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屑病治验五则

(2025-07-18 05:23:23)
银屑病治验五则
摘自2025-7-17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马龙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马致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红色或棕褐色斑丘疹或斑块,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多半发生于头皮及四肢伸面,少数患者有脓疱性损害或关节炎症状,或是全身皮肤发红、脱屑而呈红皮症。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俗称为“牛皮癣”等。本病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使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很大困扰。马金榜是山东省曲阜市老中医,善治银屑病,在7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将其治疗银屑病的数例验案,整理介绍如下。
案一
周某,男,51岁,1975年7月3日初诊。头皮、胸、腹、背部、臀部、四肢有较多分布的蚕豆至钱币大小红色皮损,覆银白色鳞屑,有痒感8个月。期间在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用维生素B12、胎盘组织液注射,银屑灵颗粒等内服,外用肤轻松软膏、凡士林软膏及中药外洗,皮损未见消退。检查:上述部位除白色鳞屑外,皮损肥厚,疹色暗红,触之灼热。口渴咽干,大便稍干。舌质暗红,苔少,脉细缓。
诊断:银屑病。
辨证:病程较久,阴液亏乏,肌肤失润,兼有血瘀。
治则:滋阴润肤,活血化瘀,佐以止痒。
处方:生地20g,玄参15g,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2g,玉竹12g,赤芍15g,丹参15g,泽兰10g,白鲜皮10g,蛇床子10g,甘草9g。9剂,水煎服,日1剂。
7月13日二诊:服药9剂后,口渴咽燥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正常,皮损开始消退,部分变薄、鳞屑减少,疹色由暗红转淡,痒轻。原方生地减为15g,玄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减为9g,赤芍、丹参减为10g,复服12剂。
7月26日三诊:鳞屑性皮疹继续消退,口渴咽干症状已无,余症俱轻。为巩固疗效,方中去生地、玄参、麦冬、玉竹,白鲜皮、蛇床子减为5g。再进9剂,皮疹完全消退,无任何症状。
按 本例病程8个月余,始以西药常规治法,注射、内服、外用,取效不显。据其症状综合辨证为阴津不足,致使肌肤失养干燥,兼有血瘀。故投生地、玄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阴清热润燥为主,佐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白鲜皮、蛇床子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案二
卓某,男,31岁,1982年12月15日初诊。周身起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皮疹,以躯干四肢为多,较密集分布,有痒感月余。期间服乙双吗啉胶囊、复方青黛丸、防风通圣丸等中西药物,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醋泡中药(不详),效不显,皮损逐渐增多。检查:皮损上覆有银白色鳞屑,周围呈现红晕,揩去鳞屑后见有出血现象。询其发病前1个月曾患扁桃体炎,虽经治疗,至今仍咽喉干燥。口苦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滑数。
诊断:银屑病。
辨证:上感后热邪未得及时清解,蕴于血分肌肤。
治则:凉血滋阴,清热泻热。
处方:生地30g,丹皮10g,紫草10g,赤芍10g,知母12g,麦冬12g,黄连10g,天花粉10g,山豆根10g,射干10g,大黄10g,竹叶9g,蝉蜕9g,白鲜皮9g,甘草9g。4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20日二诊:服药4剂后,口苦口渴、咽喉干燥症状有所减轻,未见新皮损,二便趋于正常。方中去大黄、竹叶,生地减为20g,知母、麦冬减为9g,复服8剂。
