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阳气分布有上下、内外之别
(2025-05-17 04:45:15)
人体阳气分布有上下、内外之别
人是一个阴阳内外互助的有机整体,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虽通于天也生于内,其与天日相应者,宜向上、向外布散,但上下、内外之阳气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运动的,且不同部位的阳气有不同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处之“失其所”是着眼点,其“所”指的是“上”。如同太阳在天上普照大地,其光和热保证了天地的正常运行。苍天在上,其气清净,阳光才能精强并普照万物,神明自然得以彰显。人体的阳气也应像太阳一样,主要在上,不断向上以养神,并通过上焦肺的宣发向外布散以卫外。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情志才能调畅平和,才能不受外邪侵害,从而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在上的阳气不足,就会影响寿命,神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关于阳气能养神的机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讲,《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是说在天(上)之气清净,阳气旺盛,普照天下,尽显天之神明,人受之则在上之阳气精强而神清志明,人应之则布散于外而为固密。
人体阳气分布有昼夜、四时动态节律
如《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论昼夜内外之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说人体阳气得天阳以助,并随天之阳呈现节律性变化。所以,从保养阳气的角度讲,夜间不仅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伤及筋骨,也要避免接触雾露以免在外之微阳受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也提示,人之三阴三阳与天之三阴三阳相通,人得天助之际,病有欲解之时。阴阳变化的四时节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其中“传”是“专”的古字,在此作专一、精心解;“服”作服从、顺应解。天运当遵循四时之序而变化,故圣人顺从天之变而精心保养阳气,阳气强则神明通达,虽遇外邪,也不能伤害人体。根据阳气分布的昼夜、四时动态节律来保养阳气,对养生保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阳气“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理论诠释
从形神统一的角度讲人之生理病理
人体是“形神合一”的整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后者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既需要精血,也需要阳气以养。形在内有五脏六腑(以五脏为中心),在外有皮肉筋脉骨“五体”。其中之筋,通连骨肉,汇于关节,主运动,能伸能屈、有刚有柔,不仅需要津血(尤其是肝藏之血)以濡养,也需要阳气的温养。生理情况下,身体的屈伸运动显示了筋的柔韧性,病理情况下,可见筋的长短变化从而影响屈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精”与“柔”的含义
《内经》中之“精”,有精神、精气、精血、精明、精光、精强等意;“柔”有柔软、柔和、柔弱、柔润、柔萎、柔缓等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其中的“骨气以精”就是说骨气精强有力,“精”有精强之意。《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言:“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这是讲脉气有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时,如果脉象实大表明邪气强盛,脉象细弱表明正气虚弱,此处之“精”也有精强之意。《灵枢•五变》说:“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处之“柔”指柔弱。“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精”与“柔”相对,且冠以“阳气”,如二字相互对应参照,便不难得知此处之“精”指的是精强之阳、“柔”指的是柔弱之阳。
按一日昼夜说阳气的精柔,黑夜“阴时”阳气弱,故为“柔”,白昼“阳时”阳气盛,故为“精”。论人体上下、内外之阳,在上、在外“阳位”之阳为阳中之阳,应天上之太阳,作用精强彰显,故谓阳之“精”,在下、在内“阴位”之阳为阴中之阳,作用柔弱隐蔽,故谓阳之“柔”。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释义归纳
在形神共养理念指导下,从天地助人、结合阳气分布的昼夜内外规律讲,白昼自然界阳气精强,狭义之神得养,表现为神清志明,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同时,人体在外之阳得助以养皮毛、护卫机体免受外邪侵犯,使广义之神彰显。夜间自然界阳气较为柔弱,人体阳气入里以养肉、筋、脉、骨。筋脉连接骨肉,因此用“养筋”来代表这一过程,使白天劳作的形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养护。在时空气化理论的基础上,从人与天地相应相参的角度来看,结合阳气分布的规律,阳气在上表现为精强之阳,关乎心肺、主于心,以心为阳中之阳而藏神,故阳气在上可以养神;阳气在下为柔弱之阳,关乎肝肾,主于肝,以肝为阴中之阳而主筋,故阳气在下可以养筋。故合而言之,将阳气的功能概括为“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养神、养筋的实践验证
临床实践表明,阳气不足,或湿困清阳,皆可导致精阳不足,使清窍失养,常见头昏头晕、神疲乏力,甚则嗜睡等症;柔阳失煦则筋脉失温,多见下肢挛急、关节僵硬、男子性功能减退等症,治疗时需遵循“精阳宜升、柔阳宜温”的原则,注重恢复阳气功能的层级化分布,往往可收显著疗效。
