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析义
摘自2025-5-16中国中医药报
任平均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郝佳梦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该句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气通天论”的核心体现,指出阳气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重要作用:在阳时阳位之阳,为精强之阳,能养人之神,使神明彰显;阴时阴位之阳,为柔弱之阳,能养人之筋,保证形体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二者共同配合,使得形神并养。
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必须要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在“天人合一”理念下、时空气化理论中,认识人与天地的“三同”“三相”关系,懂得“生气通天”的思想内涵,结合人体“形神统一”生理病理观,了解“精”与“柔”二字的含义。深刻理解这句话,为神志病与筋脉病的辨证施治乃至养生保健提供了创新视角。
从“天人合一”
论人与天地的“三同”“三相”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与天地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天地生人、天地养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有自然、生物、社会三种属性,在生存、生产、生活这“三生”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在此认识基础上,人与天地的关系可概括为“三同”“三相”。
人与天地“三同”
“三同”即同源、同构、同律。同源指人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本源,其认识基础是“气一元论”。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认为广阔无际的太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人自在其中。
同构是共同的时空结构和形气结构。因为天地生人,人为天地之子,天地为人之父母,故人与天地同构,人体亦小天地。
同律包括同规律(或称同道)、同节律。天地大道主要为阴阳五行,如《灵枢•通天》中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但最重要的是阴阳,阴阳为生命的根本,故《素问•生气通天论》开篇便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人不仅同规律运动,还同节律运动,如“四时”“八纪”“五里”以及五运六气讲的“天六地五”(六节六合六气和五季五方五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的“天六地九”(“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等等,都是阴阳五行规律和节律的体现。
人与天地“三相”
三相即相通(联通)、相应(对应)、相参(参照)。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相互连通。这种连通主要通过《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九窍”和“气门”实现,包括人体与天地之间的物质出入和气体交换,当然也包括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换。正是因为人与天地同源且相通,人才能获得天地的滋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夫自古通天者……皆通乎天气”。人与天地相对应既表现在结构形态上也表现在功能气化上,故《灵枢•邪客》中列出了包括“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等共26处人与天地之对应,《灵枢•经别》也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正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所以才能相参照,人与天地相应和相参的依据是人与天地同构和同律的认识,故《灵枢•刺节真邪》说“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从时空气化论“生气通天”
天地间的时空气化
天地有时空结构,时间记录运动过程,最常用的是日、月、年。“日”有昼、夜之分,“年”可分为四时、五季、六节。空间反映形态存在,最常用的是四面、五方、六合。研究天地万物不仅要注重其形态,更要重视其功能气化,故又有形气结构。气化指气的运动变化,天地气化主要指阴阳衍生五行,四时变五季,四方变五位,五季、五位之中,生寒暑燥湿风五气,有生长化收藏五化;由阴阳各一分为三,成三阴三阳,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其生五,其气三”的含义。
“生气通天”要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申明“生气”指阴阳二气,但阳气尤为重要,故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通天”一方面指上述的人与天地相通、人得天助,另一方面指人与天地相应而相参,这就是“生气通天”要旨。天人相应不仅表现在结构上,也表现在功能气化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段话是说:天地之间,天之时空表述为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九野,有一年十二个月;地之时空表述为有东西南北中五方及九州,有一日十二个时辰;人应之有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左右各六或曰上下各六),其气皆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尤其是阴阳。天之阴阳可助人之阴阳,人之阴阳也应天之阴阳,具体表现在人体的上下、内外不同空间以及昼夜、四时不同时间。
易经八卦与养生之道
