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贯中西谱新篇仁和精诚济苍生

(2025-10-18 04:08:21)
融贯中西谱新篇 仁和精诚济苍生,盛世机遇,贵人相助。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仁和精诚,历久弥新。“智慧医院”“和为强、和为本、和为善、和为仁、和为廉、和为先”的“六和”“六和”文化,源自中医“和为贵”思想。医师必须以“诚净严谨”自律,医道传薪 护佑新芽,倾囊授业,匠心育人,薪火相传,远程教育,坚持立人先立德、育人先育德、立医先立规、育医先育志,重经典、重临床、重传承、重创新、重辨证、重组方、重剂量、重悟性,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中医英才,治学精神、医者风范,
百二周年忆伟容,师恩浩荡灿如虹。

岐黄妙术开新径,橘井泉香更育松。

教诲谆谆犹在耳,德馨熠熠永存胸。

传承薪火吾侪志,仰望高风立奇功!仁术传世 德范永存,仁心仁术济苍生,大爱行医,德润苍生
孙光荣在学术临床上提出的“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组方”“中医临床辨治六步程式”及“三联药组”,以及在医德医风建设上提出的以“诚、净、严、精”为四纲,每纲分为“必须”“应当”“不准”三个层次的《医师规》等,在行业内外影响很大,本文均有提及,可谓示其所源。首次提出了“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组方”,并基于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启导创建了“中医临床辨治六步程式”,创立了中和医派。中和医派和师父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一脉相承的,但中和医派更加注重和强调辨识其偏盛偏衰,矫正至其中;察知其太过不及,燮理达其和。临证审慎,用药精当,
总结凝练成7个字:诚、勤、谦、净、严、稳、精。我为门人弟子制定《医师规》时,特地把“诚”“净”“严”“精”列为四大纲领。

父亲节时念师恩

 (2016-07-06 20:11:57)[编辑][删除]


曹清慧 河北衡水市中医医院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孝道、师道,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自古师徒如父子,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是同等的。父母给我们生命,老师给我们慧命。我们的身体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学术,是老师教导的。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他每次回到故乡,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老师家。即便老师不在了,对师母还有老师的后代子孙,他都竭尽全力奉养照顾。

传 道

我的师父是北京弘医堂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他以父母爱护儿女之心爱护我们、教导我们,毫无保留把他的经验传授给我们;给予了我们如慈父一般的恩泽,师父以他的智慧、德行、善巧方便,引导我们走正路,不使误入歧途,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父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不尽,让我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礼记·学记》里面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里面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义”;范仲淹先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师亦有云:“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

师父在他的新作《裴永清医案医话》面世后,第一个为我写了赠言:“在自己学业有成之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所有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给后学,尽一个‘中医人’的职责和道义。”读到此处,我不禁心头凛凛一振。

古代的读书人不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是害怕不能把圣人的道德学问承传下去;自己没有子嗣,只是影响一家,道德学问没有承传,将影响后代子孙,所以他们的心中是时时想着要为国举才。师父曾跟我们说:“孟子曾云:‘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看着你们大老远地跑来学习,我真的很高兴!你们在这儿学习后提高了技能,就会有更多的当地老百姓受益!”我辈虽非“英才”,看到师父的如此的期待亦自是不断加倍努力以报师父之恩。

如果说师父把他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这些弟子,只是诠释了“师徒之义”、尽到了“师道”,还是“小爱”的话,那么,师父在自己事业、身体正盛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写出来、并进而在第12期“弘医书苑”中医讲习班中免费为中医后学讲授,传授给天下四方,便是真正的“大爱”!师父真正尽到了一个“中医人”的职责与道义!

从师父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道”、什么是“义”。师父教我学会了做人一定要遵循道义、随顺道义,这样才能逐渐培植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师父希望我们都能做聪明的学生、尽早毕业,毕业后好好为社会大众服务,帮助一切众生尽早得以身心健康,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

敬荷师恩

我们要学习师父的“大智慧、大愿力”,做到“敬荷师恩”。“荷”,就是承担、领受,我们要能够承当、承担、担当得起师父的期望,要把弘扬中医、利益众生的大事业承担起来作为自己的大愿,这才是敬师;要能体解师父的教导才是“领受”。人生都因有责任才能不断成长自己的心灵,责任的承担亦是成长的开始。我们不能把师父的教导与期待当成空话,当成口号,我们要积极担当并落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之原字,上为“羽”,下为“白”,其意为小鸟振翅日有所进。《说文解字》中意为:数飞也。从羽从白。因此,“习”,除人们通常所说的“温习”之意外,尚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所以,我们要把师父的教导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利益他人,自己才会得真实利益,“利他”即是“利己”。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我治好了越来越多别人治不好的患者时,我恍然间意识到自己一路奔波来北京来学习,不只是让自己得到了好处,更多的是让这一方百姓得福;当我心里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百姓的病苦,对自己的得失就变得越来越淡泊,很多问题得以轻松“放下”,以前忍无可忍的事都可以一笑了之,以前志在必得的东西也渐渐看成了浮云,心中唯有“尽早学成,为百姓服务”这一念……我开始真正体会到师父一直向我们传递的“正念、利他”之乐。

最后,真诚地向各位师父们道一声:“师父,父亲节快乐……”(曹清慧)

养亲寄孝心

  (2016-07-06 20:09:39)[编辑][删除]

孟繁东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方剂学》将其归入“温化寒痰”类祛痰剂中。该方由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萝卜子(主食痞兼痰)三药组成。余每览《韩氏医通》,读至该方之由来,无不为韩氏所代表的中医人的慈爱及孝心所感动。

方子的来历传说有三位士人,其父母年事已高,但常年咳嗽不已,整天喉喽气喘,痰多气逆,咳声不断,类似今之“老慢支,肺气肿”类病症。眼看着双亲被痰所困又无计可施,三子心里特别着急,甚是苦恼!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外出遍访医家,打听能够治疗此病的效方。

一日三子顶着烈日,来到了一个地方,闻听当地有位名医治病疗效甚佳,遂前去拜访,这位名医就是明代著名医家韩懋。韩氏仔细聆听了三子的来意,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深深为三子的孝心所感动。韩氏本想给他们出个方子拿回去熬给其父母服用,但转念一想,汤药熬制不便,口味亦不佳,经过仔细斟酌,决定换个角度,于是精心琢磨出一个方案,就用日常随手可得的三种菜蔬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为原料,将其制作成“甘旨”(旧时多指奉养父母的美好食品),此方即后世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三子养亲汤”。

韩氏嘱三子将这三味药分别洗干净,微炒一下,打碎,每剂不超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还嘱咐“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是方在《韩氏医通》自注“此方自制”,并在该书方剂里排在第一位,足见韩氏制作此方之深意。

据载,韩氏本为将门之子,幼时体弱多病,自云“赖方药以生”,后因科举失利,乃弃儒学医。曾往峨眉访医,师从荣昌华氏,金华王氏,又得武夷黄鹤老人指点,学业大增。初为亲友治病,颇为应手,后游走于大江南北,为民间百姓治病,声名大震。因其体恤民情,知百姓疾苦,故制方少而精,药仅二、三味,但功效显著,至今为临床医家所喜用。正因韩氏有着上述经历,故该方一出便“传梓四方”,曾有太史氏为之赞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自家的前后园子),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亲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又引《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此之谓也”。所以,该方不惟温阳祛痰代表方,尚寓中华民族崇尚尊老重孝之核心理念在内。(孟繁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