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护目有良策

(2025-07-18 20:25:16)

中医护目有良策

 (2022-11-09 03:17:1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丽霞

张丽霞,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导。


有效防控是根本

行为控制

用眼姿势看书写字时最佳角度要根据孩子的舒适程度为准,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坚持“一拳一尺一寸”的原则,保持读写坐姿端正,连续近距离阅读45分钟,应休息远眺10分钟。尽量避免在行走、坐车等晃动的环境中或躺卧时阅读。

读写环境读写要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台灯应从左上方照射,距离书面40~50厘米为宜,同时要开顶灯,使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勒克斯。这样既保证充足的阅读照明,周围环境也有一定的亮度。色温在4000~5000开尔文的暖色光最适合作为近距离读写的照明光源,台灯的光色以淡黄色为佳,能够降低白纸反射光线强度的同时提高眼睛分辨率。

睡眠充足睡眠充足是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所需睡眠时长不同,7~12岁和13~15岁所需睡眠时间最好保证在10小时和9小时左右,睡眠充足能够使睫状肌得到休息并恢复弹性,从而防控近视发生发展。

“目”浴阳光进行日间户外活动,充分接触阳光,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并且活动时长与近视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因此,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学龄前儿童宜每天3小时以上,中小学生每天不宜少于2小时。

饮食调护

建议青少年应纠正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保证食物种类摄入的多样化。多以粗粮为主食,少吃甜食及精加工食品,多食水果、蔬菜,如黄瓜、胡萝卜等绿色食品,以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总之,要坚持荤素合理搭配、粗细粮有机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营养平衡、预防近视的目的。

药食同源近视的防控和人的饮食有重要关系,除了保证营养均衡,还要把防控近视的理念放到食疗中,根据孩子的不同体质提供不同的食疗方法。近视患儿多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而陈皮、茯苓、山药、黑芝麻可健脾益肾,桂圆、大枣可补益气血。对于肝火旺盛的近视患儿,可常用菊花代茶饮。

养眼食疗方一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1杯。将核桃仁泥和黑芝麻粉冲入煮沸过的牛奶内调匀后服,每日1次。

养眼食疗方二猪肝100克,鸡蛋2个,胡萝卜2根,豆豉、葱白、食盐、味精适量。将猪肝洗净切成片,置锅中加水适量,用小火将猪肝煮熟加入豆豉、胡萝卜(焯)、葱白,再打入鸡蛋,加入食盐、味精等调味品即可食用,每天1次。

养眼食疗方三冬桑叶5克,杭菊花5克,黄豆30克。将黄豆洗净后与中药共煎汤。1日1剂,分2次口服。

中医干预效果显著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近视和体质偏颇密切相关,体虚是近视发病的主要因素,多由于过用目力,劳瞻竭视,致心阳不足,气伤血损,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所致,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较为多见。

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中药、针灸、耳穴压丸、梅花针、穴位贴敷等,主要是通过调和气血、疏经通络,使气血上濡目窍,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以达养血明目之效;同时能够调理偏颇体质,使其日渐平和,即阴阳和畅、气血充足,从而减缓近视进展速度。在对近视患者予光学矫治基础上配合梅花针、耳穴压丸、脉冲及穴位贴敷疗法,可每3个月进行一次医学验光以监测屈光状态及调节功能。

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对控制近视进展,减缓近视增长速度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调节功能,可能与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的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濡养目窍的作用有关。此外,中医疗法安全性高,疼痛度低,易为青少年接受,依从性好。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性,因此,近视后越早介入中医干预越好。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近视是一个长期性的行为,需要医院、家庭和患儿的相互配合方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张丽霞)

孔嗣伯眼病证治经验述要【草根一生】

  (2015-07-30 20:25:31)[编辑][删除]
孔嗣伯眼病证治经验述要
马小丽 支楠 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 孔嗣伯 指导

  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老专家孔嗣伯是北京市名老中医,是当年“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的嫡系传人,孔嗣伯秉承家学,完善继承了孔伯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孔嗣伯专家即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接诊大量眼科病人,将孔门医学外感热病、内科杂证的辨证思想扩展到眼科,诊疗治愈多种眼病,发展了孔门医学,其眼病辨证论治思想自成一家。经过我们多年的随诊学习,我们总结其眼病证治思想的主干可归属于以下几个方面。

  眼病辨证重视整体

  孔嗣伯强调,眼病的论治必须以全身辨证为基础,眼睛的任何病变,都是因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所致,天有四时之变,人有长幼男女之异,对眼病的治疗必须在内、外、妇、儿诸科的基础上,结合局部辨证。某些眼科轻浅之证局部辨证局部治疗即可奏效,但多数眼病尤其内障眼病,不从整体辨证很难治愈,一些眼科疑难病之所以难以治愈的原因,就是因为医者只专注于局部眼科,狭隘了思路,因此疗效优良的眼科大夫都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

