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继柏“病证结合”临证思路

(2025-05-03 03:30:51)
熊继柏“病证结合”临证思路
熊 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
痹证与痿证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中医疑难病代表,现代医学常缺乏根治手段。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熊继柏在其著作《中医临床奇迹》中记载了多例西医诊断明确但疗效不佳的痹痿重症,其以“病机统摄、病证同治、通补兼施”的法则施治屡起沉疴,笔者从病案及解析中领悟到熊继柏中医“病证结合”独到的思维模式,陈述如下。
关于“病证结合”的两种范式
“病证结合”有两种范式,一种是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一种是中医“病证结合”。
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之一,是将现代医学对疾病微观的认识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思维方法。西医的“病”基于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通过客观检测指标定义疾病,针对“病”的病理机制,采用靶向性治疗消除病因,其特点是标准化、可量化,强调病原体、器官损伤或功能异常。中医的“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动态病机概括,体现机体阶段性的整体功能失衡状态,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中医针对“证”进行整体调态,采用中药、针灸等干预方法使机能自行恢复平衡,特点是个体化、动态化,强调整体关联性、人体的自洽性。西医“病”是“点”,聚焦于具体病灶或异常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治疗可随医学进展更新;中医“证”是“网”,揭示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关系,高度动态,同一疾病不同阶段证型不同,需随时调整方药。在西医诊断的病名下,划分几种中医证型,进行遣方用药,就是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范式。
中医“病证结合”是传统中医的一种临床诊疗思维方法。它是基于中医理论,将患者的病症、体征与特定的疾病名词相结合,用以确定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诊断结果。中医的“病”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演变规律的疾病诊断概念。中医的“证”是对疾病刻下病机的概括。“病”是疾病过程中的共通性反应,“证”是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反应;“病”是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疾病转归的过程(核心病机),而“证”则是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阶段性病机)。中医辨病论治是依据疾病的核心病机特征,确立疾病的整体治疗原则及相应的方药对疾病进行治疗;辨证论治则是着眼于辨别刻下机体的阶段性病机状态,制定的相应治疗方案。单是辨病论治则对疾病各个阶段治疗针对性不强,反之仅仅是辨证论治则对疾病整个发展规律认识不深,故必须“病证结合”,即“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
中医“病证结合”是针对疾病“全轴”与“刻下”,即一纵一横的两个方位来认识与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指导遣方用药进行治疗的方法。辨病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和演变的一般规律,明确治疗的基本方向,辨证则解决当下疾病的主要证候,二者从不同角度反应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规律,“病证结合”相辅相成,提高临床疗效。
近现代以来,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着将西医方法机械地与中医学结合,见浮肿就利尿消肿、见炎症就清热解毒等倾向,也有把中医疾病或西医疾病机械地分成几种证型治疗,阻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正确处理“病”与“证”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发展中医学术的基础和前提。
“病证结合”的发展脉络
中医辨病论治是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的。殷墟甲骨文中记载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病名一百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三十多个。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根据具体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的辨病论治思想。《黄帝内经》中辨病论治的理论已比较系统,其临床运用也较具体,表明辨病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已得到了确立。《伤寒论》中篇名均冠以“×××病脉证并治”,明确建立了对外感热病先辨病、再辨证的“病”“证”二级诊疗体系。《金匮要略》中“病证结合”的架构就更加明确,每一个杂病单列,先总论病机,再辨证处方,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以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构建“病证结合”的诊断体系是张仲景的一大创举,对后世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形成了伤寒、温病等学派,以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学科。
明清时期,“病证结合”逐渐向单一辨证论治发展。如《景岳全书》的“病理证治方”、《类证治裁》的“病症、论治、脉候、附方”,表述内容上首次出现辨证论治以辨证为主导(此之前均表述为“病脉证并治”以辨病为主导),该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体现出“病证结合”逐渐向辨证论治的分化发展。近代医家受各种因素影响,达成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基本共识。新中国成立后,为与西医学区别,以任应秋、秦伯未等为代表的一批老中医大力提倡并推动辨证论治,提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就是‘辨证施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现代中医诊疗模式确立,自此,“病证结合模式”完全转变为“辨证论治模式”,并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特点写入教材沿用至今。同时出现的现代中西医“病证结合”,定义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新兴诊疗模式,该诊疗模式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治疗以西医辨病替代中医辨病,是中医“病证结合”模式的当代异化,实质上混淆了中医“病证结合”的学术发展。
痹证、痿证治疗中的中医“病证结合”运用
以下内容辑录自《中医临床奇迹》。
痹证治验案
《中医临床奇迹》第二章“四肢关节疼痛、肿大变形10年不愈案”。周某,女,27岁,四川省成都市人。初诊:2013年8月26日。患者四肢关节疼痛10年,无论春夏秋冬,疼痛无法控制,长期服用激素药物治疗。视其关节肿大变形,双手活动不利,双手指僵直,不能弯曲,双腿行走困难,近半年来连吃饭、穿衣、洗澡、如厕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坐轮椅前来就诊。患者全身肌肉消瘦,自汗,疲乏,面色淡黃,舌淡苔薄白,脉细而数。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留痹、尪痹。拟方:三痹汤合虫藤饮(处方略)。
二诊:2013年9月29日。患者诉服药后疼痛减轻,自认为效果明显,十年来用药无数,未有如此良效。继用原方30剂,并嘱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三诊:2013年11月3日。患者述疼痛进一步减轻,精神明显好转,四肢僵硬亦减,已能步行就诊。并告知激素药的用量减至原来的1/3。效不更方,原方再进30剂。
四诊:2014年3月2日。服药后诸症悉减,四肢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均能自理,行步渐趋正常。患者认为服药效果明显,自行用原方在当地拣30剂服用,已完全停用激素。现在疼痛的部位仅限腰部和膝盖。舌苔薄黄,脉细而数。改拟三痹汤合二妙散加乳香、没药、炮穿山甲(处方略),再进30剂。
五诊:2014年4月6日。患者四肢关节疼痛及腰痛基本消失,已能做洗衣、拖地等家务活,但劳作之后感到一身酸软无力,舌脉如前。以原方再进30剂。
六诊:2015年7月5日。患者走进诊室,面色如常,形体明显增强,体重增加,长出肌肉,四肢关节活动正常。并告之已于去年冬天结婚,现在已去新加坡打工,因劳累后有腰腿酸痛,要求服中药巩固。再予三痹汤合二妙散30剂(处方略)。
