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析义

(2025-05-17 04:46:30)
《黄帝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析义
摘自2025-5-16中国中医药报
任平均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郝佳梦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该句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气通天论”的核心体现,指出阳气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重要作用:在阳时阳位之阳,为精强之阳,能养人之神,使神明彰显;阴时阴位之阳,为柔弱之阳,能养人之筋,保证形体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二者共同配合,使得形神并养。
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必须要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在“天人合一”理念下、时空气化理论中,认识人与天地的“三同”“三相”关系,懂得“生气通天”的思想内涵,结合人体“形神统一”生理病理观,了解“精”与“柔”二字的含义。深刻理解这句话,为神志病与筋脉病的辨证施治乃至养生保健提供了创新视角。
从“天人合一”
论人与天地的“三同”“三相”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与天地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天地生人、天地养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有自然、生物、社会三种属性,在生存、生产、生活这“三生”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在此认识基础上,人与天地的关系可概括为“三同”“三相”。
人与天地“三同”
“三同”即同源、同构、同律。同源指人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本源,其认识基础是“气一元论”。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认为广阔无际的太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人自在其中。
同构是共同的时空结构和形气结构。因为天地生人,人为天地之子,天地为人之父母,故人与天地同构,人体亦小天地。
同律包括同规律(或称同道)、同节律。天地大道主要为阴阳五行,如《灵枢•通天》中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但最重要的是阴阳,阴阳为生命的根本,故《素问•生气通天论》开篇便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人不仅同规律运动,还同节律运动,如“四时”“八纪”“五里”以及五运六气讲的“天六地五”(六节六合六气和五季五方五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的“天六地九”(“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等等,都是阴阳五行规律和节律的体现。
人与天地“三相”
三相即相通(联通)、相应(对应)、相参(参照)。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相互连通。这种连通主要通过《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九窍”和“气门”实现,包括人体与天地之间的物质出入和气体交换,当然也包括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换。正是因为人与天地同源且相通,人才能获得天地的滋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夫自古通天者……皆通乎天气”。人与天地相对应既表现在结构形态上也表现在功能气化上,故《灵枢•邪客》中列出了包括“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等共26处人与天地之对应,《灵枢•经别》也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正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所以才能相参照,人与天地相应和相参的依据是人与天地同构和同律的认识,故《灵枢•刺节真邪》说“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从时空气化论“生气通天”
天地间的时空气化
天地有时空结构,时间记录运动过程,最常用的是日、月、年。“日”有昼、夜之分,“年”可分为四时、五季、六节。空间反映形态存在,最常用的是四面、五方、六合。研究天地万物不仅要注重其形态,更要重视其功能气化,故又有形气结构。气化指气的运动变化,天地气化主要指阴阳衍生五行,四时变五季,四方变五位,五季、五位之中,生寒暑燥湿风五气,有生长化收藏五化;由阴阳各一分为三,成三阴三阳,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其生五,其气三”的含义。
“生气通天”要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申明“生气”指阴阳二气,但阳气尤为重要,故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通天”一方面指上述的人与天地相通、人得天助,另一方面指人与天地相应而相参,这就是“生气通天”要旨。天人相应不仅表现在结构上,也表现在功能气化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段话是说:天地之间,天之时空表述为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九野,有一年十二个月;地之时空表述为有东西南北中五方及九州,有一日十二个时辰;人应之有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左右各六或曰上下各六),其气皆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尤其是阴阳。天之阴阳可助人之阴阳,人之阴阳也应天之阴阳,具体表现在人体的上下、内外不同空间以及昼夜、四时不同时间。

易经八卦与养生之道

时间:2019-08-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其成

 

  八卦本来是圣人通过观察天地万象而悟出来的一种工具,观察对象中包括了天地万象与人体自身,《周易》记载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伏羲氏抬头观天文、低头察地理、中间通人事,通过这三种观察,伏羲氏悟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再经过融会贯通、提炼建模,就成了“八卦”。

八卦分别对应人身的什么

  人的身体分为里面、外面,在里的有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胆、胃、三焦等,在外的有五官、四肢等。

  从身体外在部分与八卦的相应关系来看,乾卦为天为最高,坤卦为地为最低。头在人身上为最高,所以乾在人体对应的就是头(乾为首)。人身上最低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脚,但是脚可以抬起来,可以抬高,所以最低的不是脚,最低的应该是肚子(坤为腹)。

  再看兑卦,这个卦的卦象是下面两根阳爻是实心的,上面一根阴爻是虚的,那么,人身上下面实、上面虚的这样一个地方对应的就是兑卦,这个地方就是嘴巴——上面虚、下面实,所以兑为口。《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塞其兑就是把嘴巴给堵上,要少讲话。中医学在鼻孔下方、上嘴唇上有一个穴位,叫兑端,兑表示口,兑端就是口的一个端口,是督脉的最后一个穴位。

  离卦外面是实的(阳爻),里面是空的、柔的(阴爻)。同时,离卦在自然界代表太阳、美丽、明亮。那么,人身上同时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的部位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眼睛(离为目)。

  震卦的核心是下面实,人身上有一个在下的、实的,属阳、能动的就是脚(震为足)。巽卦的核心是下面虚,像人的两条大腿,所以巽为股,古汉语里股是指大腿,不是屁股。

  坎卦的中间实、两边虚,人身上有一个中间实、两边空的地方就为坎卦,这个地方就是耳朵(坎为耳)。艮卦上面一个阳爻是实的,下面两根阴爻是空的,艮和震刚好相反,所以,艮为手。

  以上就是《周易·说卦传》所给出的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周易》应用中被广泛用到,也能够用于易道养生。比如乾为首,乾德是自强不息,相对应的,人的头脑也要不息地学习新知、不息地思考,才能保持年轻。在不过劳的前提下,这种对应还是有一些养生价值的。

文王八卦是中医的精华

  伏羲氏创造的八卦有八个,八个卦如何排座次?排列顺序有学问。这就要提到易学史上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中的周文王。

  大约3000年前,殷纣王一怒之下将周文王囚禁在羑里。虽然身陷囹圄,但周文王的心是自由的,他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做成卦辞、爻辞。除此之外,周文王还创造了“文王八卦”,也叫“后天八卦”。

  “文王八卦”模型在《周易·说卦传》第五章就有记载了:“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接着又说:“震东方也”,还说:“兑正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图形来表示就得说到文王八卦图,在这个图中每一卦代表的既有时间信息,又有方位信息。而且这种构架是中医学的基本框架,比如说正上方为南方,这个位置是离卦,也就是心火的位置,也是南方,五行为火;正下方代表着北方,是坎卦,是肾水的位置,五行为水;正左边也就是东方,是震卦,是肝的位置,五行为木;正右边是西方,是兑卦,是肺的位置,五行为金。

  中医会看舌头(舌诊),让病人把舌头伸出来,怎么看五脏六腑?实际上,只要把这个“文王八卦”贴上去,就知道怎么看舌诊了。最前面的是离卦,这个地方看心,心火盛的人舌尖会发红;舌根部的位置就是坎卦,这个地方看肾,肾主水液,水液代谢不好的人,通过看舌根部的润泽程度可以判断;左边看肝,右边看肺,中间看脾胃。

“左肝右肺”的八卦养生

  中医学会借用一些中国哲学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一组工具就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再外展就是八卦,八卦也是中医学的一个最重要工具,尤其是“文王八卦”。

  中医诊疗疾病就是用这个模型的,把这个图一竖起来落到站着的人身上,上面是离卦,对应心,下面是坎卦,对应肾,这个刚好和现代医学解剖所见的心、肾位置也对应。然后,文王八卦的左边是震卦,对应肝,右边是兑,对应肺,这就出问题了,与解剖学的肝脏、肺脏所在的位置风马牛不相及,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中医的肝在左边、肺在右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医的藏(脏)是功能描述,不是实体器官。中医在认识人体各功能系统,通过一定的思维工具来进行归纳整理时,无疑用到“文王八卦”这个通用工具。中医的肝属木,在四时对应春天,在方位对应东方,肝气的主要功能特点是升发,是生长的、向上的,而“文王八卦”里左边是东方、春天、阳木震卦,气机也是向上的。中医的肺属金,对应秋天、西方,主要功能特点是肃降,是肃杀的、向下的,“文王八卦”的右边为兑卦,是秋天、西方,是阴金兑卦所在的地方,气机也是肃杀下行的。

  这样一来,不难发现中医的肝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震卦位置,中医的肺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兑卦位置,这不就是“左肝右肺”吗?不就是“左升右降”吗?

