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芫花:利水之外,可治多种顽疾

(2025-10-26 15:57:11)

芫花:利水之外,可治多种顽疾

 (2023-10-12 05:25:44)[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王舒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辰医院
芫花,中药名,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神农本草经》载:“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芫花为峻下逐水药,因此提到芫花,首先想到的方剂当属攻水雄方十枣汤。由于其功效峻猛,不可轻用,因此十枣汤虽为千古名方,但使用频率很低。其实芫花除了利水之外,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妙用,试以几则验案说明之。
治疗冻疮
吴某,女,32岁,教师,1994年11月30日首诊。患者手足患冻疮长达20余年,常于11月份天气转冷时发病,反复发作,至翌年3~4月份才逐渐愈合,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经多种药物及局部激光、红外线照射等治疗后,疗效欠佳。刻下:患者双手青紫、冰凉,有多处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暗红斑,右足二、三趾背糜烂渗液。遂予复方芫花霜涂擦,4日后症状开始减轻,7日后手足冰凉、青紫等大为改观而向愈,是年患者未再为冻疮所困扰。(《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5期《复方芫花霜治疗冻疮125例》,姚惠、邵轶民)
当代医家董汉良在《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中有一段关于芫花治疗冻疮的记述,并称赞它“效果之可靠,非一般冻疮药可比拟”。1979年冬,《绍兴中医》的编辑收到退休西医鲁某的验方:“芫花15g,甘草10g煎水,趁热外洗,治疗已溃、未溃之冻疮均有良效。”因时值寒冬,患冻疮者颇多,虽方药甚众,然疗效不显,如未溃用辣茄外洗,已溃用狗油外涂,其他有冻疮膏、冻疮油之类。我有一种陋见:“难治之证,方药甚众;方药多者,往往为难疗之疾。”因此见此方亦不在乎!且以为两药相反,是否对已溃者有毒,心里亦存疑问。后来遇到鲁医师,他说:“此方已用数十年,用之颇效,又无刺激皮肤之弊,因我是西医,未知药理,故特问之……”之后将该方选入刊用,并经临床实验运用,收效确实非凡。后《中成药研究》亦载此方,使用至今,屡验不鲜,诚属良方也。芫花甘草同煎外洗,从临床治疗所见,未溃而肿、痛、痒者,有消肿、止痛、止痒之效;已溃者则有清洁疮口、敛疮生肌之功,绝无发生皮肤吸收中毒之害……用此两药治冻疮则有出类拔萃之誉,然其治疗冻疮之机制,至今未明,或是其相反相成的相激作用而致此之伟效哉!
治疗瘰疬(淋巴结核)
张某,男,32岁,干部。经西医确诊患有颌下淋巴结核2年之久,左侧已有1处溃破后结疤,因长期使用抗痨药物有耳鸣、头晕等不适之感,尚有2个形如枣大的硬块,推之移动,触痛(++),皮色不变。伴有潮热,轻度盗汗、少食、乏力等症。该患者服醋制芫花末,每晚睡前用黄酒送服1~1.25g,仅一个疗程(15天),结核即变软,变小,服3个疗程后肿块消失。其间曾嘱其口服百合固金丸滋补肺阴月余,获愈后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92年第12期,王雪华)
中医认为诸结节、瘰疬等多为痰核,而芫花可除顽痰,《药性论》说芫花“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同时它的祛邪散结作用也不容小视,《仁斋直指方》记载:“治疟母弥年,经吐、汗、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癥癖,腹胁坚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下后即与养胃汤。”
芫花还被用于治疗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及炎症性淋巴结肿大,也曾有效治疗乳腺结缔组织增性肿块,服法富有民间特色:药蛋。如:患者女,42岁,1994年10月5日就诊。左乳房外上象限肿块约2.5cm×3cm大小,4个月左右,界清,无结节,活动度尚可,触压痛不明显,局部皮色正常,无乳头凹陷及异常分泌物,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体质好,精神佳。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治疗:每次食芫花全草煎煮的鸡蛋2个,每日2次,15天后肿块有所缩小,又10天后肿块明显缩小,再10天后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96年第8期《芫花临床新用举隅》)
对于赘生于体表的小瘤,芫花还另有一种使用方法——系瘤法。《本草原始》记载“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清代医家陆以湉也极赞此法,他在《冷庐医话》中说:“系瘤法兼去鼠奶痔(出《集验方》,真奇捷也。)芫花根洗净带湿,不得犯铁器,于木石器中捣取汁,用线一条,浸半日或一宿,以线系瘤,经宿即落,如未落再换线,不过两次自落,后用龙骨并诃子末敷疮口即合,根据上法系鼠奶痔,屡用得效。《苏沈良方》亦有用蜘蛛者,然费力,不如此径捷。如无根,只用花泡浓水浸线亦得。赵氏尝用以系腰间一瘤,不半日即落,亦不痛。”
治疗秃疮(白癣)
芫花,民间用于治疗秃疮。于农历春季3月间,趁芫花盛开季节,采鲜芫花若干,趁湿装入琉璃瓶内,压实封好瓶口,先于屋角处挖土深1尺左右,将瓶子放入,封土埋实,经过三伏天后,待9月份将瓶子取出,瓶内药物已成药液,备用。用药前先将头痂洗去,干后用纱布蘸药液抹擦患处,每天一次。观察15例,全部治愈,其中有3例复发,再用仍有效。典型病例:李某某,男,17岁。患秃疮14年,多方治疗无效,后改用芫花药液治疗8次,半月后长出部分头发,一月后基本达到全发。(《中草药通讯》1975年第2期,黄凤川)
秃疮现代医学称白癣,为真菌感染。芫花治疗秃疮,符合《神农本草经》“杀虫鱼”的功效描述。其实此法并非只流行于民间,古人早有记载,如《集效方》载“治白秃头疮:芫花末,猪脂和涂之”。

