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中医之“脂”

(2025-09-12 04:36:35)
说说中医之“脂”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脂,本意是指动物体内的油质物(后把植物种子内的油质也包含其中)。脂在血中,现今谓之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各种类脂的总称。中医学虽无“血脂”之名,却有关于“脂”的记述,并对人体脂质异常及其调治有独特认识。兹结合文献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脂”之涵义
在传统文化中,“脂”“膏”往往相对而称,如《说文解字》谓“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意指油质在有角动物身上谓脂,在无角动物身上谓膏。《礼记•内则》记载:“脂膏以膏之。”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意指油质凝结成块者谓脂,稀释成液者谓膏。可见脂与膏属同质异形。而关于“肪”,《说文解字》训为“肥也”,意指肥厚的脂,《通俗文》又明确为“脂在腰曰肪”。
《灵枢•卫气失常》把肥胖分为“膏人”“脂人”“肉人”三类,并对各自的特点作了详细描述,如“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等。其中的“脂人”所指为全身脂质分布均匀的肥胖类型。
从历代记述来看,古之所谓脂膏,实际上已包含了今之血脂。
“脂”之生成与作用
现今认为,脂肪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诸多重要作用,如供给热量、维持体温、保护脏器、提供必需脂肪酸、作为脂溶性维生素载体、参与激素合成及促进饱腹感等。
人体脂肪主要分布于皮下与内脏,其来源主要是作为食物的动植物,所产生的多余热量经过一系列的代谢,最后在体内以脂肪形式储存下来;此外还可源于其他营养物质的转化。而血浆中的脂类来源,外源性者每由食物摄入,内源性者则主要由肝脏合成。当外源性血脂摄入增加时,人体会通过反馈机制减少内源性合成;反之,若饮食中脂类不足,肝脏会加强合成以满足生理需求。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长期超限即会导致血脂异常。尽管血脂的含量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却对人体健康状态有重要影响。
脂膏可归属中医学“津液”的范畴。作为一种营养物质,液之稠浊流而不行,有滑利关节、濡润孔窍、补益脑髓等作用,即如《灵枢•决气》言:“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医学认为,“脂”的生成和转化与脾胃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以粮仓比喻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其中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二者协同完成饮食物的化生与转输,故而有“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之称。在满足生命活动即时需求的同时,多余者则转化成脂贮藏以备不时之需。但这种储备唯有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上,才能维持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
“脂”之代谢异常
脂类代谢异常是指体内脂肪的合成、分解、消化、吸收及转运过程出现紊乱,可导致血脂升高、形体肥胖、脂肪肝等,而血脂升高所引发的高脂血症,又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等许多疾病发生的基础。
中医学认为,正常脂肪是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富含阳气与阴气,属于人体“正气”的范畴,对维系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一旦产生过多,或使用过少,呈储多用少,甚而储而不用,即会形成堆积,成为负担,进而转化成为“邪气”,以痰浊(近年也有称为“脂浊”者)、瘀血等形式,成为许多病证发生的潜在因素。
至于痰之所生,中医学认为与脾直接相关。其因在于脾主运化,一是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并转输至各脏腑及全身;二是能把水液进行吸收、转输和布散。当脾虚时,运化失职,水液即会停而为湿,湿聚则成痰,如《医宗必读》言:“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又言:“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此可谓之“脾虚生痰”。
