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白露进补需润燥为先补而不腻
(2025-09-11 04:39:26)
杨涛:白露进补需润燥为先补而不腻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白露节气后,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导致津液耗损,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的症状。她纠正“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的误区:“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津液并非单纯指水,还包括唾液、胃液、关节液等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她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喝温水”方式,一次不超过200毫升,间隔1~2小时按需饮用,心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温水以35~40摄氏度为宜。
“中医防治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饮食上,推荐选用具有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可用梨或白萝卜煮水饮用,煮制时可少量添加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也可将梨去核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糖蒸熟,糖尿病患者需慎重应用此法。穴位按摩可辅助调理,每日按揉中府穴、照海穴各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其中,中府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一肋间,作为肺经要穴可梳理肺气、缓解咽干咳嗽;照海穴在足内踝尖直下1寸凹陷处,能润燥滋阴、改善口干。
“秋天不补,冬天吃苦”,随着白露节气临近,不少市民开始关心是否可以启动秋季进补。白露进补要遵循“润燥为先、补而不腻、循序渐进、辨证施补”的原则。日常应优先选择山药、莲子、瘦肉、鲫鱼等温和易消化的食材,避免盲目大补加重秋燥和脾胃负担。
进补需“因人而异”。针对怕冷、手脚冰凉、易腹泻的中下焦虚寒人群,建议在温阳散寒的基础上兼以润燥,推荐生姜红枣茶和当归牛肉汤,同时需避免进食寒凉食物与水果,减少对脾胃的刺激。对于痰湿体质人群,多有身体沉重、精神不振、易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进补前需先“清湿”,在祛湿化痰的同时兼顾健脾,可常喝茯苓陈皮茶、冬瓜薏米汤,饮食上忌甜腻、油腻食物。而阴虚体质人群,常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体型偏瘦,进补需侧重滋阴润燥兼顾清热,推荐银耳百合羹、雪梨炖川贝,同时要忌辛辣、油炸食物。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由于脾胃功能较弱,进补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将食物炖至软烂,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同时需警惕“跟风补”,切勿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补品,若确有需求,务必咨询中医师意见,根据医嘱进补,防止出现“虚不受补”或“补不对证”的情况。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白露节气后,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导致津液耗损,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的症状。她纠正“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的误区:“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津液并非单纯指水,还包括唾液、胃液、关节液等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她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喝温水”方式,一次不超过200毫升,间隔1~2小时按需饮用,心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温水以35~40摄氏度为宜。
“中医防治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饮食上,推荐选用具有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可用梨或白萝卜煮水饮用,煮制时可少量添加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也可将梨去核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糖蒸熟,糖尿病患者需慎重应用此法。穴位按摩可辅助调理,每日按揉中府穴、照海穴各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其中,中府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一肋间,作为肺经要穴可梳理肺气、缓解咽干咳嗽;照海穴在足内踝尖直下1寸凹陷处,能润燥滋阴、改善口干。
