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验九则

(2025-09-19 14:57:43)
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验九则
摘自2025-9-18中国中医药报
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为治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之方,可温阳养阴、调和营卫、解肌散邪。其类方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等在此基础上各有侧重。笔者临证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多种疾病,特整理验案九则如下。
案一 便秘
邢某,8岁。1岁始便秘,3~9日行1次,坚硬若棒。服山麦健脾口服液等不效,3月前某医令服保健品,服则泄泻,停仍干秘,遂来求诊。望其面色萎黄,形体瘦削,唇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询知饮食不佳,时腹痛,思冷,食生冷即咳嗽,夜汗多,易感冒。诊得脉象沉细缓,腹软无压痛。
患儿自幼脾胃虚弱,纳化不健,荣气不足,卫气不固,是以食少便难,出汗多,易外感,治当和营卫、健脾胃。若营卫和谐,脾胃健运,自能敷布津血,传导官员亦将尽职尽责,拟桂枝新加汤: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6g,党参10g,生姜5g,红枣5枚。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胃纳增,知饥思食,大便2日1行,腹未痛,夜汗仍多,舌淡红润少苔,脉象细缓。中运光复,已见成效,治法不变,原方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大便日行1次,近外出旅游停药,3日未便,脉舌同前。原方7剂,煎服法同前。
后,其父就诊,云孩子大便正常,余无不适。
案二 虚劳
李某,72岁。由冬至春,两次被新冠病毒侵袭,经住院治疗转阴,迄今3月余,仍神疲乏力,弱不胜衣。观李某面色淡白,形瘦骨立,唇枯舌淡,苔薄白。询知基础病有糖尿病,新冠病毒感染后饮食无味,至午不饥,口干不思饮,大便日1行。心慌、短气,动则尤甚,手足憋胀,小腿酸痛,双足麻木,两耳蝉鸣,自汗出,恶风。住院时静脉输头孢、炎琥宁,口服阿奇霉素等。切得脉象细缓,手指不温,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营卫不和、脾胃虚弱、气血亏损之证也。盖中州素虚,化水谷、布津液自是贫乏。血弱气尽,腠理开,新冠病毒因入,本应解表祛邪,而投抗生素消炎。以余经验,凡外邪加身,与正气相搏之际,不予宣散而清热解毒,用抗生素、激素致邪伏兽困者,短期难痊,后遗症必多。本案即是迫邪入里,逶迤三月之坏病也。其津液愈不足,气血益亏虚。今身痛、汗出、恶风,本当桂枝汤以治,奈脉象细缓,显示血少、荣气不足,是以不可汗之,拟桂枝新加汤加附子,予以扶正祛邪: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党参15g,附子15g,生姜10g,红枣12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桂枝新加汤和营卫、生津血,若化雨春风。药后,神疲、心悸、短气明显减轻,可操持家务,知饥思食,自汗恶风亦微,耳鸣仍旧,脉舌同前。守方加石菖蒲10g,7剂,煎服法同前。
案三 五更泻
李某,女,60岁。每至晨4点,肠鸣腹痛,里急泄泻,泻后痛止,迄今已40余年矣。望其面色黯红,舌淡红少苔、有裂。询知胃纳好,口干思饮,知饥能化,白昼不痛不胀,食水果则肠鸣不适,大便仅早晨1次。时发热、自汗出亦40年余。切得脉象沉细缓,诊得腹无压痛。
黎明即起,非洒扫庭除,乃如厕解急也。考五更泻一症,方书多责脾肾虚寒、命火衰微,凌晨阴寒极盛之际,逼人泄泻也。观本案,一无命门火衰、肾关不固之象,所见者,荣卫不和、气阴不足也。此外邪失宣,残留40余年,不予宣散,将永无宁日,今口干思饮,气阴亏虚也。拟桂枝新加汤:桂枝30g,白芍45g,炙甘草15g,党参15g,生姜15片,红枣10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大便可至早餐后8点左右,呈溏便,发热汗出,口干欲饮亦轻,舌脉同前。40年痼疾,非短期可愈。守方7剂,煎服法同前。
案四 脘痛
张某,女,62岁。夙有胃疾,去年胆结石术后,进食消化明显好转,体重由44kg增至54kg。3日前服食少许水果,子夜脘痛而醒,连续3晚如是,遂来求诊。望其面黄肌瘦,唇色不荣,鼻头泛青,舌质淡,苔白腻,虽盛夏仍穿厚衣。询知痛时喜温喜按,嗳逆、矢气可减。素畏寒,纳化呆滞,口不干苦,大便稀溏,日2次,着凉即里急泄泻,入空调房顷刻即频频呃逆,足若着冷,随之恶心呕吐、头痛。自汗出,恶风,两小腿常夜间转筋。近月复增短气,言语发喘,动则尤甚。诊得脉象沉细,当脐动气,按触心下无拒。
