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祛湿养生药膳
(2025-05-31 09:47:17)
小满祛湿养生药膳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扫描二维码观看药膳制作视频。
小满时节,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显著,形成湿热交加的特殊环境。在此气候条件下,人体汗液蒸发受阻,导致热量调节失衡。中医理论将此气候特点归纳为“热邪”与“湿邪”的双重影响,其中热邪具有伤津耗气的特性,而湿邪则以阻滞气机为特点。二者相兼为患,易导致机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倦怠、周身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针对这一时令特点,中医养生强调以祛湿养心、清热健脾为主要调理原则。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利湿健脾以化解湿浊,宁心定志以安神养心,滋阴润燥以清除热邪,健运脾胃以促进水湿运化。这一养生理念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通过调理内在脏腑功能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以下推荐一款适合小满节气食用的养生药膳。
荷叶凤脯
主料:黄豆、玉米渣、大米各适量;荷叶1张,干香菇20克,腊瘦肉50克,竹笋150克,去骨鸡脯肉250克。
辅料:鸡油、老抽、蚝油、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生姜、料酒、水淀粉、小葱各适量。
制作步骤:1.黄豆、玉米渣、大米,分别用小火炒制,炒到锅里有啪啪声,颜色渐变微黄,有焦香味儿后放凉。将黄豆归一类,玉米渣和大米混合成一类,碾末制成蒸肉粉备用。
2.香菇需提前1小时泡发;竹笋剥壳后切片并焯水,凉水浸泡备用;鸡脯肉切片,腊瘦肉切丁,鸡油剁碎,香菇切片,生姜切末,小葱切末;荷叶用开水烫至软化。
3.将鸡块置于碗中,加入鸡油、老抽、蚝油、味精、白糖、胡椒粉、姜末、料酒、盐等调味料,最后拌入蒸肉粉。
4.去除荷叶根蒂,平铺于盘中,依次码放鸡肉块、香菇片、腊瘦肉丁、竹笋片等食材。
5.将荷叶对折包裹,多余部分向内折叠固定,上锅蒸制约1小时。蒸制完成后拆开荷叶,将菜品倒扣至洁净盘中,去除荷叶。
6.取锅烧油,加入姜末爆香,注入清水,调入水淀粉、老抽、蚝油、味精、白糖、胡椒粉等勾芡,最后将芡汁淋于菜品表面,撒葱花点缀即成。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扫描二维码观看药膳制作视频。
小满时节,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显著,形成湿热交加的特殊环境。在此气候条件下,人体汗液蒸发受阻,导致热量调节失衡。中医理论将此气候特点归纳为“热邪”与“湿邪”的双重影响,其中热邪具有伤津耗气的特性,而湿邪则以阻滞气机为特点。二者相兼为患,易导致机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倦怠、周身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针对这一时令特点,中医养生强调以祛湿养心、清热健脾为主要调理原则。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利湿健脾以化解湿浊,宁心定志以安神养心,滋阴润燥以清除热邪,健运脾胃以促进水湿运化。这一养生理念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通过调理内在脏腑功能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以下推荐一款适合小满节气食用的养生药膳。
荷叶凤脯
主料:黄豆、玉米渣、大米各适量;荷叶1张,干香菇20克,腊瘦肉50克,竹笋150克,去骨鸡脯肉250克。
辅料:鸡油、老抽、蚝油、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生姜、料酒、水淀粉、小葱各适量。
制作步骤:1.黄豆、玉米渣、大米,分别用小火炒制,炒到锅里有啪啪声,颜色渐变微黄,有焦香味儿后放凉。将黄豆归一类,玉米渣和大米混合成一类,碾末制成蒸肉粉备用。
2.香菇需提前1小时泡发;竹笋剥壳后切片并焯水,凉水浸泡备用;鸡脯肉切片,腊瘦肉切丁,鸡油剁碎,香菇切片,生姜切末,小葱切末;荷叶用开水烫至软化。
3.将鸡块置于碗中,加入鸡油、老抽、蚝油、味精、白糖、胡椒粉、姜末、料酒、盐等调味料,最后拌入蒸肉粉。
4.去除荷叶根蒂,平铺于盘中,依次码放鸡肉块、香菇片、腊瘦肉丁、竹笋片等食材。
5.将荷叶对折包裹,多余部分向内折叠固定,上锅蒸制约1小时。蒸制完成后拆开荷叶,将菜品倒扣至洁净盘中,去除荷叶。
6.取锅烧油,加入姜末爆香,注入清水,调入水淀粉、老抽、蚝油、味精、白糖、胡椒粉等勾芡,最后将芡汁淋于菜品表面,撒葱花点缀即成。
夏季湿邪困脾 试试中医外治法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专家简介
王小奇,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杭州市市级名中医。俞尚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擅长用中西医方法诊治慢性腹泻、慢性肝病、胰腺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危重疾病、疑难疾病。
夏季高温多雨时节,湿邪最易侵袭人体。浙江省杭州市市级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王小奇指出,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会阻滞气机运行,导致头昏脑胀、四肢倦怠、食欲不振等典型症状。
王小奇曾接诊一位30岁的白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湿邪困脾”症状:乏力、腹胀、排便不畅。通过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方法,王小奇判断为脾虚湿困合并肝郁,采用健脾化湿、疏肝解郁的治法取得显著疗效。
“夏季养生要特别注意‘春夏养阳’的原则。”王小奇强调,此时人体阳气外浮,过度贪凉会损伤脾胃阳气。他建议饮食宜清淡,多食山药、薏米、莲子等健脾化湿的食材。对于虚寒体质者,王小奇特别提醒要慎食西瓜等凉性水果。
在运动养生方面,王小奇指出适度运动有助于排湿,但强调运动后不宜立即饮用冷饮或洗冷水澡。“运动出汗要把握‘微微似欲汗出’的度,过度出汗反而会耗气伤津。”这是王小奇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另外,他推荐以下中医外治法以健脾化湿。