简要阐析:《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所形成。尽管有偏胜的邪气,如风气偏胜,寒气偏胜,总病机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这是痹病治疗的总体原则。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体现了《素问•痹论》关于痹病病因的理论,提示治疗痹病要综合考虑。除了风寒湿三痹,《素问•痹论》阐述了热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在我国长江以南湿热较重,湿热痹较多。朱丹溪治湿热痹用二妙散、四妙散,吴鞠通治疗湿热痹用宣痹汤,这是在临床上的发展和补充。
何为留痹、尪痹?留痹的病名出自《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久居二字就是解释留痹的,即痹邪久留而不去者为留痹。尪痹的病名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尪痹即是身体羸弱的痹病,留痹是久居不去的痹病。
本案患者年仅27岁,但患痹病已达十年,且久治不愈,正气亏虚,体质羸弱,所以既是留痹,更是尪痹。治疗这种痹病要注意虚实两端。虚证有两方面,一是气血虚弱,二是肝肾亏虚,因为肝主筋,肾主骨,痹病恰好是筋骨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补气血,养肝肾。实证是因为痹邪久积形成痼疾,必然造成瘀阻,因为久病入络。所以痹病日久,除了虚弱表现之外,会出现关节疼痛、肿大变形,甚至瘫痪,这是痹邪瘀阻所致。因此对于留痹的治疗,只能缓图,不可速取,欲速则不达。用大量祛风湿或者化瘀的药,不一定能起作用。要虚实兼顾,一方面要补正气,一方面要去痹邪、通络脉,方可以收全功。
痿证治验案
《中医临床奇迹》第二章“急性脊髓炎痿病案”。王某,女,33岁,湖南省衡阳市人。初诊:2018年6月2日。患者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0余日由其家属背入诊室就诊。患者诉2018年5月11日在广州突发急症,初发时腰背疼痛,继而双下肢麻木无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在广州某医院急诊,行腰椎穿刺等检查,诊断为“急性脊髓炎”,并收住院治疗。期间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显,症状进行性加重。现症见:双下肢麻木无力,无法站立行走,自汗,神疲,兼便秘、尿黄,月经量少。舌边紫,苔黄腻,脉细略数。西医诊断:急性脊髓炎。中医诊断:气虚并湿热夹瘀之痿病。拟方:加味二妙散加黄芪、薏苡仁、桃仁、木瓜。处方:(处方略)
二诊:2018年6月28日。患者诸症显著减轻,精神好转,乏力减轻,已能缓慢步行进入诊室,但腰臀部及膝关节以下仍麻木。舌苔薄黄腻,脉细数。方药已经取效,守方再进,处方加味二妙散加味(处方略)。
三诊:2018年8月2日。患者服上方后诸症较前进一步改善,下肢力量有所恢复。但精神疲乏,仍自汗,腿麻,步行乏力。舌苔黄,脉细。改方用五痿汤合黄芪龙牡散加味(处方略)。
四诊:2018年9月6日。患者诉服药后诸症显减,病已愈七成,独自从衡阳乘车前来长沙复诊。其下肢麻木减轻,出汗减轻,下肢乏力已不明显。舌苔薄黄,脉细。仍以五痿汤合黄芪龙牡散加味,再进20剂(处方略)。
时隔数月,患者来长沙出差,特来门诊告知其病已愈。
简要阐析: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必须仔细辨治。痿者,四肢痿弱不用也,临床上属于难治的顽疾。《素问•痿论》论痿有五脏气热之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灵枢•本神》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黄帝内经》就讲出了痿病有这么多复杂的病因病机,而后世在论治痿病时更有发挥,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讲:“痿病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由于痿病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故必须仔细认真地辨证论治,方可取效。
治病须先后有序,标本兼治。本案痿病一是湿热夹瘀,二是气虚。其湿热夹瘀是其标,其气虚为其本。如果先补气而不祛湿热,则湿热愈滞而病不能愈。必须先祛湿热,此所谓“急则治其标”。因此,先用加味二妙散,祛其湿热,使其能站立行走;然后补气益气,用五痿汤补阳明之气并合黄芪龙牡散治气虚自汗。标本兼治,先后有序,所以本病取效很快,并能得到根治。五痿汤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薏苡仁、黄柏、麦冬、知母组成,其中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益气健脾以补阳明之气虚,麦冬、黄柏、知母、当归四药滋阴清热以养血。
“病证结合”思路为中医治疗疑难病提供可复制的临床范式
熊继柏在《中医临床奇迹》痹、痿案中展现的“病证结合”思路,“病证互参、经典活用”的经验,为中医治疗疑难病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床范式。
抓住主证,运用经典确定主病
《中医临床奇迹》第一章“中医怎样诊断疑难危急病症”的论述中,在“诊治疑难病症要把握四条原则”的第一条首先阐明了“抓住主病和主证”的原则,指出主病确定的关键是抓住主症。主症就是患者最痛苦,最突出的症状,主症明确以后,再运用经典指导确定主病诊断,在主病的范畴之内辨证施治。
熊继柏一直强调熟读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推崇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出学习经典的五个步骤: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他强调“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辄止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心浮气躁者涉猎”,既要专心,又要沉潜,二者缺一不可。中医经典囊括了大量丰富的医学经验、各种疾病情形、病理变化,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反复研究而形成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学宝库,对于经典必须熟读熟记,融会贯通才能领悟精要,从而指导临床。
本文例举的痹、痿案中均以经典为依据确定主病,其中痹证引用了《素问•痹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同时依经典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依据《灵枢•官针》的条文确定本案为留痹,根据《金匮要略》条文同时可诊断为尪痹。确定主病诊断后,按经典所述进一步分析了主病的核心病机,以及主症鉴别。痿病则依据《素问•痿论》《灵枢•本神》《素问•生气通天论》确立了主病诊断,并且确定了病因病机。据此为下步辨证施治指明了方向和坚守的治则。
因证选方,博采古方辨证施治
熊继柏不仅精熟四大经典,同时博览群书,对古代名医名家的著作也广泛涉猎。他指出:“我们真正的祖宗是我们历代的名医,事实告诉我们古人的方剂不可小视。”除了《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以外,熊继柏特别推崇《医学心悟》《医宗金鉴》等古籍,以及《傅青主女科》《审视瑶函》等各专科著作。在读这些名著时,他强调“学中医要有一道绝对的基本功就是背诵方剂”,学方剂第一是要背方剂,第二是要掌握,第三是要运用。熟诵方剂反复应用,才能充分掌握古方的组方内涵、适应症、运用要点,使古方成为自己的真正临床本领。
同时强调“临证要有主见,开处方一定要养成规矩,要选用汤方、运用汤方,原则就是方证相符、方证合拍”,开汤方就是中医临床的规矩,熊继柏极力反对不讲规矩开“自拟方”。中医治病要理法方药俱全,理就是辨证分析,法就是根据证型确定治疗原则,方药就是古代方剂。
本文例举两案例中,痹证案主方分别选用了《丹溪心法》的加味二妙散合黄芪虫藤饮、《医学心悟》的三痹汤合虫藤饮;痿证案早期选用的是《医宗金鉴》的加味二妙散,后期选用的是《医学心悟》的五痿汤,这种选方思路都是在主病确定之后,遵循主病核心病机的前提下,按照刻下证候审察病性病位、确定分型、因证选方做出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同治
熊继柏将痹病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痹两大证型,同时,根据痹病初起与迁延反复分为虚证、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在治法治则上,针对痹病气血痹阻的总体核心病机,以通经活络的治则贯穿全轴,通过辨别刻下证候,选用经典古方调治刻下病机的同时,加入针对痹病核心病机的黄芪虫藤饮、五藤五虫饮、葛根姜黄散等活血通络的经验组方,充分体现了“病证同治”的临床思维。
熊继柏对痿病的认识同样体现了“病证同治”的理念。依据《素问•痿论》“痿者,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的理论,确定痿病的诊断,依据《黄帝内经》理论将痿病划分的五脏气热、肺热叶焦、阳明胃虚三个病因,确定肺热焦灼、湿热浸淫、气血亏虚三个核心病机,结合《医宗金鉴》对痿证的认识,将痿病分为湿热蕴盛、气血虚损、肝肾阴虚三个主要证型,治则上相对应地运用通利湿热、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的治则。用药多选用古方加味二妙散、四君子汤、八珍汤、五痿汤、虎潜丸、加味金刚丸等。同时明晰了“治痿独取阳明”是针对针刺取穴而言,并非用药“独取阳明”。
熊继柏对上、下肢痿病的辨证多有经验之论,认为上肢痿病虚者为脾胃虚弱,化生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所致;实者为风湿之邪客于经络,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达而成。根据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府的理论,认为下肢痿病因肝肾虚弱,经血亏损所致,多呈现腰膝酸软、废痿不用表现。
以病为纲,辨明刻下证候,紧扣主病核心病机,参合辨证分型,选用经典古方,病证同治是熊继柏施治痹痿病的基本思路。