脉症相参,此脾胃虚寒、营卫不和之证也。治当调和营卫,温中健脾。拟: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黄芪30g,茯苓15g,半夏15g,生姜10片,红枣10枚。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胃脘痛当晚未作,纳增,大便仍二三行,小肚转筋,动则气喘如故,药已中病,守方续服,唯量增矣:桂枝30g,白芍45g,炙甘草15g,黄芪30g,苍术15g,茯苓15g,生姜10片,红枣10枚。5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诸症皆减,此营卫已和,脾胃复。守方10剂,煎服法同前。
按 桂枝加芍药汤,为桂枝证误下后,表证未解,寒邪内陷之救误方。本案虽未经误下,然内久寒者,与食水果寒凉引痛类同也。故凡寒邪所致,肝脾失调,气血不和之腹痛、下利,用之无误也。既属脾胃虚寒,何以不遣理中汤?其实,理中、建中,伯兄仲弟也。即使投理中,亦不会败走麦城。以其汗出、恶风、双腿转筋,营卫失和较著,显然桂枝加芍药汤为妥,既可调和营卫,又能解痉缓急。复因动则短气,脉象沉细,舌苔白腻,加黄芪、苍术、茯苓益气健脾。如是则寒散中温,脾胃健运,新病旧疾皆愈矣。
案五 呃逆
班某,男,85岁。既往脑中风病史,2023年3月又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后,因肢体躁动,致两次脱位、两次复位,迄今卧床两月余,昨又因呃逆求诊。望其满面耆斑,神衰容悴,舌淡红,苔燥少津。询知两日来呃声不绝于耳,白昼较轻,至夜,通宵达旦,不能入寐。茶饭无心,胃脘不适,喜温喜按,大便干秘,靠灌肠以通。股骨颈复位术中着凉,恶风寒,微汗出一直附身。诊得手足不温,心下、当脐筑筑悸动,脉象沉缓。
呃逆一症,多系胃气上逆,久病、重证见之,非吉兆也。今腹中气上冲逆,喜温喜按,纳少便秘,汗出恶风,为太阴虚寒、营卫不和证也。盖中阳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是以胃气上逆,为呃为悸;脾失健运,不唯生化贫乏,亦可致营卫不和,不和则汗出恶风寒也。考营卫二气,即在表之气血,虽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然二气皆源于中焦。故急当温阳健中,否则中阳衰败,胃气尽失,土崩瓦解为期不远。倘中土得健,升降有序,胃气下行,呃逆当自息也。拟: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姜30g,红枣10枚。2剂,水煎服,日1剂。
服后,呃逆果一剂知,二剂已。
按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之方也。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营卫不和,气血两虚者投之最宜。清代名医柯韵伯云,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或问:中阳虚衰,何不用理中、四逆,温中扶阳岂不更胜一筹。曰:兼汗出恶风营卫不和者,不可大滋峻补,盲目进补,有益盗养寇之嫌。投用本方,可益脾胃,达营卫,融表里,充气血,诸症可消。
案六 崩漏
马某,女,47岁。素月经先期,行经5~6日,此次经来15日淋漓不净,遂来求诊。望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询知素来气血亏虚,倦怠神疲,畏寒肢冷,汗出恶风,腰膝酸痛,短气眩晕,月经量多,经后血红蛋白降至8~9g/L,行经不痛。胃纳尚可,消化迟钝,饮食稍冷便腹痛下利。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审症察脉,阳气虚弱,阴血亏损,营卫不和已了然于胸,从大论六病辨识,属太阳少阴共病也。汗出、恶风,为太阳病中风,复加漏汗,昭示少阴亏损,阳气不秘不固,为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太阳少阴共病,宜太、少同治,单用桂枝汤绝非所宜,其表证不会因汗而解,发汗徒益伤阳,需加附子温阳固表。若阳气充,营卫和,其漏自止。读《伤寒论》20条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知汗漏系桂枝汤证误用麻黄汤或体虚过汗,致阳气虚弱而成。证之临床,凡致阳虚(并不限于过汗),阳虚复致津亏,同时见营卫不和者,皆可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治。本案所异者,其漏系红汗也。拟: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附子15g,生姜10g,红枣10枚。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漏止,汗出、恶风、神疲减。原方5剂,煎服法同前。
