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内经》“神不使”理论发微

(2025-04-11 05:14:15)
《黄帝内经》“神不使”理论发微
摘自2025-4-10中国中医药报
陈宝贵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唐 林 孙天保 天津中医药大学
陈宝贵,首届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主任医师、天津市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锡纯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从医六十载,依据《黄帝内经》“五神藏”理论,构建“脑病从神论治”及“神机—神应—神使—神用”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所言“神不使也……精气驰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明确指出“神不使”是营卫运行失调、脏腑功能逆乱导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本文基于这一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神使”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重建生理功能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构建“神机—神应—神使—神用”的理论框架,认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当通过调畅神机、激发神应来促进神使,进而恢复神用,使人体重新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黄帝内经》中“神”的内涵
“神”字源于商周时期以“申”代“神”,其甲骨文象形为闪电舒张之态。考据表明,“申”既为地支之一,又主西南方位。至西周后,“申”加“示”旁而演变为“神”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揭示“神”本义为化育万物的主宰。《易经》亦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阐明“神”具有使万物化育的玄妙功用。《黄帝内经》中“神”的概念正是对《周易》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将“神化万物”的哲学内涵进一步延伸至人体生命活动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神”理论体系。
“神”作为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兼具医学与哲学双重属性,其内涵丰富而深刻。现结合自身研究体会,对其内涵作如现。
“神”概括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的“神”有一部分是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有意识的观察与认识,即自然界中的“神”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认为“神”是天地变化之规律,蕴含着自然界的生机,是万物“生长收藏”之纲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是万事万物变化的纲领,是千变万化之起源,也是生长毁灭之根本,而阴阳的自然变化规律,也是“神”的一种表现。同时,《素问•五运行大论》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则展现出“神”是天地五行变化的客观规律。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灵枢•本神》中记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即因父精母血交合而形成新的生命,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初始阶段,因此“神”是生命形成的原动力。在人体气机运动的方面,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凡动物之有血气心知者,其生气之本,皆藏于五内,以神气为主,故曰中根”,认为“神气”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一部分。《灵枢•天年》中“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论及了“神”对于人类生死的重要性,如果“失神”则人体生命活动将丧失。《灵枢•天年》曰“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认为“神”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真元之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决定“生死”的重要作用。“神”在人体精、气、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运行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认为“神”是对人体生命规律及其现象的总括,凡精、气、血、津液的运行功能,都是“神”的具体作用,并在后世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由此,可以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神”的内涵之一。
“神”作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作为机体神明活动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色脉、行为活动、精神、情志等方面。《素问•移精变气》中提出“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认为可以通过诊察“色脉”来观察“神明”的状态,也证明“色脉”是“神”的外在表现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也就是说当“神”失常之后,患者会表现为不懂得收拾衣服被褥,也出现胡言乱语,不辨亲疏远近的情况。“神”的状态也是机体外在表现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将人体的情志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其由五脏所生,并且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情绪、情感、需求与动机,同时也能反映人体脏腑活动、气血运行等生理活动的状态,是神志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神”主导人的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系统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意识、感觉、知觉、记忆、认知、情感、需求等多个内容。《灵枢•经水论》记载“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主管人体精神意识的神藏于五脏。《灵枢•卫气》记载:“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其由心所主,受心主导下的五脏共同支配。《素问•宣明五脏》和《灵枢•九针》将五脏神分类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所藏神、魂、魄、意、志可以单独参与局部的神志、情志活动,主导机体的意识、感觉、知觉。人体的意识思维活动也由“神”主导,《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详细描述了心理活动的发生、变化历程。在心神的统领下,由“任物”的基础上意识思维活动逐渐加深,产生的意、志、思、虑、智统称为“神之用”,表示人体的主观和客观心理活动。
“神”的其他含义
除上述与自然变化规律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四种“神”的内涵外,《黄帝内经》中的“神”还有神明、鬼神、智慧、医术高超、直觉等特殊含义。《灵枢•刺节真邪》云:“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此处的“神”即为天神、神明之意。《素问•五脏别论》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其中“神”则是具有宗教色彩的鬼神的含义。《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此处“神灵”,后代医家多注解为智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其中“神”则是代表医者高超的医术。
《黄帝内经》“神不使”理论探索
“神不使”的概念
《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的论述,首次提出了“神不使”这一重要概念。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言“脏气元神尽去,无可得而使也”。再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神不使”是指营卫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导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这也是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