  眼病辨证强调两纲六要

  孔嗣伯认为:“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即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辨证施治,参、术、硝、黄并能起死,芩、连、姜、附尽可回生。具体而言,认为传统的五轮八廓理论不能完全指导眼科辨证,参照内科八纲辨证,论治眼科病,强调两纲六要,即阴、阳为两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表里之内又有阴阳,寒热之间再分阴阳,对内障眼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病变(干性、湿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孔嗣伯临证很少用单一的寒、热、虚、实来定性,也并不教条地照搬“五轮辨证”,往往采用两纲六要的辨证思想,细辨表里、寒热、虚实,寒中有热、虚中有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孰重孰轻,全赖医者细审详判,通过两纲六要辨证使眼病辨证和内科辨证结合起来,并且多元化、立体化,有层次性。

  眼病论治重开“郁”

  孔嗣伯对朱丹溪“郁证学说”颇为推崇,认为内外障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正如朱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孔嗣伯认为五脏郁滞是眼病的根源,气郁为首,血痰湿郁从之,木郁土壅,木郁火折,木郁水泛,木郁金阻,“开郁”将是治疗的突破口,至于郁滞何来,则要详加辨证,但情志不调是其中重要一环。

  善用石膏疗眼疾

  “火热”是眼科重要致病因素,清泄火热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过用寒凉则易使阳气受损,尤其是脾胃之气损伤,致其升发无力,故眼科用药尤宜避免寒凉过度,导致清阳不升,这对提高视力和退翳明目尤为重要。孔伯华先生当年善用石膏治疗外感内伤,诸种热病,病家曾送“石膏孔”美誉,孔嗣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认为石膏其性凉而微寒,味咸而兼涩,不同配伍,适用于多种内外障眼病,不论虚实热邪,清泄郁热而能不伤脾胃,用之得心应手。

  以上只是孔嗣伯眼病学术思想的一些概要,尚不够全面,特以分享于同道,如有机会希望深加论述。

赤小豆当归散治泡性结膜炎【草根一生】

   (2015-07-19 17:51:01)[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中医护眼大全

  (2018-10-30 13:43:19)[编辑][删除]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眼睛的保健除要注重局部外,也要有全身观念。
按摩护眼方法:
熨目法:
黎明起床,先将双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热后一手掌熨贴双眼,反复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按压眼球,或按压眼球四周。
运目法:
两脚分开与肩宽,挺胸站立,头梢仰。瞪大双眼,尽量使眼球不停转动(头不动),先从右向左转10次,从左向右转10次。然后停,放松肌肉,再重复上述运动,如此3遍。此法于早晨在花园内进行最好,能起到醒脑明目之功效。
低头法:
取下蹲姿式,用双手分别攀住两脚五趾,并稍微用力地往上扳,用力时尽量朝下低头,这样便有助于使五脏六腑的精气精气上升至头部,从而起到营养耳目之作用。
吐气法:
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涂吸气,侍气吸到最大限度时,用右手捏住鼻孔,紧闭双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气。 折指法:
每天坚持早晚各做1遍小指向内折弯,再向后搬的屈伸运动。每遍进行30-50次并在小指外侧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卧皆可做,坚持经常做,不仅能养脑明目,对有白内障和其它眼病者也有一定疗效。 

以上诸法可以单独做,也可任选1、2种合做,贵在持之有恒,日久定见成效。
护眼小秘方:
(1)眼睛酸涩疲劳:可用牛奶洗眼。将纱布折叠成小片,在牛奶中完全浸透,覆盖在眼皮上20-30分钟,能增强眼部肌肉活力,解除疲劳。
(2)黑眼圈:可用喝剩的红茶包敷眼,每晚睡前使用,20-30分钟后取下,对后天性黑眼圈效果较好。
(3)眼袋或生理性浮肿:新鲜土豆切成片先揉擦眼部患处,再敷在眼周15-20分钟取下,可消肿,经常食用可减轻眼袋症状。
(4)自制眼膜:每周1-2次,以胡萝卜或黄瓜捣碎取汁加入维生素E油剂4-6滴混匀,敷于眼部,提供眼部特别的滋润与放松。
(5)晨起喝一杯加了菊花的绿茶,可以提神醒脑,清肝明目。
(6)眼睛经常有血丝或突然有小范围充血,可以用1/3或1/2张新鲜的荷叶煮水喝。荷叶能解暑清热、升发清阳、散淤止血。
(7)若目赤肿痛或目赤障翳,一两新鲜的车前草煮水饮用。此草具有清热、利水、明目的功效。
(8)经常按摩眼眶和面部,每次10分钟,每天数次,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9)用艾条炙足三里、曲池和合谷这3个穴位,每星期两次,可起补益肾气、清热利湿、调和营卫、明目退翳的作用。
护眼药膳
对于眼睛的保健,除了多接近大自然,多看远处及绿色植物,日常生活中也要让眼睛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此外,饮食中应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 A的食物,如红萝卜、海藻、绿色蔬菜、鱼肝油、动物肝脏等,因维生素A缺乏时易引起视觉障碍、眼睛疲劳、眼屎多、角膜红肿等症。
中药方面,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可有效改善视力衰退、眼睛疲劳等症。

