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仙草何首乌滋补肝肾精血足——诗词中的何首乌及其药用价值
(2025-05-17 05:32:30)
药中仙草何首乌 滋补肝肾精血足
——诗词中的何首乌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5-5-15中国中医药报
此草有奇效,尝闻于习之。陵阳亦旧产,其地尤所宜。翠蔓走岩壁,芳丛蔚参差。下有根如拳,赤白相雄雌。斸之高秋后,气味乃不亏。断以苦竹刀,蒸曝凡九为。夹罗下香屑,石密相和治。入臼杵万过,盈盘走累累。日进岂厌屡,初若无所滋。渐久觉肤革,鲜润如凝脂。既已须发换,白者无一丝。耳目固聪明,步履欲走驰。十年亲友别,忽见皆生疑。问胡得尔术,容貌曾莫衰。为之讲灵苗,不为世俗知。盖以多见贱,蓬藋同一亏。君如听予服,此语不敢欺。勿信柳子厚,但夸仙灵脾。
这首《寄何首乌丸与友人》是宋代诗人文同的作品,描写何首乌的生长环境、外貌、炮制以及何首乌丸的配伍和神奇功效。何首乌为蓼科蓼属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
首乌仙草旧有名
何首乌因有个名为何首乌的人服食后能乌发延年而得名。《本草纲目》引《大明本草》曰:“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生何首乌能解毒消痈,故又名疮帚、红内消,李时珍说:“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名,亦曰马肝石。赤者能消肿毒,外科呼为疮帚、红内消。《斗门方》云: 取根若获九数者,服之乃仙。故名九真藤。”清代祁寯藻《咏何首乌》:“宛宛交柯藤,抽根如赪霞。云是何首乌,能令发不华。服者为地仙,馀力祛风邪。”
唐代文学家李翱著《何首乌录(传)》,记载了何首乌的神奇传说:在顺州南河县,有个人叫何田儿,体弱多病,58岁还没有生儿子。一天夜里,何田儿醉酒躺在山野中,朦胧中看见两株相距三尺远的野藤自动绞缠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何田儿很奇怪,次日早晨就将其连根掘回家中,问遍众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后来询问一位山野老人,老人说:“你没有儿子,这种草很神奇,可能是仙药,你何不服用试试呢?”于是何田儿每天服食这种植物的根,一年后所患疾病全部痊愈,头发乌黑,容颜年轻,十年之内连生几个男孩,于是改名为“能嗣”。能嗣生延秀,延秀生首乌,皆服食此草养生,寿皆一百余岁。同乡李安期与何首乌是好朋友,知道这个秘密后服用此草养生,也获得长寿。此事渐渐传开,这种草就被称为何首乌。明末清初陈恭尹《寄佘杞亭广文乞康州何首乌》:“作传曾闻李习之,农经百草未尝知。成纹自蹙如山势,引蔓能交入夜枝。五岭诸州康最好,一筐相惠赤尤宜。年来病足资奇效,不为霜髯变黑丝。”
古人认为,何首乌以生长于名山之中,年限久,体型大者为佳,并依据生长年限予以不同名称:生长50年者名为山奴、100年者名为山哥,150年者名为山伯、200年者名为山翁、300年者名为山精。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原是一个贫困老头,偶然食用一对千年雌雄何首乌后成为神仙。张果老将煮何首乌的水给他的毛驴饮用,毛驴也成为神仙。服用何首乌可以成神仙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何首乌入药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等拌蒸后晒干入药为制首乌,又可分为黑豆制、酒制、黑豆黄酒制等。传统何首乌炮制,以九蒸久晒为佳。何首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和铁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增加毒性,故传统何首乌切片用竹刀、陶瓷刀或铜刀,蒸煮用砂锅。宋代梅尧臣《送胥平叔寺丞赴洛》:“试采上阳何首乌,刮切仍致苦竹刀。”
何首乌的养生保健功效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本草纲目》载,宋代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是同僚。武臣年过七十而身轻体健,面如渥丹,胃口很好,于是询问养生秘诀,原来他常服用何首乌丸。明代道士邵应节将以何首乌为主药的七宝美髯丹方进献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数人。
何首乌也见于药名诗中,如宋代陈渊《交溪庵中因检药囊偶成》:“道人头上经春雪,不羡少年何首乌。已觉老来甘草莽,便当归去访田庐。”近代叶璧华《浣溪沙•集药名》:“祗事郎君怀远志,首乌容易白头翁。当归时节忆天冬。”
生熟异用何首乌
“美髯七宝上皇朝,采服何翁发更髫。治疟消痈痨可理,固精补肾色还韶。拌同黑豆经堪引,食共萝卜补顿消。赤白分投荣与卫,却教气血两和调。”(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笺》)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生首乌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的治疗。制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心悸失眠、高脂血症的治疗。《本草纲目》载:“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苦涩温平何首乌,添精益髓润肌肤。延年续嗣功无比,瘰疬痈疽尽可涂。”(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何首乌》)制首乌功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兼能收敛,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制首乌配伍熟地黄、当归、酸枣仁等,可治疗血虚萎黄,失眠健忘;配伍当归、枸杞子、菟丝子等,可治疗精血亏虚,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和肾虚无子;配伍桑葚、杜仲、黑芝麻等,可治疗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头晕目花,眩晕耳鸣;配伍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可治疗妇女肝肾亏虚之月经不调、崩漏。
