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维·思考·思想中医学术创新的三维进路

(2025-08-28 14:47:01)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带领团队以中医原创思维为钥匙解决临床难题,培养有理论产出的中医战略科学家,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思维·思考·思想 中医学术创新的三维进路

时间:2025-07-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徐婧 林晓斐

 

2024年6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团队牵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济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中医体质辨识体系建立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谈及获奖的原因,王济表示,这离不开老师王琦中医思维的指导。

今年4月,国际知名期刊《细胞发现》(CellDiscovery)刊发王琦团队揭示痰湿体质人群肠道菌群失衡与代谢紊乱深层关联的研究论文,中医思维指导理论创新又获新进展。

今年5月,全球权威科学组织——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全球互联网新闻服务平台(EurekAlert)转发了王琦在《数字中医药》(DigitalChineseMedicine)发表的文章,中医思维与现代数字技术在国际舞台交相辉映。

从中医体质学说到学派再到高水平学科,王琦带领团队用半个世纪的探索回答着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中医思维焕发时代生命力?思维、思考和思想,是中医学术创新的三重要素。

事实上,早在4年前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开学时,王琦就已将中医思维作为学生成才路上的关键砝码。“培养有理论产出的中医战略科学家”是这位国医大师重要的育人目标。

“思维是对事物的认知、质疑与重构;思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是对事物的深度挖掘与发现;思想是对事物规律的总结,把事实上升为理论水平。中医原创思维是认识自然生命现象及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开拓性的、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研究和构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将中医学置于新的历史时期,通过‘三思’提升时代品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2025年6月18日,王琦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的九年制本博连读屠呦呦班的学生上课时,开场讲了这段话。

壹 思维之原创 坚守中医学的主体思维

“中医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能否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的首席专家,7年前,王琦曾在一篇文章中发出三个振聋发聩的时代追问。

王琦认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医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等方面主体思维弱化,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不解决理论思维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把握中医学的命运。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发展的推动力,换言之,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的根和魂,是中医精神的基因。对于中医学科,若没有自己的原创本质和方法体系,就无法显现中医药学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故而,保根保魂的问题是一个生生不息的问题。”王琦说,当下,理出中医学科的精神标志,探索中医学科的方法体系,这是中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王琦认为,中医要复兴,一方面要解决理论思维的问题,以及这个思维对未来走向的把握和引领作用,从而对接科学前沿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要以中医理论成果转化为契机,表现为中医理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这是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医传承不仅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中医思维方式的传承。中医思维的核心是象数观、整体动态观、辩证观等,这些思维方式是中医重要特征,必须坚守。”王琦认为,中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知识,更要掌握中医原创思维模式。

什么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科学内涵?王琦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在哲学指导、文化蕴育、实践升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了中医思维系统和中医思维方式的原创性特质,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这些核心概念具有高度的解释力和表达力,解读着中华民族生命健康的特殊形态和精神表达。

“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特点是不肢解、不破坏、不干扰,是联系、动态、有序、自然态的整体,它从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模式,回答了中医对生命与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蕴含了丰富的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为当代思维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原始创新提供借鉴。”王琦说。

王琦认为,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不是一个裂变式的,而是一个继承性的演进式的过程,所以决定了它必须是在继承中创新,不可能另起炉灶。

因此,王琦表示,坚守中医原创思维模式,表现为自己的特质才是卓然自立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的根脉,但不只是回归经典,而是要发经典之奥义为当代服务。对于外来优秀文化应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而不是替代自己的文化,即转型而不转基因,换言之,中医发展要有中医的气质、中医的气魄以及中医的气象。唯有如此,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才能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学术传承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相传有赖于中医魂,而中医原创思维就是这个魂。”为此,他主编了《中医原创思维十讲》等著作,还担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五”规划教材《中医思维学》主编,希望通过案例分析、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形成持久性的动因。

贰 思考之深邃 发现并提出问题打破认知边界

思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是对事物的深度挖掘与发现。王琦往往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继而进行深入研究。

