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中医思维创新脾胃病诊治新局

(2025-07-15 14:39:06)

传承中医思维 创新脾胃病诊治新局
——学习仝小林院士中医思维理念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摘自2025-7-14中国中医药报
林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林平中医药传承工作室
近期《中国中医药报》的《中医思维•内科专刊》刊载了仝小林院士《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一文。仝院士从“中医思维是有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的思维”“用中医思维突破中医短板”“中医人要始终不忘‘我主人随’”三大维度,系统阐释了如何正确运用中医思维以发展中医的观点和策略。笔者团队深耕中医脾胃病理论、试验及临床研究二十余载,将中医思维精髓与现代科学、医学成果有机融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出“因病施治:谨守病机、综合辨治”方法,现结合仝小林院士观点,将运用中医思维诊治脾胃病的实践心得分享如下。
明晰疾病命名:突破中西医病名简单对接的桎梏
。当以现代医学诊断疾病为研究对象时,若将传统中医病名、证名与西医病名机械对接,会错失基于临床实际对疾病重新分类、分期、分证的宝贵契机。
临床诊疗,应“因病施治”,在当今临床实践中,疾病命名应遵循“学术认同、医者明白、社会认可、病者知晓”的原则。以“脾系病”(BNP)为例,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其指因中医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胃肠道及其相关性疾病。国医大师周仲瑛在《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中,指出脾系病常见病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我们认为脾系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为现代医院消化科所属疾病或胃肠道的疾病,人们通称为“脾胃病”,常见的有胃痛(胃痞)、腹痛、脘痞、嘈杂、纳呆、厌食、嗳气、呃逆、吞酸、呕吐、反胃等,因其有病痛相关、病位相近、病机相似的共性特点,我们进行归纳分析、综合研究,统称为狭义的“脾系病”,总结临床以这些症状为主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结合现代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分期、分证,据此明确转归预后和疗效标准,以便制定服药频率、用药疗程以及停药指征。我们认为,如此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对多病因或病因不明疾病,以及病机错综复杂或疑难病症治疗的独特优势。
探寻疾病规律:融合中西医认知是把握群体化治疗的关键
对于疾病规律,中西医认知路径迥异。仝小林院士指出,西医“寻因”,从内部病因出发探索疾病;中医“辨态”,通过外在表现揣度内在病机。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优势显著,但在把握现代医学疾病规律及辨病治疗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中医需突破个体化治疗局限,走向群体化,探寻疾病治疗规律。
我们认为,要探寻疾病治疗规律,必须先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即疾病变化的基本病理机制(病机)。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要求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理念虽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但在临床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近来“辨证论治”的兴起,更是淹没了通过分析总结病机、探寻疾病治疗规律的法则。周仲瑛提出“以病机为核心的论治体系”,凸显病机在疾病诊疗中的关键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仝小林院士指出的,基于中医“辨态”,通过外在表现揣度内在病机。