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患者“神不使”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患者情志异常,“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神不使”的病因,认为患者由于突然的情绪刺激或者持久的情绪失常,造成人之“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神不使”。二是患者由于对于医生不信任或者对于疾病痊愈没有信心,不配合医生治疗而造成“神不使”,正如《素问•五脏别论》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三是患者病情较重出现“精气弛坏,营泣卫除”的情况,即精亏血少,营卫化生乏源,神失所养,神气消散造成疾病无法痊愈的情况。
十六字治疗原则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调畅神机、激发神应、促进神使、恢复神用”的十六字治疗原则。
调畅神机
《黄帝内经》对“神机”的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等,强调“神机”在机体运行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总结后认为“神机”起到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功能活动的作用,升、降、出、入四种表现形式是人体神机的表现形式之一。
神机是一切生命运动的根本,“神”能够起到统摄、主宰作用,“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等内容,进一步强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地位。气机升降出入、津液输布排泄、经络开合流注等生命活动,只有在神的统帅和调节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神”是人体全部生命活动运行的枢纽,控制人体内部的运行以及人体外在活动,在“神”的主导作用下,机体运行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张锡纯认为,妇人产后小便不通的病机为其气下陷,郁阻下焦,三焦枢机不利,气化失司,遂投以升麻黄芪汤治之,以升提之药调畅三焦气机枢纽,神机以复,小便得通。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常用二至丸为君药治疗,女贞子味苦入心经,以清心火,与旱莲草并用以滋肾水,水火既济,以复心肾枢机,不寐乃愈。
激发神应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指出针刺的治疗手法都应该在“神”得到响应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张介宾《类经》亦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经气不应,此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而已,是即所谓不使也。”张介宾强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神应的重要性,认为“神应”是“神”使与“神”不使的关键所在。
神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包括治疗、环境、情绪等)的应答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神失其应,即使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若在进行针灸治疗中,患者出现得气现象即可认为人体对于针灸疗法有所响应,神应则效果非常。故明代针灸大家陈会《神应经》云:“得针灸之妙道者也。”若在汤药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相应表现或症状减轻的情况则说明神有所应,则治疗效果显著。如《金匮要略》中论述到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风湿病应使用麻杏薏甘汤、五苓散等方剂,以微汗、利小便等治法进行治疗,若服药后风湿患者出现微汗或患者小便自利等症状则神有所应,相应治疗效果显著。心主神明并结合“胃络通心”理论,认为若神无所应,则胃肠道对于药物的吸收功能减弱,治疗效果也相对降低。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调畅神机的基础上,应以神有所应为先,若病情危重,神无所应,则应以激发神应为主。
促进神使
“神不使”一词出现在《素问•汤液醪理论》中:“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以“神不使”为出发点进行延伸,“神使”则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重建生理功能的过程。
“神不使”是指人体营卫调节失调,脏腑功能逆乱状态,引起人体正常机能下降,造成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免疫力下降的病理状态。结合“神不使”理论,我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大多数与患者精神情志失调相关,根据《黄帝内经》中“阳明络属心”理论,心神不安进而影响脾胃生理功能。我们提出了开窍醒胃法重建脾胃生理功能,通过促进神使,进而促进胃肠黏膜进行自我修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人在病毒感染时正邪交争剧烈,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亦可出现纳差、便溏、胃脘胀满等脾胃失调症状。诸症皆因病毒感染后造成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引起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因此,在治疗病毒感染后遗症过程中重视促进神使,恢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重用生黄芪、太子参、赤芝、枸杞子等药。生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和胃,脾升清,胃降浊,通过调和脾胃以养心神;赤芝、枸杞子色红入心,养心安神,四药合用扶正驱邪,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促进神使之效。
在调畅神机、激发神应的基础上通过汤药、针石等治疗手段相结合进行调节,可使人体恢复生理状态,达到促进神使的治疗目的,提高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以及自身免疫力。
恢复神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神用无方谓之圣。”《类经•运气类》亦云:“神之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神用”是指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能够得到发挥,体现着机体生理机能与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神用之道”即“天地阴阳之道,有体亦有用”。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凭借天地阴阳消长,按照四时节气运行的自然规律才能够有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认为人从出生开始的生长发育,机体免疫防御等功能均与自然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只有顺应自然界天地四时变化才能使神有所用,人体的正常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人体气血津液由五脏六腑化生而来,为神所用,为神明发挥各项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建立起神用与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的关系。《素问•三部九侯论》云“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提出五脏藏五神的理论。五脏分别主神、魂、魄、意、志,但心为君主之官御神以主五脏六腑,心所主的神可统摄魂、魄、意、志其他四神,亦可单独参与局部的神志、情志活动,主导机体的意识、感觉、知觉。
《黄帝内经》“五脏藏五神”表明了“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以五脏所藏五神为中心,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九窍、五体、脉道、腠理等作为通道,以气血为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在人体内形成综合交错的网状系统,进而调控人体活动。如果“神不用”则会使人体一切意志思维、生命活动运行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调畅人体脏腑功能,促进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使其为神所用,达到恢复神用的治疗目的。