  其实《黄帝内经》也讲解剖,比如说《肠胃》篇中就详细介绍了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容量,包括从口唇开始到直肠为止的整个消化道;又比如从字的构造看,“心”字就是解剖学上的心脏的样子,“肝”“脾”“肺”“肾”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月”字旁,这就是“肉”字,可见最早的脏是依据于形体解剖而来的。《黄帝内经》的伟大在于后来超越形体解剖,注重功能了,《黄帝内经》了不起的就是从整个天地宇宙中把握生命的功能、生命的规律,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生命功能等等组织成一个整体,从功能上把握生命现象,从功能的视角关照养生。

  “左肝右肺”说气的升降有序,生发与肃敛有序,人体生命体才能维持健康。本质上讲,养生就是养护人体的这一息活泼泼的、有序运动着的、与时消息的生“气”。(张其成)

早春养生注意啥

  《黄帝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析义 (2023-02-07 08:02:49)[编辑][删除]


时间:2019-02-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俗话说“百草回生,百病易发。”早春天气时冷时热,加上细菌活跃,很容易患上感冒导致旧病复发。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早春养生保健要注意万物始生和气候多变的特点,通过适当地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目的。

调畅情志养好肝

  《黄帝内经》认为肝脏为“将军之官”,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与主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与自然界的春季相应。春季自然界万物生发,最利于人体肝脏疏泄功能的发挥和喜条达特性的展现,因此春季养生宜养肝脏。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抑郁、暴怒最易伤肝。在日常生活中,为确保肝脏发挥“将军之官”的职能,首先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饮食上经常食用红枣、枸杞等甘味或鱼肉、瘦肉、动物肝脏等补血养肝食物;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可经常熬夜、过度用眼,耗损肝血;不要经常饮酒,积极预防肝脏感染病毒,避免受到酒精、药物、病毒的伤害。

饮食宜少酸多甘

  早春阳气初生,宜多吃些甜味的食物,不宜食酸性食物。酸入肝经,多食酸易造成肝火过旺,肝旺伤及脾胃,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所以春季应多食甘味食物,补益人体脾胃之气。

  春天宜多食些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新鲜蔬果等,以养阳敛阴、养肝护脾。不宜过多食橙子、橘、柚、杏、柠檬、乌梅等酸性食物。可以适当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可以抵御风邪,如葱、蒜、香菜、韭菜等。忌食油腻、生冷、酸涩之品,以免阻碍肝的疏泄条达和脾胃的运化,也要避免过食辣椒等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少吃盐多喝水。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早春气候仍然干燥,多喝水可促进新陈代谢,以利于消化、吸收,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防寒保暖慎减衣

  初春时节,气温容易出现异常反复,稍不注意就会患上感冒影响健康。一旦患上感冒应及时就医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可诱发肺炎、支气管炎等,甚至发生病毒性心肌炎,所以切不可轻视流感。平时应注重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不要过早减掉冬衣。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立减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谨慎,不可骤减,尤应注意防寒保暖。

  青年女性不可过早地换穿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出汗后应及时擦去,切勿敞开胸怀让风劲吹。春暖乍寒,适当捂一捂,捂好背、腹、脚,可减少疾病,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保健防疾病

  “百草回芽,旧病萌发。”立春后,天气逐渐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要做好防病保健工作。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过敏性哮喘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等病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注意调养预防。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日常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远离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不宜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可以适量做些轻缓的锻炼,比如散步、瑜伽、太极等。

  中医技术扶阳固本

  王乐荣介绍,中医养生讲究“春季养阳”,以“扶阳固本”。根据中医理论,以经络、穴位为目标,通过拔罐祛除寒湿、刮痧散去湿寒、推拿疏通经络、艾灸除湿驱寒、温经通络,可有效改善代谢、改善循环、改善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促进慢性疾病和亚健康恢复。

  但是所有的中医适宜技术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不同,定准穴位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方可奏效。如艾灸气海、曲池和太冲等穴位可助阳气生发,补养肝脏和提升视力健康(肝开窍于目);艾灸足三里可以燥化湿邪、温养脾胃;艾灸神阙穴有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等功效。

  王乐荣提醒,早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是冠心病、关节炎、肾炎等疾病的多发季,建议有慢性病的人群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合理安排查体,有不适及时就医。(王碧辉)

又到春暖花开季 小心“面子”出问题

时间:2019-04-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我的脸又过敏了,又红又痒,好难受啊。”市民李女士是过敏体质,每逢春暖花开季,面部皮肤就会过敏,让爱美的她非常烦恼。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肖明辉称,四五月份气温回升较快,植物生长旺盛,花粉、尘螨在空气中弥漫,整个外界环境中的过敏源增多,导致敏感性体质的人群容易过敏,尤其是裸露在外界,与空气接触最多的面部,更容易发生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如何预防春季皮肤过敏,肖明辉提出以下建议。

避免接触过敏源

  肖明辉说,预防春季皮肤过敏,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接触过敏源。

  室内经常打扫,勤换衣服、床单,不种花、不摆花等,尽量减少室内的灰尘、螨虫、细菌和花粉等过敏源,保持居室干净卫生;春季花絮多时尽量少出门,必须外出时戴口罩、穿好防护衣,出去游玩远离花草多的地方;注意防晒,外出涂防晒霜;外出回家立即清洗,可用淡盐水清洗鼻腔,温水洗脸及眼睛,用吸尘器吸附衣物,去除过敏源,有助于预防过敏或减轻过敏症状,晚上睡觉之前洗澡。

多吃防过敏的食物

  通过饮食调养也可改善过敏体质。避免摄入可引发自身过敏的食物,比如日光过敏的人要禁食荠菜、马齿苋、羊蹄菜等光敏性蔬菜;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A可以保护上呼吸道黏膜,维生素C、E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春季正是大量蔬果上市的好时节,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抗过敏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草莓、番茄、卷心菜、西红柿、西兰花、大枣、胡萝卜、蜂蜜等。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鲜,不生吃食物,不喝酒;注意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加快排毒,身体毒素排除后皮肤也会变得更好,可防止过敏。

正确面部护理

  面部洗护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握好洗脸的水温,且不可用碱性肥皂。肌肤在容易敏感的状态下,无论热水还是冷水,对肌肤都会产生不良的刺激,破坏脸部的皮脂膜,从而造成过敏。所以,建议用温水洗脸,水温比冷水稍高一点即可;不要对冷风吹脸,不要暴晒面部;洁面要轻柔,不可使劲搓,不要过度清洁;拍爽肤水时,轻拍即可;敏感性肌肤者不要随意更换化妆品。

起居有常多运动

  劳逸结合,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皮肤保养;积极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每天坚持做20分钟有氧运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多交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避免情绪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调理敏感体质

  肖明辉说,中医认为皮肤过敏多与患者素体脾失健运,体内湿热内蕴,加之环境中的不洁之物诱发所致,因此对于春季易过敏的人群,除了做好日常预防保健措施以外,提前进行中医调理可以有效避免过敏现象发生。