利水诸“木通”

  (2023-12-29 05:18:37)[编辑][删除]
利水诸“木通”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植物名实图考》说“按俗间木通多种,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窍,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可见有“木通”之名的中药,多能利水。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除《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木通和川木通外,还有已经被《中国药典》除名的关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皆是藤茎入药,但关木通味苦,川木通味淡,木通味微苦而涩,三者可以此区分。此外,从来源上讲,关木通、川木通、木通三者来源于不同科属,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皮翁铁线莲)或绣球藤(山铁线莲),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以下细说三者。
药典除名关木通
关木通主产于东北,因此得名。因含有马兜铃酸,《中国药典》2000年版前收载,2005年版之后已不再收载。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言其有毒,有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的功效,但也不可多服、久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要禁服。
常用中药川木通
川木通,又有名淮木通(《中药志》),油木通、白木通(《四川中药志》)。川木通入药历史悠久,《天宝本草》言其“治冷热气病疼,能利小便”。其性味苦寒,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泄小肠热,又能清热利水而消肿,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及“下乳”之功。《中国药典》2020年版将其功效总结为: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现代临床常用于淋症、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等。民间常用川木通治妇女产后乳汁不通,可单用,也可与奶浆藤、无花果同服,或与猪蹄炖汤服。因其利尿通淋作用强,因此气弱津伤、精滑遗尿、小便过多者慎用,诸“木通”多有此禁忌。川木通含绣球藤皂苷、常春藤皂苷元、无羁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通和川木通皆有利尿、杀菌作用。
今之木通为古之通草,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木通乃木质藤本,茎中导管粗大,断面可见众多细孔,两头相通,故称“木通”。《本草纲目》言其“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草为正名,《本草图经》便有言“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如《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汤中用的通草实即木通。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木通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功效与主治与川木通一般无二,但二者自1995年版分列为两种中药,可见其与川木通在实际应用中有差异,临床应区别使用。
今之通草则来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因有通利小便之功,而得名“通草”。其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脱木”为正名,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又有大通草之名(《四川中药志》)。有大通草,故也有小通草。小通草也为《中国药典》收载,来源于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有清热、利尿、下乳的功效。
民间草药诸“木通”
此外,还有不少自产自销的“木通”,多来自毛茛科植物的诸铁线莲,市场多有充作川木通流通,有清热利尿、祛风之效。如花木通来源于假须蕊铁线莲的茎藤,能清热利尿、下乳;又有大木通来源于粗齿铁线莲的茎藤,可利尿、解毒、祛风湿;另有辣木通来源于云南铁线莲的藤茎或全株,有祛风除湿、利尿的功效;再有紫木通来源于菝葜叶铁线莲的全草,能舒筋活络、利尿通淋、祛风解表;还有细木通,来源于莓叶铁线莲的全草,有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活血通乳的功效;小木通来源于毛蕊铁线莲的茎藤和根,能舒筋活络、清热利尿;毛木通来源于毛木通(又名长叶铁线莲)的藤茎,能清热利咽、利尿通淋、活血止痛;甘木通来源于丝铁线莲的叶、根,有清肝火、宁心神、通络止痛的功效;山木通则来源于山木通的茎、叶,能祛风活血、利尿通淋。另有萝藦科植物木通黑蔓藤的叶或根入药为“假木通”,能补血、活血、下乳。

消肿美食赤小豆鲤鱼汤

   (2023-12-12 03:19:04)[编辑][删除]
消肿美食 赤小豆鲤鱼汤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水肿病患者时,常推荐一款食疗方给患者食用,可以增进药物的疗效,这款食疗方叫作赤小豆鲤鱼汤。方子如下:
取赤小豆100g,鲤鱼一条(1000g左右),加水放瓦煲内煎煮熟,不加盐,分2~3次食用。
该方最早载于《外台秘要》,也见于后世多本药膳食疗书籍,配方与做法大同小异,但赤小豆、鲤鱼、不加盐是这个方子最基本的要求。有的书籍还加入其他药物,如陈皮、草果等。有的书籍上说加盐,但加盐会降低该方利水消肿的效果。《黄帝内经》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水肿病“勿食盐”,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从西医角度来说,钠盐可以加重水液潴留,因此水肿患者不宜吃盐。当然如果患者觉得这个食疗方口感不好,也可以加入少量盐、葱、料酒和花椒等调味。
赤小豆又名红小豆,味甘、酸,性平,能利水除湿,是祛湿之药膳佳品,《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下水”,《食疗本草》记载赤小豆“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赤小豆还能退黄、通乳汁,可治疗黄疸、乳汁缺少等症。
鲤鱼味甘,性平,能利水、消肿、下气、止渴、通乳,主治水肿胀满、黄疸、咳嗽气逆、胎气不安、乳汁不通等。《本草纲目》谓其“煮食下水气,利小便”。另外,鲤鱼肉还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对低蛋白所致的水肿或体弱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赤小豆鲤鱼汤能利水消肿、健脾补虚,可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下肢水肿、肾炎水肿、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肝硬化腹水等。

