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斌芳通补兼施治疗干燥综合征
(2025-09-20 10:48:23)
曾斌芳通补兼施治疗干燥综合征
摘自2025-9-17中国中医药报
顾恒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口干、眼干、腮腺肿大、猖獗性龋齿及多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西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紊乱密切相关。中医古籍中虽无“干燥综合征”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燥证”“燥痹”等范畴。燥证之病,以津液耗伤、孔窍失濡、肢体百骸失养为主症,其病位在口眼诸窍,然究其根本,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津液枯涸。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教授临证治疗此病尤重肝肾二脏,认为肝主藏血,开窍于目;肾主藏精,寓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若肝肾亏虚,则精血不足,可累及津液,致其亏虚津液化生无源;阴虚内热,又进一步灼耗津液,形成恶性循环。此肝肾阴虚,津亏液耗,实为燥证发生之根基。然临床所见,纯虚者少,多因阴虚血燥,脉络涩滞,津液输布受阻,或虚火内炽,炼液成痰,终致燥、瘀、痰互结,壅滞三焦水道,加重津液不布,形成本虚标实、燥瘀互结之复杂病机。曾斌芳教授强调,治燥证必以滋补肝肾、滋阴润燥之本为先,同时不可忽视活血通络、清解郁热,以畅达津液之标。现总结其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一例如下。
姚某,女,34岁,2024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口干、乏力1年余。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乏力症状,于某医院确诊为干燥综合征,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刻下:自觉口干、乏力,饮水增多,无眼干、鼻干、关节疼痛。月经前期,小便频数,大便黏腻。舌淡红,苔薄白、苔面偏干,脉细涩。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中医诊断:燥症(阴阳两虚,湿瘀痹阻)。
处方:豨莶草15g,仙茅9g,仙灵脾9g,仙鹤草15g,生黄芪30g,白蒺藜9g,鸡血藤15g,当归9g,熟地黄20g,桑椹10g,龟板胶(烊化)10g,鹿角胶(烊化)10g,陈皮6g。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12月7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白细胞略有升高,仍诉口干、肢体困重、乏力,且时有腰腹疼痛、发凉,小便次数减少,大便微黏。舌淡苔白腻,脉沉涩。处方:豨莶草15g,仙茅9g,仙灵脾9g,莪术6g,白术9g,干姜4g,茯苓20g,炙甘草3g,生黄芪30g,桃仁9g,桔梗4g,龟板胶(烊化)10g,鹿角胶(烊化)10g。14剂,煎服法同上。
2025年1月11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口干、乏力较前减轻,肢体微有困重感,腰腹疼痛、发凉明显减轻,小便次数减少,大便微黏。舌淡红,苔白,脉濡数。处方:豨莶草15g,仙茅9g,仙灵脾9g,白蒺藜9g,生黄芪50g,白僵蚕6g,秦艽9g,人参10g,玄参6g,黄芩6g,炙甘草3g,龟板胶(烊化)10g,鹿角胶(烊化)10g,大豆黄卷一把(自备)。14剂,煎服法同上。
2月15日四诊:服上方后,患者口干、乏力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轻微疲倦感,肢体末端微凉,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处方:豨莶草15g,人参12g,黄芪12g,白术9g,当归9g,陈皮6g,五味子6g,肉桂6g,炙甘草6g,仙鹤草15g,鹿角胶(烊化)10g。14剂,煎服法同上。
服完14剂后患者诸症明显减轻,嘱患者饮食情志调养,不适随诊。
按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痹”等范畴,为临床疑难痼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燥胜则干”,为论燥之纲领。曾斌芳教授认为,临床所见之燥,多非单纯之“津亏”,实为“津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为津液化生之根本。一旦肝肾亏虚,则津液化生无源,此为病之本。然后世医家对燥邪的认识不断深化,金元大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此论极大地拓展了燥邪的范畴,指出其病机不仅在于阴液之亏耗,更在于气液之“涩滞不通”。临床所见之燥,单纯津亏者少,多为阴虚液少,导致血行滞涩,或虚火炼液成痰,以致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三焦,使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孔窍肢体失养,此乃“津阻”之病机关键。阴虚内热,既可灼耗津液,又能炼液成痰;津亏液少,则脉道失充,血行涩滞,而成瘀血。此痰、瘀等病理产物,与燥邪互结,壅滞于三焦水道与经络之间,反而进一步阻碍了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形成“愈燥愈瘀,愈瘀愈燥”的恶性循环。因此,曾斌芳教授提出,干燥综合征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燥瘀互结,其“本”在肝肾阴虚,其“标”在瘀、痰、湿阻滞络脉。
