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运中阳治银屑病
(2025-08-02 15:48:03)温运中阳治银屑病
“白疕”是西医银屑病的中医病名,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疾病,故中医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笔者临床遇数例白疕患者,皆遵医圣张仲景“见病知源”之规矩,认真分析病机,谨慎选用方药,以温运中焦脾胃阳气为大法取得良效,故不揣谫陋而叙之,概使同道拓展思路之用。
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类疾患多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尤其银屑病的治疗更是如此。开始笔者也以此为治疗原则,但发现或有效者,或无效者,即使有疗效,只要患者稍食辛辣鱼虾等发物即复发,甚是棘手。然三四年前,随着笔者对《伤寒杂病论》六经八纲辨证的深入研究学习,逐渐调整思路,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明显提高且不易复发。
案一
张某,男,18岁,河南郑州市人,于2023年4月就诊。患者确诊银屑病8年余,其间一直未间断治疗,内服中药、外用西药疗效较差,全身皮疹反复发作,从未完全消退。检视此前所服方药,皆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主,幸患者年轻,虽服寒凉之药数年,脾胃功能尚可。现症见:面色微黑黄,纳可,眠可,身体稍畏寒,躯干及头部红色斑片状红疹伴脱屑渗血,瘙痒时有。喜冷食,腹部触之稍冷,大便溏,日一行,小便正常,会阴部潮湿,汗出正常,口不渴,体力及精神尚可。舌体淡胖,苔微黄腻,脉右沉弦,左弦滑。
脉证分析:患者本是寒性体质又久服寒凉药,更伤人体之阳,故稍畏寒;伤脾阳则脾虚生湿,故面微黑黄;脾弱则胃气反强,故能食喜冷食;虚热郁于肺胃外透而成疹;湿气下注则大便溏、会阴潮湿。由此可见,皮损之形成皆因脾阳之虚生湿生热,热气外透入血分所致,病之根本在寒不在热,前医皆以湿热为治是见其标而失其本,南辕北辙。
处方:黑附子5g,茯苓10g,干姜6g,炒白术20g,人参5g,炙甘草10g。上方颗粒剂15剂,水冲服,早晚服饭后。嘱忌寒凉。
患者二诊时皮损色红明显减轻,大便已成形,畏寒消失。温阳祛湿已效,效不更方继服3月皮损全消,随诊至今未发。
案二
李某,女,16岁,河南郑州市人,于2022年6月初诊。西医诊断银屑病5年余,全身及头部皮损明显,夏季明显,冬季反稍轻。患儿系女孩,爱美之心迫切,每到夏季不能穿裙子、短袖,情绪低落。多方求医,用过多种中西药,皮损虽偶有好转,但整体逐渐加重,本次来诊非为皮肤病而来,是经人介绍调月经。其母代述,孩子初次月经半年后出现白疕,遍求中医诊治,其母是药房中药师,述孩子所服都是凉血解毒之品,月经渐渐来少,痛经明显,自觉虽皮损有一定疗效,但是药品太过寒凉,恐造成宫寒,故来诊主要是为调月经。刻下:纳食一般,眠差易醒,畏热明显,喜冷食,汗出较多,大便干结,小便易黄,饮水不多,乏力明显。月经半年未至,经时痛经明显,有血块,白带不多。舌体淡胖,脉双弦滑。
脉证分析:患者长期服寒凉之药,脾胃阳气皆虚,胃阳不足故纳食一般;脾阳虚肠道推动无力,故大便干结;脾胃阳虚寒气在内,把热气逼于外,故身体畏热明显多汗;胸中有热,故喜冷食;热伤外气寒伤内气,故乏力明显;少腹有寒瘀,故痛经有血块;中寒则口不渴;汗自表出,湿邪不明显,白带不多。舌体淡胖,脉双弦滑为中阳虚寒外有热。至此病机明确为脾胃阳虚,宫内寒瘀,外有郁热。
处方:干姜10g,炒白术30g,人参6g,炙甘草10g,炒桃仁10g。15剂,颗粒剂,水冲服,每日2次。
二诊时患者诉服药期间行经一次,痛经明显减轻,皮损亦有好转。上方继服30天。
三诊时皮损几乎消失,月经已恢复正常。上方去桃仁继服3个月以巩固。随诊皮损消失,至今未发。
此后,笔者在日常诊疗中又遇几例此类患者,皆以理中汤稍事加减而取良效,遂引起思考:人体之热毒或来自于外或来自于内,寒热是相伴而生,见热思寒,不能一味清热凉血。现代之人体质多寒原因诸多,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医疗因素,多用苦寒之药;三是环境因素,如空调的应用令人寒热失时,损耗阳气明显;四是饮食因素,冷饮、瓜果、牛奶食用过多伤脾胃之阳;五是社会因素,无论小孩还是成年人皆压力大,阳气升提而不潜,上盛而下虚,脾肾阳气不足。诸多因素的夹杂,造成人体内阳耗伤,寒在内而热在外,热或在气分或在血分形成皮损,故温药以运中阳,使内不寒则外不热,乃是治本之法。(刘现军
