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健脑补肾丸

(2025-05-31 09:43:23)
健脑补肾 益气健脾 安神定志
健脑补肾丸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尚方剑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进入倒计时。最近,不少家长咨询:“有没有提高记忆力、改善健忘失眠的药物?”根据他们所说的情况,笔者建议试试中成药健脑补肾丸。
组成与功效
健脑补肾丸是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名中医孙锡伍先生五代祖传秘方,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994年,“一种健脑补肾丸的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健脑补肾丸由红参、鹿茸、狗鞭、肉桂、金牛草、炒牛蒡子、金樱子、杜仲炭、川牛膝、金银花、连翘、蝉蜕、山药、制远志、炒酸枣仁、砂仁、当归、龙骨(煅)、煅牡蛎、茯苓、炒白术、桂枝、甘草、豆蔻、酒白芍等25味中药,加辅料红氧化铁、滑石粉炮制而成。本药有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之功能,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提高学习记忆、增强免疫功能以及镇静等作用,临床上也用于神经衰弱、高血压、贫血、神经性耳聋、性功能障碍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记忆力由心和脑共同主宰,有赖于心(肝)血之充盈与脑髓之充盛,而脾胃强则气血旺,肾精足则脑髓充,故脾肾二脏是人思维记忆之本源。本方正是从脾肾入手,兼顾心肝,重在填精、补气、养血、温阳,以达提升脑力、强健身体之目的。
方中红参(人参)、鹿茸补气健脾,补肾填精,健脑益智,为君药。杜仲炭、金牛草、狗鞭、川牛膝温补肝肾、强健筋骨;山药、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补血养血,共为臣药。肉桂、桂枝助阳散寒,温通经脉;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龙骨、牡蛎、金樱子涩精止遗,安神定志;砂仁、豆蔻行气健脾,使补而不滞;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蝉蜕药性寒凉,清透燥热,并制方药之温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温补阳气精血,但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堪为平补脾肾之良方。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朱红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微甜。每15丸丸心重1.7克,口服,一次15丸,一日2次,宜饭前用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服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阴虚火旺者、感冒者、孕妇慎用。实热内盛者不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2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近年来,国医大师张学文团队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力倡“脑当为脏”论,重新阐释脑病的病因病机——
脑当为脏 揭示脑病玄机
摘自2025-9-29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张学文(中)在临床带教。

大脑,作为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核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作“髓海”与“清窍”。脑不仅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思维活动的调控中枢,更总领五脏六腑的功能运转,主导气血津液的输布流行,协调肢体百骸的屈伸往来。

从古至今,人类对这一神秘器官的探索从未止步,尤其在中医领域,对脑的认知与阐释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学文就带领团队,敏锐洞察到传统“脑为奇恒之腑”理论在脑病诊疗中的局限,他们不囿于成说,大胆突破经典框架,力倡“脑当为脏”论,进而构建起系统的中医脑脏理论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一理论创新不仅为中医脑病学的发展打开了全新视野,更让中医对脑的认知迈向了更贴合临床实践的新维度。

脑非“奇恒之腑” 临床发现挑战传统中医理论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共同特点在于,虽具备腑的形态特征,却不直接接触水谷;功能上则类似五脏,以贮藏精气为要,故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之称。

张学文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对中风、眩晕、癫痫、头痛等脑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诸多病理现象难以被“脑为奇恒之腑”传统理论完全阐释。

这些临床上遇到的困惑成为他提出“脑当为脏”这一理论的重要契机。他观察到,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远非单一范畴。其全身症状涵盖甚广,既包括昏迷、痴呆、癫狂等神志异常,也常伴有偏瘫、震颤等运动障碍,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以及视物不清、耳鸣等五官功能失调。这些复杂表现超越了单一脏腑或经络的范畴,提示必然存在一个更核心的调控中枢来主导其生理病理变化。

更让张学文深思的是,脑虽然明确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运动感觉,但传统理论却将这些功能统归于心。“既然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为何中医脏象理论要将这些功能主要归属于心?”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也推动着他对脑的本质属性展开更深层的探索。

张学文观察到,许多脑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心、肝、肾等脏腑失调关系并不密切,而呈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很难单纯用传统理论全面解释。调理脑功能后,即便其他脏腑问题未完全解决,脑病症状却能显著缓解。这种脑与其他脏腑的“并列”关系,支持了“脑”并非依附于其他脏腑而应具有独立“脏”属性的观点。

“正是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让老师认识到,以脑为奇恒之腑的传统理论来指导脑病临床已相对滞后。”张学文的弟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李军说。

张学文认为,受限于古代的认知条件,脏象学说形成之初,古人将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这一局限是可以理解的,但将脑列为奇恒之腑,则明显不妥。他依据中医对脏腑的定义提出,脏的核心功能是“藏精气”,特点是“藏而不泻”;奇恒之腑虽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类似脏),却因形体中空而有别于脏(类似腑)。而脑居于头颅之内,作为“髓之海”,是髓液汇聚之处,其“藏髓(精气)而不泻”的特性,与骨、脉、胆、女子胞等其他奇恒之腑存在显著差异。《素问•五脏生成》有云:“诸髓者,皆属于脑。”张学文就此反问,脑是贮藏精髓的器官,怎能将“贮藏之器”的脑与“被藏之物”的髓同列为奇恒之腑?基于此,张学文创新性地提出“脑当为脏”论等学术观点。

