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寿排骨汤告别暑热迎秋凉
(2025-08-29 04:58:57)
益寿排骨汤
告别暑热迎秋凉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处暑即“出暑”,表示炎热天气逐渐消退。处暑之后,天气正处于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发生转换。
处暑后气候渐趋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主气,燥热易耗气伤阴。阴虚可出现咽干、口干、鼻干等症状。饮食上宜多摄入滋阴润燥之品,并可适当进食酸性食物,以抵御燥邪的侵袭。
进入秋季后,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睡眠质量下降,心神难以得到充分滋养。因此,处暑节气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阴润燥、清心安神。在饮食方面,推荐一道益寿排骨汤。
黄精味甘、淡,性平,质润而不燥,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排骨味甘、咸,性微寒,适用于肾虚体弱、血燥津枯、燥咳、消渴、便秘等症。二者合用,共奏养阴润燥、清心安神、补气健脾之效,尤其适宜处暑节气前后食用。
益寿排骨汤
食材:排骨250克,鲜黄精50克,小葱、姜、黄酒、盐适量。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处暑即“出暑”,表示炎热天气逐渐消退。处暑之后,天气正处于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发生转换。
处暑后气候渐趋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主气,燥热易耗气伤阴。阴虚可出现咽干、口干、鼻干等症状。饮食上宜多摄入滋阴润燥之品,并可适当进食酸性食物,以抵御燥邪的侵袭。
进入秋季后,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睡眠质量下降,心神难以得到充分滋养。因此,处暑节气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阴润燥、清心安神。在饮食方面,推荐一道益寿排骨汤。
黄精味甘、淡,性平,质润而不燥,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排骨味甘、咸,性微寒,适用于肾虚体弱、血燥津枯、燥咳、消渴、便秘等症。二者合用,共奏养阴润燥、清心安神、补气健脾之效,尤其适宜处暑节气前后食用。
益寿排骨汤
食材:排骨250克,鲜黄精50克,小葱、姜、黄酒、盐适量。
处暑小儿外感发热 别盲目清热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胡明芳 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
处暑标志着暑气渐消,但昼夜温差开始增大。“空调病”。处暑时节的小儿感冒多呈现外寒内热的复杂病机——空调冷气导致风寒束表,而小儿本身体质纯阳,加上暑气未消且易生内热,形成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本文将系统解析处暑小儿外感发热的病理机制,帮助家长走出用药误区。
处暑小儿外感发热多为寒包火
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夜晚凉,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呈现燥热的特征。此时若空调使用不当,如温度调得过低、风口直吹孩子、长时间紧闭门窗等,很容易让孩子受到外寒侵袭,同时室内干燥环境又会加重内热,形成“寒包火”的特殊感冒类型,这与夏季单纯的暑热感冒或冬季的风寒感冒有明显区别。
寒热交织,易被误判
患有这类感冒的孩子往往同时出现寒、热症状。
寒证:鼻塞流清涕,怕冷,手脚发凉,打喷嚏,舌苔薄白。
热证:咽喉红肿,咳嗽有黄痰,口干喜饮,发烧,小便黄,大便干。其中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孩子也会出现高热。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发烧、咽喉红,就判断为“上火”,急于用清热药,却忽略了孩子同时存在的怕冷、流清涕等寒证,盲目清热反而会加重脾胃虚寒,导致病情迁延。
空调是诱因,体质是基础
空调的低温环境会让孩子体表毛孔收缩,阳气被遏,无法正常排出体内余热。同时,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导致病毒、细菌更容易入侵。此外,孩子好动,若频繁进出空调房,冷热交替刺激,更易引发外感发热。
科学用药五原则
小儿脏腑娇嫩,使用退热药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既保证疗效又避免损伤脾胃。
1.辨证选用是前提
若孩子发热无汗、怕冷明显,可能是风寒感冒初期,此时误用清热药会加重病情;只有出现明显热象(舌红、黄涕、口干)时才可使用。2022年《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强调,辨证准确率直接影响治疗有效率,盲目用药会使病程延长2~3天。
2.剂量把控讲精准
市场上小儿退热药多按年龄分段标注剂量,但实际应参考体重计算。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1~3岁每次用量应为体重(kg)×1ml,每日3次。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腹泻。
3.用药疗程有界限
普通感冒使用退热药不应超过5天,若发热持续3天不退、咳嗽加重,须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并发症。
4.中西药联用需谨慎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西药与退热中成药联用时,须间隔4小时以上,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肝损伤。例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小儿感冒颗粒联用时,应计算总解热成分剂量,每日不超过75mg/kg。
5.特殊情况要规避