八卦本来是圣人通过观察天地万象而悟出来的一种工具,观察对象中包括了天地万象与人体自身,《周易》记载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伏羲氏抬头观天文、低头察地理、中间通人事,通过这三种观察,伏羲氏悟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再经过融会贯通、提炼建模,就成了“八卦”。
八卦分别对应人身的什么
人的身体分为里面、外面,在里的有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胆、胃、三焦等,在外的有五官、四肢等。
从身体外在部分与八卦的相应关系来看,乾卦为天为最高,坤卦为地为最低。头在人身上为最高,所以乾在人体对应的就是头(乾为首)。人身上最低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脚,但是脚可以抬起来,可以抬高,所以最低的不是脚,最低的应该是肚子(坤为腹)。
再看兑卦,这个卦的卦象是下面两根阳爻是实心的,上面一根阴爻是虚的,那么,人身上下面实、上面虚的这样一个地方对应的就是兑卦,这个地方就是嘴巴——上面虚、下面实,所以兑为口。《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塞其兑就是把嘴巴给堵上,要少讲话。中医学在鼻孔下方、上嘴唇上有一个穴位,叫兑端,兑表示口,兑端就是口的一个端口,是督脉的最后一个穴位。
离卦外面是实的(阳爻),里面是空的、柔的(阴爻)。同时,离卦在自然界代表太阳、美丽、明亮。那么,人身上同时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的部位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眼睛(离为目)。
震卦的核心是下面实,人身上有一个在下的、实的,属阳、能动的就是脚(震为足)。巽卦的核心是下面虚,像人的两条大腿,所以巽为股,古汉语里股是指大腿,不是屁股。
坎卦的中间实、两边虚,人身上有一个中间实、两边空的地方就为坎卦,这个地方就是耳朵(坎为耳)。艮卦上面一个阳爻是实的,下面两根阴爻是空的,艮和震刚好相反,所以,艮为手。
以上就是《周易·说卦传》所给出的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周易》应用中被广泛用到,也能够用于易道养生。比如乾为首,乾德是自强不息,相对应的,人的头脑也要不息地学习新知、不息地思考,才能保持年轻。在不过劳的前提下,这种对应还是有一些养生价值的。
文王八卦是中医的精华
伏羲氏创造的八卦有八个,八个卦如何排座次?排列顺序有学问。这就要提到易学史上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中的周文王。
大约3000年前,殷纣王一怒之下将周文王囚禁在羑里。虽然身陷囹圄,但周文王的心是自由的,他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做成卦辞、爻辞。除此之外,周文王还创造了“文王八卦”,也叫“后天八卦”。
“文王八卦”模型在《周易·说卦传》第五章就有记载了:“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接着又说:“震东方也”,还说:“兑正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图形来表示就得说到文王八卦图,在这个图中每一卦代表的既有时间信息,又有方位信息。而且这种构架是中医学的基本框架,比如说正上方为南方,这个位置是离卦,也就是心火的位置,也是南方,五行为火;正下方代表着北方,是坎卦,是肾水的位置,五行为水;正左边也就是东方,是震卦,是肝的位置,五行为木;正右边是西方,是兑卦,是肺的位置,五行为金。
中医会看舌头(舌诊),让病人把舌头伸出来,怎么看五脏六腑?实际上,只要把这个“文王八卦”贴上去,就知道怎么看舌诊了。最前面的是离卦,这个地方看心,心火盛的人舌尖会发红;舌根部的位置就是坎卦,这个地方看肾,肾主水液,水液代谢不好的人,通过看舌根部的润泽程度可以判断;左边看肝,右边看肺,中间看脾胃。
“左肝右肺”的八卦养生
中医学会借用一些中国哲学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一组工具就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再外展就是八卦,八卦也是中医学的一个最重要工具,尤其是“文王八卦”。
中医诊疗疾病就是用这个模型的,把这个图一竖起来落到站着的人身上,上面是离卦,对应心,下面是坎卦,对应肾,这个刚好和现代医学解剖所见的心、肾位置也对应。然后,文王八卦的左边是震卦,对应肝,右边是兑,对应肺,这就出问题了,与解剖学的肝脏、肺脏所在的位置风马牛不相及,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中医的肝在左边、肺在右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医的藏(脏)是功能描述,不是实体器官。中医在认识人体各功能系统,通过一定的思维工具来进行归纳整理时,无疑用到“文王八卦”这个通用工具。中医的肝属木,在四时对应春天,在方位对应东方,肝气的主要功能特点是升发,是生长的、向上的,而“文王八卦”里左边是东方、春天、阳木震卦,气机也是向上的。中医的肺属金,对应秋天、西方,主要功能特点是肃降,是肃杀的、向下的,“文王八卦”的右边为兑卦,是秋天、西方,是阴金兑卦所在的地方,气机也是肃杀下行的。
这样一来,不难发现中医的肝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震卦位置,中医的肺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兑卦位置,这不就是“左肝右肺”吗?不就是“左升右降”吗?
其实《黄帝内经》也讲解剖,比如说《肠胃》篇中就详细介绍了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容量,包括从口唇开始到直肠为止的整个消化道;又比如从字的构造看,“心”字就是解剖学上的心脏的样子,“肝”“脾”“肺”“肾”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月”字旁,这就是“肉”字,可见最早的脏是依据于形体解剖而来的。《黄帝内经》的伟大在于后来超越形体解剖,注重功能了,《黄帝内经》了不起的就是从整个天地宇宙中把握生命的功能、生命的规律,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生命功能等等组织成一个整体,从功能上把握生命现象,从功能的视角关照养生。
“左肝右肺”说气的升降有序,生发与肃敛有序,人体生命体才能维持健康。本质上讲,养生就是养护人体的这一息活泼泼的、有序运动着的、与时消息的生“气”。(张其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