 提供三款药膳:
一、养血护眼汤:
 材料:鸭肝 150克、芹菜50克、木耳(水发)20克、鲜蘑菇50克、蒜头、葱姜、麻油、盐、米酒各适量。  制作方法:
1、芹菜切小段,磨菇、木耳切丁,肝切成泥状拌入米酒、盐及太白粉。
2、油烧至5分热,爆香姜、蒜,加入蘑茹、木耳,加适量水,煮沸,再加入肝泥并搅和,调味,投入芹菜煮沸,起锅滴入少许麻油。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明目、增强免疫力。适合肝虚目暗、视物模糊、夜盲贫血症,是小儿护眼的最佳食疗方。­
二、补肝护眼汤:
材料:
1)猪肝60克或土鸡肝2付、菠菜130克、食盐、香油各少许,清高汤1公升。
2)故纸、谷精、甘杞、川芎各15克。
作法:
1、将四味中药材洗净加水1000C.C.,煎煮约20分钟,滤渣留汤备用。
2、猪肝去筋膜洗净后切薄片,菠菜洗净后切成小段备用。先用少量油爆香葱花,加入中药汁、猪肝、菠菜,煮开后放入适量食盐,搅均后起锅加入少许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补肝养血、明目润燥。常食可改善视力,并可治疗小儿夜盲症、贫血症,均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三、“松仁玉米”抗眼睛老化
  玉米性平味甘,有开胃、健脾、除湿、利尿等作用,主治腹泻、消化不良、水肿等。现代营养还分析出,玉米含有的大量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黄斑性病变的产生,从而能有效地帮助老年人避免得上眼睛老化性疾病,甚至还会减少老年视力缺损的几率。是抗眼睛老化的极佳补充食物。
由于玉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为脂溶性维生素,加油烹煮有帮助吸收的效果,促使发挥营养作用的效果。所以,老年人吃玉米,可以时不时地炒着吃点,比如做道松仁玉米。
从抗自由基角度来看,在摄氏115度下,将甜玉米分别加热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后发现,其抗自由基的活性依序升高了22%、44%和53%,也就是说,加热越长时间的玉米,抗衰老的作用越好。所以,老年人在家中煮玉米,也最好能多煮一段时间。四、多食药粥,养肝明目
在米粥中加进一些药物或补品,是一举两得的事,就能起到养肝明目的食疗作用。
枸杞粥:
枸杞子30克,大米60克,先将大米煮成半熟,然后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肝炎病者服用枸杞粥,有保肝护肝、促使肝细胞再生的良效,特别适合那些经常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病人。芝麻粥:
将适量的黑芝麻淘洗干净,晒干后炒熟,研碎,每次取30克,粳米100克煮粥既可食用。这种粥补肝肾,润五脏,适应身体虚弱,头发早白,慢性便秘,头晕目眩贫血者服用。

猪肝绿豆粥:
新鲜猪肝100克,绿豆60克,大米10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慢慢熬,煮至八成熟后,再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煮好后再加调味品。这种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那些面色发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梅花粥:
取白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续吃三五天。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车前子粥:
车前子15—30克,粳米100克,将车前子包入布内,煎汁后放入粳米同煮为粥,利水消肿,养肝明目,祛痰止咳。

养血活血目舒丸

   (2018-10-17 14:32:45)[编辑][删除]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目舒丸

视疲劳主要症状有视近物不能持久、视物模糊或视力波动、眼酸眼胀、眼刺痛、干涩、畏光流泪、异物感等。全身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恶心等;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急躁、谨慎萎靡、抑郁等。只要具备上述2个或2个以上症状,就可初步诊断为患有视疲劳。