“首乌养血亦祛风,补肾平肝气脉通。益髓强筋疗疟痢,女科外证用无穷。”(清代徐爔《药性诗解•何首乌》)制首乌能化浊降脂,单用或配伍女贞子、墨旱莲等,可治疗高脂血症。
“首乌走肾补兼肝,不燥而温苦不寒。精使固收筋骨健,血教和养体肢安。用除痎疟无劳制,资治肠风却喜干。忌与姜茅天附并,更严菔血铁相干。”(清代朱钥《本草诗笺•何首乌》)生首乌有润肠通便之效,单用或配伍肉苁蓉、当归、火麻仁等,可治疗年老体弱之精血亏虚,肠燥便秘。
制首乌偏于补益,兼有收敛之性,痰湿壅盛者忌用;生首乌有滑肠通便功效,大便溏泄者忌用。长期、大量服用何首乌,有肝损伤的风险,临床应予注意。
“夜交藤平,失眠宜用,皮肤痒疮,肢体酸痛。”(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夜交藤》)夜交藤为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的治疗。
何首乌叶味微苦,性平,具有解毒散结、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疮疡、瘰疬、疥癣的治疗。
——诗词中的何首乌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5-5-15中国中医药报
此草有奇效,尝闻于习之。陵阳亦旧产,其地尤所宜。翠蔓走岩壁,芳丛蔚参差。下有根如拳,赤白相雄雌。斸之高秋后,气味乃不亏。断以苦竹刀,蒸曝凡九为。夹罗下香屑,石密相和治。入臼杵万过,盈盘走累累。日进岂厌屡,初若无所滋。渐久觉肤革,鲜润如凝脂。既已须发换,白者无一丝。耳目固聪明,步履欲走驰。十年亲友别,忽见皆生疑。问胡得尔术,容貌曾莫衰。为之讲灵苗,不为世俗知。盖以多见贱,蓬藋同一亏。君如听予服,此语不敢欺。勿信柳子厚,但夸仙灵脾。
这首《寄何首乌丸与友人》是宋代诗人文同的作品,描写何首乌的生长环境、外貌、炮制以及何首乌丸的配伍和神奇功效。何首乌为蓼科蓼属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
首乌仙草旧有名
何首乌因有个名为何首乌的人服食后能乌发延年而得名。《本草纲目》引《大明本草》曰:“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生何首乌能解毒消痈,故又名疮帚、红内消,李时珍说:“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名,亦曰马肝石。赤者能消肿毒,外科呼为疮帚、红内消。《斗门方》云: 取根若获九数者,服之乃仙。故名九真藤。”清代祁寯藻《咏何首乌》:“宛宛交柯藤,抽根如赪霞。云是何首乌,能令发不华。服者为地仙,馀力祛风邪。”
唐代文学家李翱著《何首乌录(传)》,记载了何首乌的神奇传说:在顺州南河县,有个人叫何田儿,体弱多病,58岁还没有生儿子。一天夜里,何田儿醉酒躺在山野中,朦胧中看见两株相距三尺远的野藤自动绞缠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何田儿很奇怪,次日早晨就将其连根掘回家中,问遍众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后来询问一位山野老人,老人说:“你没有儿子,这种草很神奇,可能是仙药,你何不服用试试呢?”于是何田儿每天服食这种植物的根,一年后所患疾病全部痊愈,头发乌黑,容颜年轻,十年之内连生几个男孩,于是改名为“能嗣”。能嗣生延秀,延秀生首乌,皆服食此草养生,寿皆一百余岁。同乡李安期与何首乌是好朋友,知道这个秘密后服用此草养生,也获得长寿。此事渐渐传开,这种草就被称为何首乌。明末清初陈恭尹《寄佘杞亭广文乞康州何首乌》:“作传曾闻李习之,农经百草未尝知。成纹自蹙如山势,引蔓能交入夜枝。五岭诸州康最好,一筐相惠赤尤宜。年来病足资奇效,不为霜髯变黑丝。”
古人认为,何首乌以生长于名山之中,年限久,体型大者为佳,并依据生长年限予以不同名称:生长50年者名为山奴、100年者名为山哥,150年者名为山伯、200年者名为山翁、300年者名为山精。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原是一个贫困老头,偶然食用一对千年雌雄何首乌后成为神仙。张果老将煮何首乌的水给他的毛驴饮用,毛驴也成为神仙。服用何首乌可以成神仙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何首乌入药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等拌蒸后晒干入药为制首乌,又可分为黑豆制、酒制、黑豆黄酒制等。传统何首乌炮制,以九蒸久晒为佳。何首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和铁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增加毒性,故传统何首乌切片用竹刀、陶瓷刀或铜刀,蒸煮用砂锅。宋代梅尧臣《送胥平叔寺丞赴洛》:“试采上阳何首乌,刮切仍致苦竹刀。”
何首乌的养生保健功效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本草纲目》载,宋代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是同僚。武臣年过七十而身轻体健,面如渥丹,胃口很好,于是询问养生秘诀,原来他常服用何首乌丸。明代道士邵应节将以何首乌为主药的七宝美髯丹方进献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数人。
