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11月17日

(2025-11-17 13:31:31)

治慢性口腔炎七方使用心得

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彭坚

 

慢性口腔炎,又称复发性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长期口腔黏膜溃烂、舌边尖生疮,时好时坏,无休无止,十分苦恼。其病因究竟为何,至今众说纷纭,用西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治疗思路

从中医病机上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病大致可以分为湿热内蕴、虚火上浮两大类。无论哪一类,一旦治疗有效,当谨守病机,密切观察证候的变化,细心调节方中的药物,处理好滋阴、清热、燥湿、温阳、潜镇等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化湿不过燥,滋阴不过腻,以免顾此失彼,持以时日,才能完全治好。

湿热内蕴又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如上焦心火旺盛,热重于湿,导致口舌生疮,则红肿热痛,舌边尖红、苔黄厚而干,心烦、失眠、多梦,且每因睡眠不好而复发,宜清热养阴,用黄连阿胶汤加减。

如湿热中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导致口舌生疮,舌苔厚腻、黄白相间,兼有心下痞胀、不欲饮食、经常腹泻等,宜温清并用、补泻同施,用甘草泻心汤。

如下焦湿热流连,气阴俱损,导致口舌生疮,舌红、舌体瘦、苔薄黄,腰酸膝软,男子遗精,女子白带黄等,宜清热燥湿、坚阴益气,用三才封髓丹。

如阴血不足为主,又有湿热内蕴,导致口舌生疮,往往红肿不明显,舌苔薄黄而有津液,小便黄,大便偏干,宜养阴清热利湿,用甘露饮,或用中医喉科大家耿鉴庭治口疮复发方。

虚火上浮一类,病机多为阳虚于下、火浮于上,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见证,患者口舌生疮,但舌淡红,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且面色浮红,手足发冷,宜滋阴潜阳、引火下行。证属痰火互结的,用《疡医大全》引火汤;证属阴虚湿热而阴病及阳、久治不愈的,用肾病大家邹云翔创制的导阳归肾汤。

验方集锦

黄连阿胶汤加减(笔者经验方)

处方:黄连10g,芍药10g,黄芩5g,阿胶10g,石斛15g,合欢皮10g,生地黄10g,麦冬10g,莲子心5g,乌梅10g。

用方心得:原方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方中以黄连清心火,黄芩解郁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阴养血安神,使火不炽、水不亏,则心烦、失眠诸症可除。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因为熬夜或失眠而引起口疮者,本方可用。本方的作用为苦寒清热、酸苦坚阴、酸咸养阴,适合于阴虚火炽的病机,但以心火炽盛为主。失眠为其主症,为其因;口疮为其兼症,为其果。笔者去方中的鸡子黄,加生地黄、乌梅、麦冬、石斛滋养心肝、肺胃之阴,加莲子心、合欢皮清心安神。如果舌红干瘦、大便秘结,则是阴伤较重,当酌情减少黄芩、黄连之苦燥,加麦冬、生地黄、玄参、石斛、乌梅等大队甘寒酸咸之品,以养阴润燥;如果舌红干瘦,上有薄白苔,而又大便溏,则尚有脾虚湿邪不化的一面,当再加山药、薏苡仁、茵陈、藿香,以健脾渗湿、芳香化湿。

甘草泻心汤

处方:炙甘草15g,黄芩10g,黄连5g,半夏10g,党参15g,干姜10g,大枣10g。

用方心得: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肠鸣下利、食谷不化等证候,类似于现今所说的急、慢性胃肠炎或胃肠功能紊乱。在《金匮要略》中,又用于治疗狐惑病,类似于现今所说的白塞病。方中以炙甘草、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半夏和胃降逆,干姜温中,黄连、黄芩泻火,通过辛开苦降来调整胃肠气机。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适合的病机为湿热内蕴、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遣方用药的立意与乌梅丸相似,但本方的重点在中焦脾胃,药性偏凉;乌梅丸的重点在下焦肝肾,药性偏温。甘草泻心汤若用于治疗比较复杂的白塞病,须适当加减,并配合外用药物,才能更好地保证疗效。

《卫生宝鉴》三才封髓丹

处方:党参10g,天冬10g,熟地黄10g,黄柏15g,砂仁5g,甘草10g,肉苁蓉10g。

用方心得:本方以天冬滋肺阴、熟地黄补肾精、党参益心气而谓之天、地、人三才,又合封髓丹中的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故名三才封髓丹。《医理真传》解析说:“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治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气阴两虚,下焦湿热蕴结,或湿热蒸腾于上。故本方所治的口疮患者,当有头晕、腰酸膝软、男子梦遗、女子带黄、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腻等见证。另外,原方是制成水丸,用肉苁蓉煎汤送服,后世很多医家及方剂学教材在解析本方时,竟然忽视了肉苁蓉,这是一个失误。在这首方中,肉苁蓉一方面温肾阳,一方面引火下行,使得龙雷之火归于肾,是不可或缺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