  中药调理 针对皮肤过敏的内在病因,提前口服中药汤剂是中医预防皮肤过敏的重要手段。通过中药辨证论治达到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养血活血等功效,从而起到调理过敏体质的功效。

  拔罐 对于某些湿热较重的患者,可以配合中医特色拔罐,加强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效,改善过敏体质。

  耳穴压豆 耳穴与内脏关系密切,通过耳穴与全身经络的联系,调整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健脾祛湿清热、养血活血之效,方便易行,适合长期施用。过敏体质人群可以在冬春季节交换时提前做耳穴压豆预防。

  穴位按摩 经常按摩迎香穴、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还可以缓解过敏引起的各种症状。

  肖明辉提醒,对于春季多年都定时发病的过敏人群,除了做好预防措施以外,还要根据医嘱随身携带一些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以备急需。另外,皮肤过敏者不要擅自使用抗过敏的药膏涂抹,建议找专科医师诊治,以免使用不当损坏皮肤。(王碧辉)

春暖花开季 小心过敏性鼻炎

时间:2019-03-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春季春暖花开,让人赏心悦目,却容易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李女士说不仅是春天,每逢季节更换,她的老毛病过敏性鼻炎就频频发作,打喷嚏、流鼻涕,可谓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孔娟介绍,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其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很多人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结果导致治疗效果不好且反复发作。对于如何正确防治过敏性鼻炎,孔娟提出以下建议。

过敏性鼻炎患者要避免以下误区

  治不治无所谓 很多人认为过敏性鼻炎只不过是“小毛病”,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事实上,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治疗不当,还会导致中耳炎、嗅觉丧失,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

  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 有些人在春秋季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时,误以为是季节变换受凉引起的感冒,又怕去医院就诊耗费时间和金钱,就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结果导致病程迁延,持续发生鼻塞、流涕等症状。

  滥用滴鼻剂 有些患者长期鼻塞,单纯应用滴鼻净治疗,而且应用比较随意,鼻子不通就滴鼻。由于这类滴鼻剂通常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是引起药物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建议单次疗程不宜超过7天,每日不能超过3次。

  过早停药 许多患者只在犯病时用药,症状稍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性鼻炎时好时坏,甚至越来越严重。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应遵医嘱提前2~3周用药,季节过后,不能立即停药,而是继续用药两周左右。

  过敏症状轻微可不治疗 有人认为,过敏如果没有很严重的症状,治不治都可以。可是,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因此,一旦有了轻微的过敏症状一定要积极治疗。孔娟建议可以在发病初期吃抗组胺药治疗。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避免接触过敏源 过敏性鼻炎的最根本保健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过敏的物质,即过敏源,并尽量避免它。而多数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过敏源是什么,那就注意以下两点。

  在户外时,应尽可能避免接触花草以及各种树木的花絮和散落的花粉,还要注意干冷空气刺激鼻孔,必须外出时带好口罩。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凉,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彻底杀灭蟑螂等害虫;远离宠物。

  早干预早治疗 对过敏性鼻炎“定时”发作的患者,可根据季节变换早期干预,提前治疗,在医师指导下口服抗过敏药物以及使用鼻腔类固醇激素喷剂,可有效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

  避免感冒 感冒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增强体格、适当补充维生素C、保证充足睡眠等都是预防感冒的措施。

  鼻部按摩 以搓热的左右两手中指指肚同时夹紧鼻梁两侧,顺着鼻梁用力向上推至神庭穴(发迹边沿),紧接着向下推至鼻翼旁,快速推100次左右,使鼻腔内有热感为佳。接着手指按揉迎香穴(鼻翼两旁凹陷处)、印堂穴(两眉正中)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搓揉鼻准(俗称鼻尖子)1分钟,以鼻腔有热感为佳。以上方法,每日按摩2次。

  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肺、脾、肾三脏气虚,加上外感风寒侵袭鼻窍所致,故饮食宜以温阳益气为主,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如生冷瓜果、凉水、凉菜等,以免损伤肺脾阳气,加重虚寒症状。平时注意多吃补益肺气之物,如鹌鹑、木耳、银耳、花生、核桃、百合、松子等,均可选用。

  中医外治调节 孔娟介绍,“三九三伏”穴位贴敷、艾灸联合中药敷脐疗法等中医传统技术预防治疗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优势。穴位贴敷法是将具有辛热温阳作用的药物调配好贴在大椎、外关、肺俞、天突等穴位上,可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改善鼻炎症状目的;艾灸联合中药敷脐疗法是采用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等中草药碾面混匀,每次取适量加醋调敷于脐窝,再以艾灸盒灸脐部,共凑健脾益气、益卫固表、温中散寒之功。采用中医外治法避免了西药治疗鼻炎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操作简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王碧辉)

立春咬春你吃对了吗?

   早春养生注意啥 (2023-02-09 03:48:57)[编辑][删除]

摘自2023-2-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杨璞
“咬春”是立春的民俗之一,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五辛盘中的蒜、小蒜、韭菜、胡荽、芸薹也常作为春卷的馅料。那么,你知道它们的食疗功效吗?又有哪些食用禁忌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孙刚介绍,大蒜有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对于防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等都有一定好处。
孙刚提醒,大蒜被粉碎或切碎时,大蒜素就会释放出来,生吃时大蒜素保留得更多。但是,大蒜素对肠胃有一定刺激作用,肠胃疾病患者要少吃。如果想吃大蒜,又担心肠胃不耐受,可以试试蒜水,即将大蒜切碎之后泡在清水里,能有效降低刺激性,同时又保留了大蒜的功效。
韭菜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介绍,《证类本草》记载:“韭,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记载韭菜可以“补虚乏,和脏腑,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
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夏公旭介绍,吃韭菜也不是多多益善。《本草征要》记载:“古方用韭,专治瘀血,盖酸入肝,辛能散,温能下也。多食则神昏目暗。”此外,因为韭菜含有的大蒜素可以提高维生素B1的吸收率,猪肉中富含维生素B1,所以用韭菜和猪肉做馅儿包春卷营养又美味。
小蒜
小蒜是薤白的别称之一。中医认为,薤白性温,味辛、苦,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本草求真》云:“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功用有类于韭。但韭则止入血行气及补肾阳。此则专通寒滞及兼滑窍之为异耳。”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阴虚、无滞者慎用薤白。古代医家也多有提示,如《食疗本草》中提醒“发热病,不宜多食”,《本草汇言》中告诫“阴虚发热病,不宜食也”。《本草从新》则强调因为薤白属于滑利之品,无滞勿用。《随息居饮食谱》中提醒“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胡荽
胡荽,俗称香菜,生活中十分常见。孙刚介绍,胡荽的功效很多,不仅能作为香料提香,还可以促进消化,通利肠道。比如《食疗本草》记载其能“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甚良”。
胡荽虽然香气怡人,但食用禁忌也不少。比如《千金食治》中提示“叶不可久食,令人多忘……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气虚体质以及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芫荽,比如《神农本草经疏》提示:“胡荽,辛香发散,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另外,服用一些中药的时候也不宜食用胡荽,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
芸薹
芸薹也称油菜、芸苔等。王元钊介绍,《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芸薹“烹食可口。散血消肿,破结通肠。子可榨油,故一名油菜。”民间也有将油菜用于习惯性便秘、热毒疮疖等疾病的辅助食疗的习俗。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芸薹纤维素丰富,可减少脂肪吸收,又可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还具有含钙量很高的优点。

“立春”解

    立春咬春你吃对了吗? (2018-02-11 14:59:18)[编辑][删除]

“立春”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它反映的是一年中时令、气候的变化规律,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自然界阴阳的规律变化产生二十四节气,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气血运行也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因此,二十四节气不但是指导农事的金科玉律,它还是指导人们生活、养生保健的秘籍。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今年2月4日是立春日,又称立春节。立是开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即是春季的开始。自古以来,人们对立春都非常重视。早在周代立春就已经是重要的节日,会举行一系列的迎春活动,如祭春神、祭太岁等,预示着新的一年农耕即将开始,提示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把握好大好时机在新年取得好成绩。

