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扶阳理论治疑难病

(2025-05-15 04:58:06)
运用扶阳理论治疑难病
摘自2025-5-14中国中医药报
吴海锋 四川省成都吴海锋中医诊所
笔者秉承火神派宗师郑钦安思想,临床擅用附子重剂治大病,将“元阳真气”视为生命的根本。正如郑钦安所说,万病皆因损元阳真气而成。故治病之要在于“扶阳”。现将笔者运用扶阳理论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整理如下。
心悸案
王某,女,53岁。主诉:长期畏寒肢厥,心悸胸闷,伴头痛足软、夜寐不安。患者素体阳虚,气血不足。近3年来畏寒日甚,虽盛夏亦需厚衣,心悸频作,胸闷如窒,头痛足软。夜寐多梦易醒,常因心悸惊醒。曾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屡服镇静剂及补血药未效。舌胖,苔腻,中裂,舌络紫;脉沉弦小紧(右弱)。
辨证:此属少阴阳虚为本,太阴寒湿困阻为标,兼厥阴肝郁血虚之证。患者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四末,故畏寒肢厥;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则心悸胸闷;清阳不升则头痛,气血不能濡养筋脉故足软;舌中裂纹、夜寐多梦,乃阴血暗耗、虚阳浮越之征;舌络紫、脉弦紧,提示血行不畅、肝气郁滞。虽有口臭似热,实为湿郁化浊,非实火之象。
治法:治当三焦并调,以峻补少阴、运化太阴、疏达厥阴为法。
初诊急投大剂温阳固表,兼化湿通络;待阳回表固,续增疏肝养血之品。处方:黄芪60g,防风12g,白术15g,江油蒸附片80g(久煎),干姜12g,炙甘草12g,上肉桂粉9g(分冲),当归15g,川芎12g,香附12g,砂仁12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畏寒肢厥十去其七,头痛足软大减,唯心悸仍阵作。脉仍有紧象,此表寒未彻。守上方原方加麻黄6g(先煎去沫)开太阳。6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心悸发作锐减,夜寐转安,口微苦臭。舌苔转薄白,脉渐缓。此阳气得振而湿浊化热,增轻清透解之品。守上方加玉蝴蝶12g。
调理半月,诸症悉平。
按 初诊以大回阳饮(附片、干姜、甘草、肉桂)峻补命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共筑扶阳御邪之基,以附片80g为君,配伍玉屏风散固表御邪,暗合“卫出下焦”之旨;当归、川芎养血和血,通脉止悸;砂仁醒脾化湿,香附疏肝解郁。附片久煎存性,肉桂分冲取其温通心脉之效,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
二诊察脉现紧象,果断加麻黄,既开太阳之表,又助附片通达十二经;终诊,因口臭而加玉蝴蝶,取其轻清宣透郁热而不伤阳,又疏肝理气以宽胸安神。舌中裂纹未刻意滋阴,但温阳化气,血和津自生,深得“阳中求阴”之妙。
痛经案
杨某,女,18岁。主诉:经行腹痛半年,伴畏寒肢冷、经期错后。患者素体阳虚,初潮后月经周期尚调。近半年因学业压力大,渐发经前腰腹冷痛,经行第1日痛剧需卧床,经量偏少,色暗夹紫黑瘀块,周期延至40~50日一行。患者平素形寒肢冷,面白少华,神疲倦怠。舌胖,脉弦涩而紧。
辨证:此属少阴阳虚为本,兼厥阴肝郁血瘀之证。患者先天肾阳不足,冲任虚寒则经血凝滞,肝失疏泄致气滞血瘀。虽有经期瘀阻之实象,实为阳虚不能温运、血虚难以濡养所致,诚如《傅青主女科》所言:“血海虚寒,则经水不调……寒邪乘之,血凝不行。”
治法:温补少阴,疏达厥阴。
初诊急则温阳散寒治其本,兼以养血调冲;待阳回寒散,续增益气固表、化瘀通经之品。处方:江油蒸附片50g(久煎),筠姜15g,生甘草12g,桂枝15g,黄芪30g,当归18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15g,砂仁15g,鸡血藤3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药后畏寒减大半。宗“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旨,处方:黄芪30g,防风9g,白术15g,江油蒸附片50g(久煎),干姜12g,炙甘草12g,上肉桂9g(分冲),当归15g,川芎12g,香附12g,砂仁12g,蒲黄12g,五灵脂12g。增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固护卫阳,仿仲景“卫出下焦”之理;肉桂引火归元,分冲取其温通之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定痛,尤善化胞宫沉寒痼冷。10剂,嘱经前1周始服。
