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说全“冬吃萝卜夏吃姜”的真相

(2025-05-15 04:51:01)
一次说全“冬吃萝卜夏吃姜”的真相
摘自2025-5-14中国中医药报
戴 晶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对“药食同源”思想的生活化诠释,却在现代传播中因片面理解与机械套用,逐渐背离了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当人们将萝卜等同于“冬季专属保健品”、把姜简化为“夏季万能驱寒药”时,不仅消解了传统食疗文化的精髓,更可能因误判体质、错用时令而触发腹胀、泄泻等健康危机——这恰与中医“以食养正”的初衷背道而驰。
误区一:
忽视时令差异,混淆生食与熟用
“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因其辛温发散,夏季食用能温胃散寒、助阳升发,帮助缓解因贪凉导致的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而干姜,性味大热,用于里寒重症,如脘腹冷痛、四肢厥冷等,误用反而容易上火。
萝卜则生熟异治。生萝卜清热化痰,适合肺热咳嗽;熟萝卜健脾消食,适合冬季进补。因此,夏季养生当用生姜,干姜需遵医嘱;冬季萝卜按需选择生熟,才能真正发挥食疗功效。
误区二:
萝卜和姜不限量,过量食用损平衡
把“冬吃萝卜夏吃姜”误解为多多益善,甚至每日大量食用,也是常见误区。萝卜下气消谷,多食耗气;姜散寒,多食生火。《中华本草》载“白萝卜,味辛甘,性凉”,过量食用萝卜易伤脾胃阳气,引发腹胀、腹泻。姜性温,过量食用易“助火化热”,耗伤阴津,导致阳气亢盛而化为“火邪”,表现为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症状。
建议冬季萝卜每日食用量控制在200克以内(约半根),以炖煮、煲汤为主,如萝卜羊肉汤;夏季姜每日摄入不超过10克(约拇指大小),可切片泡水或作为调料使用。
误区三:
不分体质跟风补,寒热错配引不适
谚语虽顺应季节特征,但未考虑个体差异。食疗须辨别自身体质的虚实寒热,不可一概而论。萝卜性凉,冬季外寒内热时适合阴虚者,但若环境阴冷,生萝卜可能加重体寒;阳虚体质者夏季适量吃姜有益,但冬季过量吃萝卜可能加重虚寒;阴虚体质者夏季吃姜易助热,反而适宜冬季吃萝卜。
建议夏季若常有咽痛、便秘者,应减少姜摄入;冬季脾胃虚寒者,可将萝卜煮熟或与姜同炖,如姜丝萝卜汤以平衡寒性。
误区四:
空腹晨起嚼姜,驱寒不成反伤胃
早上吃姜为妙,此时人体阳气升发,脾胃阳气相对不足,姜可温中散寒,同时助阳气升发。而晚上阳气内敛,则不建议多吃姜,以免扰动阳气,影响睡眠。但需要注意的是,姜含姜辣素,空腹食用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过量分泌,引发胃痛、灼烧感。尤其是胃溃疡、胃炎患者,更要避免。
夏季吃姜宜在早餐后,或与粥、红枣等搭配,以中和辛烈之性。例如,晨起饮用红枣姜茶(姜2片+红枣3枚煮水),既能温阳又不伤胃。
误区五:
将食疗当药疗,忽视整体调养
部分人误以为单靠萝卜或姜就能治病,忽略饮食与作息的配合。中医食疗当以五谷为主,辅以肉果蔬菜,调和为养。
夏季贪凉饮冷导致脾胃虚寒时,姜需配合忌食生冷才能见效;冬季进补过度时,萝卜需搭配清淡饮食才能化解积滞。

芦苇:清热生津除烦

 (2022-10-06 04:01:56)[编辑][删除]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杨璞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原文释义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在何处?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她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干。意中人在何处?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她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在何处?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她在水中洲。

中医知识

这首《蒹葭》很多读者朋友都耳熟能详,但是您是否知道蒹葭就是常见的芦苇呢?

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秋末冬初的时候,是芦苇最美丽的一段时光,一眼望去白茫茫如雪一般,在夕阳的微醺之下,却又透露着几许暖意。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颜延凤介绍,芦苇一身都是中药。芦苇的根茎可入药,名为芦根,性味甘寒,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等功效。近现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芦根的作用做了这样精辟的解读:“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则用根实胜于用茎明矣”。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其所著的《药笼小品》中还明确记载了芦根能退热却不犯胃气等特点,称其“清肺胃热,痘疹痧斑,可以煎汤代茶,取其甘寒退热,不犯胃气之良药也”。清代另一位医家黄元御所著的《玉楸药解》中还记载了芦根“消荡郁烦”的功效。

芦苇的叶子也是一种中药,但有一个更好听的中药名叫芦箬,很多江南人家包粽子用的就是它。《玉楸药解》中记载其能“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芦苇的花不仅美丽,也有很多药效,比如止泻、止血、解毒等。古籍中记载,其煎汤内服可用于治疗霍乱、鱼蟹中毒等,外用亦可捣敷或者烧存性研末,用于止血。

