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11月17日

(2025-11-17 13:39:24)

针灸健脾养血治疗痛经

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曹方

 

痛经是女性常见疾病,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针灸通过疏通经络、温经养血,对虚实两类痛经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临床上结合患者病因病机,采取健脾养血、调理冲任法治疗痛经疗效颇佳,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赵某,女,26岁,2025年6月14日初诊。主诉:痛经6年。患者6年前因经前贪食凉饮出现痛经,后时轻时重,未予重视。今年5月份痛经加重。刻下:月经第3天,小腹隐痛难忍,自觉有空坠感,月经量少,色淡,全身酸困,心烦,乏力,怕凉。舌淡苔薄,齿痕,脉细。观患者体形瘦弱,平素常熬夜,食欲低。

诊断:痛经(气血不足)。

治则:健脾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地机、血海、脾俞、胃俞、肝俞、十七椎。

操作:患者仰卧位,取关元及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地机、血海;俯卧位,取十七椎及双侧脾俞、胃俞、肝俞。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仰卧位各穴直刺,俯卧位各穴斜刺。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取穴,轻刺得气后关元行捻转补法,促使针感向下传导;十七椎行提插或捻转泻法,使针感传向腰骶部;其余穴位行提插或捻转补法,手法柔和、适中。留针期间分别于下腹部和腰骶部施艾箱灸,患者有透热感为度,共留针、施灸30分钟,其间诸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

患者治疗后当日疼痛渐消,有全身舒畅感。6月15日再行针灸治疗后,腹痛基本消失,腰部酸困有减轻,心烦消失。6月21日复诊,此次月经已结束,遵医嘱继续针灸调理,食欲有增强,乏力减轻。

复经6月22日、6月28日、6月29日和7月5日针灸治疗,患者全身酸困、怕凉减轻,睡眠质量提升。

后随访告知,7月份经期未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体乏无力感减轻。嘱其平时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和推擦以十七椎为中心的腰骶部,起到健脾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以巩固疗效。

 痛经在中医称为“经行腹痛”,本病病位在胞宫,发病多与冲任二脉和胞宫的周期生理性变化关系密切,同时与肝、肾二脏亦有关联。痛经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患者平素嗜食寒凉生冷之物且食少,损伤脾胃,若又加穿少感凉、情志不畅、作息颠倒,皆能导致冲任二脉瘀阻,气血不畅或胞脉不通,胞宫失养而致痛经。本案患者便是贪凉、熬夜,损伤脾胃,痛经日长,心情不畅,又加重痛经症状,故治以健脾养血、调补冲任,改善痛经。

任脉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为阴脉之海,与全身阴经均有直接或间接交会关系。“任主胞胎”,与女性生育功能关系密切。冲脉亦起于胞中,主要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足太阴脾经通过公孙通于冲脉。“冲为血海”,对全身血气有着通行溢蓄的作用,与女性月经关系密切。足太阴脾经循行于腹部,脾又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痛经在内的妇科疾病是脾经腧穴的重要治疗范围。故调理冲任二脉、健脾益气养血是治疗痛经的重要原则。关元为任脉腧穴,与足三阴经交会,通于胞宫,是治疗痛经的主穴,针刺配合艾灸能起到活血行气、化瘀止痛、温经散寒、调补冲任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和胃的下合穴,是健脾强胃、生化气血的重要穴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肾、理气血、调经水的作用,是调理肝、脾、肾的重要穴位;地机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阴经郄穴主治血证,故可调血通经止痛,也是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血海为脾经腧穴,既能补血生血,又能化瘀通络,是调经要穴;脾俞、胃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分别是脾和胃的背俞穴,擅于治疗脾胃各类病症,可健脾强胃、生化气血,以治其本;肝俞亦属膀胱经,是肝的背俞穴,可疏肝理血、调畅情志,又寓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之意,发挥益气养血的作用;十七椎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上述诸穴相配,可有效治疗痛经。需要强调的是,针灸治疗痛经有针下痛消的效果,若想收痊愈之效,需要结合患者病情治疗数个月经周期,每次可从月经来前3~5天开始针灸,直至月经结束。同时还要注意辨别引起痛经的原因,如有原发疾病,要积极进行相应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