案七 遗尿
秦某,14岁,独生子,父母之合欢花、开心果也。自幼尿床,夜夜守诺,从未有缺。以其饮食正常,发育与同龄孩仿佛,未予重视。眼看读完小学,中学去外地,离开父母,何以晾晒被褥,始寻医。一医认系先天虚弱,固摄无力,与补肾药治之;一医以脾肾两虚,拟补中益气丸、缩泉丸,皆不应,父母甚忧。望其体质可,无病貌,舌淡红嫩少苔。询知睡深沉,醒后已尿尽。易感冒,着凉即鼻塞、流清涕,自汗出。脉沉细缓,腹无压痛。
着凉即感冒,阳气虚也。刻下症状梳理,属太阳少阴合病证也。汗出、鼻鸣、脉缓为太阳病,脉沉细为少阴病。肾与膀胱相表里,主水液。膀胱蓄尿、排尿,其开阖皆赖肾阳之气化,今肾阳虚,开阖失度是以遗也。再者邪伏太阳,肺气不宣,通调失职,令膀胱不约而遗。故本案遗尿,余以为幼时为肾阳虚,之后系肾阳虚加邪伏太阳。拟桂枝汤和营卫、祛伏邪,加附子温肾阳、权固摄: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附子10g,生姜5片,红枣10枚。3剂,水煎服,日1剂。
一年后,其母病崩漏来诊,言子再未尿床。
案八 乳汁不足
高某,女,28岁。产后月余,乳汁甚少,服催乳片不见其增,婴儿不时饥啼,夫妇甚忧,相偕来诊。某面色白,眉间驻愁,舌质淡嫩,苔白厚腻。胃口索然,强食则心下沉闷,嘈杂难化,大便溏稀,日一二行。肩背、腿踝疼痛,畏风。饮水、进食便汗水津津,减衣则寒,添裳即汗。诊其脉,沉而细缓。
脉症观之,此气血两亏,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营卫二气不相谐也。《傅青主女科•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云:“世人不知大补气血之妙,而一味通乳,岂知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不几向饥人而乞食,贫人而索金乎?”夫血、汗、乳同源,汗多,气血亏虚,其乳汁必然少也。故调和营卫、温中健脾、补益阳气为其治疗大法,待气充血沛,乳汁当自如泉涌。拟: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附子10g,黄芪30g,生姜5片,红枣5枚。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汗出恶风、骨节疼痛皆减。纳食仍差,乳汁不见有增,脉舌如前。此气血一时难复也,治法不变。上方加白术15g。3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汗出恶风止,进食日渐有增,便已成形,舌淡红,腻苔变薄,乳汁仍不多,缘气血亏虚也,守方续服5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乳汁虽不能令儿饱腹,然已明显增多,效不更方,嘱更服5剂,煎服法同前。
案九 反复感冒
郑某,女,65岁。20岁时产后发热,因居穷乡僻壤,时医疗条件落后,村医令顿服0.5g安乃近2片,药后汗大出,之后便感冒不休。发热,汗出,恶风寒,肢节疼痛,天凉尤甚。每病即服安乃近,日来月往,年复一年。至20世纪80年代,条件有所改善,每年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4次,发热次数可减,已连续注射20余年。至后,注射亦无效,感冒如影随身。2021年9月7日,由妹偕同来诊。45年来反复感冒不断,亦甚少闻,虽非大病重症,然亦属沉疴痼疾,苦不堪言。郑面白少华,神色黯淡。头戴厚帽,舌质淡,苔薄白。询知汗自出,恶风,头闷,盛夏仍穿重衣,帽不少离,变天或稍冷即感冒发热。胃口好,口不干苦,大便日1行,小便清白。切得脉象沉细缓,腹软无压痛。
产后气血虚损,外感风寒,本当扶正祛邪、安内攘外以治,而投安乃近大汗淋漓,致邪未去而正已伤。之后屡屡投用,致阳气一虚再虚,邪伏腠理,缠绵45年。今一凉即病,弱不禁风,便是阳气虚弱,卫外失职之明证。治当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拟: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附子15g,黄芪30g,生姜10片,红枣10枚。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经桂枝加附子汤太阳少阴同治,佳象环生,此营卫和谐故尔。汗出、恶风几失,精神大好,自觉冬去春来,守方10剂,煎服法同前。
桂枝汤之误用 因不辨里虚而妄用“攻表”