芙蓉:冰明玉润天然色

  (2023-10-11 02:56:32)[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9中国中医药报
张觅 湖南理工学院
在校园里,一抬头,总是视线温暖,因为芙蓉花的缘故。学生宿舍旁的药植园里种了很多芙蓉花,风姿婉娈,花色鲜明。
正是“芙蓉金菊斗馨香”的时候,药植园里还有翅果菊、黄金菊、孔雀草、百日菊这些花儿闪烁着。火棘的小红果子很可爱,柚子也已经由深绿转为柠檬黄。桂花快落尽了,但空气中仍然有甜丝丝的香气。我由衷地觉得,秋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
校园里的芙蓉花,我一开始也错认成了木槿。但木槿生于夏日,而芙蓉秋季开花。木芙蓉和木槿长得很像,单瓣的尤其相像,花心都探出一根沾满金黄色花粉的花柱。这是因为木芙蓉是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是木槿的近亲。
学校里的芙蓉花,大多是单瓣芙蓉。在秋天的凄风冷雨中,芙蓉花开得尤为动人,难怪它还有个名字叫拒霜花。秋季,校园里其他娇艳春花或者烂漫夏花都早已凋落,只有芙蓉灼灼。它的花瓣舒展开来,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花瓣极细润柔滑,花色则是粉白里泛出淡淡红晕来,非常鲜艳娇美,或许只有正值青春的美人面庞才能比得过。因而有诗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年轻的女学生站在芙蓉花下拍照,笑靥如花,花光容色,画面非常和谐。
芙蓉花和木槿花一样,也是朝开暮落。在校园里看到的芙蓉花,都是一根枝头多个花苞,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旁边就有几个鼓囊囊的小花苞。芙蓉花照耀了一天,便会渐渐收拢,像小孩子紧缩的拳头,也像个花苞,只是它不再开放了。
古代歌咏芙蓉的诗词很多,除了歌咏芙蓉的美貌,更多的是歌咏芙蓉在秋风中拒霜开放的风骨。宋代范成大曾作有一首《菩萨蛮•木芙蓉》:“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 绿窗梳洗晚。笑把玻璃盏。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岳麓山上穿石坡湖畔也有芙蓉花。芙蓉临水照花,更是国色倾城。明代《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宋代王安石一首《木芙蓉》,将芙蓉写得尤为柔媚:“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苏轼有“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的词句,写的也是芙蓉花开花时水光照映的鲜丽明艳之美。穿行在芙蓉花树中,极觉清秋之美。
芙蓉花叶可入药,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芙蓉花可以做菜吃,颇为美味。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有一种雪霞羹的制法——“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故名“雪霞羹”。把木芙蓉去掉花心和花蒂,然后过滚水烫过,再和豆腐一起炖煮,芙蓉鲜红,豆腐雪白,如同雪晴之后的绚烂霞光。