中医认为视疲劳的病因病机是久视劳心伤神、耗气损血,目中经络涩滞;肝肾精血亏损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目舒丸的作用特点是从补肝养血、活血通络入手,使肝血得养,经络气血通畅,治疗视疲劳。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庄曾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目舒丸,还可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目舒丸由当归、熟地黄、白芍、醋延胡索、天麻、全蝎、川芎等组成。其中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构成四物汤,能够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醋延胡索能够活血、行气;天麻、全蝎能够舒筋通络。诸药合用起到养血活血,解痉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视疲劳。

赤小豆当归散治泡性结膜炎
朱梦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钟某,女,24岁,2014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为冯世纶老师跟诊团成员,近日用电脑较多,加之北京连日雾霾,于10余天前出现眼睛红肿、干涩、异物感,结膜可见一结节状隆起脓疱,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泡性结膜炎”,欲予激素治疗,并言至少10天才可能恢复。因患者畏惧激素,遂自行服用小柴胡汤,但未见缓解,今日跟诊结束后,请老师冯世纶处方。刻诊:眼睛红肿、胀痛、干涩、有异物感,畏光,纳差,无腹胀,口干轻,无口苦,口黏,大便黏,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辨六经:眼干、红肿、胀痛,为上热之象,胡希恕先生虽有言,“孔窍病变多属半表半里”,但患者无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虽有纳差,但结合患者体质及舌脉,考虑为太阴之纳差,故不辨为少阳或厥阴;加之患者曾自行服用小柴胡汤不效,更为明证。故本案眼睛红肿、干涩、疼痛辨为阳明热象;口黏、便黏、舌暗淡齿痕苔白脉细,为太阴饮象。故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眼睛红肿,不难想到仲景原文中描述“目赤如鸠眼”之赤小豆当归散证,但不能照套原文,必当六经一致,方证相应方可选用。赤小豆当归散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炎热初起,故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已化脓,故目四眦黑;本案患者眼睛红肿,有小泡,为炎热欲脓初期,故以本方养血排脓。方用赤小豆,《本经》谓:“甘酸,平”,《养生要集》谓:“味苦,温,主为排痈肿脓血。”当归,《本经》谓:“味甘,温”,主以养血祛瘀,此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因赤小豆当归散更偏于温,治在太阴,本案阳明热象较重,故加菊花清利头目,以清解阳明之热。

    处方: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菊花10克。自行抓药5服,3天内服完,愈。

    按:本案病变在眼睛,孔窍之病,极易辨为半表半里之少阳或厥阴病,但患者无其他支持之症,故不辨为半表半里。“孤证不立”,临证中不能仅因某一症状而先入为主、急辨六经。六经之辨须总体分析全身症状,还须结合患者精神面貌、体质形态的虚实等等,方可明辨。

    另,该病西医云需用10日激素,且只“可能恢复”,而经方仅三味药,三日即愈,其妙何在?冯世纶老师言:“用药不在多,而在方证对应,药越多越是不好把握。”

眼肌麻痹影重重

  (2022-11-08 10:52:47)[编辑][删除]

 



眼肌麻痹为何发生

眼肌麻痹中医称为风牵偏视,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其发病是由于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生病变而引起眼球运动失调,临床可表现为复视、头晕、步态失衡、眼球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其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多认为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肿瘤等基础疾病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或阴血亏少,络脉空虚,风中经络;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或肝肾阴亏,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或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或头面外伤,经络受损,气血瘀阻。

如何治疗眼肌麻痹

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基础疾病,如应用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药物,使之趋于平稳状态;营养神经治疗,如服用维生素B族、弥可保等,改善微血管环境,激素冲击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如高压氧治疗、超声治疗、抗氧化应激治疗、眼球运动训练等。该病病程较长,短时间内难以治愈,多需治疗3个月到半年后有确切疗效。如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满足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将本病分为风邪中络证、风痰阻络证和脉络瘀阻证三类,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药。除了内服汤药,中医针刺对风牵偏视有独到疗效,特色明显,临床应用广泛,可缩短病程,行气活血,促进眼肌功能恢复。嘉兴市中医医院治疗眼肌麻痹参照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的“三联九针疗法”,疗效较好,一联为近眼三针,即睛明、承泣、上明;二联为眼周透三针,即丝竹空透鱼腰、阳白透攒竹、四白透下睛明;三联即头、体全身三针,常根据全身辨证,从风池、太阳、翳明、合谷、足三里、光明、太冲、三阴交、地五会等腧穴中选取三穴。

需要注意的是,眼肌麻痹多发于“三高”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因此建议积极控制基础病。如果您突然出现视物重影、头晕、走路不稳等情况,要及时就诊脑病科,排除脑梗塞、脑卒中、肿瘤等内科疾病后,需要眼科联合诊疗,进一步排查眼肌麻痹,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2022-11-09 03:17:1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丽霞