而脾虚实则可分为绝对与相对两种状态。绝对者即如上述之脾脏受损,能力下降;相对者则非能力不及,而是过食肥甘厚味,超过了脾的运化承受能力,这种高脂便不能为人体完全利用,停积即成痰浊。此可谓之“脾荷过重生痰”。
痰之既成,为病多样,如《丹溪心法》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又如《医述》引汪讱庵语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柢,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
“脂”之异常调治
中医对脂质代谢异常的调治,遵循的是“辨病+辨证”的原则,即既要明晰疾病贯穿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还要抓住当下阶段病情的主要矛盾。对于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等而言,尽管其基本矛盾均是脂质代谢异常(只是脂肪的分布侧重有所不同,或在血管,或在皮下,或在肝脏等),但病变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则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临证时需要综合判断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邪正关系等。
具体说来,无论判定其属痰属瘀,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治病必求于本”的要求,均需弄清其所由来。若从“痰浊”或“脂浊”立论,如为“脾虚生痰”者,治当以健脾为主,辅以化痰;如为“脾荷过重生痰”者,则为“消法”所宜,即如《医学心悟》曰“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治当以消食化痰为主,辅以健脾。若从瘀血立论,治当活血化瘀,但宜辨清瘀形成的虚实背景。
中医针对脂质代谢异常的调治,积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具有降脂作用,如以降胆固醇为主的有泽泻、山楂、半夏、陈皮、蒲黄、当归、五加皮、川芎、荷叶、沙棘、薤白、怀牛膝、灵芝、漏芦、柴胡等;以降甘油三酯为主的有大黄、绞股蓝、葛根、何首乌、女贞子、决明子、银杏叶、枸杞子、三七、桑寄生、茶叶、水蛭、姜黄、大蒜、虎杖、马齿苋和月见草等。但临证应用时,则需要辨证组方用药。
高脂血症 如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化浊祛湿通心方(茯苓、藿香、厚朴、枳实、杏仁、郁金、茵陈),主治脾虚痰湿瘀阻的高脂血症、冠心病;国医大师王绵之的降脂方(生黄芪、党参、法半夏、泽泻、茯苓、丹参、何首乌、当归、怀牛膝、制香附),主治高脂血症属脾虚气弱、痰瘀气滞者;国医大师颜德馨降脂方(黄芪、生蒲黄、海藻、山楂、苍术、虎杖、决明子),主治高脂血症属气虚痰瘀阻痹者;国医大师张琪的决明子饮(决明子、钩藤、菊花、生地黄、玄参、赤芍、桃仁、当归、川芎、枳壳、黄芩、甘草),主治高脂血症属肝阳亢盛、肝风内动、血瘀内阻、气血失荣者;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双降汤(水蛭、地龙、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生山楂、泽泻),主治高脂血症属痰瘀阻痹者;国医大师方和谦的降脂汤(陈皮、焦神曲、莱菔子、郁金、焦山楂),主治高脂血症属脾虚食滞化痰者;国医大师李辅仁的通冠降脂汤(生黄芪、黄精、丹参、炒白术、生首乌、生山楂、荷叶、泽泻、枸杞子、川芎、红花、决明子),主治气虚夹痰瘀型高脂血症。
脂肪肝 如国医大师张琪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柴胡、川芎、桔梗、枳壳、厚朴),主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属气滞血瘀者;国医大师张学文的清肝活血饮(决明子、柴胡、山楂、赤芍、川楝子、鳖甲),主治脂肪肝属气郁血阻者;国医大师周仲瑛的降脂保肝汤(何首乌、山楂、茯苓、泽泻、丹参、红花、水蛭、陈皮、柴胡、白术、大黄、草决明),主治脂肪肝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者;国医大师李佃贵化浊解毒护肝方(泽泻、决明子、生薏苡仁、生山楂、苍术、茵陈、虎杖、姜黄、延胡、柴胡、郁金),主治脂肪肝属浊毒瘀阻者。
肥胖 如国医大师朱良春的降脂减肥汤(泽泻、制苍术、炒薏米、冬瓜皮、冬瓜仁、黄芪、半夏、丹参、山楂、仙灵脾、决明子、干荷叶、枳壳),适用于肥胖属脾虚湿停、痰瘀阻滞者;国医大师王琦减肥验方(黄芪、制苍术、肉桂、冬瓜皮、茯苓、泽泻、干荷叶、海藻、昆布、生山楂、姜黄、蒲黄),适用于气虚湿盛、痰瘀阻滞者;国医大师葛琳仪减肥验方(绞股蓝、决明子、黄连、干姜),适用于痰浊停积、气血瘀滞的肥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