阴阳法读伤寒论

 (2018-01-25 13:39:10)[编辑][删除]


讲者简介

杨昌龙,主治中医师,供职于深圳林芝缘中医馆,对千金方外台研究十四载,主要从事妇科疾病及疑难病症的研究,在妇科崇尚荡胞、建中、运中、填精等法。

中医家推荐

你对阴阳伤寒有所了解吗?你对少阴病中出现四逆散、猪苓汤、大承气汤等证能否理解呢?你对千古疑案厥阴病又是怎么看的呢?本文杨昌龙老师将用《伤寒论》自身的语言解读《伤寒论》,运用阴阳对举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述他对《伤寒论》中少阴病、厥阴病的认识,并对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阐释。

一、初识“阴阳伤寒”及“阴阳”在古代的含义

大家好,特别感谢恒伟老师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说说我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对《伤寒论》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学习《伤寒论》就是以《伤寒论》自己解释《伤寒论》,再以一些其他的学术资料作为参悟的对象,具体我就说说对《伤寒论》学习研究的方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

1800年来解释《伤寒论》这部书的人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本书。据现代文献考证,好像有3000多个注本,我读的注本大概有20多个。日本文献整理家、大学者森林之,他对《伤寒论》的整理是非常完善的,因为中国古代文献在日本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他的《伤寒论考注》这本书纯粹是文献研究,没有其他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柯韵伯的注本,让我有个新的角度认识《伤寒论》。然后再读《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一些古经方家对《伤寒论》、伤寒病的认识,又有新的观念和方法。其中柯韵伯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他说黄连阿胶汤是少阴之泻心汤,太阳之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后来又读到了许仁则这个经方大家的著作,许则仁把伤寒分成了阴阳伤寒。这就让我认识了“阴阳伤寒”的观念。

《外台秘要》及《黄帝内经》上有句话,“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个阴阳怎么认识,怎么理解?“临证之工,宜须两审。”两审什么呢?我认为是两审阴阳。阴阳在古代是怎么理解的呢?阴阳是指位置还是时间?具体在人体又怎么理解?经过我对《外台秘要》和《千金方》的阅读和理解发现,阴阳在古代,阳指表,阴指里,古人的阴阳指“表里”。《外台秘要》是这样论述的:“夫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可攻其表,发于阴者可温其内,发表者宜桂枝汤,温里者宜四逆汤。”这句话就说明在古代,阳指表,阴指里。在宋代以后,阴阳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它的概念已经泛化了。但在唐代以前,所有的阴阳,在《千金方》和《诸病源候论》都是指表里,特别是在《外台秘要》里,刚才这句话把阴阳已经分得非常清楚了,发表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表是阳,里是阴。

