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寒地中医的薪火相传之歌
(2025-05-20 04:18:55)
唱响寒地中医的薪火相传之歌
摘自2025-5-19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罗乃莹
黑龙江独特的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龙江地区医家群体在病因病机研判和治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性。 以寒地特色立足,龙江医派善用温润清化之法对应“寒包火”之证,在“寒”与“火”中演绎中医辨证思维精髓,传承寒地医家学术薪火。
201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倡“龙江医派”,并启动挖掘研究工作。
突出的寒地特色
地缘为基的中医学术流派
“寒冷不仅是一种气候,也是某些疾病的诱发或致病因素。”龙江医派传承人、姜德友表示,黑龙江地域风、寒、燥、湿邪易侵袭人体,以寒邪最为突出。出于御寒需要,人的体能消耗大,高热量的饮食备受青睐,居民常饮“烈性酒”,食牛羊肉、黏豆包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还习惯吃酸菜、咸菜等高盐腌制品,因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痛风等疾病高发。
龙江地区医家群体在病因病机研判和治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性。黑龙江偏寒多风且冬季漫长,罹患伤寒、温病者多见,使得龙江医派群体重视对伤寒和温病的研究,对北方热性病、疫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龙江医家擅治外感热病、疫病的临床特长。基于地域条件赋予的群体性经验特色,龙江医派雏形逐渐形成。
龙江地区医疗以少数民族医药内容为主。民国以前,龙江地区中医药事业虽初具规模,但支系林立。其中既有承袭中原地区医药特色的龙沙系,也有传承明代医书的淞滨系,还有以军医官为主的宁古塔系等等,这些支系汇入“龙江”,构成了龙江医派的学术源流。
黑龙江中医药教育事业奠基人高仲山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龙江医派奠基人。1929年,出身名医世家的高仲山远赴上海中国医学院求学,师从秦伯未等。毕业后来到哈尔滨开业行医,同时他还创立“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并任会长。开办讲习所、发行中医学术刊物、编著中医著述……在高仲山的率领下,数百名中医名家汇聚在一起。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为代表的黑龙江名中医群体和独特的临床诊治风格构成了龙江中医的“立派之本”。
凝练的辨治思路
温润清化、调畅气血
姜德友介绍,龙江医派的学术内涵还融合了满医、蒙医、朝鲜医、鄂伦春医、契丹医、达斡尔医等地方少数民族医药,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不同医家学医门径虽有所区别,但整体共性均为首重经典,熟读《医宗金鉴》。
“熟读《医宗金鉴》一方面是由于《医宗金鉴》博采众家之长,同时由博返约,是兼具深度、广度又切合临床实际的综合性中医典籍;另一方面,这本书为清朝官修医学全书,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因此诸多龙江医家以此书为教材。可以说,《医宗金鉴》对龙江医派的学术影响非常重要。”姜德友说。
“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法当温润清化、调畅气血”,这是龙江医家以中医经典古籍为思想基础,结合黑龙江地区气候特点以及居民饮食习惯,秉承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临床辨治精华。
以治疗外感热病为例,龙江医家以寒燥致病理论为根基,认为寒燥之邪首犯皮毛肌表和孔窍。寒为清冷阴邪,性质收敛,使人体腠理闭塞,致肺气失宣,卫阳郁遏化火;燥邪干涸,易伤津液,津液失于濡润则火热更炽。姜德友介绍,他在临床中遇到诸多持续发热或高热患者,均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即为寒燥束肺伤津所致。因此基于“寒者热之”“燥者润之”的原则治以温润之法,往往效如桴鼓。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往往有“寒包火”之象,因此龙江医家在治疗时更注重内外同治、寒温兼顾。“我们虽常用附子温阳散寒,但用量一般不会特别大,因为附子大辛大热,不适宜黑龙江患者寒燥外感、痰热内伤的‘寒包火’特点”,姜德友说。