案一 嗜睡(精阳不升证)
侯某,女,33岁,2024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嗜睡2年。两年来白天感觉昏昏沉沉,时有不自主入睡,乏力,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夜间多梦易醒,睡醒不能解乏,平素易腹胀下肢憋胀。舌红苔白厚,脉沉滑。
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
中医诊断:嗜睡(气虚湿困,精阳不升)。
治则:益气升阳,化湿醒神。
方用自拟红石四维汤加减:红景天15g,石菖蒲10g,葛根15g,麸炒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黄芩10g,大腹皮10g,刺五加10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睡醒后感觉较前解乏、轻松,但有时仍有小腿抽筋。原方加木瓜15g继服7剂。
前后服用中药5周后,不自主入睡未再发生,精神佳,气力足,恢复工作。
按 《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讲阳气虚衰不能上升,故见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的状态,与该患者气虚湿停、湿困清阳所致嗜睡不同。方中红景天、刺五加、炙甘草益气,葛根升阳;石菖蒲、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大腹皮、黄芩化湿、燥湿、利湿,兼以健脾、醒神、行气、清热,羌活、独活取风能胜湿。全方在多维度祛除湿邪的基础上,突显益气升阳、开窍醒神之功。尤其是红景天益气,归心肺经,助上部之阳,石菖蒲化湿醒神,共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葛根、刺五加健脾补肾、助阳上升,使在上之阳精强,心神得养而清爽。
案二 下肢挛急(柔阳失煦证)
刘某,女,68岁,2023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抽筋1个月,加重1周。近1周下肢抽筋频发,时轻时重,夜不能寐,曾用补钙、针灸及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均不见好转。下肢冷凉不明显,但着凉后下肢抽筋容易发作。刻下:舌质淡红、苔薄白,二便正常,脉沉细。
辨证:阴中之阳不足,筋失温养。
处方:当归10g,白芍12g,制附子 10g,木瓜15g,熟地黄15g,山萸肉10g,牛膝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服药3剂抽筋即止,二诊守方继服5剂巩固,随访未复发。
按 临床上见下肢抽筋的中老年患者多见。如果是单纯阴血不足者,用重剂芍药甘草汤或补肝汤养肝舒筋多有效,但如果是阴阳两虚者,用自拟舒筋正柔汤多有良效,组成如下:当归、白芍、黑顺片、木瓜、熟地黄、酒萸肉、牛膝、炙甘草。该方是由《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炙甘草、木瓜酸甘化阴、养血舒筋,配以当归、熟地黄补肝肾之阴血,黑顺片、酒萸肉温在下之阳气,牛膝补肝肾并能引药下行,使肝血得养、阴中之阳得助,筋自复柔。
人是一个阴阳内外互助的有机整体,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虽通于天也生于内,其与天日相应者,宜向上、向外布散,但上下、内外之阳气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运动的,且不同部位的阳气有不同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处之“失其所”是着眼点,其“所”指的是“上”。如同太阳在天上普照大地,其光和热保证了天地的正常运行。苍天在上,其气清净,阳光才能精强并普照万物,神明自然得以彰显。人体的阳气也应像太阳一样,主要在上,不断向上以养神,并通过上焦肺的宣发向外布散以卫外。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情志才能调畅平和,才能不受外邪侵害,从而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在上的阳气不足,就会影响寿命,神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关于阳气能养神的机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讲,《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是说在天(上)之气清净,阳气旺盛,普照天下,尽显天之神明,人受之则在上之阳气精强而神清志明,人应之则布散于外而为固密。
人体阳气分布有昼夜、四时动态节律
如《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论昼夜内外之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说人体阳气得天阳以助,并随天之阳呈现节律性变化。所以,从保养阳气的角度讲,夜间不仅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伤及筋骨,也要避免接触雾露以免在外之微阳受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也提示,人之三阴三阳与天之三阴三阳相通,人得天助之际,病有欲解之时。阴阳变化的四时节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其中“传”是“专”的古字,在此作专一、精心解;“服”作服从、顺应解。天运当遵循四时之序而变化,故圣人顺从天之变而精心保养阳气,阳气强则神明通达,虽遇外邪,也不能伤害人体。根据阳气分布的昼夜、四时动态节律来保养阳气,对养生保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阳气“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理论诠释
从形神统一的角度讲人之生理病理