张丽霞,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导。


有效防控是根本

行为控制

用眼姿势看书写字时最佳角度要根据孩子的舒适程度为准,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坚持“一拳一尺一寸”的原则,保持读写坐姿端正,连续近距离阅读45分钟,应休息远眺10分钟。尽量避免在行走、坐车等晃动的环境中或躺卧时阅读。

读写环境读写要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台灯应从左上方照射,距离书面40~50厘米为宜,同时要开顶灯,使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勒克斯。这样既保证充足的阅读照明,周围环境也有一定的亮度。色温在4000~5000开尔文的暖色光最适合作为近距离读写的照明光源,台灯的光色以淡黄色为佳,能够降低白纸反射光线强度的同时提高眼睛分辨率。

睡眠充足睡眠充足是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所需睡眠时长不同,7~12岁和13~15岁所需睡眠时间最好保证在10小时和9小时左右,睡眠充足能够使睫状肌得到休息并恢复弹性,从而防控近视发生发展。

“目”浴阳光进行日间户外活动,充分接触阳光,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并且活动时长与近视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因此,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学龄前儿童宜每天3小时以上,中小学生每天不宜少于2小时。

饮食调护

建议青少年应纠正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保证食物种类摄入的多样化。多以粗粮为主食,少吃甜食及精加工食品,多食水果、蔬菜,如黄瓜、胡萝卜等绿色食品,以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总之,要坚持荤素合理搭配、粗细粮有机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营养平衡、预防近视的目的。

药食同源近视的防控和人的饮食有重要关系,除了保证营养均衡,还要把防控近视的理念放到食疗中,根据孩子的不同体质提供不同的食疗方法。近视患儿多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而陈皮、茯苓、山药、黑芝麻可健脾益肾,桂圆、大枣可补益气血。对于肝火旺盛的近视患儿,可常用菊花代茶饮。

养眼食疗方一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1杯。将核桃仁泥和黑芝麻粉冲入煮沸过的牛奶内调匀后服,每日1次。

养眼食疗方二猪肝100克,鸡蛋2个,胡萝卜2根,豆豉、葱白、食盐、味精适量。将猪肝洗净切成片,置锅中加水适量,用小火将猪肝煮熟加入豆豉、胡萝卜(焯)、葱白,再打入鸡蛋,加入食盐、味精等调味品即可食用,每天1次。

养眼食疗方三冬桑叶5克,杭菊花5克,黄豆30克。将黄豆洗净后与中药共煎汤。1日1剂,分2次口服。

中医干预效果显著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近视和体质偏颇密切相关,体虚是近视发病的主要因素,多由于过用目力,劳瞻竭视,致心阳不足,气伤血损,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所致,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较为多见。

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中药、针灸、耳穴压丸、梅花针、穴位贴敷等,主要是通过调和气血、疏经通络,使气血上濡目窍,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以达养血明目之效;同时能够调理偏颇体质,使其日渐平和,即阴阳和畅、气血充足,从而减缓近视进展速度。在对近视患者予光学矫治基础上配合梅花针、耳穴压丸、脉冲及穴位贴敷疗法,可每3个月进行一次医学验光以监测屈光状态及调节功能。

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对控制近视进展,减缓近视增长速度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调节功能,可能与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的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濡养目窍的作用有关。此外,中医疗法安全性高,疼痛度低,易为青少年接受,依从性好。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性,因此,近视后越早介入中医干预越好。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近视是一个长期性的行为,需要医院、家庭和患儿的相互配合方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张丽霞)

孔嗣伯眼病证治经验述要【草根一生】

  (2015-07-30 20:25:31)[编辑][删除]
孔嗣伯眼病证治经验述要
马小丽 支楠 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 孔嗣伯 指导

  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老专家孔嗣伯是北京市名老中医,是当年“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的嫡系传人,孔嗣伯秉承家学,完善继承了孔伯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孔嗣伯专家即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接诊大量眼科病人,将孔门医学外感热病、内科杂证的辨证思想扩展到眼科,诊疗治愈多种眼病,发展了孔门医学,其眼病辨证论治思想自成一家。经过我们多年的随诊学习,我们总结其眼病证治思想的主干可归属于以下几个方面。

  眼病辨证重视整体

  孔嗣伯强调,眼病的论治必须以全身辨证为基础,眼睛的任何病变,都是因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所致,天有四时之变,人有长幼男女之异,对眼病的治疗必须在内、外、妇、儿诸科的基础上,结合局部辨证。某些眼科轻浅之证局部辨证局部治疗即可奏效,但多数眼病尤其内障眼病,不从整体辨证很难治愈,一些眼科疑难病之所以难以治愈的原因,就是因为医者只专注于局部眼科,狭隘了思路,因此疗效优良的眼科大夫都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