二、“阴阳伤寒”的分类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说的是太阳病,有的发热,有的不发热,但是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发热的伤寒,一种不发热的伤寒。《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把这两条联系起来就是发于阳的伤寒是发热,发于阴的伤寒是不发热。但是很多学者就会反对,他说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会发热,真武汤证会发热,通脉四逆汤证也会发热。这在后面我会详细地给大家说为什么这三个方证也会发热。在阴证里也会发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伤寒论·太阳病篇》分上、中、下三篇,这三篇说明了太阳病可以传变。在太阳病里,有一二日、二三日、四五日、六七日、八九日这样的规律,说了非常多的案例,有的说“太阳病,……”,有的说“伤寒,……”,有的说“中风,……”,这三个概念经常出现在这三篇的条文的开头。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少阴病篇》里同样有一二日、二三日、四五日、六七日等这样的描述,这说明伤寒分阴阳的开始,有阴证的开始,有阳证的开始。这种说法已经在胡希恕老先生的书中有所记载,他说少阴病是阴证中的表证,这个观念是非常正确的。但少阴病不完全是阴证的表证,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说说我对少阴病的认识。

三、运用阴阳对举的方法认识少阴病

1、从阴阳对举看少阴病的传变

阳证分三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阳可传阳明,可传少阳,同样可以传入太阴,这是在阳证的传变,或者误治出现的传变或者内陷。大家看少阴病里,它有表证,同样有里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真武汤证、通脉四逆汤证,还有承气汤证、四逆汤证等。《少阴病篇》所有的条文的开头都用“少阴病”这个名词,但在《太阳病篇》里有“太阳病”、有“中风”、有“伤寒”这样的名词冠以条文之始。二者对比,说明少阴病是医生可以确定下来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伤寒、中风、太阳病有时候是不太确定的,所以才用这三个名词。

《伤寒论》里说了合病、并病,《太阳病篇》中有很多合病、并病的,大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等都是谈合病,唯独少阴病没有说合病。胡希恕老先生说少阴病是表证,我认为少阴病有表证,有里证,有半表半里证。有表证,它就会内传,你看一二日、三四日、四五日,它有时间规律,死得快说明它内传,就是这种阴证的传变。

太阳病内传有蓄水证的五苓散,有蓄血证的抵当汤、桃核承气汤、抵当丸。少阴病内传有水停证,有动血证,水停证是真武汤,动血证没有处方。“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条),这里没有处方。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条),说明少阴病可在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条),说明少阴病可在表;少阴病有承气汤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说明少阴病有阳明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说明少阴病有太阴病;“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说明少阴病有少阳病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条),这条在阳明病中对应也有猪苓汤证,说明少阴病有猪苓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在太阳病误治中也有真武汤证。这一系列条文可以说明少阴病有阴表,有阴里,有阴太阳,有阴阳明,有阴太阴,有阴少阳。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伤寒论》讲得非常详细。

2、阴阳对举法

《伤寒论》是一部以阴阳思辨为指导思想的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的,包括《易经》,包括《黄帝内经》,五行学说,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哲学方法论。譬如一日之中,白天是阳,晚上是阴。白天分早上、中午、傍晚三个阶段,晚上有夜幕、午夜、凌晨三个阶段,都是阴阳对应的,在八卦里对应得更为明显,以阳爻阴爻来显示阴阳变化。

我是用对比的学习方法,用《伤寒论》自己解释《伤寒论》,这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伤寒论》是以阴阳对举的方法来编著的。在《金匮·痰饮篇》里有这样的说法,“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是阴阳对举;“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同样是阴阳对举。一个证有阴阳对举,一个病同样有阴阳对举。所以临病之工,宜须两审,审什么?审阴阳——审病的阴阳,审证的阴阳,审方的阴阳。

3、中医诊病以主观感觉和客观感知相结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条)这条怎么理解?这里其实说的是一个真热假热的问题,中医是一个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疾病诊疗模式。“病人身大热”,是自己感觉大热吗?肯定不是他自己感觉大热,因为他“反欲得衣”,他想穿衣服,还怕冷。这是医生感知他发热,但是病人感知他冷,所以是“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医生摸着病人身上冰冷,但是病人不想穿衣服,这是真热。这说明中医是以病人的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不是以体温表等检查仪器作为诊断标准的。现代检查仪器不能代表病人的自我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人体有一套自我抵抗疾病的本能,这套本能可以发出信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其中“脉浮”是医生感知到的,“头项强痛而恶寒”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医生是没办法感知到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这些说明中医不仅要有医生的客观感知,还要加上病人的主观感觉,很重要。

阳明病也是这样的,它怎么诊断、怎么鉴别?“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阳明病外证有什么症状?怕热汗出,身上还感觉热。但是有一个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个也有客观和主观的感觉,贯穿整个阳明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条)少阳为什么不可发汗,不可吐下?这就要回到少阳病的本质,即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很多人说半表半里或半阴半阳。在表不可下,在里不可汗。在《外台秘要》的黄疸篇有这样一句话:“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少阳病的柴胡汤证有寒热往来,呕吐,嘿嘿不欲饮食,心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发于表则会恶寒发热,发于里则会呕吐。这种呕吐,大家可以读一读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条),这条明显是一个呕吐的症状,“腹满而吐”。因此少阳病既发于里,又发于表,属于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按照《伤寒论》的解释不能吐、不能下。《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条就是说既发于里,又发于表,不可下之过早。

四、对少阴病阴证发热的认识

其实我上面已经用阴阳把《伤寒论》说得非常清楚了,就是对少阴病发热这块内容没有详细地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如果有发热,像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证等的描述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发热,当然有时候发热不是很明显。“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这是麻黄汤八证。这里说的是阳证。

其对应的阴证:少阴病的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大家看它的对举法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在阴证,一个在阳证。

少阴病为什么会发热呢?大家可以看看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这个病有表里同病存在,表是桂枝汤证,里是四逆汤证。大家可能会用表里双解之法,但是《伤寒论》对里有虚寒证的情况会用先里后表的方式处理,即先温其里,再攻其表。这里有没有发热呢?372条没有说不发热,但有桂枝汤证就有可能存在发热的表证。所以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二者同时存在就可能发热。发于阳,它有表,发于阴,它有里,就是阴的表里同病,所以表阴证是会发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也是表里同病,里是虚寒,表就是表虚寒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少阴病本来是不发热的,本来是一个里虚寒证,由于兼有了表证,所以它发热。通脉四逆汤证是里寒外热,虚阳外浮的一种发热,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发热不一样。真武汤证的发热不是很明显。