在脾胃病临床诊疗中,我们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检查和认知,为中医对疾病分类进行“辨态”,通过外在共性表现,而揣度内在病机,探寻同类疾病治疗规律,提供了重要借鉴。以慢性胃炎为例,中医传统诊断多依据胃脘痛、痞满等症状命名,但这些病名无法揭示疾病本质,部分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胃镜和活检诊断为“癌前病变”,但因其无症状,而使中医面临“无症可辨”困境。可见,现代医学的病理诊断等手段能深入剖析疾病,中医应将现代医学疾病纳入“谨守病机”的“病”范畴,开展“西病中辨”。我们团队经长期研究和临床病例总结,归纳出狭义的“脾系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脾系病”大都是慢性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脾虚是“脾系病”基础;而“脾升胃降”是脾胃重要特点,其气机阻滞,是“脾系病”发作条件。临床常见的“脾系病”,如胃痛(胃痞)、腹痛、脘痞、嘈杂、纳呆、厌食、嗳气、呃逆、吞酸、呕吐、反胃等,其发病机制,均可责之“脾虚气滞”,只是有气虚、阳虚、阴虚,胃气壅滞、胃气上逆、肝气犯胃等差异而已。可见对于“脾系病”,“健脾理气”是基本治法,我们自拟“调脏运气汤”,药物组成为炒白术15g,茯苓15g,北柴胡9g,白芍15g,紫苏子9g(布包),槟榔9g,醋元胡9g,砂仁6g(后入),炒麦芽15g,陈皮9g,浮小麦30g,瓜蒌15g,以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运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仝小林院士还指出,要“基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从中医的角度,重新认识疾病的规律,重新对疾病进行分类、分期、分型,从而找到群体化中医治疗的规律”。
我们临床上观察发现,脾系病如果用相关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损害,属于功能性疾病,基本病机多为“脾虚气滞”,但如有器质性损害,则常兼夹“痰湿”“血瘀”甚至“毒壅”,因此确如仝小林院士指出的:“在群体化治疗基础上,再个体化治疗,中医就会大大发展。”
践行个体化诊疗:在群体化基础上彰显中医特色
仝小林院士指出,中医人应坚守“以我为主,我主人随”理念,借助西医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构建统一认知基准,运用中医思维重新审视疾病,以中医手段解决问题,并借助多学科手段阐释致病机制。
我们在脾系病个体化诊疗中,对急性患者,遵循“急则治标”原则,先缓解患者当下最痛苦症状,治疗主症,以“辨证论治”为主,兼顾“脾虚气滞”基本病机。对慢性患者,应遵循“缓则治本”原则,我们的个体化辨治方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辨治用药:1.对于主症,加强对症处理。如胃痛可酌情加白及、木瓜、郁金、炙黄芪,脘痞可酌情加莱菔子、姜半夏、砂仁、枳壳,纳呆、厌食可酌情加炒麦芽、炒山楂、莱菔子,呕吐、嗳气、呃逆可酌情加砂仁、竹茹、代赭石、柿蒂、旋覆花。2.对于兼证,兼顾辨证论治。痰湿阻滞可酌情加地龙、佩兰、黄连、竹茹,痰瘀交结可酌情加地龙、法半夏、赤芍、红花,毒邪内生可酌情加预知子、穿心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3.对于特殊病变,重视微观辨病。如糜烂可酌情加黄芪、珍珠母、白及,溃疡可酌情加炙黄芪、煅瓦楞子、白及、凤凰衣,胆汁反流可酌情加赭石、枳壳、川楝子,癌前病变可酌情加预知子、半枝莲、地龙、重楼、三棱、莪术、穿心莲、山慈菇。4.因时制宜,由于“天人相应”,季节气候会影响脾胃病,因此处方用药需顺应四时。如春季宜疏肝抑木,选用北柴胡、青皮等,夏季应清心泻火,可选灯心草、淡竹叶等,长夏需清暑利湿,应选荷叶、藿香等,秋季则养阴清肺,用沙参、玉竹等,冬季宜温中助阳,用干姜、高良姜、肉苁蓉等。5.因地制宜,“天人相应”也提示地域环境与脾胃病发生密切相关。以福建福州为例,其特殊地理环境容易导致湿热困脾,临床常见脾虚湿热虚实夹杂证,治疗时注意健脾与清化湿热并用。此外,在疗程上,发作期强调“七分治,三分养”,注重治标,并促进机体自我修复。缓解期“二分治,八分养”,用药强调谨守病机和微观辨病,注重药食同源,引导患者注重日常调养,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注意“天人相应”,重在促进机体自我修复。
