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湿论治便秘

(2025-05-09 07:59:55)
从湿论治便秘
摘自2025-5-8中国中医药报
雷 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便秘一证,多初起于胃肠积滞或火热(偏食辛辣、煎炙烤煸之物),病久伤及胃肠津液,甚至气血,故而本病多是因实致虚的病证。关于“湿邪”与大便的关系论述,可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两篇均有提及“湿胜则濡泻”之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盛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出现“甚则水闭胕肿”句。意即风邪偏过害人就会出现动摇的外象,热邪偏过害人就会出现红肿的外象,燥邪偏过害人就会出现干枯的外象,寒邪偏过害人就会出现浮肿的外象,湿邪偏过就会出现大便迟滞或泄泻,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胕肿的外象。
关于“濡泻”的解释,前人主要分两种观点。一是以王冰、张介宾、张志聪等为代表,认为是湿泻。如王冰注释为“水利也”,即水湿所致水谷不分的下利。二是以高士宗为代表,认为是经脉濡润而致下泻。
笔者结合文字本意和临证的体会,认为“濡”与“泻”当分开讲,“濡”有濡润和迟滞之义。濡润之义,如南朝鲍照诗云“霜露迭濡润”,在中医有濡养、荣濡之语。迟滞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泻”有倾泻、排泄之义。笔者认为,“濡”当指大便迟滞不畅,“泻”当指的是大便的水泻而畅。
据湿邪与所致病理表现来看,因湿邪黏滞,易阻气机,故气滞而多排便黏滞;又因湿性多滑,故为痰多爽滑易于咳出,为水而走肠易于泻下。在临证中,水湿所致的泄泻,水盛者多泻下清水样稀便且多排出畅快;湿盛者多阻滞气机多大便溏薄且排出欠畅,偏寒者,因寒主收引,湿阻气机,故多宿便滞于肠而排出困难,久则多兼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笔者多以附子粳米汤治疗而取效。
综上,笔者认为“濡滞”有二义,一指大便迟滞不畅泄泻,一指大便水泻,具体当视水湿之相兼而分析。笔者在临证中,用温化寒湿法治愈一例顽固性便秘,现将验案整理如下。
文某,男,13岁,2024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大便不畅1月余。大便3~4日一行,伴脐腹胀痛,胃中畏凉,动则汗出,纳可,夜眠可,小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诊断:便秘、腹痛(中焦虚寒,湿滞肠腑)。
治法:温脾散寒,化湿通腑。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桂枝加芍药汤、玉屏风散加味,前后加味共进12剂。胃凉缓解,但仍大便欠畅。经散寒温脾法后,主证不缓,思及动则汗出,恐为脾气不足,乃更方补中益气汤加味,6剂后,大便仍欠畅,且腹胀明显,细观舌胖而滑,乃是寒湿之征,即是《金匮要略》“腹中寒气,雷鸣切痛”之附子粳米汤证,故更方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附子粳米汤加味,具体组成如下:厚朴8g,红参8g,姜半夏10g, 黑顺片10g,粳米(先煎)2g,甘草6g,枳实6g,干姜6g,葫芦巴5g,炒白术15g,当归15g,火麻仁15g。3剂,水煎服,日1剂。
3剂后,大便通畅,泻下较多黑便,效不更方,继服3剂,随访大便正常。
按 本案以大便不通为主症,以腹胀、腹痛、腹冷为兼证,结合舌胖、脉沉细,辨为中焦虚寒、肠腑通降无力之证,予以温中焦、通腑气之剂无效,转为益气通腑之法,仍乏效而腹胀。观舌胖而滑,思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之语,濡即迟滞,泄即泄下。故更方附子粳米汤散寒湿而通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益虚气而消胀,再略加散寒通畅之品而效。