桂枝汤是“攻表”的

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穆书廷 张英栋

 

桂枝汤是“攻表”的。宋本《伤寒论》第372条明确写道“攻表宜桂枝汤”,宋本《伤寒论》第29条从反面明示“反与桂枝欲攻其表”,这些条文都明确告诉我们桂枝汤“攻表”是确凿无疑的结论。但翻开各种教材及桂枝汤的文章,讲桂枝汤“攻表”的却寥寥无几。本文将从桂枝汤所攻之“表”的定位、桂枝汤“攻”的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攻表之“表”的范围

回顾《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之《桂枝汤是治疗“卫气不和”的》,可知桂枝汤是可以针对卫气治疗的,宋本《伤寒论》又有明文讲桂枝汤是“攻表”的,合起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桂枝汤是通过治疗卫气来攻表的?表是位置,卫气是物质和能量。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推出这样的结论:卫气循行范围就是攻表中“表”的范围?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中,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如此看来,卫气不仅循行在皮肤和分肉,还循行在其他靠近里面的位置,比如肓膜和胸腹。看来桂枝汤攻表中“表”的范围有可能并不局限于皮肤和分肉之“表”。

攻表之“攻”的力量

攻表中“攻”的力量应该来源于卫气恢复时产生的力量。

卫气是“水谷之悍气”,如同带着温热能量的河流,流经之处都会受到温煦滋养。

卫气和则发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用《黄帝内经》原文表述即为“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藏》);“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

卫气不和,则虚邪贼风乘虚而入,发为太阳病中风表证,如宋本《伤寒论》第12条所述。另外一些则迁延不愈,累及肌肉、关节,导致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强直、肢体麻木等,如宋本《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讲“攻”时用了“急走”一词——“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此处文中的“阳气”应该即是指“卫气”。

让“不和”的卫气恢复的桂枝汤,是一种拨乱反正的强大外力。让卫气恢复正常的不仅有方药,还有卫气本身,方药的作用只是为“卫气和”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和铺平道路。只要将卫气扶上正轨,卫气就会沿着自己的轨道奔流不息。

从正气的角度来说,用桂枝汤是在帮助“卫气和”,从邪气在表的角度来说,桂枝汤就是在“攻表”。

从邪气致病谈桂枝汤“攻表”

“表”病皆禀赋不足

《素问·刺法论》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正气虚弱是外邪侵袭的内在基础。《灵枢·百病始生》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经脉别论》云“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揭示了每个人的“天赋”有强弱之分。

以太阳病伤寒与中风为例。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勇者”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不借助于药物,自信开腠达邪或者“温充肥司”,将邪气化于无形。“怯者”则力有未逮,或者发动卫气疏表而力量不足以解除寒邪,皮毛闭而无汗,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或发动卫气充肌而力量不足以逼退风邪,肌肤疏而有汗,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表”症不同与禀赋有关

疾病的轻重表现与个人禀赋有关,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阐释:“正气强,邪虽盛者必无害,正气弱,邪虽微者亦可忧。”

同样的外界环境会因人体禀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出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素问·玉机真脏论》);也可以出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灵枢·刺节真邪》)。

病因同是外界环境变化引起人体的不适,病机同是卫气不和,但症状的轻重,表现的形式却会千差万别,以上是如此,以下再举桂枝汤变方治疗的经方原文数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桂枝汤“攻表”探赜