有一年我感冒了,症状轻微,我就没有处理,持续了四天,一量体温,38.4,我就泡了一包九味羌活汤喝,结果体温升到40。但是我本身并没有感觉自己发热,有一点微微的恶寒,头昏昏沉沉,想睡觉,又没有汗出,当时就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喝完药大概3~5分钟后,大汗淋漓,汗出热退,第二天就没有发烧了,后来吃了几副真武汤巩固疗效。

少阴病这种发热,病人不会像太阳病发热那么难受,如果不量体温,他自己根本不会感觉到发热,仅有微微的恶寒,自我感觉不明显。我在临床上也时常使用真武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退热,用于虚寒引起的情况,病人表现为非常困乏,昏昏欲睡。

真武汤证的发热,有表证,可能有人不理解。四肢沉重疼痛就是邪在表,少阴病的真武汤中有生姜可以解表,它是有表里同病的阴证。对于生姜解表,很多人认为不太好理解,大家不妨看看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条因为它的其他症状都像桂枝汤证,就是“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它一样是和真武汤对应的,它有一个表证,“头项强痛”,就是说太阳病同样可以传入太阴病。这种太阴病有两种状态,一种可能很危急,那就要用附子了;另一种不危急的,就用干姜、生姜、花椒之类的温胃阳。所以我认为虚证是分等级的,不可能一到太阴病就是真武汤证,你看《太阴病篇》里还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等,这同样用桂枝剂。太阴病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条)一样是的,苓桂术甘汤证同样也是太阴病,包括小青龙汤证,太阳传入太阴了,它一样是太阳和太阴合病,但是这种太阴病没有达到全身虚衰的状态,所以没有进入少阴病的状态。少阴病的太阴,它的等级是很急了,所以要“急温之”,不能等待,等待就有危险了。所以我把少阴病传入太阴的叫阴太阴,把太阳传入太阴的叫阳太阴,这种太阴病等级没有那么深,当然这种比较虚衰的一样可以用附子剂,按阴阳对举的方法就是这个状态。

五、阴阳对举认识少阴病的传变

1、内传泻心汤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一个大青龙汤证,如果用下法,这股阳热内陷就是结胸,大陷胸汤证;如果是小柴胡汤或小青龙汤之证的发热,你过早地用下法,就会作痞证。所以这种阴阳还是有等级的,任何疾病它都不是一来就是纯粹的少阴,它有一个等级,当然也有些病一下就发展到那个状态。

太阳病内传有泻心汤证,有三黄泻心汤证,有半夏泻心汤证,有甘草泻心汤证,有生姜泻心汤证,还有旋覆代赭汤证。为什么会出现几个泻心汤证?很多人不太理解。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伤寒病解了表以后,才出现了这种状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伤寒中风,是在表,发于阳,医反下之,可以作痞。最严重的是结胸,但这是个痞证,这为什么是痞证而没有结胸?这可能还是发于阴,又有表证,又有里证的状态才容易成痞证。就是说小柴胡汤证如果用了下法,这个阳热有可能内陷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小柴胡汤证又有表,又有里,表里兼证。或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如果用下法了,可能出现这种状态。

少阴病的话,它有黄连阿胶汤证,同样也有附子泻心汤证。

2、少阴内传少阳

太阳内传少阳,如果用对举的话,少阴同样可以传入半表半里,我把它作为阴少阳。“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条),这条我是体会最深的。在临床上发现很多这样的病人,很困倦,想睡觉,大多是女性,很多医生都用补气血之法,效果不好,来我这里看。去年就看了十多例这样的病人,病人说:“我气血很虚,又不能进补,又不能吃凉的,又不能吃泻的,又没精神,医生,我咋回事啊?”很多人没有把37条读好,它和阳证不一样,他每天都想睡觉,很困。3“太阳病,十日以去”,就是没有表证了。“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胁满者,与小柴胡汤”,这是什么?“与小柴胡汤”就是小柴胡汤证,而且又没精神。阳证就不一样,“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他不想说话,没有食欲,“嘿嘿”就是指待在那里,有呆滞的感觉,没有形成郁闷的表现。但这里是想睡觉而精神不好,“脉浮细而嗜卧”,就是想睡觉,这个时候就用小柴胡汤治疗。我发现有很多人也把它作为少阴病来治疗,但效果也不好。所以少阴病同样可以传入柴胡汤证,这种柴胡汤证和阳证中的柴胡汤证不一样,那个就很烦躁,这种是想睡觉。我把这种少阳病作为阴少阳,比那种更虚一点的。

3、少阴内传阳明

猪苓汤证在阳明病中突然出现,在少阴病同样出现,这是一个比较阴的阳明,就是津液不足,阳明最怕伤津,一伤津就表现为不足了。它有热,津液又不足,后世称为阴虚火旺。它由阴阳伤寒这个角度去解说比较好理解一些。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太阳可以传入阳明的承气汤证;少阴同样可以传入阴阳明的承气汤证,就是少阴三急下证。

4、少阴内传太阴

太阳可以传入太阴病,桂枝人参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包括理中丸证,四逆汤证;少阴病同样可以传入,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等。

少阴病传入的这种太阴,相对来说是比较危急的,它表现为全身的症状,“脉微细,但欲寐”;而太阳病传入的太阴病,它表现为局部的症状,腹胀、腹泻,没有“脉微细、但欲寐”这种整体的、影响神的状态。“脉微细”,微、细是气血不能濡养心神了,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血不能濡养心脉,阳气不能濡养心神了,所以精神不好。所以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和太阳病传入的四逆汤证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慢性的四逆汤证,拉肚子的很多。有一年我治疗一个四逆汤证,一个小孩,现在十多岁了,当时就是秋冬季腹泻,面色苍白,输了十七天的液,在医院没缓解,拉的全部是蛋花一样的东西。精神萎靡,眼睛翻白,四肢比较冷,大便清稀,呕吐,按现在来说就是脱水比较明显,阳气比较虚衰。我就开了四逆汤加人参,吃了半个小时以后,他就可以下地弄东西吃了。效果非常明显,他就是伤阳的这种状态。

