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艺交融:端午国画中的本草之美

(2025-05-31 09:53:54)
医艺交融: 端午国画中的本草之美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杨 璞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国画中有许多以“端午”为主题的传世名作,不仅展现了端午的习俗,还融入了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元素,生动再现了古人过端午的场景。国画、国医与民俗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画卷”。
五瑞:
国画端午主题的经典元素
端午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祭祀节令,端午清供也是古人端午节时必备的“仪式”。通常会包含五种时令植物,称为“五瑞”,一般是指菖蒲、艾草、榴花、蜀葵、栀子五种植物,但也会根据画家的喜好有所不同,或者各有侧重。
比如,明代礼部尚书孙承恩之子、画家孙克弘的《画端阳景》,画面中央是三根用绳子捆绑的艾草,围绕它自下而上的还有枇杷、栀子花、石榴花和蜀葵。同样是明代的画家,陆治画的《端阳即景图》的主角则换成了石榴花和蜀葵。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午瑞图》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这张画堪称中西结合的典范。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五瑞”都有中药的属性,加上民俗文化的浸润,形成端午主题国画的独特内涵。
菖蒲与艾草:
驱邪防疫的“端午双璧”
古代很多画家的端午主题绘画中都会有菖蒲与艾草的身影,实际上,端午在民间除了菖蒲与艾草这对“端午双璧”,它们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大蒜,三者合称为“端午三友”。 还有一种民俗解释,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实际上,因为端午湿热,毒虫滋生,于是以艾草驱蚊、菖蒲避瘴、大蒜解毒,三者组合悬挂门户,共同构成百姓对抗“五毒”的屏障,久而久之,这种民俗演变成为古人对“恶月”(农历五月)的中医防疫智慧,直到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最终演变为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端午标志性民俗。
榴花与蜀葵:
绽放于花间的时令健康智慧
因五月也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古人认为红色也能辟邪,便将石榴花冠以“五月花神”称号。石榴花有凉血、止血的功效。清代《分类草药性》中记载其能“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福建民间草药》记载其可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野生药植图说》记载其能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明代医家吴昆编著的《医方考》卷三中还专门记载了一个石榴花的方剂——榴花散。把榴花晒干,为末。吹入鼻中,主治衄血不止。作者认为“榴花之红,有使入血;榴花之涩,可使止血。一夫当关,此药近之。”
端午节能与石榴花相媲美的花,大概也只有蜀葵了。蜀葵一般在端午佳节开放,笔直向上,节节开花,与榴花之美平分秋色。古人因此常将蜀葵作为端午节日的装饰花卉,赋予其消灾驱邪的美好寓意。
蜀葵的“蜀”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代此花的原产地巴蜀,二是形容它的高大,中国辞书之祖《尔雅》中称它为菺,“菺,戎葵。”“戎、蜀皆大之名”。
蜀葵花不仅是古代画家笔下的常客,还是很多古代医家所著医书中的良药。但是,不是什么颜色的蜀葵花都可以入药的。
唐代医家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中提示:“花有五色,白者疗痢疾,去邪气,阴干末食之。”明代医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蜀葵处处人家植之。春初种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时亦可茹食……过小满后长茎,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红浅红紫黑白色、单叶千叶之异……惟红白二色入药。”
蜀葵花的大小功效也有差异。宋代名医苏颂在其所著的《本草图经》中记载:“蜀葵似葵,花如木槿花,有五色。小花者名锦葵,功用更强。”
北宋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个用白色或者红色蜀葵花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日渐虚损的方子:白蜀葵花五两。阴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如赤带下,亦用赤花。
我们在欣赏这些端午主题国画作品的同时,是否能感受到画家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中医“天人相应”“未病先防”的养生智慧融入笔墨丹青了呢?这些国画以视觉语言诠释着艺术与医道的交融,不仅让端午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更为现代人传承传统养生智慧提供了生动的美学范本。
端午节为何插艾
摘自2025-5-30中国中医药报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节俗之一,家家洒扫庭院,以艾杆、菖蒲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称作“插艾”“悬艾”。有的人家还用艾叶、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编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端午插艾,古籍早有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云:“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又云:“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古诗中也有描述,如晚唐诗人殷尧藩《端午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宋代周必大《端午帖子》:“艾叶双人巧,菖花九节荣。”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代无名氏的一首《阮郎归》,把这一民俗活动描写得更加活泼:“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
那么,人们在端午节为何插艾、挂菖蒲呢?
其一,缘于驱祟、辟邪、祛病。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从艾草药理作用来说,其全草皆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抗菌消炎、调经止血,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五日艾草药效最佳,称为“医草”“灸草”。
其二,用于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艾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而挥发油含量最高,主要包括桉叶油素、樟脑、龙脑等成分,有芳香气味和清凉感,具有抗菌、抗炎、驱虫等作用。农历五月,艾草长势旺盛,效用最好,其独特的芳香味最为浓烈。人们于端午节采撷、悬挂,用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同时也有助于驱除邪气,保护家人健康。
其三,源于一则民间传说,端午插艾以驱灾避难,祈求平安。这一传说与唐末黄巢起义有关。相传有一年五月,黄巢带兵攻打齐州(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城里的百姓纷纷出城逃难。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妇人,手拉着一个小男孩,怀里却抱着大一点的男孩。人们很是纳闷,问她怎么回事,妇人说:怀里抱着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已经被乱军杀害;手拉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万一情况危急,宁可丢下自己的孩子,也要为人家留下这根独苗!黄巢知道了这事,被村妇的大义所感动,发誓道:黄某举旗造反,是为了推翻黑暗统治,决不会滥杀无辜!他挥剑砍下路边的艾草,交给妇人和逃难队伍中的长者,说你们赶快回去,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你们早早将艾草插在自己大门上,有这个记号,一定不会受到伤害!端午节这天,穷苦百姓家家门上都插上了艾,插艾相当于“免灾金牌”,起义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从此,端午节插艾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刘琪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中医说结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