处方: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天冬10g,麦冬10g,石斛10g,黄芩10g,枳壳10g,茵陈10g,枇杷叶10g,炙甘草10g。

用方心得:这首方是治疗阴虚湿热的主方,方中的二地、二冬名固本丸,可滋养肺肾之阴,加上石斛养胃阴,则上、中、下三焦的阴虚均能顾及;清热的药物只有一味黄芩,说明火热不盛,而且是隐而不彰的郁火;茵陈淡渗利湿,炙甘草和胃,枇杷叶、枳壳降肺胃之气,以利于湿热的祛除。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凡病机属于阴虚夹有湿热,是最难治疗之证,难就难在病情总是缠绵不已,不易断根,治疗时必须兼顾阴虚、湿、热三头,用药难以掌握分寸,稍有过分,即伤害到另一方面。治疗阴虚湿热的方剂也不多,本方是非常有效的一首。清代名医唐容川有一本名为《医学见能》的临床通俗著作,书中唐容川活用本方,不仅治疗口腔溃疡,凡是上、中、下焦阴虚湿热的病症,适当加减,均有卓效。

治口疮复发方(耿鉴庭创制方)

处方:肉苁蓉15g,玄参15g,黄精10g,石斛10g,玉竹10g,绿萼梅10g,藿香5g,灯心草3g,莲子心5g,竹叶心5g。

用方心得:本方共10味药,以肉苁蓉温肾阳,又能引火下行;玄参滋肾阴,又能降火解毒;黄精益脾阴,石斛养胃阴;玉竹润肺健脾,兼去湿热;藿香散脾火,梅花调肝气;灯心草、莲子心、竹叶心轻泻心火。诸药相合,组方别致,用药讲究,考虑周全,五脏阴阳湿热的调摄,均在一方之中。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与甘露饮在滋阴清湿热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两方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滋阴固本药物为构方主体,佐以调理气机、清利湿热之药,凝重而不滋腻,流动而不伤正气;不同之处在于,本方侧重化脾湿、清心火、调肝气,患者可兼见心烦失眠、肝气不舒等症;甘露饮侧重清肝经郁火和胆经湿热、降肺胃之气,患者可兼见呃逆、脘腹饱胀等。相比之下,本方的用药更轻清灵动。能够掌握好这两首方的机理,随证调节,对于阴虚湿热引起的慢性口腔溃疡即可得心应手。近年来,笔者常应用本方于临床,作为甘露饮的补充,发现其确有不可替代的妙用。

《疡医大全》引火汤

处方:熟地黄3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5g,玄参30g,五味子6g,白芥子10g,肉桂3g。

用方心得:本方以六味地黄丸去泽泻、牡丹皮,其中熟地黄滋肾,山药、茯苓健脾渗湿,山茱萸补肝,再加玄参滋阴降火、白芥子利气豁痰、五味子益肾固精、肉桂温肾纳气。全方共奏补肾温阳、降火化痰、引火归原之功。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阳虚于下、火浮于上、痰火互结,故其口疮症,除了面红、足冷等上热下寒证之外,当有咽喉疼痛、喉中有痰梗塞等。如无咽喉有痰梗塞之症,当用《疡医大全》另外一首引火汤(熟地黄90g,巴戟天10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此方中引火下行并未用肉桂,而用巴戟天。笔者在临床不喜用肉桂,因为肉桂不同品种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上等肉桂,也称上桂、油桂,质地沉着,富含油脂,香气浓郁,入口味甜,但价格较高。此外,肉桂只能研末冲服,不可煎煮,如此才能起到引火归原的作用。否则,汤药下咽,口舌疼痛必定加剧。这不是方剂之过,而是医生不识药性之过。笔者年轻时,欲用肉桂引火归原反致火升的教训不少,后来发现,傅青主等很多医家早已经认识到巴戟天可温肾阳、暖冲任、引火归元,且无动火伤阴之弊。从《疡医大全》所载以上两首引火汤来看,用巴戟天替代肉桂是完全可行的,故凡须用肉桂之处,笔者常代之以巴戟天。

导阳归肾汤(邹云翔创制方)

处方: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5g,石斛10g,黄柏3g,黄连1g,龟甲10g,甘草3g,肉桂6g,蒲黄10g。