宋代诗人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中有一句“春盘春酒年年好”,反映的是立春“吃春盘”的习俗。春盘即五辛盘,晋代《风土记》中说“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是民间立春日咬春的一种形式。咬春虽是立春的民俗之一,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理。咬春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立春后阳气生发逐渐明显,但是早春春寒料峭,立春日进食五辛食物有助于五脏阳气生发,同时也可以杀菌,减少感冒等外感病证。

http://www.sj88.com/attachments/201502/06/11/24chz10crf.png


春捂防风又防寒,戒怒戒暴以养性。

夜卧早起缓形神,助肾补肺养胃气。


一字至七字诗·梅

      (2018-02-11 15:07:54)[编辑][删除]

春困缓解

   (2022-11-14 08:16:0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 胡芸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春困其实是季节交替人体出现的生理变化。中医认为肝与春季相应,肝主疏泄与藏血。春季万物生发,肝气旺盛。肝火横逆犯脾克胃(木旺克土),导致胃失受纳、脾失健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则气血生化不足;同时肝火偏旺,影响肝藏血的功能,致使五脏六腑失去气血的滋养。因此春季常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虽然春困不是病,但是却会影响人们生活作息,降低工作效率。“春三月”指的是从立春到立夏这三个月,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季节,我们应顺应时节,“温和”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意思是说,春季是升发的季节,人们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散步踏青,保持心情舒畅。

日常三点预防春困

睡眠充足《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充足的睡眠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夜间睡眠足够也有利于抵抗白天“春困”带来的疲劳感;另外,保证良好的睡眠还要做到“睡后勿思想”。同时午后也可适当小憩,闭目养神,使我们的机体得到有效的调整,缓解疲劳。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易困阻脾阳,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由于湿性重浊黏腻,人体易感到疲乏、嗜睡。因此,健脾祛湿能够有效地解除春困。像怀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物,都是健脾祛湿佳品。春季也要多吃绿色的“香”菜补助阳气,比如香椿、香菜、香葱、韭菜等。韭菜,又叫“初春第一蔬”,味甘性温,有温中下气、养阳的作用,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合。香椿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人体的应激能力,常吃可以消除春困,提升精力。

户外运动“动则养阳”,春季阳气初升,阳主动而阴主静,阳气充足,机体活跃,则困倦自除。运动有利于气血的运行,还可以让四肢的肌肉得以舒展,帮助细胞和组织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让大脑变得更加清醒,进而缓解“春困”。

春天里最好的户外活动是踏青出游和放风筝,尤其放风筝时的跑动、牵线和控制,可以促进身体四肢、大脑和眼睛的协调。风筝高飞时,眼睛远眺,双目的肌肉得到调节,既可以消除疲劳,还可以明目养肝。

中医手段缓解春困

梳头按摩早晚用梳子或者指腹从前额发迹处开始梳捋,经头顶,一直到脑后,再从前额发迹移向耳侧发迹。途经百会、风池、太阳等穴。动作轻柔缓慢,可以有效刺激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穴位按摩按摩足三里、丰隆穴等健脾化湿要穴;推敲肝胆经,揉捏太溪、昆仑穴,有助肝气升发,缓解疲劳。

中医养生操八段锦、太极拳等,常练习可疏通全身经络。

提高警惕鉴别“春困”

当然春困也有真假。当出现疲倦乏力甚至头晕目眩时,可能已经不是“春困”了,需要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症,最好至医院完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各项检查。老年人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者应尤其注意提防中风。(胡芸)

春困,生发阳气是关键

时间:2020-04-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杨婷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是《黄帝内经》中对于春天的论述。春季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天人合一,人体与自然界相应,也处于阳气生发、阴消阳长的阶段。但很多人却在这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常常感到昏昏欲睡,也就是所谓的“春困”,这是什么原因呢?

春困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于春季天气渐暖以后,身体的汗腺、血管由冬天收缩的状态转为舒张,外周血液循环逐渐旺盛导致大脑供血相应减少,缺氧而引起的。这是人体对自然变化的一个正常反应。随着身体对气候的逐渐适应会自然缓解。但是如果春困的症状比较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引起我们的警惕,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或肝病的人群,最好去医院就诊,以除外有病情加重或突发危险的可能性。

  中医认为导致春困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冬天的养护不足有关。冬季是闭藏的季节,阳气深伏于体内,因此冬季要避寒就温、神志内收、不要过度操劳,顾护好阳气以提供春生的需要,若不注意损伤了阳气,就会导致春季阳气生发不足,从而引发春困。二是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我们都知道春季是肝所主,只有保持肝气的疏畅条达,才能使阳气自然生发,若肝郁不畅就会影响阳气的正常生发,从而引发春困。三是脾的运化失常。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虚或脾湿则会导致运化失常、清阳不升,从而引发春困,同时还可能伴有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或腹泻等症状。

如何应对春困

  《黄帝内经》中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对于春季养生最精确的概括。 就是说,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宽衣松发使形体舒缓,缓步徐行,保持精神愉快舒畅,不要滥行杀伐,以保持万物的生机。这就是适应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早睡早起

  春困更应注意保持规律的睡眠,要早睡早起,跟随自然天气的变化,入夜即眠,早上太阳升起之时就起床,使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的阴阳变化相符合。注意一定不要睡懒觉,睡眠不是越多越好,早上赖床会影响身体阳气的生发,反倒会加重春困。中午可以小憩一会儿,中医讲究睡子午觉,适当的午间休息有利于身体的阴阳调节,但时间在20分钟到半小时为宜,过长的午睡会适得其反,破坏身体节律。

  适当运动

  建议大家应当在太阳升起之后,在清爽的早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调动机体的活力,这样不仅有利于阳气的生发,还能够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最佳的运动方式是“广步于庭”,即选择一些相对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踏青等。

  饮食清淡

  春季饮食应保持清淡及营养充足,适宜温热食物,忌食生冷以免杀伐阳气,忌食油腻以免伤脾而影响运化,少食辛辣以免上火。可适当的食用些帮助阳气生发的食物如韭菜、香椿、菠菜等时令蔬菜。适当的补充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豆浆等,以补充身体需要。春季应适当减少酸味的食物,因酸入肝,肝气过旺则会克脾,使脾运化失常。脾虚的朋友可以多吃健脾食物,即一些甘味的食物,如莲子、山药、薏米、芋头、扁豆、南瓜、小米等。

  春季还要注意保持情绪舒畅,因肝主情志,情志不畅最易导致肝郁气滞,还会影响脾胃运化,从而加重春困。

  另外,平时可以多做梳头的动作,可以改善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春困并改善睡眠。同时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分布着大量的穴位,梳头的动作可以按摩到头皮大部分的穴位,不仅可以缓解春困,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改善春困的药茶

  舒肝茶

  成分:玫瑰花、茉莉花、陈皮各6克,薄荷、甘草各3克。

  方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适宜人群:肝郁气滞者。

  健脾茶

  成分:黄芪、陈皮、葛根各6克,大枣2枚,甘草3克。

  方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适宜人群:脾虚者。(杨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古人斗草解春困
摘自2023-4-19中国中医药报

