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卒中遭遇心霾——中医调理情志缓解卒中后情绪危机
(2025-06-14 04:28:03)
当脑卒中遭遇心霾
——中医调理情志缓解卒中后情绪危机
摘自2025-6-13中国中医药报
杜芸 曲淼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65岁的赵叔叔半年前突发脑梗,经抢救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出院后他逐渐变得闷闷不乐、沉默寡言,经常失眠,也不想吃饭。家属起初认为“生病了心情差很正常”,直到他频频念叨“拖累了家”“活成这样没意思”,甚至拒绝康复锻炼后才带他就医,最终确诊为“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患者不仅要面对运动、言语、吞咽等功能障碍的挑战,还常被心情低落、压抑、焦虑或不安等“心霾”笼罩,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问题常常被忽视。
脑卒中后都可能出现哪些异常情绪,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医有哪些情志调理的方法呢?
脑卒中后脏腑失调、气血失和可致情志障碍
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超2800万,其中约40%的患者在康复期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但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得到规范治疗,多数家庭陷入“重肢体康复,轻情绪管理”的误区。
脑卒中后出现的情绪危机,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焦虑”,前者多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后者则以莫名紧张、过度担忧为特征,同时有易疲劳、失眠、食欲减退、疼痛等躯体症状。我国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约33.3%,卒中后焦虑发生率约28.2%。
卒中后焦虑抑郁患病率很高,但临床诊断却困难重重:卒中和抑郁焦虑的体征、症状混合存在,与卒中部位相关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迟滞、食欲减退、面部表情减少等也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多数患者以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为主,情绪问题反而隐匿其后,而家属及照看者常将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误判为“康复期疲劳”,甚至被归咎于“患者性格变差”。
卒中后情志障碍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及情志内伤为核心。卒中后,患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受损,尤以心、肝、脾三脏为甚。卒中后心气耗伤,心神失养,则易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多梦;肝主疏泄,情志不遂易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久而化火,表现为烦躁易怒、焦虑不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卒中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加之思虑过度伤脾,可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血运行与情志活动互为影响。卒中后瘀血阻滞脉络,气血不畅则神明失养,加之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迁延未愈,常因语言謇涩、肢体不遂等后遗症状产生显著心理落差,忧思恼怒相激,情志失调;情志抑郁又可致肝郁气滞,进一步加重血瘀,影响肢体康复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情志调理与肢体康复相辅相成
中医“形神一体”观认为,形(躯体)与神(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卒中康复中,肢体功能恢复与情志调理不可偏废。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久之可致肝郁气滞、心神不宁;反之,情志抑郁则气机郁结,进一步阻碍气血濡养肢体,延缓康复进程。
研究发现卒中后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不仅与脑损害后神经功能缺陷、肢体残疾程度相关,也与患者抑郁状态和程度密切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会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相似的卒中程度下,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较非抑郁焦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且表现出更严重的残疾程度。未干预的卒中后抑郁可导致死亡率升高50%,复发风险增加1.49倍。
中医方法解除卒中后情绪危机
当卒中患者出现持续的心情低落或焦虑烦躁,以及睡眠饮食等问题,反复流露轻生念头,要尽早就医。通过中医特色疗法,患者心神通、经络通、气机通,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后遗症,还能缓解卒中后患者负面情绪。肢体康复决定患者能否站立,而情绪康复决定他愿不愿走向人间。解开“心霾”的锁链,不仅需要医学的智慧,更需要打破偏见的勇气。
五音调神:《黄帝内经》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五脏对应五音,而五音不同感知回馈于大脑,令大脑内的激素水平及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产生积极情绪。卒中后抑郁患者可聆听五行角调音乐,音乐可选择《胡笳十八拍》《庄周梦蝶》《江南好》以解郁;卒中后焦虑患者可聆听徵调《紫竹调》《花好月圆》安神,再通过书法临帖、解九连环等“思胜恐”之法,让心神重归宁静缓解焦虑。
针灸:针灸不仅有助于肢体、言语、吞咽功能的康复,还能安神解郁。针刺可选用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神堂等穴位调神醒脑,太冲、肝俞、合谷等穴位理气疏肝解郁。如居家可在上述穴位进行按揉,或每日晨起沿胆经走向从臀部环跳穴敲打至足背,配合太冲穴、内关穴按压,疏泄肝胆。也可选择耳针疗法,在耳穴神门、交感、心、肝、皮质下等部位进行按压或耳穴贴压。
八段锦: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简单易学,强调意念、气息、形体三者结合,不仅有助于肢体康复,还可以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抑郁焦虑情绪,使练习者达到“心全于中、形全于外”的和谐身心状态。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患者练习八段锦后抑郁情绪显著缓解,并可改善食少、胁肋胀痛、睡眠障碍等症。
——中医调理情志缓解卒中后情绪危机
摘自2025-6-13中国中医药报
杜芸 曲淼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65岁的赵叔叔半年前突发脑梗,经抢救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出院后他逐渐变得闷闷不乐、沉默寡言,经常失眠,也不想吃饭。家属起初认为“生病了心情差很正常”,直到他频频念叨“拖累了家”“活成这样没意思”,甚至拒绝康复锻炼后才带他就医,最终确诊为“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患者不仅要面对运动、言语、吞咽等功能障碍的挑战,还常被心情低落、压抑、焦虑或不安等“心霾”笼罩,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问题常常被忽视。
脑卒中后都可能出现哪些异常情绪,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医有哪些情志调理的方法呢?
