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是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精神
的领悟融为一体,这对数学学习效果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 响。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对
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聊胜于无,久而久 之,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更多的像是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地
想要学。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刻认识“以生为本”的 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发现数学
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数学 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
的数学思维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为例,探究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巧妙融入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文化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无数的优秀学
者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
在课堂上将数学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向 学生渗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促进其对数学的学习
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
取这样的教学措施。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导入古时候人们的计时 方式,如“时辰、天干地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
生们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详细地向 学生讲述这些概念的具体意义。如“时,指时辰,古时将一天 分 12
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 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
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 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刻,是指古代
使用漏壶计时的方式。而这里的漏壶分为播水壶和受水壶。播 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 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
100 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 数,以显示时间。”通过将这些与实践有关的古代故事向学生
进行分享,对于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吸引力 的,同时在讲解完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还
知道什么古时候人们的计时方式吗?”有了刚才的故事铺垫, 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兴趣逐渐提升,思维也活络起来,有学生讲
到:“在我国古代人们将时间分成五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打 更的人,叫‘五更’,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
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古时候的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 小时。”在学生们的故事分享中课堂氛围逐渐进入高潮,在教
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对于课堂的参与感强烈,更是了解到了 很多古时候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以此为媒介引入本
节课的内容会让学生更有想要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们从 这些故事中也能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对于数
学学习的喜爱之情。
二、无痕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文化的渗透单纯地向学生讲述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 力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
动融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这对于学 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
教学应用中,教师只需要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 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以及知识技能的传
授,这样更能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定的趣味措施,以激发学生对于课
堂的参与热情。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构建游戏场景, 完全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
率。比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告诉学 生在课堂上做个小游戏,这样学生们会踊跃地报名参加。首
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姓名、生日,然后组织学生将 写好的信息统一收集起来,并挑选若干名同学对班内的学生
姓氏以及生日年月进行统计。在统计的结果出来后,教师可 让学生分别将各项数据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对各项数据
占总数的百分比计算出来。同时还可以根据统计出来的信息
画出各项数据的统计图,在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接着让学生
计算各项数据出现的概率问题,然后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验 证。教师通过做游戏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
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 况。这样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
挥,拓宽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 之外的乐趣。
三、灵性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文化的学习也属于广泛性的文化范畴中的一种,它
具备文化传播的共性“灵动与开放”。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 在开展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讲解,应该关注各
项学科之间的联系,借助各学科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学生心灵 多角度、多方位的影响,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这就需要 课堂案例进行佐证。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 轻松地对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可以在记忆的过程中穿插与数 学文化相关的知识。如,与 3
相关的文化包括《三字经》;古 人在传播文化时认为三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代表“天、地、 人”;中国文化的三根源,道家、佛家、如家”等等,与
7 相 关的文化知识“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巧板”等等。与 9 相关的文化“在古代 9 代表至高无上,九九归一、代表长长
久久”等等。在学习乘法口诀的相关知识时通过引入与这些 数字相关的故事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拓
宽学生的视野,并在学生的知识框架中融入多学科联系的元 素,将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的学习中。不仅如此,教师在数
学文化的渗透时既要考虑其深度也要考虑文化的广度,在教 学资源的整合中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理解。在学习
“园”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引入一些与“园”相关的有 趣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任何的故事都
是有极强吸引力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只是传递计算技巧,也 是要教导更多的做人、做事的理念,这些知识的相互结合才
能彰显数学包含的文化魅力。
四、匠心融入情感教学,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梁启超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教 育是为了教人做现代的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
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方式进行的训练, 它让人学会善良,从而高尚的行动。”从这些为人的话语中人
们不难得出课堂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就是育人。在人们的尝 试中育人的知识是属于文科方面的教学范畴,但在素质教育
的要求中,不仅是语文、道德与品质这些课程的学习引导人 们的情感学习,而是各学科都有其情感教学的角度和方向,
作为教师就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发现情感教育的角度和方法, 进而引导学生从数学文化的学习中感悟情感教学。
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教师在讲完相关的计算 法则后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计算题目,如“倘若一个人一天 浪费 0.2Kg
的粮食,那么我们学校目前共有 1500 人,这样每 年会浪费掉多少 Kg 的粮食。”根据学生们的计算学校共有 1500
人,一人一天浪费掉 0.2Kg 粮食,那么 1500 人一天浪费 掉的将是:1500×0.2=300(Kg)粮食。一年 365
天,这样算 下来,一年将会浪费掉的粮食是:365×300=109500(Kg)。
当学生们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教师继续向学生出题:“如果每 人每天浪费 0.03Kg 的水,那么一年我们学校所有人会浪费多
少水。”根据学生们的计算:0.03×1500×300=13500(Kg) 的水,在学生计算后,教师向学生分享这些粮食和水能养活
多少人时对学生的心灵也有一定的刺激。当教师再向学生分 享现代社会仍有大量的人被饿死,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会
逐渐认识到现在生活的美好和资源的来之不易。在课堂上运 用一系列的实际案例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道理,浪费是多
么可怕!这样的例子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借助一个 个直观的数字影响学生的情感相比于干巴巴的讲述更有说服
力。而这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传导也更有意义。新时代的数学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在乎学
生成绩的高低,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意义时,不仅能 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更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
实际意义。有时候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或 者事情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并不是让学
生死板地学习,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在其中加 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学到提升价值观和
世界观的东西。这才是在人本教育中提出的育人功能。
总之,在学科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传授对于
现代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不仅能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兴 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
深刻意义。作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一系列的教 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
位,使得学生在数学文化、课堂教学、学习认知中和谐统 一。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效地推进现
代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