明代陈洪绶《斗草图》(部分)。

清代金廷标《斗草图》(部分)。
古人在春天为缓解春困,常玩一种游戏——斗草。宋代柳永在《斗百花》中云:“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画的《斗草图》,描绘了古人玩斗草游戏的场景。
画中,五个仕女席地围坐,个个面容姣好,衣袂飘飘。画面中间的这名女子身份看起来更加尊贵,她坐于芭蕉叶上,举止端庄,作沉思状;画面右下方与之相对的仕女,手上拿着一枝花,正在出题;左下方的仕女,一手执纨扇,一手掌心向外,似在应对;而画面左边的仕女,一手在锦囊里取应对的花草,面色沉静,像是在思考该如何应答;画面右上方的仕女,一手整理花草,一手整理衣裙,眼角上扬,眼神游移,似有些许窃喜,想来是有好对或是轮到自己还为时尚早,显出轻松喜悦的样子。一幅《斗草图》,古代仕女春日游戏场景跃然纸上。
斗草,又称斗百草,初形成时为端午民俗,起源于古人采集药草的活动,流行于中原及江南地区。古人每年端午时节外出采集草药,回来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所获,采集到了什么草药,谁采集的品种多,采集的草药药性如何等。关于斗草最早的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后来渐渐演变成休闲娱乐的游戏。《刘宾客嘉话》记载:“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及至宋代,斗草除在端午节进行外,在春社和清明也有此活动,甚至随时可斗,足见民众喜爱的程度。
斗草有“文斗”“武斗”两种方式。所谓武斗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是两人各执一草,两草相交,两人各执一端,交叉成“十”字状,用力向两方拉扯,草茎断者为输。儿童常玩武斗,清代金廷标绘制的《群婴斗草图》中,画了十个儿童兴致勃勃斗草的场景,展现了从找草、拔草、运草到斗草的全过程。这种古老的传统游戏,不仅健身健心,也能缓解春困,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还很流行。
所谓“文斗”也有两种,或比试采集的花草种类,种类最多者赢;或以花草名来对,比如“长春”对“半夏”、“狗尾草”对“鸡冠花”、“观音柳”对“罗汉松”、“金盏草”对“玉簪花”,一人出题,其他人来对,花草名字对仗为赢,既要植物知识又要文学修养,故而斗草成为仕女和雅士喜爱的游戏。陈洪绶《斗草图》中所描绘的应该是文斗的第二种。此种斗草的情景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及《镜花缘》第七十六回中均有描写,此为姐妹间的游戏,也能折射出众姐妹的性格与才情。
春天来了,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何不约上三五亲友,走出家门,团团围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去体验一把斗草的乐趣呢?(都丽杰 卜显军)


春季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用经方(转)【草根一生】

   (2015-03-24 20:18:1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用经方
王付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

    人之春三月,怎样运用经方养生保健及治病防病,又怎样运用经方使身体顺应自然及适应自然变化,本文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论略作探讨于次。

    春三月,始于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为一年之始;春三月应以阳气生升,生机盎然为主,阳气生升,和谐自如,人则健康无病;若阳气生升不及,可用桂枝甘草汤助阳气生升,焕发阳气以生机勃勃,以防寒从内生。

    此谓发陈,这是人体阳气生发与发泄的最佳季节,一是可将体内阳气生发舒展,以温煦机体固护内外;若阳气舒展不及,可用枳术汤助阳气生发舒展。二是可将体内郁积阳热之气发泄于外,以免阳热郁积生热化火;若阳气郁而热,可用栀子豉汤宣透郁热。生发太过则为邪热,发泄太过则为阳伤。

    天地俱生,人之阳气必上应天下应地,始可生长有序;天之阳气渐渐转热,地之阳气渐渐转暖,人之阳气渐渐升发;若人之阳气生化不及,寒气袭之,可用桂枝加附子汤助阳化气,御寒固护内外。

    万物以荣,自然界万物随春三月之阳气沐浴,人随之以换发生机;自然万物因地之阳气煦蒸,人随之以生机勃然;人之阳气生发,借助自然万物生发而和谐疏达,若阳气温煦不及,寒气内生,或寒气外袭,可用干姜附子汤温暖阳气,驱散阴寒。

    夜卧早起,人因夜幕降临而卧,既不易早睡也不可晚卧,人之睡眠顺应自然昼夜变化者为最佳;人因天亮而起,早起则耗散阳气,晚起则郁遏阳气;若夜卧不宁,睡眠不佳,多梦易醒,可用酸枣仁汤调理睡眠,舍魂安神,以养肝魂益心神。

    广步于庭,人之散步有助于阳气升发,小范围散步(庭院)有利于阳气周游布散内守,大则易耗散损伤阳气,阳气升发疏泄既不可郁滞又不可耗散,若阳气郁滞者,可用枳实芍药散调之;若阳气耗散者,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调之。

    被发缓形,人之衣被穿着因天气转温而渐渐减少,减少过快则耗散阳气,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煦调之;减少衣被不及则阳郁生热,可用枳实栀子豉汤清透调之;人之毛发汗孔因天气变化渐渐疏松,减少衣被过快则寒气袭之,可用桂枝汤调之;减少衣被过不及则阳郁化热,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越清透调之。

    以使志生,人之情志因阳气升发而活泼,人之志向因阳气透达而舒展,若阳气升发太过则为躁狂,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清疏调之;阳气升发不及则为抑郁,可用四逆散疏降调之。

    生而勿杀,人体阳气因春天升发且勿戕伐,若戕伐阳气,可用四逆散加桂枝调之;人之阳气因春天透发且勿耗散,若阳气因之耗散,可用小柴胡汤加桂枝调之。

    予而勿夺,人体阳气于春天行于外而固护且勿发泄,若阳气发泄太过,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之;阳气于内温养且勿内热,若阳郁化热,可用栀子厚朴汤调之。

    赏而勿罚,人体阳气因春天生发且勿抑郁,若阳气抑郁,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调之;阳气主动且勿遏制,若阳气被遏,可用大柴胡汤调之。

    此春气之应,人之阳气似春三月,春主生,阳气升;春主动,阳气长;人之阳气因春生而升,应春动而长,若阳气升生动长不及,可用四逆散和小柴胡汤调之。

    养生之道也,春天之升旨在培育生命化源,春天之生尽在抚养生长之源本,春天之动全在保护生发之本始,春天之长重在保全生生之基,若春生升动长不及,可用四逆散和四逆汤调之。

    逆之则伤肝,五脏之肝体阴而用阳,阴主静,阳主动,肝静以制动,动以制静,动静结合,动太过以损肝阴,可用百合地黄汤调之;静太过以伤肝气,可用四逆散调之。

    夏为寒变,众所周知,夏天本热而生寒,乃春天阳气生升不及,可有理中丸调之;夏天本热而阳虚,乃春天阳气动长不及,可用四逆汤调之。

    奉长者少,人之阳气顺应自然春天阳气升发以生长不息,若因春天阳气升发耗散而减少以为寒变,可用四逆加人参汤调之。

    春三月,人与天应则疾少,人与地和则疾去,人与天地阳气和谐则疾消;人之阳气顺应春三月自然阳气变化以调之,合理运用经方不仅可防病治病,更可养生保健。

春季防病三食饮
摘自2022-4-2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冯瑶
春季肝木气旺,饮食不当或调理不当易出现烦躁易怒、气逆咳嗽、胃脘胀满、腹痛泄泻等症状,下面推荐3个适宜春天的保健食疗方。
三豆饮
做法:黄豆、黑豆、绿豆各9g,共煮代茶饮。湿重者可加白扁豆9g。用生豆煎汁,不用炒豆。豆汁需煎成即服,不要隔夜。
功效:黄豆润津液,益脾胃中气;黑豆滋肾水以涵木,以防木升过度;绿豆清肺热;白扁豆可利湿。
适合人群:小儿及老年人体质偏弱者。
乌梅白糖汤
做法:乌梅5枚、白糖适量煎水代茶饮。
功效:乌梅收而不涩,能生津液;白糖补脾而不滋腻。糖尿病患者可不加白糖,单用乌梅捣烂煎水饮。
适合人群:小儿及老年人体质偏弱者。
金玉饮
做法:金银花、玉竹、天花粉、麦冬各9g,共煮代茶饮。
功效:金银花性寒、味甘,可清热解毒;玉竹性微寒、味甘,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天花粉性微寒、味甘微苦,有清热、生津、止咳之效;麦冬性寒、味甘微苦,有润肺生津、清心除烦之效。
适合人群:身体壮实、体质偏热者。
如感受轻度风寒,可在以上茶饮基础上加用薄荷3g。由于春季肝木升发过旺,受凉感冒后升散药物用药量不宜大,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


