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外语的黄金时代又到了

(2022-06-10 07:53:22)

我真是有点孤陋寡闻了:才知道北京地铁取消了英语站牌标识。原来,冬奥会前,北京地铁的英语标识除少数重点站外全改成汉语拼音了,一时间全网众说纷纭。至到今天,还有人在零星地议论此事。


初觉此事不可思议。一个大国,一个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的大国,一个对外贸易名列世界前茅的大国,一个宣称要更加开放的大国,一个一度曾决心扼制全球保护主义势头引领世界重新回到全球化轨道的大国,忽然将首都地铁站的英语标识全都抺掉,换上了汉语拼音。这是什么情况,什么意图?


解释的人说得最多的一个理由是:这是为了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那么我想问,凡是学习外语的人都是没有文化自信心的人吗?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外国语大学难道都是最没有文化自信的大学吗?这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国人皆知,咱们中国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几乎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有的甚至能说几国外语,你能说他们是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部门?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最能展现文化自信的国家部门。


语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一种人际间的交流工具。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方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相互交流,与文化自信不自信有什么大关系?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学汉语,不过是为了将来到中国做生意、找工作、旅行、生活更方便一些罢了,你能说他们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不自信吗?相反,凡有所用,越是虚心向别人学习,就越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更不要说世界上先进的东西,更值得我们虚心学习。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绩卓著,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不就是大量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吗?


北京,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每年有成百上千万的外国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而英语又是一种最通行的国际交流语言,所以在大型公共场所和各种涉外交流窗口标识英语或多种世界主要语言,是必要的,也是世界各大国际都市的通行作法,也是对外展现我国开放姿态树立开放形象的方式。这既方便了外国人,也方便了与之打交道的国人。这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非要把这种全世界都觉得普通平常的事生拉硬拽地打上什么“文化自信”或“文化不自信”的标签呢?如今,北京地铁把英语 Station (站)抹掉,改为汉语拼音 Zhan ,这不是叫一个既不懂汉语更不懂汉语拼音的外国人一头雾水吗?这到底是方便了国际交流还是不方便国际交流呢?这到底是有利于对外开放还是不利于对外开放呢?这到底是有利于树立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还是有所不利呢?如果说“去英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话,那干脆连汉语拼音也不要标识。因为汉语拼音字母也不是我们祖宗创造发明的,它是由拉丁文演绎而来的。


我想说:我们太敏感了,太敏感了!这种过度敏感的心态不是自信,而是自卑!这种自卑的心态是极不符合我们对外更加开放的宣示的,它只会导致我们与世界脱节,只会导致我们重回闭关自守的岁月。


我希望这只是北京地铁公司某个不懂英语的老总的一个大脑短路的临时决定,不久就会改过来的。毕竟这件事做的与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形势格格不入,与我们国家誓言要更加开放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这里,我也要对那些热爱外语学习的年轻人说一句题外话:你们学习外语的黄金时代又到了。曾记否?当年社会上鼓吹“读书无用”论的时候,有些年轻人却埋头读书,结果恢复高考后,那些埋头读书的人都捷足先登,而那些轻信读书无用的人却后悔莫及。曾记否,文革时期有人叫嚷“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而有一个叫杨洁篪的上海年轻工人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英语,后来他担任了中国驻美大使,中国外交部长,现在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办主任。所以,我说北京地铁站的“去英文化”必将醖酿着又一波大的外语学习热潮,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全民学英语的那种学习热潮一样。正所谓: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既要学好中文,也要学好外文,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文化自信又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所必须具备的两项基本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