自“七五”计划起,其团队教学科研人员围绕这些创新观点,从理论、实验、临床等多维度持续研究、应用与完善,进一步推动了“脑当为脏”论的发展成熟。

力倡“脑当为脏” 突破传统脑病诊疗困境

张学文将“脑当为脏”论概括为:脑为元阴元阳之脏,统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调燮七情六欲。

“元阴元阳”指人体最根本的阴阳精气,是生命活动的本源。这里强调,脑所藏的精气是人体最核心、最根本的精微物质,如同五脏中肾藏“先天之精”般,脑贮藏的是调控全身的本源能量,是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的基础;“统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指脑是全身功能的最高调控中枢。脑能主导、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四肢、躯体的运动与感觉,是全身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调燮七情六欲”指出,脑是情感与欲望的调控中心,负责整合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张学文的理论观点打破了“脑为奇恒之腑”的传统理论,将脑提升为与五脏并列且具有核心统摄作用的脏腑,强调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进一步阐释,脑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性,这与“脏”的核心特质高度契合。中医对五脏的定义,核心便在于“藏精气而不泻”,其状态是“充盈饱满而不被食物糟粕所填塞”。而脑所贮藏的,正是人体最根本的精华——由先天之精生成的脑髓,只藏不泻;同时,脑在正常状态下始终保持脑髓的充盈饱满,完美契合“藏精气而不泻”这一“脏”的核心特性。

在张学文看来,“脑当为脏”的提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理论更贴合临床实际;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理论的适用范围。他认为,“脑当为脏”论也应回归临床的检验——能否提高辨证的精准度、能否优化治疗方案、能否降低疾病复发率?唯有经得起临床验证的理论,才能真正丰富中医的学术体系,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曾有一位突发中风的患者,发病时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传统理论多从心主神明、肝风内动等角度解释,认为是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间接影响脑。但该患者在四诊中,心、肝、肾失调症状不显著,其核心问题集中在脑。治疗时,张学文团队并非单纯调理心、肝、肾,而是以通脑窍、化瘀血、醒神健脑为核心治法,采用麝香、冰片等开窍药,配合丹参、川芎等活血通脑之品,患者很快从昏迷中苏醒,肢体功能也逐步恢复。这个案例中,患者的病机核心在脑,且针对脑的治疗直接起效,其病变和疗效都难以用“脑为奇恒之腑”的从属地位解释,反而更符合“脑当为脏”所具有的独立特性,即脑像其他脏腑一样,有自身的功能特点和病变规律,需要作为独立的脏来认识和治疗。

可见,张学文力倡的“脑当为脏”论,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际诊疗效能,让中医在脑病领域的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了中医脏腑理论在复杂疾病中的应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脑当为脏”论将脑置于病变核心位置,便于快速锁定关键病机,为急症治疗争取时间。例如,对脑出血昏迷患者,通过清脑开窍、泻浊解毒的治疗思路,采用鼻饲给药等方式,实现中西医结合的紧急干预,挽救患者于危急之中。

构建中医脑脏理论体系 揭示脑病复杂病机

“对现代新发的疾病,父亲总是站在战略高度,应用中医思维方法、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张学文的儿子、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张宏伟表示,父亲诊治疾病时从不孤立看待某一脏腑或病证,而是从气血、阴阳、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尤其重视对核心病机的把握。在治疗脑病时,既突出脑的主导地位,又兼顾痰、瘀、毒等病理因素与五脏功能失调的关联。他力倡“脑当为脏”论,主张建立中医脑脏理论体系,对毒瘀交夹、痰瘀交夹、气瘀交夹、颅脑水瘀、肝热血瘀等病机理论的认识具有颇多创新,开辟了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解决了很多诸如脑积水、中风、颤证、癫痫等疑难脑病的诊治难题。

张学文的弟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认为,老师的中医思维始终以中医经典为根基,深入钻研《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关于脏腑、病机、治则的论述,同时又不被传统束缚,善于结合临床实践和时代需求拓展新知。比如“脑当为脏”论的提出,正是在经典对脑与髓关系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脑病临床诊治的现实问题,突破了“脑为奇恒之腑”的传统定位,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张学文的指导下,李军全面总结了“脑当为脏”的内涵,并系统总结了脑病“诸阳之会阳易亢”“元神之府神易伤”“清灵之窍窍易闭”“诸髓之海髓易虚”“诸脉之聚脉易损”的辨证纲领。李军表示:“老师的中医思维始终围绕临床疗效展开,一切理论探讨和方法创新都以解决患者疾苦为目标。老师注重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比如通过大量中风病例观察提出‘四期六证’辨证方案(四期,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病中恢复期、疾病后遗期;六证,即肝热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窍证、瘀热腑实证、颅脑水瘀证、肾虚血瘀证),又根据疗效反推理论的完善,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务实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们在临床中注重实效、灵活施治。”

受老师的影响,张学文的弟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闫咏梅开创性地构建“三维辨瘀”脑病诊疗体系——通过舌底脉络摄像量化瘀血程度,结合血液流变学与脑部影像,让中医辨证有了客观标准。在长期的临床研究中,她系统地诠释了脑病“急、难、杂、长”临床特征的关键病机,确立涤痰化瘀、解毒通窍的治则,制定颅脑水瘀证、毒瘀交夹证等中医脑病的症候研究标准,创新性地构建脑病痰瘀毒损理论体系,并且创制了以醒脑解郁胶囊为代表的系列方药。

在“脑当为脏”理论指导下,无数脑病患者重获健康、开启新生。“这正是中医思维在临床实践中蓬勃生命力的最佳印证。”张学文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