“秋天不补,冬天吃苦”,随着白露节气临近,不少市民开始关心是否可以启动秋季进补。白露进补要遵循“润燥为先、补而不腻、循序渐进、辨证施补”的原则。日常应优先选择山药、莲子、瘦肉、鲫鱼等温和易消化的食材,避免盲目大补加重秋燥和脾胃负担。
进补需“因人而异”。针对怕冷、手脚冰凉、易腹泻的中下焦虚寒人群,建议在温阳散寒的基础上兼以润燥,推荐生姜红枣茶和当归牛肉汤,同时需避免进食寒凉食物与水果,减少对脾胃的刺激。对于痰湿体质人群,多有身体沉重、精神不振、易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进补前需先“清湿”,在祛湿化痰的同时兼顾健脾,可常喝茯苓陈皮茶、冬瓜薏米汤,饮食上忌甜腻、油腻食物。而阴虚体质人群,常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体型偏瘦,进补需侧重滋阴润燥兼顾清热,推荐银耳百合羹、雪梨炖川贝,同时要忌辛辣、油炸食物。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由于脾胃功能较弱,进补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将食物炖至软烂,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同时需警惕“跟风补”,切勿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补品,若确有需求,务必咨询中医师意见,根据医嘱进补,防止出现“虚不受补”或“补不对证”的情况。
“推”走秋郁
重拾好心情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李江波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中医医院
秋风肃杀,万物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由表入里。许多人会莫名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症状,“秋郁”。这种现象与天人气交密切相关:秋气通于肺,而肺主一身之气,当秋令燥金之气偏盛时,容易抑制肺的宣发功能,使胸中气机壅滞;同时,五行中金能克木,秋金的肃杀之气容易制约肝木的升发,导致肝失疏泄,情志不舒。此外,随着阳气内收,若素体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就会出现思维迟钝、精神萎靡等表现。
针对这些病机特点,中医主张采用宣肺疏肝、调畅气机的调理原则。其中推拿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经络穴位,既能疏通膀胱经以助肺气宣发,又能点按肝经穴位以疏泄郁滞,还能调理任督二脉来调和阴阳。这种外治疗法不用服药,却能由表及里地调节气机运行,使郁滞的气血重新流畅,从而达到情志调畅的效果。
松解背部,宣通肺气
背部肌肉多呈紧张状态,尤以脊柱两侧膀胱经为著,如同淤塞的河道,其中肺俞、肝俞二穴尤为明显。肺俞可调理肺气郁滞;肝气不舒时,肝俞部位触之常有硬结感。
操作者立于患者一侧,采用拇指揉法疏通瘀滞:以拇指指腹贴附于对侧脊柱旁开1.5寸处,自肩胛骨内侧缘向下推至腰部,力度需透达肌层,不可仅作用于表皮。推至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附近时,应减缓速度,于该穴行顺时针揉按30秒,此时可触及皮下颗粒感——这是气滞形成的结节,待结节软化后,患者自觉胸闷减轻,呼吸通畅,如开窗纳气。继而以弹拨法作用于肝俞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双手拇指并排向下,如拨动琴弦般往复拨动同侧穴位周围肌群,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多数情志不畅者此处压痛明显,故手法需柔和,每次操作2~3分钟。待痛感缓解后,患者情绪趋于平稳,视觉感知亦显清晰。
开泄胸膈,消散气郁
膻中穴(在前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为调理情志的关键穴位。肺气郁滞时,该处常有压迫感,呼吸费力。以食指叠于中指之上,用食指指腹贴附膻中穴,行顺时针揉按,力度续透达胸骨,频率保持每分钟50圈,持续3分钟。操作后可能出现咽喉紧缩感及咳嗽,此为气机宣发的表现。随后移至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顺时针揉按2分钟。情志不畅者多伴食欲不振,此法可调畅气机、和胃健脾,操作后嗳气排出,胸膈满闷感随之缓解。
疏通四肢,调达肝气
情志不畅常见心悸、肢体重着,须通过四肢穴位导引气机。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为疏泄肝气要穴。以拇指桡侧抵住穴位,向足趾方向推揉,每次2分钟,至足趾麻感为佳。操作后多数患者自觉目明神清,烦躁情绪显著缓解。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对失眠、心悸颇具效验。以拇指掐按内关,力度稍重,掐按10秒后放松5秒,重复5次。操作时前臂酸胀感明显,此法可宁心安神,改善夜间思绪纷扰。
鱼际穴(在手掌,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可清泄肺燥。以对侧拇指按揉至局部微红,能化燥为润,缓解咽干、善太息等症状。