腧穴调理
艾灸与穴位按摩通过温阳健脾、通经化湿的功效,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其中艾灸重在温化寒湿,按摩侧重调理气机,二者配合使用可显著改善脾虚湿困诸证。以下推荐6个穴位,艾灸时每个穴位每次灸10~15分钟;按摩时以拇指指腹垂直按压,配合揉法,每日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脾胃湿困症状。
丰隆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功效:祛湿要穴,能有效化解痰湿,主治肢体困重、水肿等湿浊内停症状。
解溪穴
位置:在踝前侧,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跨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功效:祛痰除湿,尤擅解除下肢水肿,主治足踝肿胀、下肢沉重等症。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化痰。
阴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髂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
功效:健脾祛湿,改善因湿浊困脾引起的肢体困重、水肿、大便黏腻。
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凹陷处(踮脚尖时肌肉最突出处下方)。
功效:祛湿利水、舒筋活络,缓解小腿沉重、水肿、湿气导致的疲劳。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中医祛湿的重要外治法,其操作要点在于将水温控制在40~45的适宜温度,水位要确保没过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每次浸泡时间以20~30分钟为佳。在药材选择上,可选用具有祛湿功效的艾叶、苍术、藿香等中药配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中药足浴时要避开饭后1小时内的时间段,皮肤有破损者应当慎用,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水温,足浴后要及时保暖,避免受凉影响疗效。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专家简介
王小奇,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杭州市市级名中医。俞尚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擅长用中西医方法诊治慢性腹泻、慢性肝病、胰腺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危重疾病、疑难疾病。
夏季高温多雨时节,湿邪最易侵袭人体。浙江省杭州市市级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王小奇指出,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会阻滞气机运行,导致头昏脑胀、四肢倦怠、食欲不振等典型症状。
王小奇曾接诊一位30岁的白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湿邪困脾”症状:乏力、腹胀、排便不畅。通过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方法,王小奇判断为脾虚湿困合并肝郁,采用健脾化湿、疏肝解郁的治法取得显著疗效。
“夏季养生要特别注意‘春夏养阳’的原则。”王小奇强调,此时人体阳气外浮,过度贪凉会损伤脾胃阳气。他建议饮食宜清淡,多食山药、薏米、莲子等健脾化湿的食材。对于虚寒体质者,王小奇特别提醒要慎食西瓜等凉性水果。
在运动养生方面,王小奇指出适度运动有助于排湿,但强调运动后不宜立即饮用冷饮或洗冷水澡。“运动出汗要把握‘微微似欲汗出’的度,过度出汗反而会耗气伤津。”这是王小奇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另外,他推荐以下中医外治法以健脾化湿。
腧穴调理
艾灸与穴位按摩通过温阳健脾、通经化湿的功效,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其中艾灸重在温化寒湿,按摩侧重调理气机,二者配合使用可显著改善脾虚湿困诸证。以下推荐6个穴位,艾灸时每个穴位每次灸10~15分钟;按摩时以拇指指腹垂直按压,配合揉法,每日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脾胃湿困症状。
丰隆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功效:祛湿要穴,能有效化解痰湿,主治肢体困重、水肿等湿浊内停症状。
解溪穴
位置:在踝前侧,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跨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功效:祛痰除湿,尤擅解除下肢水肿,主治足踝肿胀、下肢沉重等症。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化痰。
阴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髂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
功效:健脾祛湿,改善因湿浊困脾引起的肢体困重、水肿、大便黏腻。
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凹陷处(踮脚尖时肌肉最突出处下方)。
功效:祛湿利水、舒筋活络,缓解小腿沉重、水肿、湿气导致的疲劳。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中医祛湿的重要外治法,其操作要点在于将水温控制在40~45的适宜温度,水位要确保没过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每次浸泡时间以20~30分钟为佳。在药材选择上,可选用具有祛湿功效的艾叶、苍术、藿香等中药配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中药足浴时要避开饭后1小时内的时间段,皮肤有破损者应当慎用,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水温,足浴后要及时保暖,避免受凉影响疗效。
后一篇:医艺交融:端午国画中的本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