紫葳色赤通经脉凌霄性寒能祛风

   (2023-10-12 05:19:12)[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凌霄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宋代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北宋年间,杭州西湖边的藏春坞住着一位诗僧,法号清顺。清顺的住所门前有两棵古松,凌霄攀援其上,扭曲盘旋,宛若虬龙,叶片葱郁浓绿,繁花赤艳似锦,微风吹过,暗香袅袅,落英缤纷。清顺每日卧于凌霄花下,幽静而惬意。一日,苏轼骑马从此经过,清顺手指落花求诗,苏轼遂以这首《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相答,后世传为嘉话。
紫葳弱质可凌天
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最初名为“苕”。《诗经•小雅•苕之华》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该诗以花叶繁茂的凌霄起兴,表达饥荒灾民的凄怆悲愤之情。凌霄虽然毒性很低却性寒善攻、走而不守,不适合身体虚弱的灾民食用。魏晋曹植《白鹊讴》载:“饥食苕华,渴饮清露。异于畴匹,众鸟是慕。”白鹊是代表祥瑞的超凡之鸟,能以苕华为食,所以引得众鸟羡慕。受《诗经》影响,后世常用凌霄花表达悲愤之情,如明代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七首•其四》载:“枳枸悲风吹白日,苕华高影隔青丘。坏垣蟋蟀知离恨,长夜凄凉吊独愁。”
凌霄花期很长,能从入夏一直开到深秋,朵朵漏斗状钟形的花朵三五成簇,灿烂开放,赤艳夺目,在绿叶中间显得分外显眼。在《神农本草经》中,凌霄花被称为紫葳。《本草纲目》载:“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清代乾隆皇帝《题钱维城花卉册•其九•凌霄》亦曰:“赤艳因而唤紫葳,舞风饮露恣芳菲。虽然具有凌霄志,那免依枝附木讥。”宋代赵蕃将赤艳的凌霄花比作燃烧的火焰,其作品《咏智门佛殿前凌霄花与斯远同作》载:“桂栽初得地,藤附亦凌霄。层叶圆如葆,高花艳若烧。”
凌霄为藤本植物,能攀援树木,直上高空,高达数丈,在唐代的时候,开始被称为“凌霄”。宋代韦骧《和凌霄花》:“翠蔓缘株上,红芳冒暑开。凌霄诚有谓,托质岂无媒。”凌霄有壮志凌云之意,古人常通过凌霄花托物言志。宋代宰相贾昌朝《咏凌霄花》:“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该诗通过凌霄花表达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和报国忠心。朋友们之间也常通过凌霄花表达美好的祝愿,如宋代李弥逊《点绛唇•奉酬富季申》:“翦翦疏花,托根宛在长松底。蔓柯相倚,便有凌霄志。丹凤忽来,小队迎秋起。留无计,待公归侍,重与分红翠。”
凌霄花虽然能凌空直上,傲视其他植物,但却须攀援树木,有人觉得它没有独立精神,写诗加以讥讽。如白居易《有木诗八首•七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该诗以凌霄花入手,强调做人应独立奋发,不可依附他人,柔弱没有主见。现代诗人舒婷的名篇《致橡树》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但从另一方看,凌霄花天生弱质,却不被自身条件限制,勇于攀登,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人生的理想,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故舒婷后来在《硬骨凌霄》一文中写道:“做一株硬骨凌霄又何妨!”
凌霄意象奇特,常被用到药名诗中,如宋代陈亚《生查子•药名寄章得象陈情》:“朝庭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凌霄色赤善理血
凌霄的干燥花(凌霄花)、茎叶(紫葳茎叶)、根(紫葳根)均可入药,具有药用价值。
“紫葳味酸,调经止痛,崩中带下,癥瘕通用。”(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紫葳》)凌霄花又名紫葳花等,是常用的活血调经类中药。凌霄花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血热风痒、疮疥隐疹、痤疮的治疗。
“凌空千尽走龙蛇,隐映柴门野老家。拚把长缨縻落月,乱飘丹粉染晴霞。猿猴升惯能收药,蝴蝶低飞不到花。最爱豹林种处士,紫英香里岸乌纱。”(宋代舒岳祥《咏凌霄花》)凌霄花性寒清热,凉血止血,单味研末冲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生地黄等,可治疗血热便血、崩漏。
“凌霄寒性甘酸味,崩带癥瘕产乳宜。血热生风疮疠治,还须鼻目远相离。”(清代王如鉴《紫葳》)凌霄花性寒行散,气血虚弱和内无瘀热者慎服。凌霄花花香浓郁,久闻伤脑,其花粉对眼睛的刺激性太大,会引起红肿。《本草纲目》等本草典籍认为:凌霄花不可近鼻闻,伤脑。花上露入目,令人昏蒙。
“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树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飐清虚。”(唐代欧阳炯《凌霄花》)凌霄花辛散行血,活血力强,能破瘀血、通经脉、散癥瘕,消肿痛。凌霄花配伍当归、红花、赤芍等,可治疗血瘀经闭;单用捣烂外敷,或配伍乳香、没药等,可治疗跌打损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金秋菊花香,稻熟蟹正肥——读《红楼梦》品螃蟹

  (2023-10-13 04:14:39)[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2中国中医药报
张世华 王萍 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得极为有趣:丹桂飘香时节,在薛宝钗的提议及资助下,史湘云做东,请贾母、王夫人、凤姐、薛姨妈等一行人到大观园内赏桂花吃螃蟹。地点选在一处水上的阁子——藕香榭,阁子四面有窗,左右曲廊跨水接岸,岸边小山坡下两棵桂花开得正好。至午,贾母一行人如约而至,小火炉上早已煮好了茶,烫上了酒。摆上两桌,端上蒸笼里滚热而肥美的螃蟹,众人就着姜醋,喝烧酒吃螃蟹,不亦乐乎。待长辈散去,众姐妹持螯赏桂,吟诗凑兴,薛宝钗的螃蟹咏让众人不禁叫绝,被赞为食螃蟹绝唱: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诞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俗话说“金秋菊花香,稻熟蟹正肥”,农历九月十月就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农历九月,母蟹的蟹黄长得最丰满,到了十月,公蟹的蟹膏长得最厚实,所以民间还有“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的佳句。螃蟹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青州人就发明了味道鲜美又便于佐餐的“蟹胥”,即蟹酱。明代李时珍称赞:“鲜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嚼黄持螯,略赏风味。”清代李渔更是称螃蟹“已达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螃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钙、铁等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同时,螃蟹作为食疗佳品,还有很多疗效。中医认为,螃蟹有清热解毒、养筋活血、消结化瘀、滋肝阴、充胃液的功效,对于瘀血、损伤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螃蟹虽然美味可口,但食用须有讲究。螃蟹性大寒,所以蒸煮螃蟹时一定要撒上生姜或紫苏。生姜和紫苏的温热之性能化解螃蟹的寒凉,在吃螃蟹时佐以姜醋或者喝上几口烧酒,也是为了达到祛除寒凉的效果。故薛宝钗在诗中写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螃蟹是高蛋白质、高胆固醇食品,但如果食用不当,也会给健康带来损害。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云:“孕妇及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泄者均忌。”螃蟹可“活血”,蟹壳“主辟邪破血”,蟹爪可“催产堕胎”。由此可见,以下几类人群不适合或应该少吃螃蟹:体质偏弱、脾胃功能较差的人。螃蟹为寒性食物且蛋白质丰富,体质弱、脾胃功能差的人吃螃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过敏体质、易长湿疹者。对虾蟹等海鲜过敏的人吃螃蟹会引起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诱发荨麻疹或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若已患有湿疹等皮肤病的人吃后会加重病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胆道疾病患者。螃蟹中胆固醇含量很高,吃后易使病情复发或加重。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螃蟹属于高嘌呤食物,吃螃蟹会导致尿酸增高,加重痛风病情,因此,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不宜吃,处于痛风慢性期的患者和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应不吃或少吃。孕妇。因为蟹属寒凉之物,有活血祛瘀之功,尤其是“蟹爪”食用后,对早期妊娠会造成出血流产。正处于伤风感冒发热期的人。伤风感冒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高蛋白的螃蟹不易消化吸收,吃后易使感冒难愈或使病情加重。
了解了以上吃螃蟹禁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三十八回中,贾母自己不敢多食螃蟹,走时还不忘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又嘱咐湘云宝钗二人说:“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