基于此认识,曾斌芳教授强调“通”法在治燥中的关键作用。故本案用豨莶草、鸡血藤、桃仁、莪术等,意在通络化瘀,畅达气津。治疗此病,必先畅通经络、疏利三焦,犹如疏浚河道,使道路畅通无阻,而后滋填之阴精、益养之气血方能顺利输布至口眼诸窍、四肢百骸,发挥其濡润之功。若一味滋腻壅补,无异于堵塞河道,反助邪壅滞,加重病情。
首诊患者虽一派阴虚之象,但苔面偏干、脉象细涩,已露津不输布、脉络涩滞之机;大便黏腻,暗示中焦气化已惫,湿浊内生。故以通补兼施为纲,方中君以豨莶草,取其搜风通络、利湿解毒之效,旨在开通玄府,畅达三焦,为津液运行开通道路,此合豨莶至阴汤(中医大家任应秋先生经验方)通络润燥之意。龟板胶、鹿角胶、熟地黄、桑椹,乃寓龟鹿二仙胶合左归丸之意,阳中求阴,滋补肝肾。生黄芪、当归益气生血,使气旺则津自生、血足则燥自濡。佐以仙茅、仙灵脾,于阴柔药中温煦少火,激发气化;鸡血藤活血通络,白蒺藜疏肝散结,陈皮理气醒脾,共奏寓通于补、动静结合之效。
二诊见腰腹冷痛、苔转白腻、脉沉涩,此为阳衰寒凝、湿瘀痹阻之象。方中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为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之化裁,重在温中阳,振脾土,化寒饮;莪术、桃仁相伍,增强破血逐瘀之力;桔梗宣肺利气,提壶揭盖,以复水津四布之职。整个方略从通补兼施转为温通荡浊,主次分明,法随证变。
三诊,湿去热孤,气阴未复,故减辛燥,加入人参、玄参,益气养阴以清虚热;黄芩清解郁热,秦艽、白僵蚕祛风痰通络,继续以豨莶草为君引领全方,清解余邪。
至四诊,邪势已去,虚象为主,故以归脾汤合保元汤之意加减,培土健中、益气血,佐以肉桂温阳、五味子敛阴、仙鹤草调补,仍予豨莶草通络、鹿角胶温肾,寓通于补,以期长效。
此案紧扣肝肾阴虚、络脉瘀阻之病机核心,其治则重在通补兼施,既需滋填肝肾阴血以润其源,又必化瘀通络、畅达气机以疏其道。故立法选方,始终以通络布津为核心,慎防滋腻碍胃、温燥伤阴。其中豨莶草一味贯穿四诊,体现了通不伤正、润不滞邪、以通为补的原则。
摘自2025-9-17中国中医药报
顾恒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口干、眼干、腮腺肿大、猖獗性龋齿及多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西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紊乱密切相关。中医古籍中虽无“干燥综合征”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燥证”“燥痹”等范畴。燥证之病,以津液耗伤、孔窍失濡、肢体百骸失养为主症,其病位在口眼诸窍,然究其根本,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津液枯涸。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教授临证治疗此病尤重肝肾二脏,认为肝主藏血,开窍于目;肾主藏精,寓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若肝肾亏虚,则精血不足,可累及津液,致其亏虚津液化生无源;阴虚内热,又进一步灼耗津液,形成恶性循环。此肝肾阴虚,津亏液耗,实为燥证发生之根基。然临床所见,纯虚者少,多因阴虚血燥,脉络涩滞,津液输布受阻,或虚火内炽,炼液成痰,终致燥、瘀、痰互结,壅滞三焦水道,加重津液不布,形成本虚标实、燥瘀互结之复杂病机。曾斌芳教授强调,治燥证必以滋补肝肾、滋阴润燥之本为先,同时不可忽视活血通络、清解郁热,以畅达津液之标。现总结其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一例如下。
姚某,女,34岁,2024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口干、乏力1年余。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乏力症状,于某医院确诊为干燥综合征,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刻下:自觉口干、乏力,饮水增多,无眼干、鼻干、关节疼痛。月经前期,小便频数,大便黏腻。舌淡红,苔薄白、苔面偏干,脉细涩。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中医诊断:燥症(阴阳两虚,湿瘀痹阻)。