  眼病辨证强调两纲六要

  孔嗣伯认为:“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即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辨证施治,参、术、硝、黄并能起死,芩、连、姜、附尽可回生。具体而言,认为传统的五轮八廓理论不能完全指导眼科辨证,参照内科八纲辨证,论治眼科病,强调两纲六要,即阴、阳为两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表里之内又有阴阳,寒热之间再分阴阳,对内障眼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病变(干性、湿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孔嗣伯临证很少用单一的寒、热、虚、实来定性,也并不教条地照搬“五轮辨证”,往往采用两纲六要的辨证思想,细辨表里、寒热、虚实,寒中有热、虚中有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孰重孰轻,全赖医者细审详判,通过两纲六要辨证使眼病辨证和内科辨证结合起来,并且多元化、立体化,有层次性。

  眼病论治重开“郁”

  孔嗣伯对朱丹溪“郁证学说”颇为推崇,认为内外障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正如朱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孔嗣伯认为五脏郁滞是眼病的根源,气郁为首,血痰湿郁从之,木郁土壅,木郁火折,木郁水泛,木郁金阻,“开郁”将是治疗的突破口,至于郁滞何来,则要详加辨证,但情志不调是其中重要一环。

  善用石膏疗眼疾

  “火热”是眼科重要致病因素,清泄火热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过用寒凉则易使阳气受损,尤其是脾胃之气损伤,致其升发无力,故眼科用药尤宜避免寒凉过度,导致清阳不升,这对提高视力和退翳明目尤为重要。孔伯华先生当年善用石膏治疗外感内伤,诸种热病,病家曾送“石膏孔”美誉,孔嗣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认为石膏其性凉而微寒,味咸而兼涩,不同配伍,适用于多种内外障眼病,不论虚实热邪,清泄郁热而能不伤脾胃,用之得心应手。

  以上只是孔嗣伯眼病学术思想的一些概要,尚不够全面,特以分享于同道,如有机会希望深加论述。

赤小豆当归散治泡性结膜炎【草根一生】

   (2015-07-19 17:51:01)[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中医护眼大全

  (2018-10-30 13:43:19)[编辑][删除]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眼睛的保健除要注重局部外,也要有全身观念。
按摩护眼方法:
熨目法:
黎明起床,先将双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热后一手掌熨贴双眼,反复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按压眼球,或按压眼球四周。
运目法:
两脚分开与肩宽,挺胸站立,头梢仰。瞪大双眼,尽量使眼球不停转动(头不动),先从右向左转10次,从左向右转10次。然后停,放松肌肉,再重复上述运动,如此3遍。此法于早晨在花园内进行最好,能起到醒脑明目之功效。
低头法:
取下蹲姿式,用双手分别攀住两脚五趾,并稍微用力地往上扳,用力时尽量朝下低头,这样便有助于使五脏六腑的精气精气上升至头部,从而起到营养耳目之作用。
吐气法:
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涂吸气,侍气吸到最大限度时,用右手捏住鼻孔,紧闭双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气。 折指法:
每天坚持早晚各做1遍小指向内折弯,再向后搬的屈伸运动。每遍进行30-50次并在小指外侧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卧皆可做,坚持经常做,不仅能养脑明目,对有白内障和其它眼病者也有一定疗效。 

以上诸法可以单独做,也可任选1、2种合做,贵在持之有恒,日久定见成效。
护眼小秘方:
(1)眼睛酸涩疲劳:可用牛奶洗眼。将纱布折叠成小片,在牛奶中完全浸透,覆盖在眼皮上20-30分钟,能增强眼部肌肉活力,解除疲劳。
(2)黑眼圈:可用喝剩的红茶包敷眼,每晚睡前使用,20-30分钟后取下,对后天性黑眼圈效果较好。
(3)眼袋或生理性浮肿:新鲜土豆切成片先揉擦眼部患处,再敷在眼周15-20分钟取下,可消肿,经常食用可减轻眼袋症状。
(4)自制眼膜:每周1-2次,以胡萝卜或黄瓜捣碎取汁加入维生素E油剂4-6滴混匀,敷于眼部,提供眼部特别的滋润与放松。
(5)晨起喝一杯加了菊花的绿茶,可以提神醒脑,清肝明目。
(6)眼睛经常有血丝或突然有小范围充血,可以用1/3或1/2张新鲜的荷叶煮水喝。荷叶能解暑清热、升发清阳、散淤止血。
(7)若目赤肿痛或目赤障翳,一两新鲜的车前草煮水饮用。此草具有清热、利水、明目的功效。
(8)经常按摩眼眶和面部,每次10分钟,每天数次,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9)用艾条炙足三里、曲池和合谷这3个穴位,每星期两次,可起补益肾气、清热利湿、调和营卫、明目退翳的作用。
护眼药膳
对于眼睛的保健,除了多接近大自然,多看远处及绿色植物,日常生活中也要让眼睛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此外,饮食中应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 A的食物,如红萝卜、海藻、绿色蔬菜、鱼肝油、动物肝脏等,因维生素A缺乏时易引起视觉障碍、眼睛疲劳、眼屎多、角膜红肿等症。
中药方面,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可有效改善视力衰退、眼睛疲劳等症。

