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用小青龙汤治验三则

(2025-08-28 07:43:10)
活用小青龙汤治验三则
摘自2025-8-27中国中医药报
刘洪峰 冯佳丽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刘宜杭 河南中医药大学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组成,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化痰止咳,适用于外寒内饮证。方中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助化里饮。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配则温化中焦水寒之邪。然而机体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收散有度,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和中护正,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笔者在临床上灵活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整理验案三则如下。
案一 哮喘
李某,男,48岁,2024年4月17日初诊。主诉:咳嗽哮鸣7天。患者7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痰多,喉间哮鸣声,流清涕。食欲一般,失眠,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腻。两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及痰鸣音。
诊断:哮喘(寒哮)。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12g,桂枝10g,五味子9g,干姜3g,细辛3g,炙甘草6g,清半夏10g,白芍10g,茯苓15g,蜜款冬花20g,蜜紫菀20g,丹参20g,杏仁12g,射干10g,地龙15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5日二诊:患者咳喘缓解,再服14天。随访3月未发作。
按 哮喘发作期为外邪引动伏痰,以痰气升阻为主,急当祛痰利气以治其标。本案患者因受凉后咳嗽,喉间哮鸣声,故辨证为寒哮,选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宣肺平喘,加射干、茯苓、蜜紫菀、蜜款冬花、杏仁以加强其祛痰止咳之力,同时丹参配地龙以活血平喘,共奏止咳平喘之功。
案二 头痛
王某,女,52岁,2024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头部胀痛1月余。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痛在前额,甚则整头疼痛。现头痛、头重,伴耳鸣、口干、四肢困倦。眠差,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紫、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头痛(痰湿中阻)。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2g,生白芍30g,醋五味子10g,干姜6g,细辛3g,桂枝15g,姜半夏10g,炒苍术12g,茯苓30g,泽泻24g,党参15g,天麻15g,当归15g,川芎2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0日二诊:头痛程度有减轻,仍眠差、耳鸣,大便成型,舌淡紫脉弦滑数。初诊方加酸枣仁20g、柴胡6g、磁石30g。续服14剂,日1剂,煎服法同前。
10月7日三诊:患者诉各症状均减轻,嘱患者继以二诊方服10剂。后间断门诊随访,患者诉未复发。
按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如果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下行受阻,则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头痛。患者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阻遏清阳不升,故见头部胀痛、耳鸣、脉弦滑数。饮为阴邪,非阳不化,故初诊即选用小青龙汤散寒祛湿化饮,加苍术、茯苓、泽泻加强利水渗湿之力,加用天麻、当归、川芎调畅气机,通达气血,通络止痛。患者二诊症状缓解,但仍眠差、耳鸣,故加酸枣仁、柴胡、磁石以达镇静通窍安神之功。
案三 鼻渊
患者孙某,男,10岁,2024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0天。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晨起后及入睡前咳嗽症状加重,痰清稀量多、易咳出,伴鼻塞、流涕。食欲一般,小便正常,大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鼻渊(寒饮伏肺)。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蜜麻黄12g,桂枝10g,干姜6g,细辛3g,杏仁12g,白芍12g,瓜蒌15g,半夏6g,辛夷10g,苍耳子10g,陈皮9g,大黄3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3月27日二诊:患者诸症好转,续服原方7剂而愈。
按 患者属寒饮伏肺证,治以小青龙汤加减。因患者便秘,予大黄通腑泄浊,再加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使壅者通、痒者止、闭者开。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桂枝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桂皮醇等具有免疫调节、减轻炎性反应等功效,故临床见效快,取得良好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