处方:豨莶草15g,仙茅9g,仙灵脾9g,仙鹤草15g,生黄芪30g,白蒺藜9g,鸡血藤15g,当归9g,熟地黄20g,桑椹10g,龟板胶(烊化)10g,鹿角胶(烊化)10g,陈皮6g。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12月7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白细胞略有升高,仍诉口干、肢体困重、乏力,且时有腰腹疼痛、发凉,小便次数减少,大便微黏。舌淡苔白腻,脉沉涩。处方:豨莶草15g,仙茅9g,仙灵脾9g,莪术6g,白术9g,干姜4g,茯苓20g,炙甘草3g,生黄芪30g,桃仁9g,桔梗4g,龟板胶(烊化)10g,鹿角胶(烊化)10g。14剂,煎服法同上。
2025年1月11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口干、乏力较前减轻,肢体微有困重感,腰腹疼痛、发凉明显减轻,小便次数减少,大便微黏。舌淡红,苔白,脉濡数。处方:豨莶草15g,仙茅9g,仙灵脾9g,白蒺藜9g,生黄芪50g,白僵蚕6g,秦艽9g,人参10g,玄参6g,黄芩6g,炙甘草3g,龟板胶(烊化)10g,鹿角胶(烊化)10g,大豆黄卷一把(自备)。14剂,煎服法同上。
2月15日四诊:服上方后,患者口干、乏力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轻微疲倦感,肢体末端微凉,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处方:豨莶草15g,人参12g,黄芪12g,白术9g,当归9g,陈皮6g,五味子6g,肉桂6g,炙甘草6g,仙鹤草15g,鹿角胶(烊化)10g。14剂,煎服法同上。
服完14剂后患者诸症明显减轻,嘱患者饮食情志调养,不适随诊。
按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痹”等范畴,为临床疑难痼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燥胜则干”,为论燥之纲领。曾斌芳教授认为,临床所见之燥,多非单纯之“津亏”,实为“津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为津液化生之根本。一旦肝肾亏虚,则津液化生无源,此为病之本。然后世医家对燥邪的认识不断深化,金元大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此论极大地拓展了燥邪的范畴,指出其病机不仅在于阴液之亏耗,更在于气液之“涩滞不通”。临床所见之燥,单纯津亏者少,多为阴虚液少,导致血行滞涩,或虚火炼液成痰,以致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三焦,使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孔窍肢体失养,此乃“津阻”之病机关键。阴虚内热,既可灼耗津液,又能炼液成痰;津亏液少,则脉道失充,血行涩滞,而成瘀血。此痰、瘀等病理产物,与燥邪互结,壅滞于三焦水道与经络之间,反而进一步阻碍了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形成“愈燥愈瘀,愈瘀愈燥”的恶性循环。因此,曾斌芳教授提出,干燥综合征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燥瘀互结,其“本”在肝肾阴虚,其“标”在瘀、痰、湿阻滞络脉。
基于此认识,曾斌芳教授强调“通”法在治燥中的关键作用。故本案用豨莶草、鸡血藤、桃仁、莪术等,意在通络化瘀,畅达气津。治疗此病,必先畅通经络、疏利三焦,犹如疏浚河道,使道路畅通无阻,而后滋填之阴精、益养之气血方能顺利输布至口眼诸窍、四肢百骸,发挥其濡润之功。若一味滋腻壅补,无异于堵塞河道,反助邪壅滞,加重病情。
首诊患者虽一派阴虚之象,但苔面偏干、脉象细涩,已露津不输布、脉络涩滞之机;大便黏腻,暗示中焦气化已惫,湿浊内生。故以通补兼施为纲,方中君以豨莶草,取其搜风通络、利湿解毒之效,旨在开通玄府,畅达三焦,为津液运行开通道路,此合豨莶至阴汤(中医大家任应秋先生经验方)通络润燥之意。龟板胶、鹿角胶、熟地黄、桑椹,乃寓龟鹿二仙胶合左归丸之意,阳中求阴,滋补肝肾。生黄芪、当归益气生血,使气旺则津自生、血足则燥自濡。佐以仙茅、仙灵脾,于阴柔药中温煦少火,激发气化;鸡血藤活血通络,白蒺藜疏肝散结,陈皮理气醒脾,共奏寓通于补、动静结合之效。
二诊见腰腹冷痛、苔转白腻、脉沉涩,此为阳衰寒凝、湿瘀痹阻之象。方中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为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之化裁,重在温中阳,振脾土,化寒饮;莪术、桃仁相伍,增强破血逐瘀之力;桔梗宣肺利气,提壶揭盖,以复水津四布之职。整个方略从通补兼施转为温通荡浊,主次分明,法随证变。
三诊,湿去热孤,气阴未复,故减辛燥,加入人参、玄参,益气养阴以清虚热;黄芩清解郁热,秦艽、白僵蚕祛风痰通络,继续以豨莶草为君引领全方,清解余邪。
至四诊,邪势已去,虚象为主,故以归脾汤合保元汤之意加减,培土健中、益气血,佐以肉桂温阳、五味子敛阴、仙鹤草调补,仍予豨莶草通络、鹿角胶温肾,寓通于补,以期长效。
此案紧扣肝肾阴虚、络脉瘀阻之病机核心,其治则重在通补兼施,既需滋填肝肾阴血以润其源,又必化瘀通络、畅达气机以疏其道。故立法选方,始终以通络布津为核心,慎防滋腻碍胃、温燥伤阴。其中豨莶草一味贯穿四诊,体现了通不伤正、润不滞邪、以通为补的原则。
前一篇: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验九则
后一篇:调肝脾宁心神治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