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剧吐,中医称为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期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可致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增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严重者出现肝肾衰竭、心律紊乱、多发性神经炎。临床采用中药敷脐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为:取半夏30克、紫苏梗15克、干姜10克、肉桂5克、丁香5克。将以上药物研成粉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用鲜生姜汁调和成药膏,贴于肚脐,再用一次性敷贴胶布封固,每次贴敷6小时,取下休息4小时后再更换新药膏贴敷,每日2次。连用至症状消失。曾有一早孕反应严重的患者,接受1次治疗后,呕吐次数明显减少,能喝稀饭牛奶了,治疗3次后恶心呕吐基本消失,治疗5次后痊愈,至产后再也没有复发。
方中半夏入脾、胃经,善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又能和胃降逆,有良好的止呕吐作用。紫苏梗归肺、脾经,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应用于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肉桂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可缓解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丁香可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本草正》记载,丁香“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需注意的是,孕妇体质特殊,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明确呕吐原因后再使用。(王世彪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徐涛 甘肃省白银市妇幼保健院)
2018年我接到了一个奇怪病例,一位叫小曾(化名)的女性生完孩子半个月后,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准时开始呕吐,极度怕冷,吐完上床小憩便开始噩梦不断,一到下午便开始缓解,天天如此。
小曾的病很棘手
小曾(化名)是中医院的一位护士,出现了这种情况后,她就赶紧请自己所在科室的主任帮忙诊疗,用药后情况无明显改善。后又找所在医院中医大夫治疗。中医大夫看到小曾舌苔黄厚,又每天按时醒来恶心呕吐,于是就考虑了用柴胡剂。服药后,小曾的黄厚苔脱去,新生舌苔也好看多了,整个人轻松了许多,可定时呕吐并无改变。复诊时,中医大夫把原处方稍微调整了一下,可是这次用药后症状不但没改善,黄厚苔又“拔地而起”。
后来这位中医大夫请了医院多个科室主任一起给小曾会诊,做了一系列病因排查,各种检查轮番做一遍,前前后后又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还是无法改变每天早上起来全身怕冷、恶心呕吐的情况。
两个多月过去了,小曾被疾病拖得身心俱疲,并且因为在月子里生了这个病,家里人都担心她会落下病根子。这时小曾想去更大的医院就诊,就跟之前在大医院实习过的牙科医生表哥联系了。表哥听说了小曾的情况后,想到了考研时一起并肩作战的同桌,也就是我。于是还远在泰国教中医的我接到了小曾表哥发来的信息和各种检查报告,并与小曾建立了联系。小曾跟我详细交代了整个治疗经过,我也看了之前医生开的处方。换做是我,我也会第一时间想到用柴胡剂,关键是柴胡剂并没有解决小曾的痛苦,问题比较棘手。
绝处逢生不更方
接下这个病例,我一个人围着泰国皇太后大学的教学楼一圈一圈地走,苦思冥想着,以至于竟然忘记了当天是周五,晚上没有回到宿舍的穿梭巴士了。皇太后大学建在森林里,想徒步走回去几乎不可能,而且我连宿舍和教学楼的路线都还没摸清楚。可那时候周围已经没有人了,无奈我只能硬着头皮在森林里走呀走,道路两旁黑漆漆的,我只能用手机照明。更糟糕的是,因为当天一直在跟患者沟通病情,所以手机快没电了,我当时感觉自己要睡在马路上了。正当我绝望的时候,一辆摩托车一直在按喇叭,两个女生问我需要帮助吗?我简直快哭了!后来我在这两位女生的帮助下回到了宿舍。
在思维走到穷途末路时,我想到了老师在我入师门时说的一句话——“你要呆若木鸡”。“呆若木鸡”另一种理解就是智珠在握,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我赌了一把,重新开回已经被其他医生开过而且证实无效的柴胡剂,但是来了个“大杂烩”,融合了好几个处方,大胆开给小曾。小曾吃了药后跟我反馈,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了,浑身颤抖。天知道我看到这个信息时有多高兴,因为“颤乃解”。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有个病案也是少阳阳明合病,最后“颤乃解”,所以我很欢乐地告诉她:“明天你会好起来的,我们拭目以待。”
果不其然,第二天小曾不怕冷了,也不呕吐了。我让她继续吃药,没多久她的舌苔已经恢复到基本正常了。后来症状全部解除后,小曾再让我开个处方调理身体时,我就只开了八珍汤来调理产后气血亏虚。现在小曾去上班了,也一切安好,不呕不冷,我这颗小心脏才踏实下来。
更让人感动的是,日后我几乎承包了小曾生活中所有人的健康事宜,连几个月的女儿生病、老公身体不舒服也全部来找我看。有一段时间我的诊室被一群远道而来的俏护士们给承包了,小曾还特地寄了9个各式各样的杯子给我,希望我们的医患情谊能长长久久。(朱丽冰
厦门大学医学院)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炒白芍12克,制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经方治乳衄【草根一生】
(2015-10-07
10:38:56)[编辑][删除]
http://d.hiphotos.baidu.com/image/pic/item/267f9e2f07082838dc76bbc7bc99a9014d08f1ee.jpg 伤寒论》110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证属三阳并病,阴阳错杂,肝胆郁热证。与《疡科心得集》:“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的发病规律是完全吻合的。《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乳衄乃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但临床所见本病多见于性情急躁,多怒善郁,情志不遂,致肝郁而成。本病应侧重于肝。盖乳头属肝,肝为刚脏,为纳血之海,最易固静,而性喜条达,一有抑郁,则肝气不舒,郁而生火,破血妄行,旁走横溢,遂成“乳衄”之症。朱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查某