 

自打国际上开了“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大会”后,我感觉气候开始不断降低,前天东北还下了大雪,估计按照惊蛰节气早出来的虫虫们都会冻坏了的。

但是春天的脚步还是挡不住,天气还是一天天的暖和起来,北京今天已经开始感到一丝的暖意了。

于是,季节性的身体失调也开始多了起来。

 

我的一位朋友的母亲,突然开始血压升高,失眠,脾气暴躁,容易发脾气,去医院,医院给用了一些常规的控制血压的药物,但是效果不好,家人很担心,于是找我给看看。

我诊断后发现,这位老太太的舌头很红,舌苔是薄的,脉搏跳动快,这在中医叫脉数,这些都说 明老太太是阴虚的体质。

阴虚是体内的阴液不足,中医认为“阴虚生内热”,打个比方,就好比是机器的润滑油不足了,那么机器就会越来越热,这就叫虚热,这种热并不是实热,和外感导致的那种热不同。这种阴虚导致的虚热,是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同时手脚心发热,口干,眼睛发干,有的人还有腰膝酸软的情况。一般小便是黄色的,大便很容易干燥。

这位老太太的症状非常的明显,此时严重失眠,每天都无精打采的,同时容易发脾气,火很大,和家人生气,家人都觉得莫名其妙。

同时血压高,头晕,觉得整天脑袋都是晕的。

我诊断结束后,告诉他们,这种体质,在春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属木,这个时候树木开始生长,需要津液,如果津液不足,则树木就会出问题,所以,如果一个人阴虚,津液不足,那么肝木生发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会有一系列的反应。

于是,我就给她开了一个食疗的方子,很简单,就是熟地九克、生地十五克、沙参九克、麦冬九克、枸杞子九克、当归三克、猪脊骨一节,熬汤喝,每日一副,这个方子在中医里面叫一贯煎,原方里面没有熟地,是我加的,猪脊骨也是我加入的,为的是加强滋阴的效果,原方还有一味药叫川楝子,也叫金铃子,如果患者肝火大,可以加入三克或者六克,我一般是用三天,肝火去掉了就不用这味药了。

这个方子是滋阴清肝的,是我最常用的方子,因为都是药食同源之品,所以我把它变成了一个食疗的方子,只要是阴虚之人,此时一般喝几天就会改善症状。

结果,这个老太太后来说,喝药的当天晚上,睡眠就明显的改善,然后血压开始平稳,也没有怎么再发火,现在已经是喝了三天的猪肉汤了,感觉非常的好,今天我特别又问了一次,她的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已经比较平稳了。

 

这样的例子我这两天遇到了几位,甚至包括我的母亲,我给母亲的方子里面又加入了山萸肉和炒枣仁,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今天白天,我在中央电视台谈事儿,空闲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不知道是哪个节目组的女士路过,突然看到我,于是径直走来,问:“您是罗博士吧?我问问您,我最近头晕,失眠,是怎么回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位这种情况的,于是一诊断,结果证实了我的想法,就是阴虚捣的鬼,也是需要滋阴清热。

那么,中医所说的这些什么肝木春天生发之类的事儿,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现代医学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春天的时候,四周温度上升,我们周身的毛细血管开始舒张,这样需要的供血量就大,此时如果血液量不足的人,体液不足的人,就会无法正常供应,于是会出现一些不适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春困秋乏的原因,为什么春天来了总想睡觉,此时一些心脑系统有病的人就容易出现危险,因为心脏为了满足肢体的供应,就会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加压,这样就增加了负担,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危险。

我们中医,用一个非常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了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老祖宗聪明的地方。

古代对于这类情况的论述非常的多,在早年学中医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书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我甚至把书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整理归类,最后写了很多的内容,其实整理出来,都是论文,记得当时翻开这本书,第一部分里面,就有一个医案,是叶天士治疗一个老太太的医案,这是叶天士治病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医案,从春天调理到夏天,然后是冬天,估计这家人和叶天士的关系不错,所以老太太一直是叶天士给调理的。

其中有这样的记录,叶天士写到:“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相合,其势方张,内风挟阳动旋,脂液暗耗……”他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然后他开的方子更是食疗的方子,是:天冬、麦冬、沙参、天麻、白蒺藜、梨汁、芦根汁、甘蔗汁、竹沥、柿霜。然后用这些东西熬膏,每天服用一点。其中沙参、麦冬、天冬、白蒺藜都是滋阴的,然后配合诸汁液,效果就更好了。

叶天士年轻时为了提高技艺,拜过十七个老师,所以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大家,灵动犹如神龙,一出手之间是变幻莫测,看他的书,是种享受,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们看他的方子,就会发现无论是用药,还是剂型,都是随证变换,有的时候,最平常的一些果汁等物品,在他那里都会用得出神入化。同样这个老太太的医案里面,还有用羊肉做药丸的地方。

我常说的,高手到了一定的境界,随手拿起树枝都可以当做剑来使用,中医高手也是这样,会把一些最简单的药物运用得出神入化,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叶天士。

每次看叶天士的书,我都心神向往,想象着清代的苏州,叶天士行医时候的样子,以后有机会给大家写写叶天士的故事。

 

因为这几天连续遇到了几次这种情况,所以今天特别写出来,希望平素阴虚的朋友,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注意保养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一下自己的父母,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请别耽误,找附近的中医生,帮助调理一下,可以用这个思路,针对个体状态加减一下,开个方子,这样可以顺利地渡过这个特殊的季节。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文字资料摘自韩金英《易经中的生命密码》

易为大道,医为小道,医源自易。而风水是《易经》在方位上的具体应用

风水的方位艺术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知识,从这个角度了解中医,对于提高的关于疾病与死亡规律性的认识,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人人都该熟知的知识。遗憾的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医学,却从来没有一本教科书,论及风水与人健康的关系,即使是研究风水的学术著作,也没有专门讲过这个课题。

人禀一气而生,《黄帝内经》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15天一个节气,气也指节气,90天一个季,360天一岁。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24节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交替。一阳初始,东方与春季相应,风气使草木生长,木气产生酸味,酸味滋养肝脏;南方是气候较热的地方,与夏季相应热产生的火气可以生出苦味,苦味滋养心气;中央与长夏相应,气候多雨,湿气重,湿气使土气生长土气甘味,能滋养脾气;西方与秋季相应,秋天干燥,生长金气,金气产生辛味辛味滋养肺气;北方与冬季相应,天气寒能保持水,水产生咸味,咸味滋养肾脏。如果把方位、季节、内脏的相应关系画在图上,再加上年份、属相、先后天八卦、五行等,天机就显露出来了。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第一,你可以看到人先天带来的疾病。比如,西南方位属羊,属猴的人,出生在阳气已经下降,湿气很重的季节,属相在这里,本命卦又是坤卦,五行属土,对应内脏为脾。这类人身上有湿气,天生易得皮癣、脾大,得腹部积水的大肚子病。比如,东北方位的艮卦上,对应人的后背和筋骨,属牛、属虎的人容易后背痛,有很多是10几岁就出现了后背痛的毛病。

第二,先天八卦对疾病的影响最大。因为,人出生时的外场,赶上五大行星中的那个天体的磁场,这个磁场就会伴随人一生。比如正东方震卦上的先天马,这个方位主肝,属马的天生就容易得肝病;比如,东北方位艮卦上的先天兔,对应的是筋骨、后背,属兔的关节就容易出问题。属鸡的要小心胆,属狗的小心心脏,属龙的小心胆和脾,属鼠的小心肾和肺,属牛的小心大肠等。