脑卒中后脏腑失调、气血失和可致情志障碍
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超2800万,其中约40%的患者在康复期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但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得到规范治疗,多数家庭陷入“重肢体康复,轻情绪管理”的误区。
脑卒中后出现的情绪危机,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焦虑”,前者多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后者则以莫名紧张、过度担忧为特征,同时有易疲劳、失眠、食欲减退、疼痛等躯体症状。我国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约33.3%,卒中后焦虑发生率约28.2%。
卒中后焦虑抑郁患病率很高,但临床诊断却困难重重:卒中和抑郁焦虑的体征、症状混合存在,与卒中部位相关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迟滞、食欲减退、面部表情减少等也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多数患者以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为主,情绪问题反而隐匿其后,而家属及照看者常将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误判为“康复期疲劳”,甚至被归咎于“患者性格变差”。
卒中后情志障碍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及情志内伤为核心。卒中后,患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受损,尤以心、肝、脾三脏为甚。卒中后心气耗伤,心神失养,则易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多梦;肝主疏泄,情志不遂易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久而化火,表现为烦躁易怒、焦虑不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卒中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加之思虑过度伤脾,可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血运行与情志活动互为影响。卒中后瘀血阻滞脉络,气血不畅则神明失养,加之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迁延未愈,常因语言謇涩、肢体不遂等后遗症状产生显著心理落差,忧思恼怒相激,情志失调;情志抑郁又可致肝郁气滞,进一步加重血瘀,影响肢体康复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情志调理与肢体康复相辅相成
中医“形神一体”观认为,形(躯体)与神(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卒中康复中,肢体功能恢复与情志调理不可偏废。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久之可致肝郁气滞、心神不宁;反之,情志抑郁则气机郁结,进一步阻碍气血濡养肢体,延缓康复进程。
研究发现卒中后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不仅与脑损害后神经功能缺陷、肢体残疾程度相关,也与患者抑郁状态和程度密切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会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相似的卒中程度下,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较非抑郁焦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且表现出更严重的残疾程度。未干预的卒中后抑郁可导致死亡率升高50%,复发风险增加1.49倍。
中医方法解除卒中后情绪危机
当卒中患者出现持续的心情低落或焦虑烦躁,以及睡眠饮食等问题,反复流露轻生念头,要尽早就医。通过中医特色疗法,患者心神通、经络通、气机通,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后遗症,还能缓解卒中后患者负面情绪。肢体康复决定患者能否站立,而情绪康复决定他愿不愿走向人间。解开“心霾”的锁链,不仅需要医学的智慧,更需要打破偏见的勇气。
五音调神:《黄帝内经》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五脏对应五音,而五音不同感知回馈于大脑,令大脑内的激素水平及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产生积极情绪。卒中后抑郁患者可聆听五行角调音乐,音乐可选择《胡笳十八拍》《庄周梦蝶》《江南好》以解郁;卒中后焦虑患者可聆听徵调《紫竹调》《花好月圆》安神,再通过书法临帖、解九连环等“思胜恐”之法,让心神重归宁静缓解焦虑。
针灸:针灸不仅有助于肢体、言语、吞咽功能的康复,还能安神解郁。针刺可选用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神堂等穴位调神醒脑,太冲、肝俞、合谷等穴位理气疏肝解郁。如居家可在上述穴位进行按揉,或每日晨起沿胆经走向从臀部环跳穴敲打至足背,配合太冲穴、内关穴按压,疏泄肝胆。也可选择耳针疗法,在耳穴神门、交感、心、肝、皮质下等部位进行按压或耳穴贴压。
八段锦: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简单易学,强调意念、气息、形体三者结合,不仅有助于肢体康复,还可以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抑郁焦虑情绪,使练习者达到“心全于中、形全于外”的和谐身心状态。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患者练习八段锦后抑郁情绪显著缓解,并可改善食少、胁肋胀痛、睡眠障碍等症。
前一篇:当归黄芪建中汤治更年期综合征
后一篇:癃闭当从脾肾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