何首乌也见于药名诗中,如宋代陈渊《交溪庵中因检药囊偶成》:“道人头上经春雪,不羡少年何首乌。已觉老来甘草莽,便当归去访田庐。”近代叶璧华《浣溪沙•集药名》:“祗事郎君怀远志,首乌容易白头翁。当归时节忆天冬。”
生熟异用何首乌
“美髯七宝上皇朝,采服何翁发更髫。治疟消痈痨可理,固精补肾色还韶。拌同黑豆经堪引,食共萝卜补顿消。赤白分投荣与卫,却教气血两和调。”(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笺》)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生首乌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的治疗。制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心悸失眠、高脂血症的治疗。《本草纲目》载:“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苦涩温平何首乌,添精益髓润肌肤。延年续嗣功无比,瘰疬痈疽尽可涂。”(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何首乌》)制首乌功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兼能收敛,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制首乌配伍熟地黄、当归、酸枣仁等,可治疗血虚萎黄,失眠健忘;配伍当归、枸杞子、菟丝子等,可治疗精血亏虚,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和肾虚无子;配伍桑葚、杜仲、黑芝麻等,可治疗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头晕目花,眩晕耳鸣;配伍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可治疗妇女肝肾亏虚之月经不调、崩漏。
“首乌养血亦祛风,补肾平肝气脉通。益髓强筋疗疟痢,女科外证用无穷。”(清代徐爔《药性诗解•何首乌》)制首乌能化浊降脂,单用或配伍女贞子、墨旱莲等,可治疗高脂血症。
“首乌走肾补兼肝,不燥而温苦不寒。精使固收筋骨健,血教和养体肢安。用除痎疟无劳制,资治肠风却喜干。忌与姜茅天附并,更严菔血铁相干。”(清代朱钥《本草诗笺•何首乌》)生首乌有润肠通便之效,单用或配伍肉苁蓉、当归、火麻仁等,可治疗年老体弱之精血亏虚,肠燥便秘。
制首乌偏于补益,兼有收敛之性,痰湿壅盛者忌用;生首乌有滑肠通便功效,大便溏泄者忌用。长期、大量服用何首乌,有肝损伤的风险,临床应予注意。
“夜交藤平,失眠宜用,皮肤痒疮,肢体酸痛。”(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夜交藤》)夜交藤为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的治疗。
何首乌叶味微苦,性平,具有解毒散结、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疮疡、瘰疬、疥癣的治疗。
李曰庆:五辨一体治疗男性不育症
摘自2025-9-29中国中医药报
冯隽龙 韩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男性不育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未避孕的前提下规律性生活12个月以上,由于男方因素以致配偶未能受孕。近年来,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西医治疗该病多以经验性药物为主,辅助生殖技术也涉及伦理、经济、安全等争议问题。全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李曰庆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男性不育症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以“五辨一体”思想治疗男性不育症的诊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肾精亏虚当治本 提纲挈领把方向
中医学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黄帝内经》提出男性以肾为轴心的生育观,认为肾藏精、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认为肾主生殖,肾精充足,阴阳相合,方能受孕有子。因此,男性生育以肾为本、以精为用,肾精的盛衰决定着男性生殖能力的强弱。《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聚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的充盛有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正常,故男性的生殖功能虽以肾藏精为基础,但实质也是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体现。可见,肾精亏虚为男性不育症的发病之本,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毒内侵、久病劳倦等内外致病因素亦可损伤其他脏腑功能,进而伤及肾精,导致不育。
补肾益精为核心 微调阴阳施治法