古方举例

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黏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清·吴瑭《温病条辨》五汁饮)

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唐·孙思邈《千金方》芦根饮子)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现,芦根煎水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牙龈出血、口臭也有明显效果。现推荐两个做法。

鲜芦根汤

做法:取鲜芦根120g、冰糖30g,先把鲜芦根放锅中,加水约500ml,煮20分钟,再加入冰糖。每日1~2次,代茶饮。

功效:清胃止呕。

芦根麦冬饮

做法:取鲜芦根30g(干品用15g)、麦冬15g,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即可饮用,之后可加开水频频代茶饮。

功效:生津清热、养阴润燥。


芦苇苍苍浑身宝

  (2016-04-18 22:19:42)[编辑][删除]
芦苇,傍水而生。初生时为“葭”,没有长穗前为“蒹”,又称蒹葭。
 
芦苇亲水,无论是池沼、河岸、溪边都能繁茂地生长,子子孙孙不停地繁衍,形成苇塘芦苇荡。我小时候看电影里,常看到一条小船,在暮色里驶出一片芦苇荡,向着另一水乡划去,总以为这些芦苇就是为了抗战而生,生来就具有掩护的功用。
 
如今的中国,芦苇风景区不计其数,最大的竟有十万亩。每年秋天,芦花万顷之中,游人泛舟湖上,在幽幽的芦苇荡中悠闲垂钓,水风清,晚霞明,仿佛进入时光轨道。最有趣的,宁夏银川沙湖的芦苇根是飘在水里的,毫无寸土,浮萍一样漂在水面,映着澄澈的沙湖水和岸边的金沙地,在西北苍凉的碧空下,别具风情。《月光宝盒》电影的拍摄地,就是沙湖的芦苇荡,大师的那些镜头下,幽幽芦苇荡,在暮色里闪着粼粼波光,是那样的超凡脱俗,静谧的气氛让人泪下,而仅仅是为那一丛芦苇。
 
待到冬天,老去的芦苇被巧妇们割下,编成一条条苇席,用于盖房、铺炕。在水泥楼房林立之前的数千年里,谁家的房瓦底下不是铺的苇席,上至屋顶,下到床上,它在家庭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还有端午节的粽子,如果少了苇叶,就像诗人少了诗魂,该是多么的寡淡和苍白。
 
有人说:“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意在贬低芦苇的不踏实稳重。其实谁生长在墙头上不这样呢?那不是芦苇的错。芦苇才不是徒有其表的物种,作为一株野草,给了世人情趣的风景,实用的家居用途,而且芦叶、芦茎、芦根、芦笋又是道地的中药材。中医认为,芦根性寒、味甘,适合用于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芦花止血解毒,治鼻衄、血崩,上吐下泻。
 
《诗经》里是这样写道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用蒹葭寄相思的诗文,如红豆,有人说思在女子,有人说思在贤士,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想怎样解读都是对的,因为凡是美好的东西都值得如此相思。无论是爱人,还是贤士,或是梦想,它们都如蒹葭一样,秋水茫茫。虽然“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但它的美好值得一生去追寻。 (安徽 王化猛
芦花满眼秋
摘自2022-8-24中国中医药报
陆家仕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中医医院
清晨,我在山野间闲走,一不小心误入了芦花深处,仔细一看,原来旁侧的这洼水域是一片茂密的芦苇荡。《诗经》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是极其普通的水生植物,其植株高大,茎秆直立,圆锥状的花絮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儿时我家居住在广西钟山的一个小水乡,水渠周围、鱼塘边沿,到处都是芦苇。夏天,我们在水边捕鱼时,整排整丛的芦苇随风摇晃,枝叶的摩擦声与水波的冲撞声相应和,蔚为壮观。
芦苇用途很多,可以用来扎篱笆墙、铺房笆,还可入药。芦叶性寒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都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平时可直接用来煮水喝,能预防各种上火。小时候,每当我上火嗓子疼,母亲便会到河边抽一些鲜芦叶回来,熬水让我喝。芦苇的根是常用的中药芦根,味甘性寒,对于温病发热效果显著,大名鼎鼎的中成药银翘解毒丸中就含有芦根。有一年春天,我发高烧,感觉浑身发烫,母亲采来鲜芦根和鲜竹叶,熬水给我喝。我昏昏沉沉喝下去后,感觉胃里舒服极了,烧也很快退了。
一阵秋风吹来,芦苇紫红色的缨子轻扬。凉爽的风从河对岸吹过来,夹杂着芦苇、河草、水汽的清香。在飒飒秋风里,芦叶黄了,芦花白了。记得有一年秋天,母亲一连几日在村边那口水塘的芦苇丛里出入,采回来一篮一篮的芦花。经太阳晒过的芦花被母亲装在枕套里,做成了一只松松软软的芦花枕。儿时那暖暖的冬梦里,尽是母亲落满芦花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