 提供三款药膳:
一、养血护眼汤:
 材料:鸭肝 150克、芹菜50克、木耳(水发)20克、鲜蘑菇50克、蒜头、葱姜、麻油、盐、米酒各适量。  制作方法:
1、芹菜切小段,磨菇、木耳切丁,肝切成泥状拌入米酒、盐及太白粉。
2、油烧至5分热,爆香姜、蒜,加入蘑茹、木耳,加适量水,煮沸,再加入肝泥并搅和,调味,投入芹菜煮沸,起锅滴入少许麻油。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明目、增强免疫力。适合肝虚目暗、视物模糊、夜盲贫血症,是小儿护眼的最佳食疗方。­
二、补肝护眼汤:
材料:
1)猪肝60克或土鸡肝2付、菠菜130克、食盐、香油各少许,清高汤1公升。
2)故纸、谷精、甘杞、川芎各15克。
作法:
1、将四味中药材洗净加水1000C.C.,煎煮约20分钟,滤渣留汤备用。
2、猪肝去筋膜洗净后切薄片,菠菜洗净后切成小段备用。先用少量油爆香葱花,加入中药汁、猪肝、菠菜,煮开后放入适量食盐,搅均后起锅加入少许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补肝养血、明目润燥。常食可改善视力,并可治疗小儿夜盲症、贫血症,均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三、“松仁玉米”抗眼睛老化
  玉米性平味甘,有开胃、健脾、除湿、利尿等作用,主治腹泻、消化不良、水肿等。现代营养还分析出,玉米含有的大量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黄斑性病变的产生,从而能有效地帮助老年人避免得上眼睛老化性疾病,甚至还会减少老年视力缺损的几率。是抗眼睛老化的极佳补充食物。
由于玉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为脂溶性维生素,加油烹煮有帮助吸收的效果,促使发挥营养作用的效果。所以,老年人吃玉米,可以时不时地炒着吃点,比如做道松仁玉米。
从抗自由基角度来看,在摄氏115度下,将甜玉米分别加热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后发现,其抗自由基的活性依序升高了22%、44%和53%,也就是说,加热越长时间的玉米,抗衰老的作用越好。所以,老年人在家中煮玉米,也最好能多煮一段时间。四、多食药粥,养肝明目
在米粥中加进一些药物或补品,是一举两得的事,就能起到养肝明目的食疗作用。
枸杞粥:
枸杞子30克,大米60克,先将大米煮成半熟,然后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肝炎病者服用枸杞粥,有保肝护肝、促使肝细胞再生的良效,特别适合那些经常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病人。芝麻粥:
将适量的黑芝麻淘洗干净,晒干后炒熟,研碎,每次取30克,粳米100克煮粥既可食用。这种粥补肝肾,润五脏,适应身体虚弱,头发早白,慢性便秘,头晕目眩贫血者服用。

猪肝绿豆粥:
新鲜猪肝100克,绿豆60克,大米10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慢慢熬,煮至八成熟后,再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煮好后再加调味品。这种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那些面色发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梅花粥:
取白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续吃三五天。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车前子粥:
车前子15—30克,粳米100克,将车前子包入布内,煎汁后放入粳米同煮为粥,利水消肿,养肝明目,祛痰止咳。

养血活血目舒丸

   (2018-10-17 14:32:45)[编辑][删除]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目舒丸

视疲劳主要症状有视近物不能持久、视物模糊或视力波动、眼酸眼胀、眼刺痛、干涩、畏光流泪、异物感等。全身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恶心等;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急躁、谨慎萎靡、抑郁等。只要具备上述2个或2个以上症状,就可初步诊断为患有视疲劳。

