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益气清肝法干预慢性肝病

(2025-08-28 08:53:14)

薛博瑜团队

益气清肝法干预慢性肝病

时间:2025-08-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万凌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慢性肝病,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临床实践中,病因治疗并不能完全抑制慢性肝脏炎症、肝纤维化,部分慢性肝病仍然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南京中医药大学薛博瑜教授团队通过对慢性肝病“肝脾失养、湿热瘀郁”中医核心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的研究,以益气清肝法治疗慢性肝病,运用芪珠方、芪参颗粒、柔肝颗粒、至灵菌丝、紫七软肝颗粒、清肝化毒逐瘀汤等系列方药,全病程干预慢性肝病,可改善慢性肝病的结局。

肝脾失养,湿热瘀郁

肝为罢极之本,慢性肝病患者常见乏力懒言、耐力下降、面色不荣、大便不实、舌体偏大或有齿痕、脉细等肝脾失养证候;同时,湿热疫毒、浊脂酒毒等沉积于肝,常见胁肋胀闷不适、肝体肿大、口黏腻或伴口苦、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暗、苔黄腻,甚或有黄疸等湿热瘀郁之证。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虚不能运化输布水湿,痰湿内生;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炙煿、酒热,湿热痰浊壅遏肝脾,更伤中焦;或感受湿热疫毒(各类病原体),邪居于肝,日久伤肝;或久坐少动,或焦虑、抑郁,气机郁滞,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失调,湿浊痰瘀阻滞于内;或肝气横逆,克脾伤胃;或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终至湿热瘀郁蕴结,留着于肝。久病肝体失养,更失疏泄,脾虚更甚,胃失和降,肾失蒸化,肺失通调,五脏失养,湿热瘀郁互结更甚,疾病难愈。甚而气血水内停,发为鼓胀;湿热瘀郁着而不去,酿生癌毒,发为肝积。

治法方药

益气清肝系列方药

基于对“肝脾失养、湿热瘀郁”核心病机的认识,薛博瑜教授团队在传承全国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教授刘沈林柔肝颗粒处方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珉紫七软肝颗粒处方的应用经验和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益气清肝法治疗慢性肝病。

益气,主要是补益肝气、健运脾气,恒以黄芪为君药,黄芪“益元气,壮脾胃”,已病防变(肝病传脾、肝病恶变)。清肝,主要是清化胶结沉积于肝的湿热瘀毒之邪,湿热重者,药用茵陈、山栀、苦参;瘀热明显者,药用虎杖、赤芍、大黄;疫毒为主者,药用叶下珠、土茯苓、金银花;瘀毒为主者,药用紫草、水牛角、人中黄;肝脾肿大者,药用鳖甲、牡蛎、鸡内金;清肝不力当泻肝,用龙胆草;肝积恶变者,药用半枝莲、僵蚕、蜈蚣。

同时,逐渐形成以芪珠方为代表的系列方药:肝炎、肝纤维化阶段,以芪珠方(黄芪、叶下珠等)、芪参颗粒(黄芪、苦参等)为主方;肝硬化阶段,予柔肝颗粒(黄芪、三七等)、紫七软肝颗粒(黄芪、紫草等)、至灵菌丝(黄芪、虫草菌丝);肝癌阶段,以清肝化毒逐瘀汤(黄芪、鳖甲、蟾皮等)为主方。

临床疗效

不同程度改善症状、指标

薛博瑜教授团队在传承的基础上深耕中医肝病临床及基础研究,明确了益气清肝法及以芪珠方为代表的系列方药全过程干预慢性肝病的疗效,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疗效

病毒性肝炎:芪珠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乏力、纳差、胁痛等症状,保肝降酶、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作用明确,临床总有效率为53%。芪参颗粒能提高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乙肝病毒DNA阴转率、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率和乙型肝炎E抗原转换率,能调节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

肝硬化:紫七软肝合剂有效改善早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总有效率为86.67%。柔肝颗粒能降低患者肝脏硬度值、提高门静脉流速、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患者肝功能。至灵菌丝显著改善患者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标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总有效率达75%。

肝细胞癌:清肝化毒逐瘀汤能提高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降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脂肪肝:芪珠方能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沉积,减轻腹部脂肪沉积,降低BMI指数,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肝功能。

机制

益气清肝系列方药在为慢性肝病患者提供全病程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以抗炎、抗纤维化为主要作用机理,减少肝硬化、肝癌、慢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改善肝病预后。(万凌峰  江苏省中医院)

高月求治疗慢性肝病方药

时间:2023-05-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万凌峰

 