乡野“龙葵”也堪爱

   (2023-10-21 04:04:04)[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0中国中医药报
秋天收获后的田野上,各种野果显露出来。有一种植物缀满了颗颗圆亮的黑果儿,宛若晶莹剔透的小葡萄,惹人喜爱。我到郊外散步时,拍了一组这种野果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来,好多网友认识它,有人叫它“酸溜儿”,还有人称它“圆泡子”“野葡萄”“黑天天”。
这种野果学名叫龙葵,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路边地头、荒地野岭,春天绽发青嫩的棵儿,夏季开白色小花,结出青青的圆圆的小浆果。到了晚秋,果实熟透时呈黑紫色,富含水分。小时候我常摘一大捧龙葵果当零食吃,酸酸甜甜的很美味。
龙葵原产于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得比较详细,称龙葵为天茄子、天泡草、老鸦酸浆草等,释曰:“龙葵,言其性滑如葵也。苦以菜味名,茄以叶形名;天泡、老鸦眼睛皆以子形名也。与酸浆相类,故加老鸦以物异也。”龙葵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五月以后,开小白花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深秋时熟透的黑色龙葵果是可食的,青色未熟者味儿苦涩,难以下咽。
龙葵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明代朱橚编著的《救荒本草》称“龙葵,其子熟时亦可摘食,采叶贴肿毒金疮,拔毒。”清代《本草正义》亦言:“龙葵,可服可敷,以清热通利为用,故并治跌仆血瘀,尤为外科退热消肿之良品也。”
龙葵有清热镇痛、消炎止痒之效,我在年少时就已体验过。我们这些乡下娃子顽皮,放学后赤着脚丫到处疯跑,接触到了脏东西,手脚上生了“痒疙瘩”,其实是患上了真菌性皮炎、丘疹。家中大人常摘了龙葵叶子,榨出绿汁儿,用来擦涂,既解痛又消痒,连续涂抹擦洗两三天,症状就消去了。
春末夏初,家里大人常采摘龙葵的嫩叶嫩茎用沸水焯之,用以做菜,素炒、做蛋汤皆可,稍有淡淡的苦香,吃起来清鲜爽口。龙葵野菜有清热、祛燥、解毒之功。
我后来得知,龙葵还有保护视力的作用,这得益于龙葵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人体缺乏胡萝卜素后视力会下降,眼角膜由于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下,人们会感到难受而眨眼。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龙葵还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的作用。
熟透的龙葵果可做成很多小吃食。摘取紫黑色龙葵果可榨汁做饮料,适当加一点优质果酒,更具风味。龙葵果也可晒制成果干,泡茶或煮茶饮用,色泽乌黑发亮,口感酸甜爽口。还可用这种天然野果的果干,同玉米渣、枸杞干、莲子、芡实、黑豆、糯米等煮粥,滑爽糯香、风味独特,对办公室一族多有益处。
一位老朋友赋诗赞曰:“翠叶遮羞白花俏,黄蕊向日秀妖娆。秋来珠玑转紫睛,笑问童心味可好?”品着龙葵黑果儿酸酸甜甜的滋味,总会让人想起故乡想起童年,那被龙葵果浸润的乡愁令人回味悠长。 (刘琪瑞)