王琦认为,在中医诊疗模式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若仍采用单一的辨证论治则会面临诸多问题。如无证可辨,包括无症状血尿、肿瘤前期、隐匿性肾炎等;有证可辨、辨而有误,如颅内肿瘤所致的呕吐等;缺乏对新疾病的深入认识,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放射、激素等未纳入辨证体系的现代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抗生素引起的耳聋等。

王琦的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骆斌表示:“在临床实践中,老师注重运用中医思维解决复杂病症。他通过观察患者的体质类型,再结合其具体病症进行辨证论治。例如,面对一个体型肥胖的患者,他通过观察其外貌、身体状态等判断其是痰湿体质,再结合脂肪肝、高脂血症等进行辨病、辨证,开出化痰祛湿等相应药方,实践证明化痰祛湿方既对体质进行了整体调节,又对代谢性疾病进行了有效干预。不仅提高了诊疗效果,也体现了中医思维的整体性。”

骆斌说,老师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时,不拘泥于传统的寻找过敏原的认知,而是创新性地提出“过敏人—过敏原—过敏病”的认知,视角转换改变了治疗的结局。这种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使老师在学术研究中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不断提出创新性的理论。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5/0714/17524639512331405_2302x1368.jpg

王琦教授正在出诊。

王琦的学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曲淼深有体会地说:“老师从‘主病主方’到‘一方治多病’的思想,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指导,提高了临床疗效。在学术传承中,老师总是以他不设边界的融通智慧,着力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胸怀境界。”

“老师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模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临床思维。”王济表示,这种将体质学说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实现了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路径。王济还提到,当前共病高发,常存在着多病共存、病因交叉重叠、多重用药等问题,成为世界医学面临的难题,老师通过系统临床研究,在总结2万多份病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质土壤论”,阐述了共病的共同体质、共性病机理论,为共病诊治和管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王济表示,老师创立中医体质辨识法,对“中医治未病”进行深刻而系统的思考,九体医学以体质为纽带,贯通“个体健康—群体防控—国家战略”三个维度,创新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公共卫生的范式融合。这正是“三思”中“思考”的过程,实现了对中医体质辨识的深度挖掘与发现。

此外,王琦还指导研究生将本体论和语义网规则语言引入中医药传承工作,构建不同病种诊疗“本体”,并利用计算机可视化工具建立国医大师临床辅助系统。该系统以“本体”作为共享概念模型,通过对领域知识进行形式化的规范表达,建立标准化的知识表示模型,可实现信息智能化检索与数据共通,进而实现名老中医经验活态传承。

叁 思想之升华 融现代新知实现理论飞跃

思想,即对事物规律的总结,把事实上升为理论水平。也就是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

自1978年王琦提出体质概念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目前中医体质学已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被纳入国家战略文件,建立国际学术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一过程,正是融汇现代新知、实现理论飞跃的范例。

王琦认为,中医药学要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和谐共振中,善于调节自我,使之在时空的延续与变异中,不断重构而充满生机。这就离不开突破认知边界,打破固有的观念限制,更新思维框架,也即我们所说的“创新”。

王琦认为,大数据时代,中医药引入数据要素将会对中医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服务能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呈现新的态势,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因此,他带领团队研发中医体质数字化采集与分析平台,进一步构建“中医体质知识图谱”,将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医学疾病、基因组、代谢通路建立关联,推动中医知识的可计算化。此外,王琦团队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团队合作开发“数字中医人”,自动生成体质报告和健康建议,助力公众个人健康管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副院长李英帅说,“王老师一直要求我们用数字化思维开展体质研究。通过多模态诊疗数据融合分析,整合舌象、脉诊、闻诊、红外热成像等客观化采集手段,建立九种体质辨识数据池,运用机器学习挖掘王琦临床辨体的隐性阈值。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正是将“思考”跃升为“思想”的关键。