中医认为视疲劳的病因病机是久视劳心伤神、耗气损血,目中经络涩滞;肝肾精血亏损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目舒丸的作用特点是从补肝养血、活血通络入手,使肝血得养,经络气血通畅,治疗视疲劳。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庄曾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目舒丸,还可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目舒丸由当归、熟地黄、白芍、醋延胡索、天麻、全蝎、川芎等组成。其中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构成四物汤,能够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醋延胡索能够活血、行气;天麻、全蝎能够舒筋通络。诸药合用起到养血活血,解痉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视疲劳。

赤小豆当归散治泡性结膜炎
朱梦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钟某,女,24岁,2014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为冯世纶老师跟诊团成员,近日用电脑较多,加之北京连日雾霾,于10余天前出现眼睛红肿、干涩、异物感,结膜可见一结节状隆起脓疱,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泡性结膜炎”,欲予激素治疗,并言至少10天才可能恢复。因患者畏惧激素,遂自行服用小柴胡汤,但未见缓解,今日跟诊结束后,请老师冯世纶处方。刻诊:眼睛红肿、胀痛、干涩、有异物感,畏光,纳差,无腹胀,口干轻,无口苦,口黏,大便黏,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辨六经:眼干、红肿、胀痛,为上热之象,胡希恕先生虽有言,“孔窍病变多属半表半里”,但患者无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虽有纳差,但结合患者体质及舌脉,考虑为太阴之纳差,故不辨为少阳或厥阴;加之患者曾自行服用小柴胡汤不效,更为明证。故本案眼睛红肿、干涩、疼痛辨为阳明热象;口黏、便黏、舌暗淡齿痕苔白脉细,为太阴饮象。故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眼睛红肿,不难想到仲景原文中描述“目赤如鸠眼”之赤小豆当归散证,但不能照套原文,必当六经一致,方证相应方可选用。赤小豆当归散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炎热初起,故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已化脓,故目四眦黑;本案患者眼睛红肿,有小泡,为炎热欲脓初期,故以本方养血排脓。方用赤小豆,《本经》谓:“甘酸,平”,《养生要集》谓:“味苦,温,主为排痈肿脓血。”当归,《本经》谓:“味甘,温”,主以养血祛瘀,此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因赤小豆当归散更偏于温,治在太阴,本案阳明热象较重,故加菊花清利头目,以清解阳明之热。

    处方: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菊花10克。自行抓药5服,3天内服完,愈。

    按:本案病变在眼睛,孔窍之病,极易辨为半表半里之少阳或厥阴病,但患者无其他支持之症,故不辨为半表半里。“孤证不立”,临证中不能仅因某一症状而先入为主、急辨六经。六经之辨须总体分析全身症状,还须结合患者精神面貌、体质形态的虚实等等,方可明辨。

    另,该病西医云需用10日激素,且只“可能恢复”,而经方仅三味药,三日即愈,其妙何在?冯世纶老师言:“用药不在多,而在方证对应,药越多越是不好把握。”

眼肌麻痹影重重

  (2022-11-08 10:52:47)[编辑][删除]

 



眼肌麻痹为何发生

眼肌麻痹中医称为风牵偏视,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其发病是由于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生病变而引起眼球运动失调,临床可表现为复视、头晕、步态失衡、眼球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其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多认为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肿瘤等基础疾病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或阴血亏少,络脉空虚,风中经络;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或肝肾阴亏,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或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或头面外伤,经络受损,气血瘀阻。

如何治疗眼肌麻痹

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基础疾病,如应用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药物,使之趋于平稳状态;营养神经治疗,如服用维生素B族、弥可保等,改善微血管环境,激素冲击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如高压氧治疗、超声治疗、抗氧化应激治疗、眼球运动训练等。该病病程较长,短时间内难以治愈,多需治疗3个月到半年后有确切疗效。如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满足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将本病分为风邪中络证、风痰阻络证和脉络瘀阻证三类,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药。除了内服汤药,中医针刺对风牵偏视有独到疗效,特色明显,临床应用广泛,可缩短病程,行气活血,促进眼肌功能恢复。嘉兴市中医医院治疗眼肌麻痹参照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的“三联九针疗法”,疗效较好,一联为近眼三针,即睛明、承泣、上明;二联为眼周透三针,即丝竹空透鱼腰、阳白透攒竹、四白透下睛明;三联即头、体全身三针,常根据全身辨证,从风池、太阳、翳明、合谷、足三里、光明、太冲、三阴交、地五会等腧穴中选取三穴。

需要注意的是,眼肌麻痹多发于“三高”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因此建议积极控制基础病。如果您突然出现视物重影、头晕、走路不稳等情况,要及时就诊脑病科,排除脑梗塞、脑卒中、肿瘤等内科疾病后,需要眼科联合诊疗,进一步排查眼肌麻痹,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