人体是“形神合一”的整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后者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既需要精血,也需要阳气以养。形在内有五脏六腑(以五脏为中心),在外有皮肉筋脉骨“五体”。其中之筋,通连骨肉,汇于关节,主运动,能伸能屈、有刚有柔,不仅需要津血(尤其是肝藏之血)以濡养,也需要阳气的温养。生理情况下,身体的屈伸运动显示了筋的柔韧性,病理情况下,可见筋的长短变化从而影响屈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精”与“柔”的含义
《内经》中之“精”,有精神、精气、精血、精明、精光、精强等意;“柔”有柔软、柔和、柔弱、柔润、柔萎、柔缓等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其中的“骨气以精”就是说骨气精强有力,“精”有精强之意。《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言:“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这是讲脉气有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时,如果脉象实大表明邪气强盛,脉象细弱表明正气虚弱,此处之“精”也有精强之意。《灵枢•五变》说:“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处之“柔”指柔弱。“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精”与“柔”相对,且冠以“阳气”,如二字相互对应参照,便不难得知此处之“精”指的是精强之阳、“柔”指的是柔弱之阳。
按一日昼夜说阳气的精柔,黑夜“阴时”阳气弱,故为“柔”,白昼“阳时”阳气盛,故为“精”。论人体上下、内外之阳,在上、在外“阳位”之阳为阳中之阳,应天上之太阳,作用精强彰显,故谓阳之“精”,在下、在内“阴位”之阳为阴中之阳,作用柔弱隐蔽,故谓阳之“柔”。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释义归纳
在形神共养理念指导下,从天地助人、结合阳气分布的昼夜内外规律讲,白昼自然界阳气精强,狭义之神得养,表现为神清志明,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同时,人体在外之阳得助以养皮毛、护卫机体免受外邪侵犯,使广义之神彰显。夜间自然界阳气较为柔弱,人体阳气入里以养肉、筋、脉、骨。筋脉连接骨肉,因此用“养筋”来代表这一过程,使白天劳作的形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养护。在时空气化理论的基础上,从人与天地相应相参的角度来看,结合阳气分布的规律,阳气在上表现为精强之阳,关乎心肺、主于心,以心为阳中之阳而藏神,故阳气在上可以养神;阳气在下为柔弱之阳,关乎肝肾,主于肝,以肝为阴中之阳而主筋,故阳气在下可以养筋。故合而言之,将阳气的功能概括为“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养神、养筋的实践验证
临床实践表明,阳气不足,或湿困清阳,皆可导致精阳不足,使清窍失养,常见头昏头晕、神疲乏力,甚则嗜睡等症;柔阳失煦则筋脉失温,多见下肢挛急、关节僵硬、男子性功能减退等症,治疗时需遵循“精阳宜升、柔阳宜温”的原则,注重恢复阳气功能的层级化分布,往往可收显著疗效。
案一 嗜睡(精阳不升证)
侯某,女,33岁,2024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嗜睡2年。两年来白天感觉昏昏沉沉,时有不自主入睡,乏力,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夜间多梦易醒,睡醒不能解乏,平素易腹胀下肢憋胀。舌红苔白厚,脉沉滑。
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
中医诊断:嗜睡(气虚湿困,精阳不升)。
治则:益气升阳,化湿醒神。
方用自拟红石四维汤加减:红景天15g,石菖蒲10g,葛根15g,麸炒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黄芩10g,大腹皮10g,刺五加10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睡醒后感觉较前解乏、轻松,但有时仍有小腿抽筋。原方加木瓜15g继服7剂。
前后服用中药5周后,不自主入睡未再发生,精神佳,气力足,恢复工作。
按 《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讲阳气虚衰不能上升,故见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的状态,与该患者气虚湿停、湿困清阳所致嗜睡不同。方中红景天、刺五加、炙甘草益气,葛根升阳;石菖蒲、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大腹皮、黄芩化湿、燥湿、利湿,兼以健脾、醒神、行气、清热,羌活、独活取风能胜湿。全方在多维度祛除湿邪的基础上,突显益气升阳、开窍醒神之功。尤其是红景天益气,归心肺经,助上部之阳,石菖蒲化湿醒神,共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葛根、刺五加健脾补肾、助阳上升,使在上之阳精强,心神得养而清爽。
案二 下肢挛急(柔阳失煦证)
刘某,女,68岁,2023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抽筋1个月,加重1周。近1周下肢抽筋频发,时轻时重,夜不能寐,曾用补钙、针灸及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均不见好转。下肢冷凉不明显,但着凉后下肢抽筋容易发作。刻下:舌质淡红、苔薄白,二便正常,脉沉细。
辨证:阴中之阳不足,筋失温养。
处方:当归10g,白芍12g,制附子 10g,木瓜15g,熟地黄15g,山萸肉10g,牛膝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服药3剂抽筋即止,二诊守方继服5剂巩固,随访未复发。
按 临床上见下肢抽筋的中老年患者多见。如果是单纯阴血不足者,用重剂芍药甘草汤或补肝汤养肝舒筋多有效,但如果是阴阳两虚者,用自拟舒筋正柔汤多有良效,组成如下:当归、白芍、黑顺片、木瓜、熟地黄、酒萸肉、牛膝、炙甘草。该方是由《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炙甘草、木瓜酸甘化阴、养血舒筋,配以当归、熟地黄补肝肾之阴血,黑顺片、酒萸肉温在下之阳气,牛膝补肝肾并能引药下行,使肝血得养、阴中之阳得助,筋自复柔。
前一篇:疏肝补肾活血振痿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