便秘分虚实辨证施养更有效

 (2025-05-09 07:59:00)[编辑][删除]
便秘分虚实 辨证施养更有效
摘自2025-5-8中国中医药报
李旭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
便秘是困扰现代人健康的常见问题之一。长期便秘不仅会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甚至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面对便秘,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服用泻药,但这种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长期使用还可能损伤肠胃功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形成药物依赖。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便秘并非单纯的“肠道不通”,而是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气的推动、津液的濡润以及阳气的温煦,任何一方面的失调都可能导致便秘。因此,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机体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
中医辨证分型:
便秘的虚实之别
中医将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多因热结、气滞所致,虚秘则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实秘
热秘
热秘是由于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导致肠道失于濡润而引发的便秘。其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如羊粪,腹胀腹痛,伴有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小便短赤等症状,舌红苔黄燥。这类便秘多见于嗜食辛辣油腻、长期熬夜或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气秘
气秘是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引发的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不畅、欲便不得,或便后不爽,常伴有腹胀肠鸣、嗳气频作等症状,舌苔薄腻。这类便秘多见于久坐少动、缺乏运动或长期情绪抑郁、焦虑的人群。
虚秘
气虚秘
主要表现为大便不干,但排便无力,便后疲乏,常伴有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等症状,舌淡苔白。此类便秘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卧床或术后恢复期患者,病机为肺脾气虚,推动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减弱。
血虚秘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常伴有头晕心悸、唇甲色淡等症状,舌淡苔白。此类便秘多见于产后妇女、失血过多或贫血患者,病机为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养,导致大便干结难解。
阴虚秘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常伴有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症状,舌红少苔。此类便秘多见于更年期女性、长期熬夜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病机为阴液不足,肠道失润,导致大便干结。
阳虚秘
主要由于阳气虚弱,肠道失于温煦,传导无力而导致。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常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状,舌淡苔白。此类便秘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阳虚或素体虚寒者。
辨证食疗:
调理便秘的天然良方
实秘
热秘
饮食原则:以清热润肠为主,多吃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食用香蕉、梨、芹菜、菠菜、绿豆、冬瓜、黄瓜等。
香蕉蜂蜜饮
组成:香蕉1根,蜂蜜适量,温水200毫升。将香蕉捣成泥,加入温水和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功效:香蕉润肠通便,蜂蜜滋阴润燥,二者搭配可清热润肠,缓解大便干结。
气秘
饮食原则:以理气通便为主,多吃富含挥发油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可适当食用萝卜、陈皮、柚子、佛手、柑橘、燕麦等。
萝卜陈皮粥
组成:白萝卜100克,陈皮10克,粳米50克。将白萝卜切丝,陈皮切碎,与粳米一同煮粥,煮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白萝卜理气消食,陈皮行气健脾,粳米补中益气,三者合用可理气通便,缓解腹胀便秘。
虚秘
气虚秘
饮食原则:以益气健脾为主,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可适当食用山药、红薯、南瓜、小米、红枣、莲子等。
山药红薯粥
组成:山药、红薯、粳米各50克。将山药、红薯切块,与粳米一同煮粥,煮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山药健脾益气,红薯润肠通便,粳米补中益气,三者合用可益气通便,改善排便无力。
血虚秘
饮食原则:以养血润燥为主,多吃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可适当食用黑芝麻、核桃、松子、桑葚、红枣、桂圆等。
黑芝麻糊
组成:黑芝麻粉30克,蜂蜜适量,温水200毫升。将黑芝麻粉与温水调匀,加入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黑芝麻养血润燥,蜂蜜滋阴润肠,二者搭配可改善血虚便秘,缓解大便干结。
阴虚秘
饮食原则:以滋阴润肠为主,多吃富含胶质和水分食物,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可适当食用银耳、百合、蜂蜜、黑木耳、梨、莲藕等。
银耳百合羹
组成:银耳10克,百合10克,冰糖适量。将银耳泡发后与百合一同炖煮,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银耳滋阴润肺,百合清心安神,二者合用可滋阴润肠,缓解大便干结。
阳虚秘
饮食原则:以温阳通便为主,多吃温性食物,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可适当食用核桃、韭菜、羊肉、生姜、桂圆、肉桂等。
核桃韭菜炒鸡蛋
组成:核桃仁30克,韭菜100克,鸡蛋2个。将核桃仁捣碎,韭菜切段,鸡蛋打散,炒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核桃温阳润肠,韭菜行气通便,鸡蛋补中益气,三者合用可温阳通便,改善排便困难。
中医外治法:
调理便秘的“绿色疗法”
除了内服药物和食疗,中医外治法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成为调理便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以下是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天枢穴
定位: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天枢穴为大肠募穴,按揉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胀便秘。
支沟穴
定位:在前臂后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支沟穴为三焦经穴,按揉可调理气机,通便止痛。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按揉可健脾益气,通便止痛。
艾灸疗法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温阳散寒,调理肠胃功能,适用于虚寒型便秘。以下是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神阙穴
定位:在肚脐中央。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为宜,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功效:神阙穴为任脉要穴,艾灸可温阳散寒,调理肠胃。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为宜,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功效: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艾灸可补气助阳,通便止痛。
腹部推拿
腹部推拿通过手法刺激腹部,促进肠道蠕动,调理气机,适用于各类便秘。以下是常用手法及操作方法。
摩腹
操作方法: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力度轻柔,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
功效:摩腹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揉腹
操作方法:用手掌根部按揉腹部,力度适中,以局部温热为宜,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
功效:揉腹可调理气机,缓解腹胀。