守方调理3个月,经期恢复27~30日一行,经色转鲜红,血块消失。1年后随访,面若桃花,肢暖纳香,痛经未再复发。
按 初诊以大剂附片配伍筠姜、桂枝,取大回阳饮意峻补命门,温通十二经;合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益气生血,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以畅冲任;香附疏肝解郁,砂仁醒脾化湿,鸡血藤养血通络。全方融“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与“治血先治气”之旨,共奏温阳散寒、养血调经之功。
本案治疗体现4个特点。第一,重剂扶阳:附子初用50g,暗合火神派“治阴证当用阳药”心法。第二,分期论治:经后期温补脾肾,经前期辅以疏肝化瘀。第三,气血同调:以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香附协川芎行气活血,深得“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妙。第四,冲任双补:冲任有寒,血海凝结,非大热之品不能化。故用桂枝温通冲脉,肉桂暖补命门。全案紧扣“阳虚血瘀”病机,将四逆汤之温固与四物汤之濡养熔于一炉,佐以疏化之品,终使阳回寒散、冲任调达,痛经消除。
头晕案
陈某,男,49岁。主诉:反复头晕半年,伴步态不稳。患者长期熬夜,半年来头晕如裹,行走不稳,午后尤甚。伴神疲倦怠,形寒肢冷,夜寐多梦易醒,纳呆,食后困顿。舌胖苔腻,舌络紫,脉沉细涩而紧。
辨证:此属少阴阳虚为本,厥阴肝郁为标,太阴寒湿困阻为患。长期熬夜伤阳,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中焦运化失司则湿浊内生,此为水寒土湿木郁之变。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浊阴不降故食后困重;阳不潜藏而神浮不寐,肝络失柔致脉紧。
治法:三阴同调,以温补少阴、疏达厥阴、运化太阴为法。
初诊急则温阳固本、潜镇安神,兼化湿开郁;待阳回神安,续以益气固表、养血柔肝收功。处方:江油蒸附片50g,砂仁12g,龟板12g,生甘草12g,上肉桂粉6g(分冲),龙骨30g,牡蛎30g,石菖蒲12g,远志12g,薏苡仁15g,白豆蔻12g,杏仁12g,酸枣仁15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眩晕十去其六,唯午饭后头目昏沉,夜寐转安但仍多梦。此阳气初复而卫表不固,中焦湿浊未尽。宗“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旨,故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更入血肉有情之品助阳。守上方加黄芪30g、防风12g、白术15g、海马(研粉分冲)3g。6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眩晕偶作,畏寒大减,纳香寐安。舌转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弦。此少阴得温、太阴得运,然久病精血暗耗。守上方增黄芪至50g峻补大气,附子加至60g夯实命火,更入当归15g、枸杞15g养血柔肝。续服20剂,诸症悉除。
按 初诊以大剂附片配伍肉桂,取“益火之源”温振命门;龟板、龙骨、牡蛎育阴潜阳,既制姜附燥烈,又安浮越之神;砂仁醒脾化湿,杏仁开宣肺气,薏苡仁、白豆蔻芳化太阴湿浊,共复气机升降;酸枣仁佐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而定志安神。全方融潜阳丹之温固、枕中丹之安神、三仁汤之化湿于一炉。
二诊妙用玉屏风散,仿仲景“卫出下焦”之理,以黄芪助附子振奋卫阳;终诊增入当归、枸杞,同时增黄芪、附子量,暗合“阴中求阳”之旨。治疗过程中附子用量由50g渐增至60g,佐以海马血肉之品,体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用药智慧。

病证结合点线面脾胰同治善创新

  (2018-01-06 05:43:23)[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