在临床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我们需要足够的判断能力,千头万绪,止于一端,透过现象抓本质。《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则一。”上述栝楼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所治症状各不相同,但卫气不和的理却是相通的,用桂枝汤使“卫气和”的法也都适用。所谓“治病必求于本”,太阳中风、痉、水气、血痹等表现只是“标”不同,“卫气不和”才是相同的“本”,因此方药都以桂枝汤方为基础“攻表”,辅以相应的加减。

桂枝汤“攻表”作用拓展

宋本《伤寒论》桂枝汤“攻表”攻的只是伤寒外感之表,但在后世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桂枝汤“攻表”治疗的已经不仅是伤寒外感之表,也有很多非外感之病。这些都属于桂枝汤“攻表”的拓展运用。以下略举数例,并加以分析。

脑疽

虞师舜臣尝曰:“一二八之前,闸九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此,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云。”(《经方实验录》上卷)

 邪在表,卫气无力温充,如同地有泥淖,天无日光,以致脑疽漫肿,久不收束,以桂枝汤使卫气和,司其职,正进则邪退,卫充而疽敛。

停食感寒误下而成结胸

张隐庵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曰: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张曰:不然,面饭粮食,何日不食。盖因外感风寒,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为头痛发热之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胃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外症尚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续名医类案》)

 内停宿食,外感风寒,结而发为胸痛。仲景云:“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治疗应先攘外,以桂枝汤攻其表;不可推食,而致外邪内陷。

谵语

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续名医类案·李士材医案》)

 仲冬外感,汗多神昏,虽不大便,而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貌似火邪鸱张,实为邪风之狂,以桂枝汤“攻表”则愈。

综上所述,桂枝汤“攻表”不仅仅是作用于太阳病中风之“表”,其“攻”之作用范围在卫气所及之处,凡卫气不和导致的,或无力温充、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疼痛强直,或怫郁在表、其人躁烦、不知痛处、甚者谵语狂笑,或停食感寒,或痈疽漫肿等,皆可通过桂枝汤“攻表”而使正胜而邪退,充卫而邪无容身之地。(穆书廷 山西中医药大学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桂枝汤是治疗“卫气不和”的

时间:2025-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英栋 穆书廷

 

开栏的话:长期以来,桂枝汤被赋予了诸如“调和营卫”“止汗”“具有补益之性”以及“相较于麻黄汤作用较弱”等诸多传统认知。然而,这些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桂枝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全面发挥。

为了打破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还原桂枝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真实价值,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张英栋及其团队对桂枝汤的核心功效作了持续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其独创的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即得益于桂枝汤的研究,另外与广汗法关联的将息法、充卫法、可控发热疗法等均得益于此。

鉴于此,本版特开设“争鸣园地——桂枝汤新解”专栏,旨在向读者介绍张英栋团队对桂枝汤的新见解。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群方之冠,历代医家对其作用与机制的探讨从未停止。围绕宋本《伤寒论》第12条、第53条、第54条、第95条原文中的荣卫关系,衍生出“调和营卫”的说法,这一说法几乎成为桂枝汤功效的共识。

桂枝汤“调和营卫”的说法最早见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注解与丰富,在近现代几乎被视为桂枝汤功效的经典诠释。然而,深入研读《伤寒论》的多个版本后,会发现桂枝汤的真正核心作用并非“调和营卫”,而是治疗“卫气不和”,是以恢复卫气的正常功能为目标的——多版本原文中称谓“卫和则愈”。

卫气的功能

《黄帝内经》中与卫气功能相关的记载有这样两段话:一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出自《灵枢·决气》);二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出自《灵枢·本藏》)。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是,都用了一个“充”字,前者为“充身”,后者为“充皮肤”,意为充满身体、充满皮肤包裹的身体整体内部。广汗法体系将恢复卫气正常功能的方法提炼为“充卫法”,也用了“充”字,意为充实卫气,使卫气恢复和保持“熏肤、充身、泽毛……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状态。

《伤寒论》多版本原文中的“卫气不和”

宋本《伤寒论》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笔者读至“荣气和者外不谐”时总觉不顺,“荣气和”是说荣气没有问题,“荣气和者”和“外不谐”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此条文到底是说“荣气”还是“卫气”出现了问题,还是两者都出现了问题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参看了该条文的其他版本。