28岁。患右乳头溢出血性液体,或黄色浆液2年余,呈间歇性。行经期量有增加。曾两次做双乳B超均提示:乳腺增生;左乳后方导管稍宽;左乳实性结节。因不愿手术切除,欲服中药治疗。观其之前所服中药,有大、小柴胡汤,逍遥丸,消瘰丸,乳癖消之类中药,未见显效。邀余诊治。刻诊:间歇性乳头溢液,时有血性,胸胁胀闷,左乳胀憋,心悸烦躁,惊惕不安,失眠易怒,耳鸣抑郁,小便灼热,大便时干,舌红苔黄,脉弦。
辨证为肝胆郁热证。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柴胡9克,龙骨、牡蛎(先煎)各20克,黄芩9克,党参9克,桂枝6克,茯苓15克,姜半夏9克,大黄4克,生铁落(先煎)30克,生姜2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服上方7剂后左乳头溢液,血水明显减少,但挤之仍有外溢,仍烦躁抑郁、乳胀、胸闷显著改善。大便已稀畅,唯觉精神不振,纳食不佳,多郁善虑,乃肝木克土之征,守上方加白术15克,去大黄,守方服用3周,时值月经来潮,未见乳衄出现。嘱其保持心情舒畅。时至今日未再发生乳衄。
按:本例前医曾抓主症“乳衄”,采用疏肝解郁未获显效。余舍主症,抓副症:胸胁胀闷,乳房胀憋,烦躁心悸,惊惕不安,失眠易怒,耳鸣抑郁,一派神经系统方面病症。故方中柴胡、黄芩合用苦寒以清泄肝胆郁热;龙骨、牡蛎、生铁落(易铅丹)能镇惊安神、敛阴止血、软坚散结,而生铁落辛凉质重,善于平肝,木平则火降;大黄、茯苓通利二便,使郁热从下而出;柴胡、桂枝合用,辛散郁热,与半夏、生姜合用,善泄肝胆郁热;党参、大枣扶助正气,使郁热去,而正气存。二诊思其肝木过亢,克伐脾土,守方去大黄,加白术,健脾益气,使肝脾得调,气血得复,不止血而血止,收到了速效。
女子月经脉探究(转)【草根一生】
(2015-10-09
19:05:21)[编辑][删除]
高广明 河北中医学院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可见,天癸至是女子怀孕的基本条件,那么何为天癸?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言:“天癸是肾精和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可见肾精和肾气充盛是天癸至的条件。而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条件又是什么呢?《灵枢·五音五味》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可见心气下通则又是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条件。据上可知,月事以时下的条件就是肾精、肾气充足和心气下通。那么这两点在脉相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接下来做进一步探究。
心气下通
心肺位于上焦,其气以降为顺。心肾两脏,水火相济,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济于心火,使心火不亢。肝肺亦是如此,肝性喜条达,其气上升,肺则秉秋金肃杀之性,其气收敛主降。一般来说,人之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而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心肺之气如何才能下降?首先,心肺之气血务必充盛。若心肺气虚一方面会出现“推动无力”,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的现象。另一方面则为“升不得则降不成”。《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所以心肺之气欲降需先升,也就是说,只有气充盛了,心肺之气方可充盈而下降。反映到脉象中来,即双手寸脉浮滑。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脉浮为气血上升之势,升极方可下降,故脉浮是升已而降之脉,那么滑呢?滑脉如珠走盘,往来流利,这里则主要为气血旺盛,气血充盛方可气血应时而下。以上均为理论猜想,需要证明。那么我们便可以以方推理。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瘀阻胞宫之证,证见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从中可以窥探出桂枝茯苓丸可治瘀血所致的闭经。那么机理何在?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看,桂枝和茯苓为本方的君药,桂枝入心经,可平冲降逆。《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上气,咳逆”可知其下降之性。茯苓甘、淡,入心经,可渗湿,而通降浊气。《神农本草经》言茯苓“主胸胁逆气”可知其还可降胸胁之逆气。所以桂枝茯苓丸的两位君药均为降心气之品。由此可知,心气下通,是月经来潮的必需条件,在脉象反映则为寸脉浮滑。笔者曾验之于临床,凡女子双手寸脉浮滑者大都是月经来潮,屡试不爽。
肾精、肾气充足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对此句的理解为:“任脉冲脉皆奇脉,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故应时而下。”《傅青主女科》言:“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所以,肾精与肾气充足是月经来潮的必需条件。那么对应到脉象上为何呢?那就是左右手尺脉都充盛。左手尺脉侯肾阴,右手尺脉侯肾阳。而肾精又属于肾阴的范畴,肾气来源于肾阳。所以对应在脉象上就是两手尺脉都比较充盛,那究竟是什么脉象呢?
寸脉浮滑,尺脉滑
此为月经来潮之脉,心肺之气下迫,气血充盛,故寸脉浮滑,尺脉滑。
寸脉浮滑,尺脉空虚
此为月经行尽之脉,心肺之气下迫,然胞宫之血已排尽,故寸脉浮滑,尺脉空虚,为经尽也。
寸脉浮滑,右尺有力
此为肾气充盛,气能生血,气亦能够行血。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肾气是先于肾精充盛的,肾气充盛,肾精将化而未化,故寸脉浮滑,右尺有力,此为月经将行之脉。
以上为肾精与肾气对月经脉象的分析,临床中也不乏以补肾的方法来治疗月经不来的例子。
总之,《黄帝内经》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作为新一代中医学子当勇于发现,善于总结,勤于临证,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以上观点并非空想,实为笔者于多次经验中总结所得,还望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