历代诸位医家关于男性不育症的治法虽有诸多观点,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不止于肾,亦不离于肾”。例如张景岳《景岳全书》载:“疾病之关于胎孕者,男子则在精,女人则在血,无非不足而然。”强调治疗男性无子,其本在于补肾益精。李曰庆教授团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复方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药物功效以补肾益精为主。可见,补肾益精法治疗男性不育症被众多医家重视,是提高男性生育能力的核心治法。肾中精气内寓肾阴肾阳,结合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若肾阳虚衰,肾中阳气无法对精子起温煦作用,表现为精子活动力低下,治疗应偏重补肾助阳;若肾阴不足,肾中阴气无法凝聚为有形精子,表现为精子浓度低,治疗应偏重补肾滋阴,同时不忘阴阳并调。用药时需要注意以微调阴阳为主,若用药太过燥热则易耗伤阴液,导致精液量减少;攻伐过度则过于寒凉,易损伤阳气,引起精子活动力低下。
“五辨一体”细探究 全面考量定方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不同病因所导致的男性不育症在治疗方法、转归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差别。因此,中医男科医生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等现代辅助检查手段,尽可能明确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同时,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作出证候类型诊断,明确疾病现阶段的病理变化。借助现代检查手段精准辨病,并在明确疾病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即西医辨病优势与中医辨证特色的结合。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对于整体观而言,治疗男性不育症时还可以围绕病变局部进行辨识。例如阴毛稀少、阴茎细而短小、睾丸小且质软,或单侧睾丸缺失,多为遗传性疾病,提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治疗及预后效果相对不佳;阴囊内静脉丛扩张可被触及,站立时更加明显,平卧后减轻,多为精索静脉曲张,提示瘀血阻络证;阴囊肿大,表面光滑,触摸有水液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多为睾丸鞘膜积液,提示水湿下注证。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学也逐渐从宏观辨证进入了微观辨证。部分男性不育症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是在备孕时检查精液常规后发现其精液参数有异常。对于这种“无症可辨”的患者,可从微观辨证论治,即辨精论治。可根据精液常规的参数,结合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判断肾之精气阴阳的亏损程度及偏重情况而补偏救弊,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治病与治人相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特点亦符合这一医学模式。因此,在诊治男性不育症时需要重视调畅情志、身心同治,即治病与治人相结合。由于传统观念等原因的影响,男性不育症患者不仅要承受生殖缺陷的困扰,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大部分男性不育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基于此,男科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中药与手术相结合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在临床较为常见,精索静脉结扎术是其主要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改善此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精子质量方面亦有一定优势,两者互相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临床研究发现,精索静脉结扎术联合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子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见,中医药与外科手术的有效结合能提高男性不育症的整体疗效。
摘自2025-9-29中国中医药报
冯隽龙 韩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男性不育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未避孕的前提下规律性生活12个月以上,由于男方因素以致配偶未能受孕。近年来,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西医治疗该病多以经验性药物为主,辅助生殖技术也涉及伦理、经济、安全等争议问题。全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李曰庆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男性不育症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以“五辨一体”思想治疗男性不育症的诊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肾精亏虚当治本 提纲挈领把方向
