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溯文明之源育中医之思维——“四阶梯”强化人才中医思维培养

(2025-09-03 10:00:25)
溯文明之源 育中医之思维
—— “四阶梯”强化人才中医思维培养
摘自2025-9-1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01 从思维来处溯源
立象以尽意是中国人思想的“源代码”
中医思维从何而生?当我们追问源头,古人常常用具体事物作象征,表达背后的含义,这个具体事物就是古人所立的象,其所比喻或象征的含义是这个象所要传达的意。立象以尽意,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中医思维的滥觞。
中医思维是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建立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应用于中医领域。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宇宙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并由此衍生出相应的思维观念。运用这一观念体系来认识人体、理解医学并指导医疗实践,这就是中医思维的核心。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熟,中医正是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来构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要理解中国人创造的医学,就必须理解中国人语言和思想的‘源代码’,例如象意思维。”
中医思维源自《周易》以及老庄、孔孟之学,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哲学理念“无”“朴”“仁”“德”“道”“体”等非实体性范畴,指导着古代中华文明的生存发展,也是医学理论发源的指归。中国哲学的象思维是贯穿于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思维,是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立象尽意—循意悟道的思维过程。健康生命医学领域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行不悖,可以互鉴。
02 自文化土壤中孕育
读先秦哲学著作夯实中医思维根基
“中医药学的本底理论体现了国学原理的特色”,指明了中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张东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人尤其是先秦古人是以什么样的世界观看待自然和人体的,又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维护健康和解决疾病问题的。
“培养中医思维的根基在于研读先秦哲学著作。象意思维的代表见于《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孕育于道家经典《道德经》,而《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亦与中医治则息息相通。其次,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形态中体悟中医思维。例如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虽表面与中医无涉,但其蕴含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如山水画中蕴含的构图意境与虚实平衡同中医思维异曲同工。领悟这种文化共通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迁移至医学领域,是深化中医思维的重要途径。”
张东曾指导一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西医学习中医,其教学方法颇具启发性。他引导这位医生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入手,特别是中餐的烹饪之道。如何理解食材的性味搭配、调和过程中的相生相克与动态变化?这种基于日常经验的“调和”智慧,正是中医认识人体、辨析病机、配伍方药的思维原型。通过体悟生活实践中的思维逻辑,便能更自然地理解中医诊疗的内在思路。
张东还建议,培养中医思维,要阅读中医经典。“许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中医要抱着上千年前的经典不放呢?其实,以《黄帝内经》等为核心的中医经典除了构建中医的基础理论外,更重要的是传承和体现了由中国传统文化所构成的中医顶层理论,蕴含了我们要寻找的中医思维,后世的中医理论无不是在这一顶层理论和思维下建立的,这就是学习经典的根本原因。”他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也认为,正如树木生长一样,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也会慢慢衰败凋敝。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陌生,对原有的书面语文言文更缺乏必要的掌握。学习由文言文记录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医思想,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培养中医思维,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是必行之道。
03 在教育改革中茁壮
考试“指挥棒”强化中医思维价值
作为选拔培养人才的“指挥棒”,长期以来,部分中医类考试陷入“重知识点记忆、轻思维运用”的误区,忽略了中医的核心逻辑。考生或许能背下《伤寒论》条文,却未必能根据“寒热虚实”判断患者证型;能默写中药性味归经,却难将“君臣佐使”思路融入方剂配伍,导致“会做题不会看病”的尴尬境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副主任邢超表示,近年来,认证中心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等试卷命制中突出中医经典内容,以强化中医经典、突出中医思维、贴近临床实践为导向,促进院校教育与临床需求有机结合。
他强调,中医药考试改革的目的,正在于强化中医思维。一方面,通过开发全程性病案综合型试题等新题型,倒逼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式,真正考察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医教育指引方向,促使院校从灌输知识转向培养思维,提升未来中医从业者的中医师岗位胜任力。
所谓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是指中医师在执业过程中,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认证中心发起构建的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有6大核心要素,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第二层包括中医经典与中医思维、通识与通用能力、终身学习与发展,第三层包括中医与西医基础知识、辨证论治与临床能力。可以看出,中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中医思维。
邢超表示,认证中心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阶梯标准,对学生每一阶段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和标准进行行为描述,建立起覆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全周期的阶梯标准体系,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中心还建立中医师岗位胜任力阶梯考核体系,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梯考核。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升中医思维,帮助院校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邢超介绍,由认证中心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的范围将拓展到所有举办中医药教育的高校和规培基地,并探索逐步将等级考试的结果纳入到学生学业考评体系,以此来引导中医药专业学生在读经典、用经典中强化中医思维。
近年来,聚焦青年中医人才成长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也在强化中医人才的中医思维上下功夫。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青委会主任委员张霄潇介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求实项目以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导向,“雏鹰计划”以中医临床诊疗能力论“英雄”,优势病种沙龙重点关注现代医学难于解决的临床问题,都体现着学会对青年中医人才中医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重视。
04 于临床实践中深化
治好病靠的是理论积淀和思维训练
今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学门诊正式运行,以提升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水平与实战技能。这一门诊突破传统,由学生主导,名医护航,直接锻造研究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在临床中提升学生的中医思维水平。
东直门医院主治医师张凯歌介绍,教学门诊的启用,正是医院深化临床教学改革、强化人才中医思维培养的关键一步。这一模式彻底扭转被动学习惯性,最大限度激发研究生临床实践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决策能力,是培养其未来独立行医核心素养的关键熔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腾飞更能体会中医思维对临床的重要意义,“高龄老人得了肺炎,可能不是单纯的肺炎,他会有心衰、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等等,容易出现继发感染,迁延不愈。但如果用中医思维认识,这就是外感性疾病,要给邪气以出路,同时提高人体正气。把这些治疗用上后,可能热就退了,邪气祛除以后,心脏、肾脏又会很快恢复到以前的稳态。”
张东认为,中国古人在他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下建立了气、阴阳、五行和藏象的思想,以圜道、太极中和、天地之心、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先天五行、后天五行建立了中医的五脏六腑、三阴三阳、十二经络以及五味系统,成为中医理论的框架。中医不但有丰富的经验,更有无可替代的医学理论。
陈腾飞对这一观点十分认同,他认为:“中医是具有基础理论的科学,能治好病靠的是理论积淀和思维训练,而非以重复治疗的患者数量取胜。”
正如中医界流传的一句深刻自问: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医学如何超越人工智能的强大算力?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思维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正确的思维比强大的记忆力和搜索能力重要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