柿子:树上“红灯笼”,一果出五药

    (2023-10-21 04:46:22)[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随着秋天的到来,黄灿灿、晶莹剔透,惹人喜爱的柿子也上市了。每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还会举办火柿节,让市民们不仅有机会品尝新鲜柿子,还能感受采摘等乐趣。
柿子的营养十分丰富,因此又被誉为“果中圣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一个柿子五味药
柿子因其甘甜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实柿子不仅美味,柿子及其制品还有着极高的药用和养生价值。
鲜柿子 鲜柿子味甘、涩,性凉,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益胃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柿子富含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碘、钙、磷、铁等,未成熟果实含鞣质。药理研究表明,柿子有降低血压、增强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柿蒂 柿蒂虽然不起眼,但也是一味良药。其性平,味苦、涩,归胃经,有降逆下气、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的功效,是中医治疗呃逆的要药,被称为“止呃要药”。
柿叶 柿叶平时大家接触较少,但柿叶作为药用时,具有清热健胃、助消化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一定的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
柿饼 柿饼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小零食,它既没有鲜柿子的涩感,又没有吃出胃柿石的风险,而且口感甘甜。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具有润肺化痰、健脾涩肠、止血等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燥咳吐痰、脾虚食少、腹泻、便血、痔疮出血等症。
柿霜 吃柿饼的时候,会发现它表面有一层白白的柿霜。柿霜即柿饼上所结的白霜,味甘,性凉,具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柿霜乃其津液,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热,治咽喉口舌疮痛。”柿霜是清热生津、润肺止咳止血的良药。有口腔溃疡的朋友,把它刮下来,然后抹在口腔里溃疡的地方,可以缓解疼痛。
柿子虽好,当心“胃柿石”
不少新闻曾报道,有人吃柿子导致“胃柿石”,引起不适。这主要是因为柿子中含有鞣酸,大量柿子进入胃部以后,鞣酸与胃酸发生反应形成一些不能消化的硬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结石。为了避免结石,吃的时候要注意这些:
不要空腹吃。空腹时胃酸很多,柿子与胃酸反应易形成不同大小的肿块留在胃里,在胃中形成柿石。另外,酒精会加速胃酸与鞣酸的反应,所以空腹或酒后尽量不要吃柿子。
不要与含有高蛋白质的食物一起吃。柿子中的鞣酸和含有高蛋白质的食物反应,会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影响消化系统的运转。
不要进食柿子皮。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上,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全部脱尽,如果连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柿石。尤其是脱涩工艺不完善时,其皮中含鞣酸更多。
柿子食疗推荐
除了把柿子当水果吃,今天笔者还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柿子的不同做法,在这个柿子丰收的季节,一起和家人分享:
甜脆柿子沙拉
材料:柿子半个,生菜5片(或用自己喜欢的蔬菜),黑胡椒碎少许,橄榄油、盐、水果醋适量。
做法:1.将生菜洗净,沥水,手撕成小片。2.柿子去皮,根据个人喜好切小块或片。3.把柿子、生菜放入沙拉碗中,放盐、果醋、橄榄油,磨入胡椒碎,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润肺化痰、凉血止血。
柿子酱
材料:软柿子两个、硬柿子一个、柠檬半个、冰糖、清水适量。
做法:1.两个柿子去蒂、剥皮、放破壁机搅拌杯中。2.根据个人喜好加适量冰糖、挤半个新鲜柠檬汁,加少许清水。3.启动破壁机搅拌,直至柿子酱变得黏稠后拿出。4.硬柿子切块,加入柿子酱中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润肠通便。
奶油柿子塔
材料:柿子两个,低筋面粉60g,糖粉10g,黄油20g,蛋液20g,杏仁粉20g。
做法:1.制作塔皮:黄油室温软化切小块,加入低筋面粉,糖粉,用叉子搅拌成碎颗粒状,加入蛋液,搜成面团,放冰箱冷冻待用。2.制作塔馅:黄油与糖粉打发成浅黄发白,分4次加入蛋液搅拌均匀,防止水油分离。刚加入蛋液时呈现水油分离状,只需要继续搅拌,出现沙拉酱的质地即可,加入杏仁粉搅拌均匀。3.预热烤箱180度,切好柿子片,从冰箱取出塔皮擀平,塔皮放入模具,用擀面杖沿模具边缘擀,去掉多余的塔皮。4.在塔皮底部用叉子扎眼,填入内馅,铺好柿子放进烤箱,180温度下烤25~30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鲜柿味甘性凉,属寒凉食物,故而脾胃虚弱者或有胃部疾病者,要尽量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肠胃不适。
柿子的含糖量比较高,而且多为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蔗糖、果糖等,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吃柿子。
普通人也需适量食用,每天1~2个即可,避免多食引起不适。
若将柿子及制品作为药用,请遵医嘱,不要盲目服用。

柿霜

     (2023-10-27 03:51:01)[编辑][删除]
柿霜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心、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柿科植物柿DiospyroskakiThunb.的果实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形态特征柿霜,呈白色粉末状,质轻、易潮解。气微,味甜,具有清凉感。

  柿霜的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9g;或入丸剂噙化。

  外用:适量,撒敷。

  炮制:取近成熟的柿子,剥去外皮,日晒夜露(防雨、防虫蝇、防尘),约经月余后,放置席圈内,再经月余,即成柿饼。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洁净竹片刮下即成柿霜。将柿霜放锅内加热融化,成蚀状时,倒入模型中,晾至七成干,用刀铲下,再晾至全干,刷净,即成柿霜饼。

  柿霜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

  柿霜的配伍

  1、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麦冬各二钱,元参一钱,乌梅肉五分。蜜丸含化。(《杂病源流犀烛》柿霜丸)

  2、治臁胫烂疮:柿霜、柿蒂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杂兴》)

  3、治慢性气管炎,干咳喉痛:柿霜12-18g。温水化服,每日2次分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柿霜的禁忌

  风寒咳嗽者禁服。《滇南本草图说》:“忌同蟹食。”