岐黄学者高月求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笔者有幸伺诊半年,现将高月求慢性肝病处方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常用方剂

参葛方参葛方由丹参、葛根、白术、垂盆草、片姜黄、女贞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的功效。

主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高月求认为NAFLD的病机为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过食肥甘油腻,导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脂浊痰湿内生,久则阻滞气血,气结血瘀;痰脂气瘀互结,贮于肝脏,发为肝癖;病久肝脾肾三脏损伤,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特征。针对以上病机特点配伍的参葛方中,丹参活血祛瘀,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大鼠有降脂的作用。葛根清热泻火生津、升清排浊,葛根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等作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药性论》谓其“主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治水肿胀满”。垂盆草清热利湿退黄,具有明确的保肝降酶退黄功效。片姜黄活血行气,《现代实用中药》称其“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黄疸,胸满痞闷疼痛”,《中华本草》记载:姜黄具有降血脂、抗炎、保肝利胆、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女贞子,《本草再新》谓其“养阴益肾,补气舒肝”,《中华本草》称其能降血脂、降血糖、抗肝损伤。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基础上,参葛方能明显改善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h)水平,对肝脏影像学也有一定程度改善。参葛方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TG)和非酯化的脂肪酸(FFA)含量,减轻肝脏炎症损伤和肝脂肪变性,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灵猫方曙光医院肝病研究团队经过近40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肝肾亏虚、湿热未尽”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持续进展的关键病机,确立了“补肾为主、清化为辅”的治疗方法,先后制定了“补肾冲剂”“灵猫方”等有效方剂,明确了“补肾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方法。临床研究证实:补肾方(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生地、苦参、青皮、田三七等)能明显增强CHB患者TH1型免疫反应(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辅助型T细胞2(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高月求优化处方,以“灵猫方”(黄芪、女贞子、仙灵脾、猫爪草、胡黄连、醋青皮等)治疗肝肾亏虚兼湿热未尽型慢性乙型肝炎,发现灵猫方可以通过降低肝组织纤维化蛋白的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健脾方高月求认为:脾虚是CHB的一个重要证候要素。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脾胃受损,则湿邪内生,外感之湿热疫毒难以自除;湿邪缠绵,或从热化、或从寒化,据于肝胆脾胃,阻滞气血,影响脏腑机能,或发黄疸、或发胁痛、或发痞证、或发泄泻;日久内脏亏损,邪聚体内,出现癥积、鼓胀、水肿等重症,甚至发生神昏、出血等变证;疾病末期,脾病及肾,先后天俱败,病无挽机。健脾方由潞党参、炒白术、薏苡仁、云茯苓、鸡内金、怀山药、川石斛、寸麦冬、炙甘草等组成,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味,既补脾气,又益脾阴,脾胃同治,共奏补气、健脾、和胃、利湿之效。

常用药对

龙胆草,甘草龙胆草,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本草正义》谓其“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清泄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龙胆泻肝汤即以此为君药,直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但此物大苦大寒,不能长期、大量使用,否则败伤胃气,治失其当。《本草纲目》云:“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高月求临床遇肝胆湿热证,症见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灰腻,以茵陈蒿汤治之无效者,多于处方中配伍运用龙胆草、甘草,以甘草缓和龙胆草之苦寒峻烈,顾护脾胃。临床体会辨证用药得当,患者反不觉药苦难下,服药后多能苔化而口苦显减,而少有苦寒败胃之虞。

白蒺藜,白菊花白蒺藜,味苦,性辛微温,归肝经。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白菊花,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高月求在临证遇慢性肝病头晕眼花、眼目赤涩、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部症状者,多以白蒺藜、白菊花配伍加入处方,或清泻肝热、或滋养肝肾、或平肝息风、或健脾养肝,常能收到良效。(万凌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从三辨一合思想诊治原发性肝癌

 (2025-08-28 08:49:54)[编辑][删除]

从三辨一合思想诊治原发性肝癌

时间:2025-08-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郑玉玲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通常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肝癌发病隐匿,早期多无特异性表现,确诊时常已处于中晚期,且术后易复发、转移,从而导致患者生存期短、生存质量差。肝癌属于中医学“肝积”“积聚”“癥瘕”等范畴,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多为正虚邪盛,正气亏损,痰、瘀、热、毒胶结凝聚成癌。中医药治疗肝癌可从抑瘤生长、减毒增效、提高生存质量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笔者自1985年以来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尤其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较多,用中医药治疗肝癌临床疗效显著,形成了从“三辨一合”思想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诊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正虚邪盛为病由