王琦表示,要保持中医学的主体思维,以传承经典,呈现中医文化价值;保持自我,不断释放生命活力;深入挖掘,开发理论新境界;融于当代,与现代科学同频。

“当前,中医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提出了大量亟须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中医人必须充满自信,自觉地从理论形态表达到科学范式进行变革,运用好中医原创思维这一钥匙,以开辟中医理论的新境界。”王琦说。(本报记者 徐婧 林晓斐)

力主“我主人随”与“人主我随”相结合,以我为体,为我所用,阐发象思维并将其应用于指导临床,提升共识疗效。就本体、认知、系统方法研究,积极补短板

人自然化,自然人化,让自然真正成为自然。无朴纯素,恬淡虚无,识常达变,无我天命。

逝曰远,远曰返,谨防任何事物走向极端,勿太过一切顺遂。显幽既位,混沌彰明,宇宙万物都是一气。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神数象器,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形下学与形上学关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动互鉴。意象气血神一体,品质性效用一体协同共用,医产学研资合作共管。“不知而知”

哲学正负方法相辅相成。一个形而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最后顶点。历史常以悖论为引领。学哲学必当通过其复杂性,克服单纯性,把握正负至重。

守常达变,知荣守辱,守平复衡,法效中正,调制承平,悟平常道做平常人。

大医精诚乃仁德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立己达仁。王永炎  2025年9月10日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由外揣内,取类比象,疗效试错,不断修正。在观象、形象、比象、抽象中,观象是能力,形象是对话,比象是实战,抽象是升华。这就决定了好的中医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阐释能力,强大的实践能力和精准的抽提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成果,去创新治法,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严重的缺陷:即难以把握疾病规律基础上的群体化治疗,这是中医的短板,是中医的缺欠。

因此,在个体化的传统基础上,基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从中医的角度,重新认识疾病的规律,重新对疾病进行分类、分期、分型,从而找到群体化中医治疗的规律;在群体化治疗基础上,再个体化治疗,中医就会大大发展。为什么赞同大医院的医生,在大中医培训基础上要专科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培养全科中医?就是因为专科对一个疾找到群体化治疗的靶方靶药。只有专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专科医生们的临床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在群体化治疗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有其无可否认和无法替代的优势,是中医的一大发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院派的教育就把它神秘化、唯一化、排他化了,使传统本来就薄弱的辨病、审因、对症等,更加削弱了,这对中医的发展显然不利。

中医人要始终不忘“我主人随”

西医知识和中医知识,对于搞中医文献的研究者来说,所需之差异可谓天地,而对于一个现代临床中医医生来讲,却是同等的重要。只是在思维上、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孰主孰从而已。中医人,始终不要忘记:“以我为主,我主人随。”

“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指借用西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使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放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基准上。用中医的思维,从因机证治角度,重新审视疾病,找到疾病的共性、规律,用中医的手段解决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手段,阐释治病的机理,丰富现代医学的认知。这就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西医是“寻因”。由内而外,不知内则不知外。中医是“辨态”。由外而内,知外可以“揣”内。所以,西医擅长治疗病因明确的疾病,中医擅长治疗病因不明确的疾病;西医擅长治疗单病因的疾病,中医擅长治疗多病因的复杂或原因不明的疑难性疾病。

 

西医给我们最大的启发,还是思维方式。他们是不满足于发明,而要去发现;不但要疗效,还要说明疗效的机制。西医,也是从个体化医疗走过来继而群体化的,但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群体化之后,发现了还原思维的局限性,即无限分析下去,容易丢掉整体,故转而又向系统生物学、个体化诊疗进军。但是这种个体,是群体后的个体,较之原始的个体,上了螺旋的又一个层次。我们中医呢?恰恰是需要走向群体化,找到疾病治疗的规律、共性。但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在发展群体化的过程中,要始终不忘记整体观,始终不忘记群体中的个体化。总而言之,要做到研究的群体化和诊疗中的个体化。(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