鲁迅笔下的柿霜糖
摘自2023-10-26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鲁迅先生在《马上日记》中写他收到过河南特产“方糖”,他本人也说“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原来这“方糖” 却是霜糖,河南开封地区的名产,当地的口音读“霜”为“方”。鲁迅夫人景宋先生说方糖“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
景宋先生果然博学,《本草纲目》有记载柿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可见柿霜确是能治嘴角生疮。《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有记载“柿霜色白入肺,而甘凉滑润,其甘也能益肺气,其凉也能清肺热,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也能滋肺燥”。柿霜性凉润肺,正是保健佳品,可见鲁迅先生的朋友是值得相交的。
柿霜是白柿附着之霜。《本草纲目》记载“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内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即得白柿。将柿霜放入炒制容器内加热熔化,至呈饴状时,倒入特制的模具中,待冷却后取出干燥,便得柿霜糖。
鲁迅先生笔下的柿霜糖,如今依旧是河南的特产之一。柿霜糖呈扁圆形,一面平坦,略具沟纹,另一面光滑,中部较厚,周边渐薄,味甜而略清凉。大小适宜,一口一个,食用起来颇为方便。
在中药范畴,柿霜糖被称为“柿霜饼”,《上海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记载柿霜饼性凉,有清热、润燥、宁咳之效,可用于咽干喉痛、口舌生疮、肺热燥咳、劳嗽咯血。柿霜饼可入药,也可日常食用,作小食或煮粥皆可。粥品如珠玉二宝粥,便是取山药、薏苡仁和米煮至烂熟后,调入柿霜饼碎融化即成。
话到此处,柿霜糖非糖乃柿饼白霜,柿霜饼的“饼”言其形状,二者所言皆为柿霜。

紫葳色赤通经脉凌霄性寒能祛风

     (2023-10-12 05:19:12)[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凌霄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宋代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北宋年间,杭州西湖边的藏春坞住着一位诗僧,法号清顺。清顺的住所门前有两棵古松,凌霄攀援其上,扭曲盘旋,宛若虬龙,叶片葱郁浓绿,繁花赤艳似锦,微风吹过,暗香袅袅,落英缤纷。清顺每日卧于凌霄花下,幽静而惬意。一日,苏轼骑马从此经过,清顺手指落花求诗,苏轼遂以这首《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相答,后世传为嘉话。
紫葳弱质可凌天
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最初名为“苕”。《诗经•小雅•苕之华》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该诗以花叶繁茂的凌霄起兴,表达饥荒灾民的凄怆悲愤之情。凌霄虽然毒性很低却性寒善攻、走而不守,不适合身体虚弱的灾民食用。魏晋曹植《白鹊讴》载:“饥食苕华,渴饮清露。异于畴匹,众鸟是慕。”白鹊是代表祥瑞的超凡之鸟,能以苕华为食,所以引得众鸟羡慕。受《诗经》影响,后世常用凌霄花表达悲愤之情,如明代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七首•其四》载:“枳枸悲风吹白日,苕华高影隔青丘。坏垣蟋蟀知离恨,长夜凄凉吊独愁。”
凌霄花期很长,能从入夏一直开到深秋,朵朵漏斗状钟形的花朵三五成簇,灿烂开放,赤艳夺目,在绿叶中间显得分外显眼。在《神农本草经》中,凌霄花被称为紫葳。《本草纲目》载:“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清代乾隆皇帝《题钱维城花卉册•其九•凌霄》亦曰:“赤艳因而唤紫葳,舞风饮露恣芳菲。虽然具有凌霄志,那免依枝附木讥。”宋代赵蕃将赤艳的凌霄花比作燃烧的火焰,其作品《咏智门佛殿前凌霄花与斯远同作》载:“桂栽初得地,藤附亦凌霄。层叶圆如葆,高花艳若烧。”
凌霄为藤本植物,能攀援树木,直上高空,高达数丈,在唐代的时候,开始被称为“凌霄”。宋代韦骧《和凌霄花》:“翠蔓缘株上,红芳冒暑开。凌霄诚有谓,托质岂无媒。”凌霄有壮志凌云之意,古人常通过凌霄花托物言志。宋代宰相贾昌朝《咏凌霄花》:“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该诗通过凌霄花表达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和报国忠心。朋友们之间也常通过凌霄花表达美好的祝愿,如宋代李弥逊《点绛唇•奉酬富季申》:“翦翦疏花,托根宛在长松底。蔓柯相倚,便有凌霄志。丹凤忽来,小队迎秋起。留无计,待公归侍,重与分红翠。”
凌霄花虽然能凌空直上,傲视其他植物,但却须攀援树木,有人觉得它没有独立精神,写诗加以讥讽。如白居易《有木诗八首•七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该诗以凌霄花入手,强调做人应独立奋发,不可依附他人,柔弱没有主见。现代诗人舒婷的名篇《致橡树》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但从另一方看,凌霄花天生弱质,却不被自身条件限制,勇于攀登,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人生的理想,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故舒婷后来在《硬骨凌霄》一文中写道:“做一株硬骨凌霄又何妨!”
凌霄意象奇特,常被用到药名诗中,如宋代陈亚《生查子•药名寄章得象陈情》:“朝庭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凌霄色赤善理血
凌霄的干燥花(凌霄花)、茎叶(紫葳茎叶)、根(紫葳根)均可入药,具有药用价值。
“紫葳味酸,调经止痛,崩中带下,癥瘕通用。”(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紫葳》)凌霄花又名紫葳花等,是常用的活血调经类中药。凌霄花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血热风痒、疮疥隐疹、痤疮的治疗。
“凌空千尽走龙蛇,隐映柴门野老家。拚把长缨縻落月,乱飘丹粉染晴霞。猿猴升惯能收药,蝴蝶低飞不到花。最爱豹林种处士,紫英香里岸乌纱。”(宋代舒岳祥《咏凌霄花》)凌霄花性寒清热,凉血止血,单味研末冲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生地黄等,可治疗血热便血、崩漏。
“凌霄寒性甘酸味,崩带癥瘕产乳宜。血热生风疮疠治,还须鼻目远相离。”(清代王如鉴《紫葳》)凌霄花性寒行散,气血虚弱和内无瘀热者慎服。凌霄花花香浓郁,久闻伤脑,其花粉对眼睛的刺激性太大,会引起红肿。《本草纲目》等本草典籍认为:凌霄花不可近鼻闻,伤脑。花上露入目,令人昏蒙。
“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树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飐清虚。”(唐代欧阳炯《凌霄花》)凌霄花辛散行血,活血力强,能破瘀血、通经脉、散癥瘕,消肿痛。凌霄花配伍当归、红花、赤芍等,可治疗血瘀经闭;单用捣烂外敷,或配伍乳香、没药等,可治疗跌打损伤。