猪苓汤一样可以治疗拉肚子。一个小孩在秋冬季腹泻,小孩子瘦瘦的,输了七天的液,同样止不住。小孩嘴唇非常红,唇红唇干,烦躁不安,眼睛睡觉半睁半闭,能吃东西,就是拉。后来我就开了个猪苓汤给他吃,也是第二天就好了,后来就没输液了。所以猪苓汤治腹泻的在少阴,治小便不利的在太阳传入阳明。

5、少阴内传小结

所以太阳病可以传入少阳变成小柴胡汤证,变成大柴胡汤证,少阴病内传可以传入小柴胡汤证,同样可以传入四逆散证。四逆散和大柴胡汤是对应之方,大柴胡汤偏实,四逆散偏虚,芍药甘草本来是止虚的嘛。很多医家不知道四逆散放在少阴篇是什么意思,认为四逆散证不符合少阴病里虚寒的病机,没办法解释,包括大承气汤也是如此。大承气汤这类方剂,在少阴病它对应急温,“急下之”、“急温之”,阳明病没有这个“急”。太阳传入阳明没有用“急”、没有用“温”,太阳传入太阴也没有用“急下”、“急温”这类词。少阴病传入太阴和阳明,是非常紧急的,危及生命的。临床上在急诊科、ICU那样的病号,几个小时内就会死人的,那就是少阴病,急的传变,很危急。

六、对厥阴病的认识

给大家再说一说千古疑案厥阴病。对厥阴病的理解,我认为首先它是一个少阴病的表证内传了,就是表里同病乌梅丸证比较典型,比如有大青龙汤证又有少阴证,39条无少阴病用大青龙汤,如果有少阴病就是麻黄升麻汤这种状态出现的一种厥阴,我把它说成两阴夹一阳。少阳病是两阳夹一阴,厥阴病是两阴夹一阳。用传统理论也可以解释,就是厥阴风。为什么厥阴会有风?厥阴风木,风在自然界是有寒热时才出现的,厥阴病同样是寒热,有寒热就可以出现风,少阳风木一样有风。这是自然形成的,对应到人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应该见过发高烧引起动风的,就是高热痉厥的,一般四肢很凉,这种痉厥我认为是少阳风木内传而来的,还有一种整体虚像而动风,脾虚木摇就是厥阴。

很多医家说厥阴病是寒热错杂,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也太不好理解了。小柴胡汤也是寒热错杂啊,大青龙汤也是寒热错杂啊,这是厥阴病吗?肯定不是。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但不是简单的寒热错杂。“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消渴”是有热,“气上撞心”可能是心跳心慌,可能是气上冲,“心中疼热”他肯定会“饥而不欲食”,但是他手足厥逆,全身表现为阴象,阴象中有热。很多人把厥病说成厥阴病。在唐本《伤寒论》里,厥阴病只有4条,后面是厥病,厥病和厥阴病是不一样的。“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条)。白虎汤证有四肢厥冷,承气汤证有四肢厥冷,它肯定不是厥阴病。有的医家把它分为气厥、水厥、痰厥、热厥、血厥等,这些厥不是厥阴病。厥阴病是整体有阴象,阴多热少。

厥阴病中,乌梅丸证可能大家最容易理解。乌梅丸证是少阴病内传太阴、阳明,它是两阴夹一阳。恒伟老师发掘千金方中的大温脾丸更不说了,它是乌梅丸的对举法。乌梅丸证表现为虚证,而大温脾丸证表现为实证,这是虚实对举法,《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多用对举法。

厥阴病的热可在上,乌梅丸证的热是在肠胃之间,“心中疼热”,拉肚子。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外台秘要》很多方子表现为厥阴状态的话,它这种热可在少阳、可在太阳、可在阳明,可表可里,但是用的方有特定的清热作用,有些效果特别好,当然用同类之法也会有效。我对厥阴病的认识就是这样的。

七、结束语 

再说一说阴太阴和太阴的区别。临床上很多病人拉肚子拉了几十年,他也不是很急,虽然他“脉微细,但欲寐”,但他不表现为《伤寒论》少阴病的“急温之”、“急下之”,大家都可能开附子理中汤。他确实没有急,没有危及生命,也表现为阴证,这个时候阴太阴和太阴没有明显的区别。

性病和慢性病不一样,急性病危及生命,慢性病可能几十年都不危及生命,烂泥墙不会倒。我觉得《伤寒论》还是以外感疾病传变规律为主的一部书,以急证为主,当然很多人可能也会反对,说《伤寒论》很多方子同样可以治疗内伤杂病,这是他没有真正明白古经方家,没有明白《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这两部书。每一个疾病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当它与《伤寒论》这种规律有重合点了,方证对应了,效果肯定好。为什么有效果不好的?就是因为没有方证对应,没有重合。没有重合,用《伤寒论》的方法就不好,重合了用《伤寒论》的方法就好,大家看看《千金方》与《外台秘要》就会明白。《伤寒论》明显是一部治外感之书,但是人体发病又不可能完全是外感,内伤和外感往往是夹在一起的。外感是以六气、以阴阳的进退变化为标准,内伤以脏腑的五行学说为标准。

我学《伤寒论》就是用《伤寒论》自己的语言解读《伤寒论》,其实这样解读很容易,就是阴阳对举法,可能大家不太习惯,或者不太理解。我也是给大家抛砖引玉,也不能说我说的是绝对正确的,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的角度。

· 本文章来源于杨昌龙老师在《千金方》

不以迟数分寒热

  (2018-01-16 07:58:46)[编辑][删除]


胡秋生 河北以岭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千年来,因脉诊的重要性和难以掌握性,历代医家所著论述累牍充栋。关于脉之提纲,不同医籍之中各有不同说法。《内经》中以“缓急大小滑涩”为诸脉之纲领,《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弦紧浮沉滑涩”,及至清代,太医院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亦曰:“以浮沉统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以迟数统诸三至、六至之至数也,以滑涩统诸滑流涩滞之形状也……故为诸脉之提纲也。”后世医家,逐渐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滑涩类脉之提纲舍去,谓之“脉之浮沉迟数乃提纲之提纲”,愈将脉之分类简单化。