肝癌虽为现代医学之名,但中医古籍对肝癌早已有相关论述。《难经》记载:“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及“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与肝癌临床症状胁下肿块、质地坚硬、高下不平,疼痛时作,黄疸,发热,伴乏力、纳差及消瘦等症状不谋而合。《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素问·评热病论》亦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癌发病是因正气亏损而导致痰、瘀、热、毒等邪气凝聚,是因虚而致实,因虚而患病,总的病性为虚实夹杂。而正虚为本、邪毒为标,多因相合、癌毒内生是肝癌的致病关键。

扶正祛邪为内核

古今历代医家关于肝癌的治法、治则论述颇多,但总的治疗大法即为扶正祛邪,而扶正有补气、养血、滋阴、补阳,祛邪有行气、化痰、活瘀、解毒等治法,两者如何结合,两者方中的用药占比如何,则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医宗必读·积聚》曰:“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一是强调治疗疾病应分期论治,二是明确指出扶正与祛邪的用法应根据临床病患的整体情况,辨证施治。

因此,肝癌的治疗应当标本兼顾,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结合患者病性、病位、病期,灵活应用养血柔肝、健脾益气、化痰活瘀、解毒清热等治法,同时应考虑患者所经受过的手术、放化疗、消融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现代医学治法,从整体出发,一人一案,综合辨证施治。

“三辨一合”细考量

“三辨一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在治疗肝癌时注重辨病性、病位、病期,同时整体与局部“合”和论治,使得中西医诊治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全面有效的诊疗效果。

辨病性,分清阴阳

肝癌的发病原因较多,西医学认为有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大量饮酒、先天遗传等病因。中医角度则有外邪侵袭、久病劳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内、外致病因素。病因繁杂,往往临床难以决断,但中医治疗的关键点是从患病的人出发。人与人之间体质大不相同,具体到疾病本身,即病性的不同,是寒、热、虚、实、阴、阳的不同。若不辨明病性,阴阳不分、寒热不明、虚实不定,则会南辕北辙,使得肝癌的整个治法、疗效转归及预后等出现较大差异。基于此,治疗肝癌,辨病性是第一步,应四诊合参,从患者本身出发,判别阴阳、寒热、虚实的具体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立法遣方作出坚实的铺垫。

辨病位,分经论脏

从六经辨证角度来看,临床确诊肝癌时多为中晚期,此时病位多在中、在里,若为阳性病患,则是少阳、阳明,若是阴性病患,则为厥阴、太阴。若是简单疾病,分经即可论治,而中晚期恶性肿瘤这类复杂疾病的治疗,需在六经辨证的同时融合脏腑辨证。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可见,一脏病往往累及其他脏腑,治疗应兼而顾之。再结合肝癌的临床特点,肝癌发病往往以肝为直接病位,而间接病位则有脾、胃、胆囊、大肠、小肠、肾等。因此,在治疗时应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辨明病位,精准治疗。

辨病期,中西结合

西医学对肝癌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临床疗效确切,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让患者望而生畏。中医药可全程参与肝癌的治疗,由于患者身体素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各异、所处治疗阶段不一,故应分期治疗肝癌,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获益度。

在手术、消融及介入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前后,可根据各治疗手段的特点及相关不良反应,分别应用不同的治法方药。在外科手术后,以扶正为主,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助恢复;在消融及介入治疗后,运用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法缓解发热、肝区疼痛、呕吐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放疗期间,运用养阴益气、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法缓解患者放疗局部皮肤反应、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期间,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和胃法来缓解皮肤、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相关毒副反应;在治后恢复期,即指患者在经过一系列西医学治疗手段后,疾病得以控制,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当以中药为主,运用柔肝养血、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活瘀等治法改善机体内环境,防止疾病复发。因此,辨明肝癌所处治疗阶段,并针对病期特点,中西协同,减毒增效,可使病患获益最大化。

整体与局部“合”和论治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肝癌的发病是整个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癌瘤发展逐渐在肝脏形成肿块的过程。

从治疗上看,中医药可改善机体内环境,从根本上纠正癌瘤发生发展的环境,从源头治疗肝癌,但可能对肝癌的局部病灶治疗效果较慢,若局部肿瘤负荷过大,会出现黄疸、腹水、肝昏迷等一系列危重情况。而针对肝脏局部病灶,外科手术、消融、介入治疗、粒子植入等手段可有效、快速缩小病灶,减轻癌瘤负荷,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这些治疗对于整个机体内环境没有明显改善作用。

因此,对于患癌机体,中西医结合全程治疗不仅可快速缩小局部病灶,还能进一步改善机体内环境,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这种整体与局部“合”和论治,使肝癌治疗跨上新台阶。(郑玉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