针对黑龙江居民常喜肥甘厚味,导致内伤痰热的体质特点,龙江医家常在温润法之外,亦常用清热化痰法。例如高仲山常合用牛黄清肺散加减;马骥屡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张琪自拟清肺化痰饮,以黄芩、瓜蒌清肺热,以知母、麦冬滋阴润燥。
认识到地域性气候特点与体质特征后,姜德友继承龙江医派医家之辨治思路,将温润、清化之法活用于内科疾病治疗之中。他曾接诊过一名60岁男性患者,因吞咽困难近一个月四处求医,被诊断为食管局部神经节坏死。原本计划入院行食道松解术,但患者在术前突然拒绝手术治疗,想尝试用中医治疗。“食管以润为顺、以降为用”,姜德友根据龙江医派临证精华很快拟定出以润、降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同时,姜德友细心询问了患者的性格特点,了解到其平时急躁易怒,分析出其病机为肝郁而气滞,导致气失和降,日久化火伤阴;加之素体脾胃虚弱导致中焦失运,湿聚成痰,痰气交阻。治疗中,姜德友以疏肝解郁、滋阴润燥下气为要,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患者服药一剂半后已可进软食,十剂后可正常进食。
姜德友表示,由于龙江居民常有外感寒燥、内伤痰热的病因病机兼杂合并,久致气血不畅,因此龙江医家提出当地高发疾病“气病多郁,血病多瘀”的特点。对于临床症状复杂且不典型,或是阴阳表里同病,或是虚实寒热夹杂,病机发生转化累及气血的患者,龙江医家往往以气血辨证为纲,以调畅气血为治疗大法。
鲜明的制方用药特色
大方复法、活用平奇猛毒
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塞外寒冷之地,民众多形盛体壮,因此临床常规用药剂量一般大于我国中东部及南方各地区。过去,由于一些地方医学知识的普及相对落后,人们往往得了“小病”不就医,日积月累即发展成病程冗长、病位深痼、病因病机复杂、多病同患的棘手状态,此时已不是单药单方所能解决。首屇国医大师、龙江名医张琪认为,对于复合病症患者,不运用大方复法则不足以祛病。因此,龙江医派逐渐形成了运用大方复法治疗疑难复合病症的临证特色。
龙江医派所用大方复法,不是多种治法的简单相加或多味药物的罗列堆砌,而是针对复杂病证各个方面有机地组合出体系完整、思路清晰的治法方药,用创新的“复方模块化”“药物配伍军团化”等组方原则,达到多效、持久的治疗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龙江医家创新传承了许多大方复法的经典方药。如马骥创制的“新制消毒饮”治疗瘟毒发颐,张琪自拟经验方护肝汤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两方均含12味以上中药,疗效可靠。
“用药治病,必须辨病辨证明确,才能丝丝入扣,切中病机。”姜德友表示,掌握用药法则,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对此,龙江医派提倡“药法与病症相合,活用平奇猛毒、对药群药”的观点。同时,龙江医家还善于将药法与病证相合,专病专证和专药相应,在精熟掌握药性的基础上利用药性之猛迅速“攻城夺地”“直捣黄龙”。例如,张琪等医家善用平药茯苓治疗脾虚运化失常;高仲山活用血见愁凉血止血。除此之外,更多的龙江医家常用附子、细辛、大黄、水蛭、葶苈子等毒猛之药,这一用药风格也成为龙江医派的一大特点。
创新的传承路径
打造龙江医派学术文化品牌
龙江医派这个名字,在中医学术界日益响亮。
作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龙江医派传承工作室在姜德友带领下不断探索建立龙江医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广转化的模式,抢救式挖掘整理先辈经验。工作室组织龙江医派研究团队在各档案馆、图书馆、医疗机构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史志记录、名医遗影、诊疗用具、医案笔记,勾勒出发于肃慎、肇于明清、兴于现代的龙江中医药发展历程,整理出其验案。
十几年间,数十本龙江医派丛书、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相继出版。
在不断收集和整理龙江地区医家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姜德友逐渐概括出龙江医派的八大学术思想,即“首重经典、熟读《医宗金鉴》的学术特色”“倡导中西医结合的中华大医学观”“外因寒燥、法宜温润,内伤痰热、治宜清化”“辨治疑难,以气血为纲”“复合病症宜用大方复法”“药法与病症相结合,活用平奇猛毒、对药群药”“寒地养生,注重三因忌宜、守恒有节”“形气学说”。
以寒地特色立足,龙江医派善用温润清化之法对应“寒包火”之证,在“寒”与“火”中演绎中医辨证思维精髓,传承寒地医家学术薪火,唱响了一曲薪火相传之歌。姜德友说,一部中医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派传承史。他的愿景是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使龙江医派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建构更臻完善,屹立于中医学术之林。