第三,风水中有一句话叫对宫伤害。正东方位的震卦和正西方位的兑卦就是对宫,在对角上的就是对宫。后天兔,先天马在正东方震卦方位,对应的是肝脏,但是正西方兑卦对应的是肺,对属兔、属马的也有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随着星体的斗转星移而变化的。比如,2004年八白土小运开始,五黄土病符星转到西南坤卦,属猴的就要遭殃。到2008年,时空转到正北方的坎卦上,坎主肾,这个方位是坤卦的先天卦位,因此,对属猴的又是更大的威胁。而坎卦的对宫正南方是后天离卦和先天乾卦,离卦对应心脏,乾卦对应大脑,2008年,对属猴的来说,有肾、心脏、大脑三大伤害的天体的力量一起进攻,所以要格外注意。

当然,如果你的身心都非常健康,内场非常好,外场的邪气进不来,内外不相应,你的灾难就可以躲过去。

风水里的方位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往往要与天时结合,而表示天时的十干,也对应着人体,从而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消长在时间上的规律。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十干对应于人身部位是:

甲、乙,对应为头首膺喉;

丙、丁,对应为胸肋;

戊、己,对应于心腹;

庚、辛,对应于股,

壬、癸,对应于手足。

十干对应人体内脏是: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黄帝内经》中,“脏器法时论”曰:“肝病者,愈于丙丁,加于庚辛,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这是因为肝属“木”性。丙丁日,属“火”性。木生火,干木气血被疏泻,所以能痊愈。庚辛日,属“金”性。金克木,肝病容易加重。壬癸两日,属“水”性,水生木,肝木受水的滋润,肝功能恢复。甲乙二日,属“木”性,木与木比和,它会使肝经气血旺盛,肝脏功能增强,肝病就容易好转。

同样的道理:

心病:戊己(土)日,易于缓解;壬癸(水)日,容易加重;甲乙(木)日,容易持续稳定;丙丁(火)日,容易好转或痊愈。


脾病:庚辛(金)日,易于缓解;甲乙(木)日,容易加重;丙丁(火)日,容易稳定;戊己(土)日,容易好转或痊愈。


肺病:壬癸(水)日,易于缓解;丙丁(火)日,容易加重;戊己(土)日,容易稳定;庚辛(金)日,容易好转或痊愈。


肾病:甲乙(木)日,易于缓解;戊己(土)日,容易加重;庚辛(金)日,容易维持和稳定;壬癸(水)日,容易好转或痊愈。

以上这些规律,说明了“人秉五行之气而生,故与天之五行生死相关。”


《黄帝内经》中的风水

从风水的角度看中医也就是从时空的切入点,关照人体的健康。12属相都分布在五行中,不同年份同一个属相的人,所谓五行是不同的,同一个年份,同一个属相,本命卦也不同,所属五行就不同。比如属猴的,1920年的男猴是艮卦,属土,女猴兑卦,属金;1932年的男猴,坤卦属土,女猴,坎卦属水;1944年的男猴,坤卦属土,女猴,巽卦属木;1956年的男猴,艮卦属土,女猴,兑卦属金;1068年的男猴,坤卦属土,女猴,坎卦属水;1980年的男猴,坤卦属土,女猴,巽卦属木;1992年的男猴,艮卦属土,女猴,兑卦属金。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论述人的年忌: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

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9岁:16岁,25岁,34岁,43岁,52岁,61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木行的形体,显现出了土行的黄肤色,为形克色。木行的形体,出现了属于金形的白肤色,则为色克形。当发现这种形色相克的反常现象时,再逢到年忌,此时,假如感受了病邪,就不免生病。

所谓年忌,就是逢到了克己、胜己的年份,比如,土命的人,到了木年的年份,木克土,那么对于本命卦是属土的坤卦、艮卦的人来说,这就是年忌。如果,在形和色上面,已经遭到了相克,再逢到年忌的相克,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克中有忌,不病亦有失者”的状况。不病都会有闪失,何况再有病呢?

大忌的计算标准,通常是从7岁开始的,然后依次相加9年。那么,16岁,25岁,34岁,43岁,52岁,61岁,这都是人的所谓大忌之年。在大忌之年,则会出现克中有忌的情况。因此,特别强调要注意摄生调养。如果有所感受外邪,则会生病;生病治疗稍有疏忽失误,就会使病情变得非常危重。所以,逢到这些年岁的时候,尤其要求你谨慎地调养。

明十年序之忌,除视观其形色之外,还当察看其色部,其“色部”若“骨高肉满”者,则尚可安康,若色部坑陷不起,或纹乱者,必不免于灾患也。如是推之,则其人之吉凶病安,寿天穷通,皆可据而知也。是故流年相法,自当。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从色部上来看,16岁面部相应的流年部位是上额。25岁,是在印堂附近。34岁,相应于人的眉毛部位。43岁,相应于人的鼻骨上部。52岁,相应于人的面部中部位。61岁,相应于人的嘴唇下颏部位。在这些部位,观他的形色。如果是骨高肉满、丰隆、润泽,则说明健康无碍。如果这些部位表现为坑陷不起,或者纹理紊乱,则表示灾病不祥了。

方位与内脏的关系,提示着诸多的养生信息。

杨力教授在《周易与中医学》中指出:水为河图生数“一”,水为至阴,为生命之源,万物之祖。故水为天之始数,肾水居北方属坎卦。肾阳极其宝贵不能耗散,肾水蛰藏,为封藏之本,藏精之所,精为气之母。肾阴为五脏阴之根本,肾阴关系着全身阴阳的平衡,因水为天数之始,万物之基,故顾护肾阴(精)为永葆生命的第一要义。

肾为天一之水,水生木,肝属木,故肝肾有重要的同源关系,养肾水以济肝之阴对老年病学极有意义。坎卦肾水,离卦心火,坎离交泰、水火济既,是人体生命学中的重要环节,故养生家极力推崇取坎填离、填精补脑,认为是返老还童的手段。气功家以坎离交通、气运心肾(小周天)进行修炼。

理论在于人体出生之后乾卦由纯阳卦变为两阳含一阴的离卦,坤卦由纯阴卦变为两阴含一阳的坎卦。故道家创立取坎填离、乾坤交媾的理论即以坎中之阳填离,而是离卦恢复为乾卦,以离中之阴返济肾水,使坎卦返还为纯阴卦。由此而偿济人体日愈耗损之肾阴而达还童养生之目的。也说明水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生物界,人体生命科学中皆为至关重要的物质。

四季对内脏的影响:

四季的天地之气也对应人体无藏之气,所谓“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反言之,人体与四季的对应信息是,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人体疾病的变化也与四季相关。比如患肺部疾病的人,其病的发生、发展就与四季变化相关,“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持于长夏,起于冬。”

从风水的角度看中医,更可以明了《易经》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人是宇宙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人,就要了解宇宙能量场,知道宇宙场对人体内场发生影响的规律,自觉地随24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把天人合一变成实在的自觉行为,你就可以长寿无疾。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阴阳,肉体和精神体是一对阴阳,宇宙能量场和人体小的生命能量场是一对阴阳。相对于本命卦是震卦的人来说,春季是他的生命旺运期,冬季是他的生命气衰期,这两者之间又形成了一对阴阳,阴阳洒落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中医治疗,甚至包括西医治疗,其实是对人体的信息治理,吃千年人参,要获得的是千年的日月精华。即使是西药,也是人体需要的某种矿物质,也是在进行信息治理。既然如此,就有一个接受体的信念力量在起作用。对天津的盲中医用卦数的绿豆和葡萄干治咽炎,如果你感觉几粒绿豆、葡萄干的能量是不是太小了,甚至怀疑这科学吗?怀着这样的心念,这个方子对你肯定不灵。你要知道,对于所有的疾病,外部施加的治疗只占三分,你自身信息调配的力量占七分。如果你对《易经》非常崇拜,对场的感应力非常强,就是这几个数字,几粒小东西,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想象到真的量身于那个震卦的场里,意识到气,你的意念到了你的肝经、脾经上,把生气带到了内脏相应部位,你的手摸不到的内脏,你用气在按摩它,在运动它,在令它康复,生病就是那里的气弱了,气强起来,并自然就好了。如果你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你的病一定能好。其实,是你自己的心力使你自己好起来。