《脉经·病可发汗证》曰:“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金匮玉函经·辨太阳病形证治上》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营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曰:“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太平圣惠方·辨太阳病形证》曰:“太阳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表和即愈,宜桂枝汤。”

其他四个版本和宋本不同,把“病常自汗出”的原因归结为“卫气不和”,治疗则明文“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其中明示“卫和则愈”,而不是如宋本中的“荣卫和则愈”。

《伤寒论》的多版本研究,目标是在多版本对比中找到尽可能符合仲景本意的文字表达。第53条经过多版本对勘,我们可以认为此条要表达的医理是:“病常自汗出”的原因在“卫气不和”,治疗则是用桂枝汤恢复卫气的功能——“卫和则愈”,与荣气无关。

宋本《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也和第53条的多版本一样,病因明确为“卫气不和”,针对“卫气不和”,如何治疗呢?顺理成章,“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笔者试着把宋本《伤寒论》第54条治疗上加一个“卫和”补全,然后与第53条的多版本中对应的《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的条文比较一下:前者“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后者“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两者何其相似!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宋本《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讲的是“卫气不和”和“卫和则愈”,与“调和营卫”无关。

相关其他条文解读“调和营卫”属无稽之谈

宋本《伤寒论》第95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里“荣弱卫强”是症状机理分析,“荣弱”是汗出伤营的结果,“卫强”是发热的症状机理。而讲到桂枝汤的作用,讲的是“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什么叫“邪风”呢?先来看看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对“风”和“寒”的解释:“把伤寒和中风理解成伤了寒或中了风,仅仅看成是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寒邪引起的,中风是由风邪引起的,那必将流入肤浅。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六淫是一种比类取象……伤寒、中风作为疾病的分类方法在《伤寒论》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仅包括太阳病篇中的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同时在阳明病篇中有阳明中风、阳明中寒(伤寒),在少阳病篇中有少阳中风和少阳伤寒,在太阴病篇中有太阴中风、太阴伤寒等。《伤寒论》中的伤寒和中风,如同《内经》中的阴阳一样,是古代的两分法辩证逻辑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中风和伤寒可见于三阴三阳各病,它反映的是疾病的状态和过程的对立统一,可以说是‘古代的两点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这种对立统一是以涵括疾病整体属性的‘象’为基础的。简化之,则是动者属阳,属中风;静者属阴,属伤寒。”“寒性凝敛,属静……风性善行不居,属动……这是一种类比。”(见于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按这样理解,“邪风”就是和寒主闭藏相对的风主开泄。“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就是指治疗开泄的状态,需要恢复卫气的“温充肥司”功能,桂枝汤就是起恢复卫气功能的作用——“卫和则愈”。

以上解读了第95条的“荣弱卫强”与桂枝汤的功效并无关联,至于说宋本《伤寒论》第12条与“调和营卫”的关联就更属牵强。如果第53条、第54条、第95条原文中的荣卫关系是成立的,那么说第12条讲“调和营卫”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第53条、第54条、第95条中的荣卫关系是不成立的,那再说第12条讲“调和营卫”就纯属无稽之谈。

宋本《伤寒论》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首先,这条在文字上根本没有提到营卫;其次,此处“阳浮而阴弱”是对太阳中风脉象的描述,与第3条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的相呼应,与营卫无关。

如果对本条“阳浮而阴弱”讲脉象大家还有怀疑,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版本中这条是怎样的。

《脉经·病可发汗证》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金匮玉函经·辨太阳病形证治上》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平圣惠方·辨太阳病形证》曰:“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看到该条文的其他版本,“阳浮而阴弱”是讲脉象的便昭然若揭了。《太平圣惠方》中直接讲到了“脉”——“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其他3个版本基本一致,“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其中“阴濡弱”讲的只能是脉象,不可能是与营卫相关的病机。

综上所述,与桂枝汤相关的是卫气的功能,治疗的是“卫气不和”,治疗目标是“卫和则愈”。桂枝汤和营气并无关联,“调和营卫”的说法在失去原条文的支撑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攻自破。广汗法团队基于以上考证和思考,临床中非常重视针对“卫气不和”的治疗和“卫和则愈”的目标,提出“充卫法”,并将桂枝汤相关类方作为充卫法的主方来使用,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穆书廷 山西中医药大学)

桂枝汤之误用因不辨里虚而妄用“攻表”

