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脾宁心神治梦游
摘自2025-9-17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梦游一般指睡眠行走,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一般表现为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梦游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且其下床行动期间仍在沉睡状态,睡醒后对自己的夜间行动一无所知。中医文献中虽无“梦游”病名,但对其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深刻认识,常归于“梦寐不宁”“神不守舍”“夜啼”“离魂症”等范畴。如《灵枢•淫邪发梦》提出“魂魄飞扬”的概念,认为邪气扰神可致梦中行为异常,如“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为梦游的“神不守舍”病机奠定基础。本病病位主要在心、肝、肾,常见心肾不交、肝血亏虚、痰火扰神、惊恐伤神等证型。辨证施治可获良效。笔者曾采用中药治愈一梦游少年,特整理总结如下。
患儿男,13岁,初中学生,2025年2月13日首诊。家长描述,患儿学习成绩一直较好,进入初中以来学业压力大,精神紧张。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梦游,每周发生一两次。夜晚睡梦中自己下床,在房间里转数圈后又上床继续睡觉,家长十分担忧。刻诊:患儿形体较瘦,神志正常,言语清晰,食欲较差。观其情绪、神态比较压抑,缺少青少年的阳光开朗。舌淡胖、苔白腻,左脉弦滑数,右脉细滑数。
辨证:肝郁脾虚,痰浊内扰,心神不宁。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开窍,益智安神。
方选枕中丹合四逆散、四君子汤化裁:北柴胡12g,麸炒枳壳9g,白芍12g,甘草5g,党参12g,白术12g,茯神15g,制远志9g,石菖蒲6g,龙骨(先煎)15g,龟板(先煎)9g,牡蛎(先煎)15g,焦神曲12g,炒麦芽12g,炙鸡内金12g。10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叮嘱患儿心情放松,减轻心理压力,适当参加体育运动。
3月5日二诊:家长述服药期间梦游未再发作,效不更方,再进10剂。
半年后,患儿家长因其他疾病来诊,问及孩子梦游情况,家长述服药后至今一直未复发,而且学习成绩保持优秀。
按
患儿因初中学习压力较大,肝气瘀滞,脾虚痰湿,痰扰心神,故出现梦游。枕中丹由龟板、龙骨、远志、石菖蒲四味药组成,功擅宁心益智、潜阳安神,为治疗神志不宁之要方。加北柴胡、麸炒枳壳、白芍、甘草,取四逆散之意,调和肝脾,透邪解郁。加党参、白术、茯神、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将茯苓换成茯神,健脾安神效果更好。又加焦神曲、炒麦芽、炙鸡内金,消食化积。加牡蛎与龙骨合用,进一步加大镇惊安神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益智安神之效,故一诊服药后即收良效,二诊再进10剂治愈半年梦游之症。
周某某,女,32岁。1977年2月6日初诊。患者3年前有夜间迷糊史,未予治疗,逐渐发展成夜间默然自起,或在家中做如扫地等家务事,或出户游走,然后归床入睡,次日问其皆自不知其事。日复如此,久而面黄肌瘦,精神疲惫,头昏脑涨,食欲减退,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腿酸痛。舌暗淡,脉沉细。
辨证为心血不足、气血逆乱为主,治以养血安神、活血通窍为主。
处方:丹参30克,夜交藤30克,云茯苓15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炒酸枣仁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每日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4毫升。
经治10天,症状明显好转。1981年8月22日随访,其夫告知近年基本控制,仅冬季若劳累过度或大生气后偶小发作。
按
《黄帝内经》指出:“血气者,人之神”,“血者,神气也”。张学文认为,本案患者所患之疾属梦游症,是气血逆乱、神用无方所致。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主血脉而藏神,《尔雅义疏》说:“人从囟自心,如丝相贯,心囟二体皆慧知所藏,人之思虑生于心而属于脑。”脑所主之元神的需心血以养,依心而涵藏,可见,心与脑相通。肝为心之母,肝藏血而舍魂,肝主疏泄而调气机,肝经脉“交巅入脑”,“凡上升之气,皆由肝出”(《类证治裁》)。《辨证奇闻》曰:“脑之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
可见气血正常运行和脑所主之元神、心藏之神,皆依赖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协调配合。心、肝、脑协调一致,才能气血生化运行正常,神用有序。若心血不足,肝失藏泄,则气血逆乱,气血瘀滞,脉络瘀滞,一则脑失所养,二则机窍郁闭,从神用无方而妄动梦游、面黄肌瘦、精神疲惫、头昏脑涨、月经紊乱、腰腿酸痛,舌暗淡,脉沉细。《类中秘旨》说:“若肝失藏血,神失所养,魂不得涵养而飞荡,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故张学文治疗上心、肝、脑同治,以丹参、川芎、当归、赤芍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津血相关,津液入于脉中则化而为血,津液亏虚则血行凝滞,故配麦冬、玉竹滋阴增液,以资生血行血。以石菖蒲、郁金疏解肝郁、开窍通闭。以夜交藤、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药中肯綮,故数剂获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