近现代临床医生临证之时,关于迟数脉的掌握多宗邹丹源“迟数者,寒热之定准也”,认为迟脉,不论因于何气,皆主冷;脉数,不论因于何气,皆主热。而清代管玉衡著《诊脉三十二辨》中所云“迟,阴土也,乃阴盛阳亏之候,主脏寒;数,阳火也,为阳热太过之脉”,此论更是被断章取义后大行其道,以至于临床过程中往往出现辨证不准影响及临床疗效。

临床上,脉之迟数所包含临证意义甚广。迟脉,可见于寒证、阳虚证、血瘀证、食积等证。人体外感寒邪,凝滞经脉,气血流行不利,脉之至数减少而见迟脉。冬季脑梗死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秋季,盖因冬季经脉感寒,气血易致凝泣不通。

气为阳,血属阴,气血相搏,成之曰脉。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损伤,人体阳气虚弱,一则难以温煦经脉中血,使之凝泣;二则不能推动经脉中血,使之循行减缓,故而脉见迟象。

气为无形,血属有形。或外伤,或内疾导致人体出现瘀血,有形之血积滞于经脉之中,阻碍经脉运行,气血循行不畅,则会出现脉微大而迟。

人得胃气而生,无胃气而死,而人之胃气又以降为和顺。人得胃气,阳明胃肠之腑通畅,则人体周身经脉通畅,脉象匀和。由于饮食失调,积于阳明胃肠之腑,胃气不和导致经脉不利,在积滞郁而化热之前,脉象可为迟滑之脉。

数脉,可见于热证、阴虚证、亡血、表寒等证。数脉于临床多见于热证。人体感受外热,或邪热积聚于内,必影响及经脉,血得热而行流利,气得热则慓疾滑利,气血相搏,呈欲欲外越之势,至数增加以达泄热自稳,回归阴阳调和状态,脉象或浮数、或滑数、或洪数。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无论水平高低,人体就会处于相对安全状态。由于外感入里化热,或饮食七情等因素伤及阴分,阴阳失调,出现阳分相对亢奋的阴虚有热状态,人体亦会出现脉之至数增加,泄余热自稳回归阴阳调和状态,只是此时回归的阴阳调和状态是一种相对低水平的调和状态。

人体出现亡血之时,脉可呈现沉而微数之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一旦出现亡血,气随之损耗,人体进入气不能统摄、推动、温煦,血不能濡养的病理状态,气血相搏无力,唯有增加循环至数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基本需求,从而出现脉微而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脉浮而数者,可收汗,宜麻黄汤”,麻黄汤证出现脉浮而数,乃是由于人体感受表寒,阳卫之气与外来寒邪激烈交争,身体代谢显著加快,处于疾病向愈和入里化热的转折点,脉象不同于外感风热之邪的浮数或浮缓而数,当是浮紧而数之脉。

如上所述,迟数之脉所主绝非仅仅寒热,一脉多病在临床上甚为常见,作为提纲脉,熟练掌握是学好脉诊技术的重要基础。

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四时、饮食、环境的影响,六部脏腑脉象的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临证时所采集到的脉象很少见到单纯脉象,往往兼见多种脉象,如何去伪取真,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遣方用药,需要结合望、闻、问诊及临床查体和各种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胡秋生)

中医继承发扬的思考

 (2018-01-06 11:25:20)[编辑][删除]

 


  中医历代总结的认病、诊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来之不易,也要不断选择。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鲜明,要重视人体、自然、四时、正气与邪气等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的运用。同时要不断创新中医的现代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取决于历代医家反复临床实践的总结以及思悟研究,并有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和对其借鉴。

  读经典、做临床、取众长

  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历代名家名医收集的精华,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临床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天赋的天地,临床主动和被动为我们寻得启示成功的机会,是探寻科研创新、新药研发、寻找闪光点的宝地。博采众长是历代医家的美德。人之长处,择优而选,不耻下问,均是提高行医之术的方法。

  细观察、善思悟、写文章

  细观察乃是认真观察患者的四诊病情、诊疗过程、用药以及症状学的演变,探讨疾病规律,发现疾病的个性、共性特点。善思悟则是在临床诊疗中进行的思悟积累,认识疾病、探讨诊疗的过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写文章可以归纳自己的新发现、对某疾病认识上的新观点,交流诊疗疾病的经验,提高学术水平、拓展自己的认识。

  关于中医理法与临床用药

  中医理法指导临床: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在中医临床诊断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有是证用是法”“依证立法”,治则指导治法,治法指导方药。

  注意临床用药组方的合理性:“随证治之”“依法治之”“方不对证非方也”。药不在多,而在于精;方不可乱,而要有针对性,证治用药合理。

  “有是证用是法”“依证立法”,治则指导治法,治法指导方药。

  注意临床用药组方的合理性:“随证治之”“依法治之”“方不对证非方也”。药不在多,而在于精;方不可乱,而要有针对性,证治用药合理。

治未病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2018-01-16 05:28:20)[编辑][删除]


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最早明确表述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弘扬阐发,时至今日仍卓然于世。治未病不但是独放异彩的医学精华,更是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所内蕴的仁德、中和、天道以及忧患意识等中华文化核心精神,与其健康维护、疾病防治的理念和技术一样,在中华民族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对于民族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尊生护生的仁德文化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不治已病治未病”定位为“圣人”之举。对此,金元医家朱丹溪有着独到见解,“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之术。”《内经知要·卷上·道生》载:“圣人治未病,贤人治已病”,中国古代医学之所以昌盛,和仁德思想紧密相关。《内经》中以医学保身和亲、治民保民的思想随处可见。《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载:“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治未病彰显的正是这种“仁德”。

“仁德”是基于血缘关系上“家国一体”社会结构模式必然性的文化选择。中华文明自古崇尚个人的“德”“义”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在民族成员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情感主义倾向。这种情感主义倾向反映在哲学上是“仁者爱人”,反映在伦理学上是“恻隐之心”,反映在治国理政上是“以德治国”。这使得中华民族成员产生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纽带。

当前大力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正是立足于仁德理念。仁德文化的彰显有助于培育和增强民族成员的家国情怀,打造中华儿女共有的情感和精神家园,增强和提升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