高上林从和法论治痤疮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柳娇 庞会婷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院
痤疮是毛囊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黑白头粉刺等。全国名中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高上林提出和法思想,主张“人体失和,百病由生”“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皆归于和”。陕西省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唐远山传承此法,用于治疗痤疮,收效颇佳,现总结验案一则如下。
柳某,女,28岁,未婚,2025年2月14日初诊。6年前开始出现面部反复痤疮,额头及双侧脸颊尤甚,曾多次在外院就诊,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西药,外用药膏(具体不详),用药期间面部丘疹减少,停药后随即复发。刻下症见:面部丘疹,前额及两颊尤甚,面色黄暗红,深色痘印较多。平素易乏力,进食后腹胀,怕冷,脱发,食欲差,嗜睡。排便不畅,大便成型,质黏,2~3天1行,小便未见明显异常。白带量多,质清稀。舌质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左关沉,余部涩。末次月经:2月5日~2月9日,量少,色暗,有少量血块。
诊断:痤疮(肝郁脾虚,寒凝肝脉)。
治法:疏肝健脾,温阳散寒。
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0g,人参片15g,生姜30g,大枣30g,乌梅5g,连翘15g,菟丝子30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煎成后每剂分3份,每份约50ml,早晚各服一份。
2月21日二诊:患者自服药1周来,面部未见新增丘疹,原有部位丘疹较前明显干瘪减少,约减少一半,突出的丘疹、结节基本消失。白带量较前减少,自觉大便较前通畅,1日1行。舌暗、苔薄白,脉六部涩。效不更方,前方药再服3剂,用法同前。
3月4日三诊:服完6剂后,患者自觉面部丘疹已基本消退八成,乏力减轻,服药期间未再出现新生丘疹,面部平滑,仅余残留在两颊的深色痘印。为巩固药效,继服前方6剂。随访至2025年7月15日未复发。
按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患者长期痤疮,但伴随怕冷、腹胀、白带多、脉沉涩,提示脾肾阳虚,寒湿内蕴。痤疮虽多与“热毒”相关,但久病可能转为虚寒或寒热夹杂。方中温阳药吴茱萸、生姜与清热药连翘并用,体现了温下清上思路。舌质暗,舌下络脉迂曲,脉涩,示有瘀血之象;大便粘,白带多为湿浊内停。方中虽未直接用活血药,但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可温通血脉,主入肝经,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瘀滞。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可针对痤疮局部炎症,同时平衡温药之燥性;菟丝子补肾固精,兼顾下焦虚寒与精血不足,二药合用可促进气血运行,以此来改变湿瘀互结,气血不畅之症。患者乏力、脱发,用菟丝子补脾肾以固本。全方以吴茱萸、生姜温中散肝寒、降逆,针对性缓解腹胀、怕凉,改善整体脾胃运化功能。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为全方提供扶正基础,以缓解乏力、食欲不振。乌梅酸敛收涩,以改善带下过多,但用量较小,避免过度收敛。值得注意的是,该方中吴茱萸用到了10g,这个剂量的吴茱萸可以破厥阴之寒。厥阴寒化日久则蕴热,蕴热久则上冲,即表现为面部痤疮,而吴茱萸破厥阴之寒气,使蕴热无所生,从而达到“温而和者”的效果。
全方以疏肝健脾、温阳散寒为主,结合清热祛湿,适合阳虚为本、寒热错杂的慢性痤疮患者,充分体现了“温而和者”的临床治疗思路。该治法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通过平衡机体功能实现疾病自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精髓。临床上许多患者面部痤疮严重,似是热证,实则非也,若投寒凉之药,反会加重,因此提示我们需谨察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