12月29日三诊:鳞屑性皮损明显开始由上而下消退,肤色由红转淡,口苦、口渴、咽干症状及痒感基本已无。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继服,方中去紫草、黄连、天花粉、麦冬,生地易为9g,丹皮、赤芍、知母、山豆根、射干、蝉蜕、白鲜皮、甘草减为6g,继进6剂。
1983年1月10日四诊:皮损全消失。
按 本例患者发病前1个月曾患扁桃体炎,除皮损外,具口苦口渴、咽喉干燥症状,且溲黄便干。据症辨属上呼吸道感染后热邪未得彻底清解,蕴于血分肌肤所发。故以生地、丹皮、紫草、赤芍、知母、麦冬、黄连、天花粉凉血清热润燥,山豆根、射干清热利咽消炎,大黄、竹叶导热下行,蝉蜕、白鲜皮止痒,甘草调和诸药。热邪得以清解,肌肤得润,故皮疹消退。
案三
孔某,女,57岁,1991年4月20日初诊。头皮、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红色皮损,痒剧一年半。经中西药物(具体不详)多次内服,外用几种激素类药膏(具体不详),但皮损未见明显消退,仍持续至今。检查:上述部位有钱币至核桃大小皮损数十块,呈不规则分布,皮损肥厚,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干燥疏松易剥脱。近数月来时常头晕,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口干,二便可。舌质淡,苔少,脉细。
诊断:银屑病。
辨证:阴血不足,肤失润养,兼感风袭。
治则:养血滋阴润肤,佐以软坚疏风。
处方:当归20g,白芍30g,熟地30g,何首乌15g,黄精15g,玉竹12g,桑椹15g,白蒺藜9g,白鲜皮9g,蛇床子9g,丹参20g,皂角刺12g,赤芍12g。12剂,水煎服,日1剂。
5月3日二诊:服药12剂后,面色转润,肢体较前明显有力,头已不晕,口干及痒的症状减轻。皮损开始由厚变薄,鳞屑减少。方中当归减为12g,白芍、熟地减为20g,何首乌、黄精、玉竹、桑椹减为10g,皂刺减为9g,复服10剂。
5月14日三诊:面色红润,口干症状已无,肢体有力,肌肤有润感,皮疹已大部分消退,瘙痒症状基本消失,近觉有口腻纳差。方中去熟地、黄精、白蒺藜、蛇床子,当归减为9g,白芍、丹参减为12g,白鲜皮减为6g,加茯苓10g、陈皮6g,续进8剂。
5月24日四诊:皮损全消,皮肤恢复正常。
按 《外科心法要诀》云:“(白疕)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本例迁延较长时间未愈,据其皮损肥厚、覆干燥性白色鳞屑,且时常头晕、面色萎黄、肢体倦怠乏力、瘙痒等症状,辨属阴血不足,肤失润养,兼感风袭。故以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黄精、玉竹、桑椹养血滋阴润肤,白蒺藜、白鲜皮、蛇床子祛风止痒,因皮损肥厚故伍入丹参、皂角刺、赤芍活血软坚。为防服药后滞脾妨胃,酌用茯苓、陈皮,健脾益胃。药物互用,相得益彰,使皮损逐渐消退,肌肤正常。
案四
顾某,男,39岁,2002年1月12日初诊。周身发生较多的红色皮疹,上覆银白色鳞屑,以胸、腹、背部、双下肢为重,有痒感3月余。期间某院予中药消银颗粒、复方青黛丸、中药内服(具体不详),外用哈西奈德乳膏、乐肤液、苦参膏外用,但疗效不佳。检查:上述部位部分皮损已相互融合成片,触之皮损灼热,揩去白色鳞屑可见出血现象。述其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诊断:银屑病。
辨证:阴虚血热,肤失润养。
治则:清热凉血,滋阴润肤止痒。
处方:生地30g,丹皮12g,紫草10g,玄参15g,沙参15g,麦冬15g,知母12g,天花粉12g,玉竹12g,大黄10g,竹叶9g,浮萍9g,地肤子9g。6剂,水煎服,日1剂。嘱忌食腥辣之物。
1月19日二诊:服药6剂,皮损由红略有转淡,口渴症状减轻,二便正常。原方去大黄、竹叶,生地减为20g,复服10剂。
1月30日三诊:皮损明显变薄,大部分开始消退,痒轻,肤色趋于正常,口渴症状消失。方中去紫草、玄参、天花粉,生地、丹皮、沙参、麦冬、知母、玉竹减为9g,浮萍、地肤子减为5g,续进10剂。
2月10日四诊:上肢、躯干部皮损已基本消退,痒感已无,唯双小腿处仍有少数皮疹未消退,但已明显变薄。上方去浮萍、地肤子,入牛膝10g、丹参15g,以增其引药下行活血之力,继服7剂。
2月18日五诊:皮损全部消退,留淡白斑。
按 本例皮疹色红,触之灼热,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且具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表现。辨证属阴虚血热,肌肤失润。故取生地、丹皮、紫草、玄参、沙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玉竹凉血滋阴清热,大黄、竹叶导热下行,浮萍、地肤子止痒。辨证贴切,药症合拍,而收佳效。