  (2025-09-19 15:19:58)[编辑][删除]
桂枝汤之误用 因不辨里虚而妄用“攻表”
摘自2025-9-18中国中医药报
张勇珍 张英栋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桂枝汤“误”用后果很严重。宋本《伤寒论》第29条明示“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第30条讲“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第28条直接要求“去桂”;临床发现,甚至如五苓散之类用桂枝之方也会使正气趋向于表,导致里气更虚不能主水,这些都提示后学不可见“桂枝症”即投用桂枝方。本文将剖析误治之由,以明里虚用桂之戒。
里虚兼表,反与桂枝而增剧
宋本《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其中所述“伤寒脉浮、自汗出”看似是桂枝汤症,但再看“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便知不是桂枝汤症。
先来看“脉浮,自汗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认为,接下来的第30条是对第29条“作进一步的解释,并在病机方面进行了补充”(李心机《伤寒论通释》)。现在我们看看第30条说了什么?“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痉挛”,不仅脉浮,并且同时还有脉大。《伤寒论通释》载:“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揭示第29条不仅有表,且有里虚,“里虚兼表……却径用桂枝汤攻表,误汗致变”。
再来看“小便数”。《灵枢•本输》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津液,“阳虚不固,故小便数长”(《伤寒论通释》)。
再来看“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大为虚”,指阴阳两虚,阴虚则心无所主,阳虚则神无所依,故心烦;阳虚不得温煦,故微恶寒;阴虚不得濡润,故脚挛急。
第29条实为阴阳两虚兼表。本当先治其内虚,再解其表邪。误投桂枝汤发汗,虽表邪或去,然更伤已虚之阴阳气血,致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等变证迭起,张仲景以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及四逆汤救误,足见其害。第30条所述“证象阳旦”,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云“阳旦,桂枝汤别名也”。用桂枝汤后“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与第29条相互印证,揭示里虚兼表,若误用攻表会“按法治之而增剧”。
里虚水饮似表,去桂加苓术
宋本《伤寒论》28条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李心机《伤寒论通释》言“从本条文字表述形式,整个治疗过程既有正确的治疗,也有误诊和误治疗”。本条开首即言“服桂枝汤,或下之”,可知前医认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为桂枝汤可汗之证,故治以发汗;又认为“心下满微痛”是可下之证,而施下法。然汗下后,前述症状仍在,其故为何?《伤寒论通释》载:“盖此非单纯太阳表证,亦非阳明里实,实乃水饮内停。”
《素问•经脉别论》阐述水液代谢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故“心下满微痛”;水道不通,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灵枢•口问》所载“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及《金匮要略•水气病》所载“脾水者……小便难”皆可佐证。
张仲景洞察病机,于原方桂枝汤基础上,去鼓荡正气、趋向于外之桂枝;加茯苓,《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载其能“主胸胁逆气……利小便”;加白术,《名医别录》言其能“消痰水,除心下急满”。如此则变攻表之方为利水之剂,俾水饮得去,气机通畅,则症状自除。此“去桂”之举,实为针对水饮内停、脾虚失运之正治,亦反衬误用桂枝发散攻表之误。
以下以两则案例说明。
案一 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会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按 患者“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此乃水饮内停、郁遏卫阳之候。陈修园初疑太阳表证,然服表药温散,水饮未解而脉见洪数,无表攻表而蹈“反与桂枝”之诫。盖水停膀胱,阻遏三焦气化,卫气不得“熏肤充身”(《灵枢•决气》),反被水邪郁闭,故见项强身疼似表证;水结中焦则心下满;水道壅塞则小便难。水饮为病提示有潜在的“下焦阳气不足”,里虚不可攻表,陈修园去桂枝之辛散,取苓术治水,芍药通阴结,姜枣草和中。水饮一去,三焦通畅,卫气自复而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故“一服遂瘥”。