腹泻患儿禁用清热药,因其寒凉药性会加重肠道蠕动;过敏体质需警惕含鱼腥草、黄芩的制剂,这类成分可能引发皮疹;婴幼儿禁用成人剂型,如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胡明芳 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
处暑标志着暑气渐消,但昼夜温差开始增大。“空调病”。处暑时节的小儿感冒多呈现外寒内热的复杂病机——空调冷气导致风寒束表,而小儿本身体质纯阳,加上暑气未消且易生内热,形成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本文将系统解析处暑小儿外感发热的病理机制,帮助家长走出用药误区。
处暑小儿外感发热多为寒包火
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夜晚凉,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呈现燥热的特征。此时若空调使用不当,如温度调得过低、风口直吹孩子、长时间紧闭门窗等,很容易让孩子受到外寒侵袭,同时室内干燥环境又会加重内热,形成“寒包火”的特殊感冒类型,这与夏季单纯的暑热感冒或冬季的风寒感冒有明显区别。
寒热交织,易被误判
患有这类感冒的孩子往往同时出现寒、热症状。
寒证:鼻塞流清涕,怕冷,手脚发凉,打喷嚏,舌苔薄白。
热证:咽喉红肿,咳嗽有黄痰,口干喜饮,发烧,小便黄,大便干。其中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孩子也会出现高热。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发烧、咽喉红,就判断为“上火”,急于用清热药,却忽略了孩子同时存在的怕冷、流清涕等寒证,盲目清热反而会加重脾胃虚寒,导致病情迁延。
空调是诱因,体质是基础
空调的低温环境会让孩子体表毛孔收缩,阳气被遏,无法正常排出体内余热。同时,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导致病毒、细菌更容易入侵。此外,孩子好动,若频繁进出空调房,冷热交替刺激,更易引发外感发热。
科学用药五原则
小儿脏腑娇嫩,使用退热药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既保证疗效又避免损伤脾胃。
1.辨证选用是前提
若孩子发热无汗、怕冷明显,可能是风寒感冒初期,此时误用清热药会加重病情;只有出现明显热象(舌红、黄涕、口干)时才可使用。2022年《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强调,辨证准确率直接影响治疗有效率,盲目用药会使病程延长2~3天。
2.剂量把控讲精准
市场上小儿退热药多按年龄分段标注剂量,但实际应参考体重计算。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1~3岁每次用量应为体重(kg)×1ml,每日3次。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腹泻。
3.用药疗程有界限
普通感冒使用退热药不应超过5天,若发热持续3天不退、咳嗽加重,须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并发症。
4.中西药联用需谨慎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西药与退热中成药联用时,须间隔4小时以上,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肝损伤。例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小儿感冒颗粒联用时,应计算总解热成分剂量,每日不超过75mg/kg。
5.特殊情况要规避
腹泻患儿禁用清热药,因其寒凉药性会加重肠道蠕动;过敏体质需警惕含鱼腥草、黄芩的制剂,这类成分可能引发皮疹;婴幼儿禁用成人剂型,如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七夕时节看牵牛
泻水消痰药效优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诗词中的牵牛子及其药用价值
丝丝柔蔓,层层密叶,绿锁柴门小院。朦胧残月挂林稍,早已是、牵牛开满。
一天凉露,半篱疏影,缥缈银河斜转。枉将名字列天星,任织女、相思不管。
这首《鹊桥仙•牵牛》是清代词人顾太清的作品,描写七夕节牵牛花烂漫开放的美丽景色。牵牛在农历七月开花,《本草纲目》引曰:“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同有子四五枚,大如荞麦,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
牵牛花开映碧霞
牵牛子是常用的峻下逐水类中药,以干燥成熟种子入药。因药性优良,有病人服此药痊愈后牵出自家耕牛以酬谢,得名牵牛子。牵牛子有灰黑色和淡黄白色两种颜色,分别名为黑牵牛、白牵牛。牛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二位,与地支中的“丑”对应,故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二丑。
七夕时节,牵牛花灿烂开放,繁花似锦。牵牛花通常在清晨悄然绽放,等到中午或下午,慢慢合拢,逐渐凋谢。这种“朝开暮合”的特性,正好象征着牛郎织女那一年一次、非常宝贵又短暂的团聚。所以,牵牛花也就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寓意,代表着爱情、思念,以及那虽然短暂但却弥足珍贵的相会。
牵牛子具有消痰攻积功效,是民间常用的保健品。古人将牵牛子盐渍或蜜渍后食用。现代农村常将牵牛子用白糖炒熟后食用,可预防和治疗食积不化。
牵牛子还是药名诗中的常见中药。如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其一》:“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孔平仲《萧器之小饮诵王舒公药名诗因效其体》:“起视天南星斗稀,蟾蜍已黑牵牛低。”李光《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九》:“应喜秋来甘泽泻,牵牛时复自蹊田。”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何时从容乃如此,烟蓑去作牵牛子。”
逐水消痰牵牛子