案五
尹某,女,52岁,2009年3月24日初诊。头皮、颈项部、躯干、四肢起较多硬币大小红色皮损1年余,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揩去鳞屑可见出血之象,痒感较剧。期间曾服中药(具体不详)、复方青黛丸、消银颗粒、迪银片,注射维生素B12、胎盘组织液,外用数种激素类霜、膏,皮疹未消仍如前状。检查:上述部位可见覆银白色鳞屑性皮疹,揩去鳞屑有出血之象。口渴咽燥,并述近3个月来常午后潮热,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数。
诊断:银屑病。
辨证:阴虚内热化燥,肤失润养,而现上述皮损,热扰神明失眠多梦。
治则:滋阴清热润肤,安神止痒。
处方:生地30g,玄参30g,沙参15g,麦冬15g,知母15g,天花粉15g,射干10g,山豆根10g,黄柏10g,地骨皮15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远志10g,白鲜皮12g,蝉蜕9g。10剂,水煎服,日1剂。
4月5日二诊:服药10剂,疹色由红转淡,鳞屑性皮损开始变薄,口渴咽燥痛,午后潮热及瘙痒症状大减,晚间基本能入睡。原方生地、玄参易为15g,沙参、麦冬、知母、天花粉易为10g,射干、山豆根易为6g,炒枣仁、夜交藤、地骨皮、白鲜皮易为9g,复服10剂。
4月16日三诊:口渴咽燥,失眠多梦,午后潮热症状很轻,鳞屑性皮疹由上向下大部分消退,肤色正常,瘙痒症状基本已无。方中去生地、玄参、山豆根,炒枣仁、夜交藤易为10g。续进8剂后,皮损全部消退,留有淡白斑。
按 本例迁延时间较长,始用中西医药物内服外用,效不显著。除鳞屑性皮损外,且具口渴咽燥、下午发热、失眠多梦等症状,辨为阴虚内热化燥,肤失润养。故用生地、玄参、麦冬、知母、天花粉、黄柏、地骨皮滋阴清热润肤,射干、山豆根清利咽喉消炎,炒枣仁、夜交藤、远志安神催眠,白鲜皮、蝉蜕止痒,而收全功。

巧用中药浴缓解夏季湿疹
摘自2025-8-8中国中医药报
崔乐乐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夏季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多因暑湿邪气侵袭,加之脾虚湿蕴、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因素诱发。湿热型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密集水疱、渗液明显,伴剧烈瘙痒,抓破后流津,常伴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基础方药
苦参: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皮肤病常用药。
黄柏: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下焦湿热,改善湿疹渗液。
地肤子:性寒味辛苦,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专治皮肤瘙痒。
辨证加减
渗液多:加苍术、马齿苋,增强燥湿收敛功效。
红肿灼热:加金银花、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功效。
瘙痒剧烈:加白鲜皮、蛇床子,增强祛风止痒功效。
皮损肥厚:加丹参、当归尾,活血润燥。
药液制备
1.将药材放入锅中(非金属锅,砂锅最好),加入约2~3升冷水,浸泡30分钟。
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使用方法
浸泡法:将患处(如四肢)直接浸泡在药液中15~20分钟。
淋洗法:用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反复淋洗患处。
湿敷法:用4~6层无菌纱布浸透温热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温热和湿润(可定时蘸药液或覆盖保鲜膜防止过快干燥),每次15~20分钟。
注意事项
1.每日1~2次(通常建议晚上一次即可),7~10天为一个疗程。症状缓解后可减至隔日一次或每周2~3次巩固。
2.首次使用前,取少量冷却的药液涂于前臂内侧或耳后小片皮肤,观察24小时,无红肿痒痛等过敏反应再大面积使用。
3.务必待药液冷却至温热再使用,过烫会刺激皮肤加重炎症。
4.若湿疹处有大面积糜烂、破溃、渗血,慎用此方或稀释后短时湿敷,以免刺激。
6.如使用后瘙痒、红肿反而加重,立即停用并清水冲洗干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