我们体会到胃镜尤其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判断脾系病器质性病变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其结果与症状严重程度未必有必然关联。提示我们“借助西医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非常重要,脾系病个体化诊疗中也应重视病理与症状结合。以中医思维为指引,开展脾胃病诊疗实践,需突破传统局限,融合现代医学成果,在明晰病名、把握规律基础上,实现群体化与个体化治疗有机统一。这既是对仝小林院士中医思维理念的实践响应,也是中医在新时代传承创新、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守病机之本 开脾胃新局
——研读福建团队脾胃病研究有感
摘自2025-7-14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仝小林
近日研读福建中医药大学林平教授团队《传承中医思维 创新脾胃病诊治新局》一文,以“谨守病机”为魂,立足临床实践,构建脾胃病辨治新体系,正是中医思维在当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印证。作为长期提倡“回归中医思维本质”的践行者。
破立之间见真章 重构脾胃病认知框架
突破“病名对接”的思维枷锁。他们提出“脾系病”概念,以脾胃功能失调为纲,将胃痛、痞满、泄泻等常见症候重新归类,既未脱离西医消化疾病框架,又凸显中医“以功能定病位”的特色。尤其对无症状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的处理,直面“无症可辨”的临床困境,将胃镜所见糜烂、肠化等微观病变纳入“病机”分析范畴——这种“西病中辨”的智慧,使“审查病机,各司其属”的古训焕发新生。当胃镜下苍白的黏膜成为“脾虚”的实证,当胆汁反流转化为“肝胃气逆”的病机解读,中医辨证便拥有了穿透表象的“第三只眼”。
病机为轴贯始终 群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林平教授团队以“脾虚气滞”为病机核心的探索,深得中医精髓。其创新性体现于三方面:
首先,病机分层纲举目张。以脾虚为发病之本,气滞为病理之标,兼夹痰湿、血瘀、毒壅等标实因素,构建起“本虚标实”的动态模型。更将微观病变精准对应:糜烂创面需生肌敛疮(白及、珍珠母),癌前病变当解毒散结(重楼、山慈菇),使“谨守病机”从抽象理念落地为具体方案。其次,群体规律提炼精准。发现功能性病变多属“脾虚气滞”,而器质损伤必兼“痰瘀毒结”,这一规律为群体化治疗指明方向。其自拟“调脏运气汤”,正是“健脾理气”治则的实体化,为高效筛选方药奠定根基。最后,个体化施治灵动有序。其“发作期七分治标,缓解期八分养本”的分期策略尤见匠心。针对胃痛配延胡索、嘈杂用黄芪等主症用药如箭中靶心;四季调方(春柴胡疏肝、冬干姜温中)、因地化裁(福州湿热加芩连)的时空辨证,更将“天人相应”智慧融入现代临床。
我主人随显格局 中西医的共生之道
更令我欣慰的是团队对“我主人随”理念的践行。他们未将西医技术视为威胁,而是化用为中医思维的延伸。胃镜、病理报告成为“望诊的显微镜”,使隐匿的病机无所遁形;黏膜修复率与症状改善率共筑疗效评价“双支柱”,守住中医主体性;将现代环境医学成果纳入“天人相应”体系,福州湿热病机的辨析即典范。这种“以病机统摄现代技术”的思路,恰是中医包容性发展的正道——西医之长在于解剖疾病,中医之魂在于关照病人。
未来之路在脚下
当然,前路仍有挑战待攻克:其一,病机实证需深化。“脾虚气滞”的现代内涵亟待阐明,如肠脑轴调控、菌群代谢物表达等是否可作为其生物标志物?这需要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其二,方证关系待厘清。“调脏运气汤”作为通治方的适应边界、疗效阈值需通过大样本研究验证,避免“一方通治”的泛化风险。其三,技术赋能助突破。可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病机建模,例如通过万例舌象与胃镜图像的关联分析,建立“舌苔厚腻-胃黏膜水肿”的智能诊断模型,让群体规律挖掘事半功倍。
总之,林平教授团队以“病机”为罗盘,在脾胃病领域开辟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他们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医之生命在于临床,临床之魂在于病机。当我们将现代疾病纳入“谨守病机”的框架,当群体规律与个体化方案在病机统领下辩证统一,中医便能真正实现“以我为主”的创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