[转载]《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阴阳大论》与《玄隐遗密》的关系讨论

 (2025-02-26 08:59:15)[编辑][删除]

今有三申道人编撰之《玄隐遗密》出版发行,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上篇10100篇和下篇873篇、《九常记》948篇、《九真要》内篇944篇和外篇429篇、《阴阳大论》上下213篇及《龟书》上下2篇。

其中《黄帝内经》“典录”中提到

二王古,歧辕远。经册亡,方生独,方士啬,忧生怜。执所密,莫外传。

  昔容成子侍商,哀其道不彰。身退以游四野之陆故,考集子十数人,之游录者三十数,歴十三春有时,

  成册者曰内经十八囱,合七十二卷。曰九纪九囱,合三十六卷。曰九真九囱,合三十六卷。

言明此书为容成子历时13年,通过对当时留存的各类医书重新整理,编纂成册而来。内容包括“内经72卷,九纪36卷,九真36卷”。(容成子传说是黄帝之臣子,是指导黄帝学习养生术的老师之一。)其内容与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内容有很大不同。

  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是经过历代整理汇编而成,其内容也经过不同时期的失佚及修订,主要有两种的版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版、唐代杨上善整理的《太素》版。

《黄帝内经》一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班固著,成书约公元90-100年左右),其中提到古代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序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阳大论》。”虽然未提到《黄帝内经》,但提到了其组成的《素问》、《九卷》。

《素问原来共9卷,后经唐代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南宋史崧氏重新校订后,由9卷扩为24卷。以上的《素问《灵枢》后又经北宋林亿等校注成为现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

 

《玄隐遗密》中的“内经72卷,九纪36卷,九真36卷”既然同是容成子所著,那么《九常记》与《九真要》是否就是已经失佚的《黄帝外经》呢?而《阴阳大论》是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一、人体虚实与生物相同,五脏骨肉滑利生命就可以长久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1、何为虚?何为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如:“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

2、何为顺?何为利?

“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3、什么叫重实、重虚?

“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

二、了解一些重症发生的原因,及早加以预防

或因吃肉类精米太多,或为暴怒、忧虑所致,也有外中风寒。

“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内经·邪客第七十一篇》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内经》对音律的对应关系比较笼统,对音律内容的介绍很少。音律作为古代文化的很重要的内容,与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通过对音律的学习能解开《内经》中的一些谜团。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黃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黃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现在我们找一根弦,长度为8.71寸。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3,的地方弹一下,就得到了林钟音,再取林钟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吕,南吕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这就是所谓的:"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

以上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古代音律的知识,这里可以明确几点,第一,五音六律实际上是五音十二律。第二,五音是1 2 3 5 6,加上变宫、变徵就是七音,和今天的七音是一致的。十二律是指一个乐曲的调。第三,除了五音十二律以外,和音乐有关的还有不同乐器的演奏,古代称为声,或者称为音,有八个,“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明白了五音、十二律、八声的概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下面接着就要找找与人体的对应关系。五音属五行应五脏、五体、五腧穴等等。十二律配十二月,十二月在《内经》中对应十二节、足之十二经脉等等。《内经·邪客》曰:“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内经·阴阳系日月》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八声对应八风,八风源于四时,在人体可以对应八个方位,或者八个治疗方法、手段等等。

音律在人体上的应用一定是多方面的,这里只介绍其中一种我常用的对应方法。五音对应五腧穴,十二律对应足之十二经脉,八声对应针、灸、砭石、导引、安蹻、药物、等等不同治疗方法。经脉定调,在该经的五腧穴谱曲,最后用适应的治疗方法来演奏。针灸是我最喜欢应用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比中药不差,没有毒副作用,是《内经》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最符合天人相应的理论。针灸选穴只用《内经》当中提到的穴位,而且最常用的就是五腧穴,结合音律的理论,应用五腧穴作为基本音符可以编出美妙的乐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