案二 刘某,女,53岁,患低热不退,徘徊于37.5左右,已两月余,兼见胃脘发满,项部拘急不适。切其脉弦,视其舌胖大,而苔则水滑欲滴,乃问其小便,自称短涩不利,而有不尽之感。余结合第28条精神,辨为水郁阳抑发热之证,于是不治热,而利其水,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白芍、生姜、炙草、大枣、茯苓、白术)共服三剂,则小便通畅,低热等症随之而解。(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
按 患者低热缠绵两月,虽有项强,更有胃脘满闷、小便短涩不利,并有舌胖苔水滑,此属水饮郁、卫阳被遏之证。《金匮要略》言:“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本案水停中焦,卫气被遏,刘渡舟断为“水郁阳抑”。“水郁阳抑”而低热;“水郁阳抑”而项强;“水郁阳抑”而脉弦、舌胖大苔水滑,投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正合《伤寒论》第28条“小便利则愈”。盖水饮内阻,卫气失和,若误辨为表而“反与桂枝”,必致鼓荡正气、趋向于外,里虚水饮而鼓荡正气趋向于表,会让里更虚,犯“虚虚”之戒。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三剂水去阳通,卫气和而热退。
五苓散误治案的警示
宋本《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方后注曰“多饮暖水,汗出愈”。《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张仲景所言五苓散有“汗出愈”和“发汗”的明文,那五苓散中哪味药与汗关系最大呢?无疑是桂枝。即使桂枝在五苓散5味药物中剂量比是最小的,但其“汗”的作用仍不容小觑。发汗不当则祸患立至,以下两则医案可为殷鉴。
案一 张序曾母,气虚腹胀,小便不利,两膝浮肿,治以五苓散益甚。予曰:高年岂可恣投分利,与六君子汤加车前、牛膝而瘥。(程杏轩《医述》)
按 患者气虚腹胀、小便不利、两膝浮肿,乃脾虚失运、气化无权所致,符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之虚证本质。前医误投五苓散,忽视其方中桂枝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的功效,导致里更虚。恰如宋本《伤寒论》第29条所诫:“小便数……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五苓散治水饮兼表之实证,而本案纯属里虚,桂枝鼓荡正气趋向于外,服后肿满益甚。后医以六君子汤为主补脾复运,暗合宋本《伤寒论》第28条“去桂加茯苓白术”治里虚水停之旨,故瘥。此案警示:里虚水停者,纵见“小便不利”用五苓散类方,当慎用桂枝。
案二 君荣族叔居镇江,年三十外,夏月患伤寒,初不知何证。服京口医家药,发汗过多,即小便难出;又用五苓散,服下旋通旋闭,点滴难出,少腹胀满,头汗时出。迎余渡江,脉虚大而迟,坐不能卧,气微促,不小便者三日矣。余曰:“此误汗亡阳,非大剂人参不能救。”时京口老医黄石仓适至,余与彼两议相同,遂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附子一钱,服下合目片刻,略有尿意。又进一剂微滴,夜又一剂,五更则频频而出,遂不禁矣。次日再以理中汤加茯苓、益智仁,调治半月而康。后七年,中暑而病,尿又不通,力薄不能市参,终至不救。盖此人纵欲,肾气大虚,每病必撄此患。(郑重光《素圃医案》)
按 患者夏月伤寒,前医误汗过甚,重伤阳气,致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难出”,此际已显宋本《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之亡阳先兆。然医者不察,复投五苓散,酿双重误治:其一,方中桂枝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致气化愈衰;其二,泽泻、猪苓等分利之品复劫下焦元气,犯《景岳全书》“虚在脾肾者,利水则气愈泄”之忌。患者“少腹胀满、头汗时出、坐不能卧”,此为“亡阳”之危象,救逆之法在峻补元阳:急投人参一两、附子一钱、茯苓三钱。服后溲通阳回,转以理中汤加茯苓、益智仁理中利水固肾。此案警示:肾气大虚者,五苓散之用桂枝发与用泽泻、猪苓利皆为鸩毒,当以护阳理中固本为治。
综上所述,桂枝汤之“误”,核心在于不辨里虚而妄用“攻表”。第29条里虚兼表,误投桂枝汤鼓荡正气、趋向于外,而致里虚加重、变证环生;第28条里虚水饮似表,去桂方能避免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加茯苓、白术方能治里虚水饮;五苓散医案则警示,即使整方意在利水,内含桂枝亦能鼓荡正气、趋向于外,于里虚之人亦属禁忌。综观三者:皆因未察里虚之本质,妄施桂枝鼓荡正气以攻表,故张仲景谆谆告诫“此误也”。
灵活运用桂枝汤类方治验九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