以和为贵的中和文化精神

“治未病”目的在于使人体保持“未病”状态,即《内经》中所言“平人”,各种体征无不过无不及。平人一词在《内经》中共见15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等。中医学认为致病根源在于人体内部或人与外界之间失和,打破了原有平衡,出现了过或不及状态。治病之法在于恢复原有平和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未病就是采用调节、调和为主的方法,使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达到中和的境界。

治未病思想理论中蕴含的中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中和看作世间万物各居其位、孕育化生的根本。中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能够繁衍兴盛、走向未来的根本。

顺天应时的天道文化精神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是治未病理论贯彻始终的思想,《内经》中已明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相合的密切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体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灵枢·本神》载:“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治未病深深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天道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在于深体天地人合一之道。《周易·乾卦·文言》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以顺天地应四时为“大人”本质属性。宋代儒学大师程颢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架构,中国文化认为无论是“治身”还是“治国”,皆要与“天道”相合。天道,在自然界表现为“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表现为“天理昭彰”,于人自身则内化为“良知良能”。天道是中国社会道德的最高标准,是行为所遵循的根本准则。中国文化从夏商周一直到近代,虽几经变革,但“天道”观念一直没有被根本性地动摇和颠覆,中华文明也因此从没有断裂和脱轨。治未病事业的推进、养生防病理念的宣讲,对于中华民族天道观的弘扬定有裨益。

居安思危的忧患文化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明确指出“不知已病治未病”的防病理念源于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反思,是治国之道、生活经验施之于治身的结果。治未病思想正是中华民族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忧患意识的要义在于“居安思危”,随时警惕灾祸的发生,并做好积极防备工作。正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所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在治未病“未病先防”“瘥后防复”等理念中有着明显的呈现。唐代医家孙思邈告诫人们要“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云:“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以中风为例云:“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类。”

忧患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善察应变、图难于细的生存智慧。治未病深深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治未病思想理念的传承弘扬将会对培育、提升民众的忧患意识有所裨益。

在世界医学上独放异彩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孕育、滋生于伟大的中华文明之中,承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其所蕴含的仁德、中和、天道、忧患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治未病思想理论的传承弘扬、治未病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体现。(王明强)

崇尚生命 和谐 仁爱

   (2018-01-20 08:42:03)[编辑][删除]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涉及面很广,涵盖了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养生观、健康观、疾病观、用药观、思维模式、道德追求和行为方式诸多方面,囊括了中医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能真正明晰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医的自然观

中医的自然观即尊重自然、敬爱自然。我国古代社会是农耕文化的典型。在农耕文化下生活的百姓,对自然有敬畏和依赖,中医也不例外。自然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尊重自然、敬爱自然,就应该合理利用如草药等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掳掠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人类最终会自食恶果。

中医的生命观

中医的生命观是尊生、贵生,崇尚生命。中医始终不渝地珍视、珍爱生命,认为大千世界之自然天机就在于其生生不息。只有生息无限,才使世界富有生机。中医认为世间万物,莫贵于人。诚如《内经》有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同时,还有“大德曰生”之训。“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中医的生命观是十分明确的,尊生、贵生,崇尚生命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是顺从自然,适应自然。《内经》载:“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顺从、适应自然变化,遵循、追随自然法则。适时养生,以适寒暑;因地制宜,以尽天年。根据生活环境、自然生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物质相对贫乏、科技不甚发达的古代,人们顺从并适应自然是一种生存智慧,是务实而科学的求生存、图发展之道。古代中医的养生理论及实践方法,在今天也并没过时,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是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中医的健康观是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首先是健壮的体魄、健全的生理,这是中医所称“平人”的重要基础。中医认为健康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气血都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时,人体的生理功能能充分发挥。《内经》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所蕴含的精气神是“吉祥三宝”,精气神协调和谐,人才健康。

其次是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中医是形神统一、身心合一的医学典范。人有生物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一个健康之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融入社会的能力,必须具有与人正常交往沟通的本领。面对生活的风雨,能保持正常的心理,遇事不走极端,能灵活处理。

中医的疾病观

中医的疾病观就是阴阳失和,即人体阴阳出现了偏盛偏衰。或是阴盛阳衰,或是阳盛阴衰,或是阴阳俱损,种种失和状态均为病理状态。此时就需要医生来帮助,针对具体病情来作出调整,通过有效的纠偏,使人体阴阳重新恢复平衡状态。由此可证,中医的疾病观,是紧密围绕阴阳失和这一关键点来定义的。

中医的用药观

中医的用药观即为用药调和。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就是其基本的临床治疗思路。其实,中医治病,就是运用食疗、体疗、物疗和药疗等手段,通过祛寒、清热,助阳抑阴、滋阴潜阳之法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态。总之,一切努力的最终归宿仍是人体阴阳平衡。

中医的思维模式

中医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医在临床诊疗和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象思维,即所谓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这样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辩证思维特征,它沟通了人体内外的有机联系,架设了跨越已知和未知鸿沟的津梁,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得以具体落实。中医通过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既有利于临床实践的诊疗,又有利于理论认识的升华。这种思维模式所追寻的客观现实目标,仍是人体阴阳之间的恒动平衡,也就是人体的整体和谐状态。

中医的道德追求

中医的道德追求,集中体现在医者仁心。中医以治病救人为天职,非淳厚善良之人不可为。晋代医家杨泉在《物理论》中也说:“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就是讲为医者必备的道德节操。古代中医一直强调要有仁心、做仁人、行仁术。也就是要做到德术双馨。同时也应为人谦和,虚怀若谷。只有谦虚谨慎之人,才能不断进取,成为良医。所以,中医的道德追求理应是仁和,也就是:高尚做人,低调做事,埋头苦干。医者仁术,中医必须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中体现出仁者爱人,行善积德的道德追求。

中医的行医方式

中医的行医方式是“亲民”。中医运用医者自身的智能优势来诊察疾病,望闻问切的过程就是充分与患者互动的过程。与病患促膝交谈,医患双方是真诚平等的。同时,作为一名中医,必须具备高超的才志。名医秦伯未说过:“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只有立志成才、精益求精,才能成为苍生大医。而认可生命价值的昂贵,是中医“立高尚志,成济世才”的动力源泉。

 

综上,我认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崇尚生命、崇尚和谐、崇尚仁爱。(徐建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