中医学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黄帝内经》提出男性以肾为轴心的生育观,认为肾藏精、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认为肾主生殖,肾精充足,阴阳相合,方能受孕有子。因此,男性生育以肾为本、以精为用,肾精的盛衰决定着男性生殖能力的强弱。《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聚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的充盛有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正常,故男性的生殖功能虽以肾藏精为基础,但实质也是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体现。可见,肾精亏虚为男性不育症的发病之本,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毒内侵、久病劳倦等内外致病因素亦可损伤其他脏腑功能,进而伤及肾精,导致不育。
补肾益精为核心 微调阴阳施治法
历代诸位医家关于男性不育症的治法虽有诸多观点,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不止于肾,亦不离于肾”。例如张景岳《景岳全书》载:“疾病之关于胎孕者,男子则在精,女人则在血,无非不足而然。”强调治疗男性无子,其本在于补肾益精。李曰庆教授团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复方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药物功效以补肾益精为主。可见,补肾益精法治疗男性不育症被众多医家重视,是提高男性生育能力的核心治法。肾中精气内寓肾阴肾阳,结合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若肾阳虚衰,肾中阳气无法对精子起温煦作用,表现为精子活动力低下,治疗应偏重补肾助阳;若肾阴不足,肾中阴气无法凝聚为有形精子,表现为精子浓度低,治疗应偏重补肾滋阴,同时不忘阴阳并调。用药时需要注意以微调阴阳为主,若用药太过燥热则易耗伤阴液,导致精液量减少;攻伐过度则过于寒凉,易损伤阳气,引起精子活动力低下。
“五辨一体”细探究 全面考量定方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不同病因所导致的男性不育症在治疗方法、转归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差别。因此,中医男科医生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等现代辅助检查手段,尽可能明确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同时,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作出证候类型诊断,明确疾病现阶段的病理变化。借助现代检查手段精准辨病,并在明确疾病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即西医辨病优势与中医辨证特色的结合。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对于整体观而言,治疗男性不育症时还可以围绕病变局部进行辨识。例如阴毛稀少、阴茎细而短小、睾丸小且质软,或单侧睾丸缺失,多为遗传性疾病,提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治疗及预后效果相对不佳;阴囊内静脉丛扩张可被触及,站立时更加明显,平卧后减轻,多为精索静脉曲张,提示瘀血阻络证;阴囊肿大,表面光滑,触摸有水液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多为睾丸鞘膜积液,提示水湿下注证。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学也逐渐从宏观辨证进入了微观辨证。部分男性不育症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是在备孕时检查精液常规后发现其精液参数有异常。对于这种“无症可辨”的患者,可从微观辨证论治,即辨精论治。可根据精液常规的参数,结合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判断肾之精气阴阳的亏损程度及偏重情况而补偏救弊,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治病与治人相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特点亦符合这一医学模式。因此,在诊治男性不育症时需要重视调畅情志、身心同治,即治病与治人相结合。由于传统观念等原因的影响,男性不育症患者不仅要承受生殖缺陷的困扰,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大部分男性不育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基于此,男科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中药与手术相结合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在临床较为常见,精索静脉结扎术是其主要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改善此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精子质量方面亦有一定优势,两者互相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临床研究发现,精索静脉结扎术联合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子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见,中医药与外科手术的有效结合能提高男性不育症的整体疗效。
后一篇:达原饮分消走泄治肌张力障碍顽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