摘自2025-5-19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罗乃莹
黑龙江独特的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龙江地区医家群体在病因病机研判和治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性。 以寒地特色立足,龙江医派善用温润清化之法对应“寒包火”之证,在“寒”与“火”中演绎中医辨证思维精髓,传承寒地医家学术薪火。
201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倡“龙江医派”,并启动挖掘研究工作。
突出的寒地特色
地缘为基的中医学术流派
“寒冷不仅是一种气候,也是某些疾病的诱发或致病因素。”龙江医派传承人、姜德友表示,黑龙江地域风、寒、燥、湿邪易侵袭人体,以寒邪最为突出。出于御寒需要,人的体能消耗大,高热量的饮食备受青睐,居民常饮“烈性酒”,食牛羊肉、黏豆包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还习惯吃酸菜、咸菜等高盐腌制品,因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痛风等疾病高发。
龙江地区医家群体在病因病机研判和治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性。黑龙江偏寒多风且冬季漫长,罹患伤寒、温病者多见,使得龙江医派群体重视对伤寒和温病的研究,对北方热性病、疫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龙江医家擅治外感热病、疫病的临床特长。基于地域条件赋予的群体性经验特色,龙江医派雏形逐渐形成。
龙江地区医疗以少数民族医药内容为主。民国以前,龙江地区中医药事业虽初具规模,但支系林立。其中既有承袭中原地区医药特色的龙沙系,也有传承明代医书的淞滨系,还有以军医官为主的宁古塔系等等,这些支系汇入“龙江”,构成了龙江医派的学术源流。
黑龙江中医药教育事业奠基人高仲山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龙江医派奠基人。1929年,出身名医世家的高仲山远赴上海中国医学院求学,师从秦伯未等。毕业后来到哈尔滨开业行医,同时他还创立“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并任会长。开办讲习所、发行中医学术刊物、编著中医著述……在高仲山的率领下,数百名中医名家汇聚在一起。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为代表的黑龙江名中医群体和独特的临床诊治风格构成了龙江中医的“立派之本”。
凝练的辨治思路
温润清化、调畅气血
姜德友介绍,龙江医派的学术内涵还融合了满医、蒙医、朝鲜医、鄂伦春医、契丹医、达斡尔医等地方少数民族医药,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不同医家学医门径虽有所区别,但整体共性均为首重经典,熟读《医宗金鉴》。
“熟读《医宗金鉴》一方面是由于《医宗金鉴》博采众家之长,同时由博返约,是兼具深度、广度又切合临床实际的综合性中医典籍;另一方面,这本书为清朝官修医学全书,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因此诸多龙江医家以此书为教材。可以说,《医宗金鉴》对龙江医派的学术影响非常重要。”姜德友说。
“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法当温润清化、调畅气血”,这是龙江医家以中医经典古籍为思想基础,结合黑龙江地区气候特点以及居民饮食习惯,秉承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临床辨治精华。
以治疗外感热病为例,龙江医家以寒燥致病理论为根基,认为寒燥之邪首犯皮毛肌表和孔窍。寒为清冷阴邪,性质收敛,使人体腠理闭塞,致肺气失宣,卫阳郁遏化火;燥邪干涸,易伤津液,津液失于濡润则火热更炽。姜德友介绍,他在临床中遇到诸多持续发热或高热患者,均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即为寒燥束肺伤津所致。因此基于“寒者热之”“燥者润之”的原则治以温润之法,往往效如桴鼓。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往往有“寒包火”之象,因此龙江医家在治疗时更注重内外同治、寒温兼顾。“我们虽常用附子温阳散寒,但用量一般不会特别大,因为附子大辛大热,不适宜黑龙江患者寒燥外感、痰热内伤的‘寒包火’特点”,姜德友说。
针对黑龙江居民常喜肥甘厚味,导致内伤痰热的体质特点,龙江医家常在温润法之外,亦常用清热化痰法。例如高仲山常合用牛黄清肺散加减;马骥屡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张琪自拟清肺化痰饮,以黄芩、瓜蒌清肺热,以知母、麦冬滋阴润燥。