天人合一:风水与中医


人体阳气分布有上下、内外之别

 (2025-05-17 04:45:15)[编辑][删除]
人体阳气分布有上下、内外之别
人是一个阴阳内外互助的有机整体,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虽通于天也生于内,其与天日相应者,宜向上、向外布散,但上下、内外之阳气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运动的,且不同部位的阳气有不同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处之“失其所”是着眼点,其“所”指的是“上”。如同太阳在天上普照大地,其光和热保证了天地的正常运行。苍天在上,其气清净,阳光才能精强并普照万物,神明自然得以彰显。人体的阳气也应像太阳一样,主要在上,不断向上以养神,并通过上焦肺的宣发向外布散以卫外。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情志才能调畅平和,才能不受外邪侵害,从而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在上的阳气不足,就会影响寿命,神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关于阳气能养神的机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讲,《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是说在天(上)之气清净,阳气旺盛,普照天下,尽显天之神明,人受之则在上之阳气精强而神清志明,人应之则布散于外而为固密。
人体阳气分布有昼夜、四时动态节律
如《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论昼夜内外之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说人体阳气得天阳以助,并随天之阳呈现节律性变化。所以,从保养阳气的角度讲,夜间不仅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伤及筋骨,也要避免接触雾露以免在外之微阳受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也提示,人之三阴三阳与天之三阴三阳相通,人得天助之际,病有欲解之时。阴阳变化的四时节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其中“传”是“专”的古字,在此作专一、精心解;“服”作服从、顺应解。天运当遵循四时之序而变化,故圣人顺从天之变而精心保养阳气,阳气强则神明通达,虽遇外邪,也不能伤害人体。根据阳气分布的昼夜、四时动态节律来保养阳气,对养生保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阳气“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理论诠释
从形神统一的角度讲人之生理病理
人体是“形神合一”的整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后者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既需要精血,也需要阳气以养。形在内有五脏六腑(以五脏为中心),在外有皮肉筋脉骨“五体”。其中之筋,通连骨肉,汇于关节,主运动,能伸能屈、有刚有柔,不仅需要津血(尤其是肝藏之血)以濡养,也需要阳气的温养。生理情况下,身体的屈伸运动显示了筋的柔韧性,病理情况下,可见筋的长短变化从而影响屈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精”与“柔”的含义
《内经》中之“精”,有精神、精气、精血、精明、精光、精强等意;“柔”有柔软、柔和、柔弱、柔润、柔萎、柔缓等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其中的“骨气以精”就是说骨气精强有力,“精”有精强之意。《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言:“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这是讲脉气有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时,如果脉象实大表明邪气强盛,脉象细弱表明正气虚弱,此处之“精”也有精强之意。《灵枢•五变》说:“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处之“柔”指柔弱。“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精”与“柔”相对,且冠以“阳气”,如二字相互对应参照,便不难得知此处之“精”指的是精强之阳、“柔”指的是柔弱之阳。
按一日昼夜说阳气的精柔,黑夜“阴时”阳气弱,故为“柔”,白昼“阳时”阳气盛,故为“精”。论人体上下、内外之阳,在上、在外“阳位”之阳为阳中之阳,应天上之太阳,作用精强彰显,故谓阳之“精”,在下、在内“阴位”之阳为阴中之阳,作用柔弱隐蔽,故谓阳之“柔”。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释义归纳
在形神共养理念指导下,从天地助人、结合阳气分布的昼夜内外规律讲,白昼自然界阳气精强,狭义之神得养,表现为神清志明,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同时,人体在外之阳得助以养皮毛、护卫机体免受外邪侵犯,使广义之神彰显。夜间自然界阳气较为柔弱,人体阳气入里以养肉、筋、脉、骨。筋脉连接骨肉,因此用“养筋”来代表这一过程,使白天劳作的形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养护。在时空气化理论的基础上,从人与天地相应相参的角度来看,结合阳气分布的规律,阳气在上表现为精强之阳,关乎心肺、主于心,以心为阳中之阳而藏神,故阳气在上可以养神;阳气在下为柔弱之阳,关乎肝肾,主于肝,以肝为阴中之阳而主筋,故阳气在下可以养筋。故合而言之,将阳气的功能概括为“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养神、养筋的实践验证
临床实践表明,阳气不足,或湿困清阳,皆可导致精阳不足,使清窍失养,常见头昏头晕、神疲乏力,甚则嗜睡等症;柔阳失煦则筋脉失温,多见下肢挛急、关节僵硬、男子性功能减退等症,治疗时需遵循“精阳宜升、柔阳宜温”的原则,注重恢复阳气功能的层级化分布,往往可收显著疗效。
案一 嗜睡(精阳不升证)
侯某,女,33岁,2024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嗜睡2年。两年来白天感觉昏昏沉沉,时有不自主入睡,乏力,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夜间多梦易醒,睡醒不能解乏,平素易腹胀下肢憋胀。舌红苔白厚,脉沉滑。
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
中医诊断:嗜睡(气虚湿困,精阳不升)。
治则:益气升阳,化湿醒神。
方用自拟红石四维汤加减:红景天15g,石菖蒲10g,葛根15g,麸炒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黄芩10g,大腹皮10g,刺五加10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睡醒后感觉较前解乏、轻松,但有时仍有小腿抽筋。原方加木瓜15g继服7剂。
前后服用中药5周后,不自主入睡未再发生,精神佳,气力足,恢复工作。
按 《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讲阳气虚衰不能上升,故见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的状态,与该患者气虚湿停、湿困清阳所致嗜睡不同。方中红景天、刺五加、炙甘草益气,葛根升阳;石菖蒲、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大腹皮、黄芩化湿、燥湿、利湿,兼以健脾、醒神、行气、清热,羌活、独活取风能胜湿。全方在多维度祛除湿邪的基础上,突显益气升阳、开窍醒神之功。尤其是红景天益气,归心肺经,助上部之阳,石菖蒲化湿醒神,共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葛根、刺五加健脾补肾、助阳上升,使在上之阳精强,心神得养而清爽。
案二 下肢挛急(柔阳失煦证)
刘某,女,68岁,2023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抽筋1个月,加重1周。近1周下肢抽筋频发,时轻时重,夜不能寐,曾用补钙、针灸及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均不见好转。下肢冷凉不明显,但着凉后下肢抽筋容易发作。刻下:舌质淡红、苔薄白,二便正常,脉沉细。
辨证:阴中之阳不足,筋失温养。
处方:当归10g,白芍12g,制附子 10g,木瓜15g,熟地黄15g,山萸肉10g,牛膝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服药3剂抽筋即止,二诊守方继服5剂巩固,随访未复发。
按 临床上见下肢抽筋的中老年患者多见。如果是单纯阴血不足者,用重剂芍药甘草汤或补肝汤养肝舒筋多有效,但如果是阴阳两虚者,用自拟舒筋正柔汤多有良效,组成如下:当归、白芍、黑顺片、木瓜、熟地黄、酒萸肉、牛膝、炙甘草。该方是由《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炙甘草、木瓜酸甘化阴、养血舒筋,配以当归、熟地黄补肝肾之阴血,黑顺片、酒萸肉温在下之阳气,牛膝补肝肾并能引药下行,使肝血得养、阴中之阳得助,筋自复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