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药”载道培育新时代中医药“精诚”传人

(2025-08-04 15:06:04)

以“药”载道 培育新时代中医药“精诚”传人

时间:2025-07-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 王川 窦红莉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学是认识和理解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桥梁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智慧、“大医精诚”的伦理内核和“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对助益学生涵养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兼具科学素养与“精诚”品格的新时代中医药传人、激发使命担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天人合一:涵养生态文明思想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框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和生产生活方式。“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同源、同构、同律,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不论是中药的来源,中药与生境、四时气候的关系,还是中药的采收与应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配伍原则都向我们传递了天人相应、和谐统一的整体观,通过对药物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运用,有利于涵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从中药的来源上来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药绝大部分都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体现了天地自然的馈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从中药的生境来看,道地药材(如猪苓、天麻、秦艽、华山参等)的生长环境(土壤、水质、海拔、光照)与其药效密切相关。例如,宁陕天麻需高海拔阴湿环境,其块茎中天麻素含量高达0.85%,是药典要求值的3.4倍,体现了“天时地利”对药性的塑造作用;从药物与四时气候的关系上来看,古先贤们认为药物生长于自然界中,秉天气之阴阳而成寒热温凉四气,得地气之阴阳而成辛咸甘酸苦五味,天地阴阳四时的气候变化必然影响药物的生长化收藏,从而影响药性的差异,如春采茵陈(清热利湿)、秋挖葛根(升阳止泻)。而药物功效上的升降浮沉,也是气味之理的衍生,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而中药正是通过药物偏性与配伍,作用于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通过药物的药性作用于人体,补不足而泄有余,以促进生命机体与环境生态的动态平衡,使人体生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生态位状态,这种人体与药物的生态平衡机制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自我健康的认知,更好地保护生态以提升人类健康生存能力。

辨证论治: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更是中药应用的核心指导原则,是中医“整体观”与“动态平衡观”在治疗实践中的具象化,药性之阴阳,配伍之七情,深刻体现了辩证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意义重大。在中药药理的临床应用中,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药的使用需根据患者体质、症状、环境等动态调整,同时,通过证型与药性的精准匹配对方剂配伍进行动态调整,灵活把控剂量与疗程,避免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实现的个性化治疗。

以平肝熄风的方药为例,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二者都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但侧重点不同。天麻钩藤饮重在平肝熄风,清热,适用于肝阳上亢伴肝火者;镇肝熄风汤则重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伴阴虚者,前者清热作用强,后者更注重滋阴,其应用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证候特点来确定,体现“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核,有助于学生多维度分析考量,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

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在明晰证型辨析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常用药物与功能主治的相关药理作用、药物的其他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练掌握药性配伍的科学依据,如天麻(平肝、息风、止痉)与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协同降压的药理及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扩展药物的现代研究进展,可以使学生形成灵活辨证用药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科学看待继承和创新,涵养批判性思维,以理论创新的勇气科学回应人们的现代用药需求。

同时,教学中以问题导向学习(PBL)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塑造其“精于药性”的职业素养,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健康中国战略储备高素质人才。

大医精诚:践行良好的医德医风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强调医者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诚心诚意地为病人服务,不求名利,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中药药理与医德的关系,二者如同阴阳互根,缺一不可,无“精”则药失其效,无“诚”则术丧其魂。立足新时代,培养德术并重的中医药新人,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精”求药性之真,以“诚”守医道之善,将“精诚”融入药理的认知与应用当中。

“精研药性”是医德的科学前提,赋予医德以科学的严谨性。用药如用兵,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如上文所述的平肝熄风方药,虽然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二者都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但侧重点不同。在用药中,中医药人需要深谙中药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特性,以精准用药避免“寒热误投”之害。同时,药物的属性并非一成不变,药物通过加工炮制可以减毒改性,如马钱子与乌头的毒性成分通过炮制与配伍可以“化毒为药”。

可见,“精研药性”是正确、合理、安全使用药物、造福群众健康的前提条件,是践行医德的前提所在。“心怀至诚”是医德的伦理基石,赋予医德以伦理的温度感。医德“诚”是对一个从医者从内心到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医心“仁”的外在表现。

医者发愿必须“心地诚谨,心怀至诚”,对待患者的行为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面对病痛缠身、羸弱无助的患者,必须推己及人,以至诚之心相待,以患者福祉为核心,在用药上平衡疗效、安全与经济性。如在贵细药材的应用上,要在精通药理的前提下合理置换,降低患者用药成本。还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敬畏生命”的生态观,做好生态保护与疗效保障的平衡,使医德教育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职业行为准则。

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如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丰润着个体的人生。责任和担当,正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发展,就是一幅中药人践行使命担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纪实画卷。中医药在护佑群众健康上的卓越贡献、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持续赋能,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上的持续突破,无不闪耀着中医药服务家国的璀璨光芒。

在护佑群众健康上,历代中医药人潜心研究,通过传承经典、创新发展,在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以开窍类方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例,通过讲解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主治与现代临床应用的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的深入理解,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以“青蒿素”的提取为例,通过讲解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与发展,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

在推动乡村振兴上,中医药新兴产业与新业态突破了传统乡村的发展模式,精准契合了乡村经济发展、医疗保健、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诉求,正悄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如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乡村百姓带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乡村悠远的农耕文明与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产业融合,给促进“中医药+”延链、强链创造了无穷潜力,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基层群众健康需求,深化“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职业信念,实现家国情怀与专业使命的有机统一。

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中药新药研发进程的加速对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的传统理论与现代药学新技术相结合的结晶,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应努力寻求跨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有力拓展学生对中药新药研发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中药走向世界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使命担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