学习经方桃核承气汤的一点心得体会

 (2018-01-02 05:37:17)[编辑][删除]


发表者:赵东奇 

“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

桃核承气汤是大黄类方的活血化瘀剂,具用通下瘀热的作用。原方是治疗伤寒邪在太阳不解,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轻证。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条文总计178条,以“太阳病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总纲,有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之分、这段文字先经后腑,由表及里,体现了仲景有是证用是方的辩证思维。请看:

  1. 太阳经证:需要认识中风、伤寒、温病,都具有 “发热,头痛,脉浮”的共性

鉴别诊断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苔薄白,脉浮缓——表虚证 ——桂枝汤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苔薄白,脉浮紧,+体痛呕逆——表实证——麻黄汤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舌红绛,脉浮数——里热证——可以看做是麻杏石甘汤或后世温病的银翘散证。  

2.太阳腑证:蓄水证、蓄血证

、邪入膀胱气分、气结水停的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五苓散证

、邪入膀胱血分、热瘀互结的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丸) 

鉴别点:

、蓄水证,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证,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条文中“表证不解”,就会传和变,

第一种传半表半里是少阳证,以(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纲。

第二种传里:

1.有胃家实的阳明证——阳明里证——热证、实证,以(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为纲。

病机:津伤燥化,阳明热实。分经证和腑证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它是表里俱热,用清法。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用下法,急下存阴。

2.有热结膀胱的瘀血证(106条)。

热结膀胱:此处膀胱代表下焦,热结膀胱为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

如狂:指精神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其发病病机为下病及上,血热结于下上犯心神所致。当然了伤寒论里也有热入血室之如狂。

血自下:结热随血而去,其症可自愈。

不自愈:依法当攻其邪,不过表证在者,为防外邪内陷,尚不可攻,应先解外。

少腹急结者:急为拘急不舒,自觉不宽畅,撑得慌。结为胀满,按之有抵抗感,但不硬满。简单地说就是下腹部拘急或硬痛。

少腹急结是桃核承气汤的主证,由此才可以攻之。可攻:可用通腑泻热的祛邪疗法。

【蓄血证辨证的依据】药证或方证

1.少腹急结或硬满。

2.发热大便难(小便自利)

3.神识异常(其人如狂)

4.脉见沉涩

【方剂解读】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桃仁50个(去皮尖)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zai),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这个方剂用药特点:体现了寒温并用+辛开苦泄的用药特点

内经云:寒淫于内,治宜甘热。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桃仁苦平,润燥滑肠,通经破瘀,蓄血发狂。——苦以泻之、平以和之。

大黄苦寒,通经逐瘀,血分实热,肠燥便秘。——寒以导之

芒硝咸寒,实热积聚,软坚散结,疏通便秘。——咸以软之

中药配伍规律: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活血,通阳化气。——辛以散之——阳明之气下行,热自去,神自安。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补生泻,茎痛用梢。——甘以缓之

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

《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化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证。

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

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

夜属阴,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

心主血脉而藏神,瘀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

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

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

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

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说“烦”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吐下后而心烦者为虚烦,宜用栀子豉汤。

未经吐下而心烦者为实烦,宜与调胃承气汤。

没有呕吐和下利,看来胃不虚,那为啥心烦呢?

无热不作烦,虚烦不得眠,大便难引起胃不和而烦啊!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剂量解读】

桃仁50个(去皮尖)据郝万山老师《汉代度量衡的转化》,桃仁100粒为30克,50粒就是15克。

1两等于多少克,目前最接近的说法有2个: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1斤=16两=250克(西汉)1两=15.625克

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教授:1斤=16两=220克(东汉)1两=13.8克 张仲景是东汉人,这个更准确。

一升=10合=200毫升 

一合=2龠(yue)=20毫升

【煎煮要求及服法】

1.用水:七升(1400毫升)——五升(500毫升)——五合(100毫升)

2.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烊化芒硝。

3.大黄:

要想达到理想的通便效果,大黄在煎汤药时要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放入大黄。

若想使大黄通便的作用和缓一些,可用酒炒或酒蒸后再煎煮;