属相与中药名【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13 04:50:0

   鼠:鼠妇虫,又名鼠妇、鼠负,潮虫。具有破血瘀、消症瘕、利尿之功效。

  牛:牛膝,其味平淡,微甘无毒。具有强壮腰肾,脚膝软弱无力,跌打损伤,舒筋活血、缓和疼痛之功效。

   虎:虎杖,药用其根,具有破血、通经之功效。

   兔:菟丝子,性味甘平无毒。为滋养性强壮药,主治腰疼膝冷、消渴、补肝胃、生精液。

  龙:龙骨,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对吐血便血、泻痢脱肛、自汗盗汗、溃疡久不收口有较好疗效。

   蛇:蛇床子,外用于治妇女阴道炎、白带、阴道滴虫、外阴瘙痒、湿疹等有效。

  马:马勃,辛平无毒,用于治疗喉头炎、扁桃体炎、咳嗽失音等症。又为止血药,治吐血、咯血,外用治刀伤出血等。

  羊:羊踯躅,又名闹阳花、羊不食草。其花、果供药用。性温,有大毒,外用子祛风寒、治恶痹、跌打损伤、有镇痛作用。

  猴:猴枣,其性微咸带苦。为名贵的清凉、镇惊化痰药。适用于小儿急性热病、惊痢、痰喘、突发性惊厥、痰热咳嗽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鸡:鸡血藤,可活血舒筋、养血调经,治手足麻木、月经不调等。

   狗:狗脊,又名金毛狗脊,性苦平无毒,具有通血脉、利关节、强腰背的功效。

   猪:猪苓,其性甘平无毒,为利尿药,并能行水、利湿、消肿、止泻。

中药四季亦入诗【草根一生】

2015-01-12 05:03:45

地锦草发万年青,石燕翻飞雁桔红。

紫菀牡丹桃花笑,仰望子跑放风虅。

前湖莲子菖蒲深,清风藤内縮砂仁。

浮萍断处见山药,花落石边逢使君。

肉蔻红豆金菊时,当归无日尝黄芪。

不知红花开还未,远至离人饶梦思。

鹿茸白毛冬花天,寒水石边落玉英。

守宫青黛黄酒暖,国老贝母正合欢。

 

致海外同胞书【草根一生】

2015-01-12 11:21:28

    安徽潜山县的汪济先生写的一封致海外同胞书:“白术兄:使君子东渡大海,独活于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知母亲思亲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乃祖居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红花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已重楼凌霄,不用破故纸当窗防风了,而门前挂金凤,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弟杜仲顿首。”此信竟嵌几十味中药名,不但自然贴切,毫不勉强,而且情意绵绵,沁人肺腑!

 河北有位老太太与其在台湾的丈夫刘清玉均善诗文。1992年刘先生寄信给妻子,竟是用中药名填写的四首绝句:  

     游子当归意兴飞,黄连含苦知音微。

    乌梅海角岁寒晚,桑叶彩孤月照扉。  菊花花开幽怨多,何来朱砂采倾佛。

    九州多少女贞子,仰看牵牛思渡河。  独活恼风闽江水,夕阳半夏两鬓蓬。

    壮小叶落郁金尽,斑白头翁悲道穷。 续断银河未了情,胖大海远烟霜亲。

    钩藤钩起思乡梦,漫步常山竟迷津。 其妻阅毕,百感交集,热泪夺眶。

     遂用中药名依原韵复书,寄往海峡彼岸。诗云:

    天南星隐暮云飞,烟雨园林花白薇。  不扫蛾眉意花粉,亭前紫菀掩寒扉。

    黄芩枝头噪鸟多,葳蕤未守笑侬佛。 迎春花放翠堤晓,不见牵牛来渡河。

    金银花映画倚东,霜桑叶飘鬓疏蓬。 人间要数黄柏苦,不敷胭脂不怨穷。

    血竭泪干忆君情,丁香馥郁思远亲。可怜厚朴深情意,南烛光摇怕问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