调理头部,醒神开窍
情志不畅者常见头目昏蒙,须头部手法醒神。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为诸阳之会,以拇指轻揉5分钟,力度柔和,有升提清阳之效,操作后眼睑沉重感减轻。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可舒筋活络。以拇指按压同侧穴位并向上提按,每次1分钟。情志不畅者多伴项强,操作后可闻及关节弹响,此为肌筋松弛之征,头脑随之清明。
因时施治,调和气机
建议辰时(7~9时)按揉中脘穴、太冲穴,此时胃经主令,可健脾和胃;戌时(19~21时)按揉内关穴、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揉涌泉5分钟可引火归元,促进睡眠。每次操作20~30分钟为宜,操作后饮陈皮水辅助理气。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李江波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中医医院
秋风肃杀,万物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由表入里。许多人会莫名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症状,“秋郁”。这种现象与天人气交密切相关:秋气通于肺,而肺主一身之气,当秋令燥金之气偏盛时,容易抑制肺的宣发功能,使胸中气机壅滞;同时,五行中金能克木,秋金的肃杀之气容易制约肝木的升发,导致肝失疏泄,情志不舒。此外,随着阳气内收,若素体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就会出现思维迟钝、精神萎靡等表现。
针对这些病机特点,中医主张采用宣肺疏肝、调畅气机的调理原则。其中推拿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经络穴位,既能疏通膀胱经以助肺气宣发,又能点按肝经穴位以疏泄郁滞,还能调理任督二脉来调和阴阳。这种外治疗法不用服药,却能由表及里地调节气机运行,使郁滞的气血重新流畅,从而达到情志调畅的效果。
松解背部,宣通肺气
背部肌肉多呈紧张状态,尤以脊柱两侧膀胱经为著,如同淤塞的河道,其中肺俞、肝俞二穴尤为明显。肺俞可调理肺气郁滞;肝气不舒时,肝俞部位触之常有硬结感。
操作者立于患者一侧,采用拇指揉法疏通瘀滞:以拇指指腹贴附于对侧脊柱旁开1.5寸处,自肩胛骨内侧缘向下推至腰部,力度需透达肌层,不可仅作用于表皮。推至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附近时,应减缓速度,于该穴行顺时针揉按30秒,此时可触及皮下颗粒感——这是气滞形成的结节,待结节软化后,患者自觉胸闷减轻,呼吸通畅,如开窗纳气。继而以弹拨法作用于肝俞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双手拇指并排向下,如拨动琴弦般往复拨动同侧穴位周围肌群,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多数情志不畅者此处压痛明显,故手法需柔和,每次操作2~3分钟。待痛感缓解后,患者情绪趋于平稳,视觉感知亦显清晰。
开泄胸膈,消散气郁
膻中穴(在前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为调理情志的关键穴位。肺气郁滞时,该处常有压迫感,呼吸费力。以食指叠于中指之上,用食指指腹贴附膻中穴,行顺时针揉按,力度续透达胸骨,频率保持每分钟50圈,持续3分钟。操作后可能出现咽喉紧缩感及咳嗽,此为气机宣发的表现。随后移至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顺时针揉按2分钟。情志不畅者多伴食欲不振,此法可调畅气机、和胃健脾,操作后嗳气排出,胸膈满闷感随之缓解。
疏通四肢,调达肝气
情志不畅常见心悸、肢体重着,须通过四肢穴位导引气机。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为疏泄肝气要穴。以拇指桡侧抵住穴位,向足趾方向推揉,每次2分钟,至足趾麻感为佳。操作后多数患者自觉目明神清,烦躁情绪显著缓解。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对失眠、心悸颇具效验。以拇指掐按内关,力度稍重,掐按10秒后放松5秒,重复5次。操作时前臂酸胀感明显,此法可宁心安神,改善夜间思绪纷扰。
鱼际穴(在手掌,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可清泄肺燥。以对侧拇指按揉至局部微红,能化燥为润,缓解咽干、善太息等症状。
调理头部,醒神开窍
情志不畅者常见头目昏蒙,须头部手法醒神。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为诸阳之会,以拇指轻揉5分钟,力度柔和,有升提清阳之效,操作后眼睑沉重感减轻。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可舒筋活络。以拇指按压同侧穴位并向上提按,每次1分钟。情志不畅者多伴项强,操作后可闻及关节弹响,此为肌筋松弛之征,头脑随之清明。
因时施治,调和气机
建议辰时(7~9时)按揉中脘穴、太冲穴,此时胃经主令,可健脾和胃;戌时(19~21时)按揉内关穴、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揉涌泉5分钟可引火归元,促进睡眠。每次操作20~30分钟为宜,操作后饮陈皮水辅助理气。
前一篇:卢芳用治疗三叉神经痛
后一篇:说说中医之“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