若用于泻火解毒、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和其他药物一起入锅煎煮即可。√

4.先食:有两层含义:

认为要在饭前空腹服用,有利于攻下药直到病所,适用于胃肠不虚弱,体质壮实的。(教材观点)

先适当吃点东西或饭后服用,对于体质虚弱的,治疗效果既理想又平稳。(个人观点)

5.日三次口服,当微利。

【个人体会】

我们学习伤寒论,要认真揣摩仲圣先师心法,对原文要逐字逐句反复研读,于细微处思考,比如桃仁为啥去皮尖?桂枝为何去皮?是取类比象,皮者达表,尖者上行,还是本草性味归经主治使然,还是仲景另有心意?历代医家争论不休。

拿桂枝来说,我讲课前给大家发的汤一笑老师在经方医学论坛里的帖子,用了近4万字详细解读桂枝、考证的细致入微,值得一读。

延伸阅读:链接——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桂枝“去皮”析——来源本人网站

桃核去皮:今病在里,在下焦,桃仁性味苦平,归心肝肺大肠经,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功。苦平燥湿不生热,还可润下。故用桃仁比较适宜。

核桃外皮:性温、味苦辛,归肝、胆、胃经,有养胃健胃、疏肝卫胆、润通肠胃、治疗顽癣、杀虫止痒的功效,也有一定的补肾润肺、养身补气的功效。

核桃内皮(分心木)性味苦、涩,平,归脾、肾经。有涩精缩尿,止血止带,止泻痢。用于遗精滑泄,尿频遗尿,崩漏,带下,泄泻,痢疾之功。另外皮对仁有包裹束缚之意,不利于桃仁理血作用的充分发挥。

有的医家说无外感表证,不需桂枝解表,所以去皮入里。

有的认为作用有二:一是降逆治疗气上冲,二是取其辛温之性可温通经脉理血散结气。

还有医家认为此处应该用肉桂,引火归元,散寒止痛。

关于去皮,清代名医张锡纯是这样论述的:《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陈修园之侄鸣岐曾详论之。

胡老认为下焦蓄血证=瘀热互结=瘀血证+气上冲

太阳与阳明合病=桂枝、甘草+桃仁、芒硝、大黄

太阳病——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本文症候当有心悸。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阳明病腹证:胃肠邪热积滞,按之硬、满、痛、不大便等,即按之不硬而有抵抗感也是实的表现。

心烦,有形邪热内扰和上扰所致,为实烦,非栀子豉汤之虚烦。

后世医家对桃核承气汤多有发挥,将其治疗范围扩大到内外妇儿皮等,并且产生了各家学说,究竟方中用的是桂枝还是肉桂,生大黄还是制大黄等等?还需临证灵活选用。

从方证对应来看,应该是太阳表证+阳明里证,是太阳阳明合病。

当有表证,因为有桂枝甘草,太阳病——心阳虚证,但为何没有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一桂枝甘草汤方证呢?

既然“外解已”用桃核承气汤,那桂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冯老说:因为其人有如狂的外证,用它来合营卫固表,防其外证未解,更主要是降冲逆和和血。

延伸理解:链接:桃核承气汤诸药本经解 (来源本人网站)

【病例介绍】

腹痛案——扶余市患者

主诉:腹痛3日。

孙某,女,35岁,已婚,于2016年7月11号前来就诊。

问诊:女的不怀孕,男的有小三,俩口子晚间打架,男的用脚踹了女的肚子好几下。

当时就出现腹痛,坐地下不敢动,半小时后爬到床上,感觉肚子一阵一阵的轻微抽痛,有包块,半夜十分感觉发热胸闷烦躁,胡言乱语,喋喋不休,口渴,就想吃凉的,吃了能有20多根冰棍。平时小便短赤,大便干燥。

视诊:腹壁青紫,有瘀斑。

观舌:舌质淡,苔薄白。

触诊:腹部微硬,按压刺痛。

切脉:沉实有力。

诊断:下焦蓄血证——瘀热互结。

处方:桃核承气汤,水煎服。

三天后复诊,说服药后有点腹泻,便后感觉肛门灼热,瘙痒。但腹痛口渴等症状都好了。表示感谢,接下来让给我给她其他疾病。

腰椎压缩性骨折案

七八年前,我院妇科名医秦振学他老伴去山东威海旅游做快艇,墩了一下,当时出现腰痛,马上回到松原老家,拍片一看,第二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到了半夜的时候出现腹胀满,不敢碰,还像针捥着那样疼,心烦意乱,胸闷不适,在屋里来回走,凌晨五点时候缓解。

就诊说五天没大便了,小便还可以。

观其舌脉:见舌底络脉迂曲、怒张,脉弦数,舌质红,苔黄燥。

结合证候表现,给用的还是桃核承气汤,回去喝完一剂药,当晚热去便通,不燥不烦,安然入睡。

通过上述的简要梳理,可以看出,临床只要抓住“瘀”、“热”这两个辨证要点,牢记2个歌诀:

一、里热实证歌诀: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二、血瘀证歌诀

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证见.