认识到地域性气候特点与体质特征后,姜德友继承龙江医派医家之辨治思路,将温润、清化之法活用于内科疾病治疗之中。他曾接诊过一名60岁男性患者,因吞咽困难近一个月四处求医,被诊断为食管局部神经节坏死。原本计划入院行食道松解术,但患者在术前突然拒绝手术治疗,想尝试用中医治疗。“食管以润为顺、以降为用”,姜德友根据龙江医派临证精华很快拟定出以润、降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同时,姜德友细心询问了患者的性格特点,了解到其平时急躁易怒,分析出其病机为肝郁而气滞,导致气失和降,日久化火伤阴;加之素体脾胃虚弱导致中焦失运,湿聚成痰,痰气交阻。治疗中,姜德友以疏肝解郁、滋阴润燥下气为要,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患者服药一剂半后已可进软食,十剂后可正常进食。
姜德友表示,由于龙江居民常有外感寒燥、内伤痰热的病因病机兼杂合并,久致气血不畅,因此龙江医家提出当地高发疾病“气病多郁,血病多瘀”的特点。对于临床症状复杂且不典型,或是阴阳表里同病,或是虚实寒热夹杂,病机发生转化累及气血的患者,龙江医家往往以气血辨证为纲,以调畅气血为治疗大法。
鲜明的制方用药特色
大方复法、活用平奇猛毒
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塞外寒冷之地,民众多形盛体壮,因此临床常规用药剂量一般大于我国中东部及南方各地区。过去,由于一些地方医学知识的普及相对落后,人们往往得了“小病”不就医,日积月累即发展成病程冗长、病位深痼、病因病机复杂、多病同患的棘手状态,此时已不是单药单方所能解决。首屇国医大师、龙江名医张琪认为,对于复合病症患者,不运用大方复法则不足以祛病。因此,龙江医派逐渐形成了运用大方复法治疗疑难复合病症的临证特色。
龙江医派所用大方复法,不是多种治法的简单相加或多味药物的罗列堆砌,而是针对复杂病证各个方面有机地组合出体系完整、思路清晰的治法方药,用创新的“复方模块化”“药物配伍军团化”等组方原则,达到多效、持久的治疗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龙江医家创新传承了许多大方复法的经典方药。如马骥创制的“新制消毒饮”治疗瘟毒发颐,张琪自拟经验方护肝汤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两方均含12味以上中药,疗效可靠。
“用药治病,必须辨病辨证明确,才能丝丝入扣,切中病机。”姜德友表示,掌握用药法则,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对此,龙江医派提倡“药法与病症相合,活用平奇猛毒、对药群药”的观点。同时,龙江医家还善于将药法与病证相合,专病专证和专药相应,在精熟掌握药性的基础上利用药性之猛迅速“攻城夺地”“直捣黄龙”。例如,张琪等医家善用平药茯苓治疗脾虚运化失常;高仲山活用血见愁凉血止血。除此之外,更多的龙江医家常用附子、细辛、大黄、水蛭、葶苈子等毒猛之药,这一用药风格也成为龙江医派的一大特点。
创新的传承路径
打造龙江医派学术文化品牌
龙江医派这个名字,在中医学术界日益响亮。
作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龙江医派传承工作室在姜德友带领下不断探索建立龙江医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广转化的模式,抢救式挖掘整理先辈经验。工作室组织龙江医派研究团队在各档案馆、图书馆、医疗机构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史志记录、名医遗影、诊疗用具、医案笔记,勾勒出发于肃慎、肇于明清、兴于现代的龙江中医药发展历程,整理出其验案。
十几年间,数十本龙江医派丛书、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相继出版。
在不断收集和整理龙江地区医家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姜德友逐渐概括出龙江医派的八大学术思想,即“首重经典、熟读《医宗金鉴》的学术特色”“倡导中西医结合的中华大医学观”“外因寒燥、法宜温润,内伤痰热、治宜清化”“辨治疑难,以气血为纲”“复合病症宜用大方复法”“药法与病症相结合,活用平奇猛毒、对药群药”“寒地养生,注重三因忌宜、守恒有节”“形气学说”。
以寒地特色立足,龙江医派善用温润清化之法对应“寒包火”之证,在“寒”与“火”中演绎中医辨证思维精髓,传承寒地医家学术薪火,唱响了一曲薪火相传之歌。姜德友说,一部中医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派传承史。他的愿景是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使龙江医派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建构更臻完善,屹立于中医学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