用方心得:本方以生地黄、玄参滋肾阴,黄柏清肾中之火;以麦冬、石斛养胃阴,黄连泻胃中之热;甘草和中。从阴虚湿热着手,立意与前面的黄连阿胶汤、甘露饮并无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在于,本方再以龟甲潜阳,肉桂引火下行,蒲黄活血、消肿、止痛,使得全方具有应对复杂病机的能力,故对于湿热久羁、阴损及阳、虚火上浮所致肿痛不消的口腔溃疡比较适合。

验案举隅

曾某,女,69岁,2006年1月22日初诊。患者患口腔溃疡30余年,近几年反复发作,每月两三次,每次7天以上才逐渐痊愈,隔几天又复发,1个月之内难得几天舒适。称服过的中西药物无数,无一有效。最近1年,溃疡疼痛延伸到咽喉,凡食辛辣、油煎、干硬的食物,都使溃疡疼痛加剧,大部分时间只能吃清淡的蔬菜和稀饭等半流质食物。察其面色红润,体格尚强,舌偏红,中心有黄腻苔,舌边尖有两三个小疱,上颌至咽喉红肿,疼痛剧烈,右上颌前半部有1cm×0.5cm大小的橄榄形溃疡,溃疡面上充满蛋黄色、质地致密的脓液,口不渴,大便秘结,脉细滑。

治则:清热解毒,引火下行。

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30g,生地黄30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芥子10g,巴戟天10g,玄参30g,板蓝根30g,土牛膝30g,虎杖30g。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1月30日二诊:服上方后,咽喉疼痛消失,舌边尖疼痛未减轻,服药时大便通畅,停药后大便仍然干结,上颌部红肿、溃疡及脓液仍在,舌脉同前。宜滋阴清热,方用甘露饮加减:生地黄30g,熟地黄10g,麦冬15g,天冬10g,黄芩12g,石斛25g,茵陈15g,枇杷叶10g,人中白(布袋包煎)10g,胡黄连10g,蒲黄(布袋包煎)10g。7剂,煎服法同前。

2月7日三诊:服上方后,舌边尖疼痛好转,脉舌同前,继续治疗上颌部脓肿。方用汤剂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15g,浙贝母10g,乳香10g,没药10g,天花粉10g,赤芍10g,白芷5g,皂角刺10g,甘草10g,玄参30g,石斛10g,大黄3g,虎杖30g。7剂,煎服法同前。再用醒消丸加减制胶囊剂:麝香1g,牛黄1g,乳香10g,没药10g,明雄黄3g,胡黄连5g,人工熊胆5g,冰片3g,儿茶10g。研末,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

2月14日四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有时日三四次,胃部有时不舒,口渴,舌边尖疼痛稍微减轻,上颌红肿消退,溃疡部脓液减少,已经出现凹陷,舌微红,苔薄黄,脉细缓。仍用前法,汤剂、胶囊剂并进。汤剂处方:金银花15g,浙贝母10g,皂角刺10g,甘草10g,天花粉10g,生地黄30g,玄参30g,石斛15g,神曲(布袋包煎)10g。10剂,煎服法同前。胶囊剂处方:麝香10g,牛黄10g,乳香10g,没药10g,明雄黄3g,冰片3g,朱砂3g,人工熊胆4g,胡黄连10g,儿茶10g,白及10g。服法同前。

2月26日五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口渴减轻,胃部未见不适,舌痛也有所减轻,前几日正逢过年,尝试吃一点硬物,不见复发,上颌溃疡部脓液只剩下绿豆大小,暴露出大约0.2cm深的凹陷,色黯红,舌淡苔薄黄,脉细缓。汤剂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30g,生地黄3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5g,玄参30g,五味子6g,白芥子10g,肉苁蓉30g,巴戟天10g。7剂,煎服法同前。胶囊剂守上方,加白蔹10g、琥珀10g、三七10g、血竭10g。服法同前。

随访,称自从服此方后,口腔溃疡两年多未发。

按本案患者咽喉疼痛、口腔溃疡、上颌脓肿并见,一诊时,见咽喉疼痛突出,先用引火汤加玄参、板蓝根、土牛膝等,使得咽喉疼痛得以迅速消除,二诊以甘露饮加减治疗口腔溃疡,三诊专门针对上颌部脓肿,此脓肿因火毒所致,日久恐变生癌症,故用仙方活命饮合醒消丸,汤剂、胶囊并投,迅速见效。四诊继续排脓解毒,五诊则在四诊的基础上敛疮生肌。

该案有笔者两处用药心得:其一,严重的口腔溃疡在对证药方中可选加人中白、胡黄连,此二味药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专药,尤其是人中白。其二,咽喉疼痛属于火热者,常采用民间验方,以大剂量玄参、板蓝根、土牛膝加入对证方中,降火解毒止痛,见效很快。(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