不论哪一个器官和部位,凡因瘀热互结,热重于瘀,造成的气血运行受阻、脏腑机能失常,不必拘于伤寒论条文,均可用桃核承气汤化裁治疗。

【临证发挥】

1、缠绵不愈的牙疼证去桂枝加生地、牡丹皮;

2、外阴湿疹+苦参、黄芪。

3、阴道血肿+当归、党参、红花、三七。

4、闭经加柴胡、香附、川芎。

5、经期狂躁加柴胡、香附、牡丹皮

6、慢性盆腔炎+蒲公英、败酱草、红藤(偏湿热)

7、糖尿病便秘气虚党参黄芪;阴虚生地玄参;血虚当归肉苁蓉、气滞槟榔、枳壳;

8、狂证加郁金、白矾。

9、顽癣加牡丹皮、当归。

10、急性湿疹,加萆薢、蝉蜕、银花,麻黄、土茯苓。

11、痤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原方硝、黄减半,加入银花、连翘,蝉脱、麻黄。

12、酒渣鼻原方加入怀牛膝、红花、生石膏、麻黄;

13、风湿性结节性红斑原方加入薏仁、茜草、麻黄;

14、疗跌打损伤如腰扭伤原方加入土元、三七。

15、月经后期、鼻衄时作加牛膝、当归、白芍、枳实。

16、哮喘心绞痛胡希恕用它与大柴胡汤合方。

17、前列腺肥大尿潴留刘渡舟老师经验是加滑石、木通、车前子。

18、过敏性紫癜去甘草加柴胡、紫草、黄芩。

19、脑梗塞加地龙、水蛭

20、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症,常配合四物汤同用;兼气滞,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

21、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用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

22、治妇人产后恶露不下:加蒲黄、五灵脂。

23.大便秘结:枳实、厚朴。  

24.烦燥口渴:黄连、黄芩。  

25.小便虽利:车前子、茯苓、木通。  

26.月经后期、闭经、癥瘕等疾病如果属于瘀血阻滞之实证(最好结合B超检查,子宫内膜已经超过8mm),且病所都属下焦者,可以因势利导,用通下之法治疗。患者如果大便秘结严重的,可以放胆使用此方,服药之后,随着大便通下,月经顺行,有高屋建瓴之势。

27.合柴苓汤治慢性肝炎

28.加干漆皮,桔梗治急性咽炎

29.合龙骨汤治疗抑郁症

30.加远志石菖蒲丹参栀子治疗精神分裂症。

【注意事项】

1.方中的芒硝用量,不可死守原方,如血瘀而无热象,大便通畅者,可以少用或不用。

2.“先食温服”即先服药后进食,就是空腹服用。根据古人服药经验是:

其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进食;

其二本方药力猛烈,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其三药后病人有轻度腹泻,即“当微利”。

3.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鱼、肉以及油腻食物,升阳助火。

【最后再说一点个人感悟】

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先师之意,古人著述,惜字如金,不肯多加一字,临证需用心品悟,从无字处读书,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有提高,我们看方中桂枝:

1、桃核承气汤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之弊。

2、五苓散中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3、苓桂术甘汤中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与茯苓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4、小建中汤桂枝温阳气,祛寒邪。

5、肾气丸中桂枝温通阳气要药,与附子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

6、当归四逆汤中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

7、桂枝茯苓丸中桂枝温通血脉,以行瘀滞。

8、桂枝汤中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与芍药相伍,调和营卫。

学习桃核承气汤还应掌握:

1、太阳蓄水证病在气分,为太阳膀胱气化不利,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双解。

2、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3、太阳蓄血证,证有轻重之分,治有缓急之别。简而言之,其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瘀热皆轻者,是抵当丸证。

中医各家学说虽多,读伤寒还是尽量看原著为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伤寒论为万世法,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之所以为经典,关键在于经得起反复推敲,遵古而不泥古,做好继承、更重要的是发扬和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使命,祈盼经方同道共同努力,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