此这样的顾问也只能对付初级的客户,完成初级的工作。“新同学”做初级的事情,以敬业精神打动客户,帮助客户做具体而繁复的工作;“老油条”是放电,以自己的经验教客户做事情,帮客户思考或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现在这个行业中咨询顾问的工作越来越象SI,帮助客户建设支撑系统,整理业务需求,人没有什么差别,“方法论”似乎和国内原来的SI也没有什么差别,工作也差不多,差别只是在于“国际化”的高价。也是,SI的高手都跳到咨询公司,新人进来既不能从系统的培训机制中获取历史经验,又得不到创业时期的成长机遇和项目,SI的质量越来越差,所以还是选择国际咨询公司吧,因为国内的已经退化到不能用的程度,差距啊。
所以,最近我的很多项目找到咨询公司的时候,只是把他们当作代言人,用他们的口说出我心里的话,而且,甚至怎么说都是我教他们的,时间长了,我也在思考:咨询公司还有价值么?
但是最近结识了一个咨询顾问,给我的触动很大。当我集聚精力准备和对方在专业上过招的时候,对方首先承认——在专业知识方面我们比不上客户;但是咨询公司的价值在于方法论。对于后者我也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似乎也没什么新鲜的,但是真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后来的讨论中,咨询顾问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很多我们思考的“盲点”。于是我意识到: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咨询高手可以不懂你的专业,不懂你的技术,但可以从通用性的方法和角度解决你的问题,因为对于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客户来说,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你自己脑袋里,顾问的制造是将它们条理性地整理出来,或者换一个视角把它激发出来,知识是从客户中来,最后回到客户中去。咨询顾问的高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必让客户认可你的专业知识,因为“客户肯定比顾问更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一定要让客户认可你的咨询能力,这样的咨询顾问对付我是最合适的。
所以总结起来,咨询顾问的境界是卖苦力——教专业知识——用方法引导客户的。记得2000年我最灰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一个大顾问:“我适合做consultant么?”他的回答是:“你现在不适合,因为你还年轻,consultant是放电,等你学不动的时候再出来做吧”。现在,我又找到了新的学习目标和成长空间,看来可以继续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