“牵牛谢药古曾闻,黑白宜将二种分。惯逐水痰夸速效,易清肿满见奇勋。散调神禹应为首,丸合牛郎好作若。半熟半生虽可配,气偏雄烈用休勤。”(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牵牛子》)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用于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的治疗。《本草纲目》载:“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
“牵牛子能下诸气,一服弹指水肿利。二便谁云有不通,落胎同之商陆易。”(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牵牛子》)牵牛子能通利二便以排水湿,泻下之力颇强,属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湿停滞,正气未衰者为宜。《千金要方》载单味研末服,《儒门事亲》载以之与茴香为末,姜汁调服;病情较重者,可配伍甘遂、京大戟、芫花等同用,以增强泻水逐饮之力。
“黑丑性走,湿热以痊。入气利便,逐水消痰。”(清代冉静简《医诗必读•黑丑》)牵牛子能泻肺气,消痰涤饮,配伍大黄、槟榔等,可治疗肺气壅滞,痰饮咳喘,面目浮肿。
“味辛气烈是牵牛,逐水追痰功最优。散壅杀虫行痃癖,脾虚胃弱莫轻投。”(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牵牛子》)牵牛子能杀虫攻击,并有泻下作用,促进虫体排出,配伍槟榔、使君子等,研末送服,可治疗蛔虫、绦虫及虫积腹痛。
“驱水牵牛峻下行,脱人元气用休轻。白除痰饮通风秘,黑治溲艰免湿生。味蓄苦辛饶猛烈,性含热毒更狰狞。病人稍弱宜加谨,泄泻专工最不情。”(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牵牛》)牵牛子有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及胃弱气虚者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 (黄新生)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诗词中的牵牛子及其药用价值
丝丝柔蔓,层层密叶,绿锁柴门小院。朦胧残月挂林稍,早已是、牵牛开满。
一天凉露,半篱疏影,缥缈银河斜转。枉将名字列天星,任织女、相思不管。
这首《鹊桥仙•牵牛》是清代词人顾太清的作品,描写七夕节牵牛花烂漫开放的美丽景色。牵牛在农历七月开花,《本草纲目》引曰:“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同有子四五枚,大如荞麦,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
牵牛花开映碧霞
牵牛子是常用的峻下逐水类中药,以干燥成熟种子入药。因药性优良,有病人服此药痊愈后牵出自家耕牛以酬谢,得名牵牛子。牵牛子有灰黑色和淡黄白色两种颜色,分别名为黑牵牛、白牵牛。牛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二位,与地支中的“丑”对应,故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二丑。
七夕时节,牵牛花灿烂开放,繁花似锦。牵牛花通常在清晨悄然绽放,等到中午或下午,慢慢合拢,逐渐凋谢。这种“朝开暮合”的特性,正好象征着牛郎织女那一年一次、非常宝贵又短暂的团聚。所以,牵牛花也就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寓意,代表着爱情、思念,以及那虽然短暂但却弥足珍贵的相会。
牵牛子具有消痰攻积功效,是民间常用的保健品。古人将牵牛子盐渍或蜜渍后食用。现代农村常将牵牛子用白糖炒熟后食用,可预防和治疗食积不化。
牵牛子还是药名诗中的常见中药。如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其一》:“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孔平仲《萧器之小饮诵王舒公药名诗因效其体》:“起视天南星斗稀,蟾蜍已黑牵牛低。”李光《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九》:“应喜秋来甘泽泻,牵牛时复自蹊田。”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何时从容乃如此,烟蓑去作牵牛子。”
逐水消痰牵牛子
“牵牛谢药古曾闻,黑白宜将二种分。惯逐水痰夸速效,易清肿满见奇勋。散调神禹应为首,丸合牛郎好作若。半熟半生虽可配,气偏雄烈用休勤。”(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牵牛子》)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用于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的治疗。《本草纲目》载:“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
“牵牛子能下诸气,一服弹指水肿利。二便谁云有不通,落胎同之商陆易。”(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牵牛子》)牵牛子能通利二便以排水湿,泻下之力颇强,属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湿停滞,正气未衰者为宜。《千金要方》载单味研末服,《儒门事亲》载以之与茴香为末,姜汁调服;病情较重者,可配伍甘遂、京大戟、芫花等同用,以增强泻水逐饮之力。
“黑丑性走,湿热以痊。入气利便,逐水消痰。”(清代冉静简《医诗必读•黑丑》)牵牛子能泻肺气,消痰涤饮,配伍大黄、槟榔等,可治疗肺气壅滞,痰饮咳喘,面目浮肿。
“味辛气烈是牵牛,逐水追痰功最优。散壅杀虫行痃癖,脾虚胃弱莫轻投。”(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牵牛子》)牵牛子能杀虫攻击,并有泻下作用,促进虫体排出,配伍槟榔、使君子等,研末送服,可治疗蛔虫、绦虫及虫积腹痛。
“驱水牵牛峻下行,脱人元气用休轻。白除痰饮通风秘,黑治溲艰免湿生。味蓄苦辛饶猛烈,性含热毒更狰狞。病人稍弱宜加谨,泄泻专工最不情。”(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牵牛》)牵牛子有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及胃弱气虚者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 (黄新生)
后一篇: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