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宗三昧》学术思想五特色
(2025-03-28 07:47:23)《诊宗三昧》学术思想五特色
《诊宗三昧》为明末清初医家张璐所著。张璐生于1617年,卒于1699年,著有《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书,学验颇丰。《诊宗三昧》为其晚年的脉学专著,书名冠以“三昧”,意在“以三昧水涤除尘见”,力求弟子及后世获得习脉要领和真谛,彰显了该书的撰写意图。
全书删繁就简,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精于辨证,同时结合自身临证实践,在脉理、脉象等方面进行深入诠释,阐幽明微,内涵深邃,充分体现了张璐的学术思想及其脉学观点,为明清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脉学著作。全书对脉象形成原理、脉象特征、诊脉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其中,《诊宗三昧·师传》中详述了32部脉,《诊宗三昧·口问》中详述了12则脉诊要义,此两部分为全书重点,是张璐脉学思想的主要体现。
遵循天地之道,倡导天人合一
取法天地万象,阐发脉象原理
张璐重视“象”思维,书中结合天地万象,对脉象形成原理、脏腑分候、脉象特征等进行了阐发。关于脉象形成原理,《诊宗三昧·色脉》中指出“盖脉之显著虽微,而所关最巨……人在气交之中,脉象岂能无异。时值天地之变,诊脉安得不殊”。其认为气象变化、季节更替都是天地之道的反映,是气交的结果;若气象反常、季节失常,则天地之气紊乱、阴阳失和,而人体脉象与其相应,随其变动。由此指出,“有形之脉,乃水谷之精所布,禀乎地也;其鼓运之象,是无形之气所激,禀乎天也;而交通天地之气,和合阴阳生生不息之机,此则禀乎气交也”。张璐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之气交对人体脉象变化有所影响,其以地喻有形之脉,以天喻无形之气,指出天地交泰、阴阳和合方能蕴含生机。此观点契合《黄帝内经》中气机运动、阴阳运动的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故天有精,地有形……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见天地气交运动的原理及方式,为人体之脉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基于五行理论,明确脏腑分候
在脏腑分候中,张璐多将脏腑五行属性对应天地方位进行阐述,《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张璐根据传统五行方位理论阐发脏腑分候,同时受明清时期“命门学说”影响,尤其对命门相火等分候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以分野言,则肾当箕尾燕冀之界……人应其气,则三焦之火,从此交通。况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而右转。是虽右尺偏属相火,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门之号。其实两肾皆有水火,原无分于彼此,以故岐伯于寸关二部,俱分左右,尺独不分者,一皆主乎肾也”。张璐将肾与星宿对应,指出其为“箕尾燕冀”,并认为三焦之火源于肾并居于两肾之间,随地运右转而使命门相火寄于右尺。在《诊宗三昧·问三焦命门脉》中指出三焦为真火之源,而命门为三焦真火之别名。其强调两肾皆有水火之功能,故相火之能并非独属右肾,可在“尺内”,即尺部内侧候取。
详论三十二脉,重视主病机理
张璐重视对脉象内涵的论述,其在《诊宗三昧·师传》一篇中详细论述了32部脉,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脉,占全书四成左右的篇幅。张璐多围绕各脉的脉象特征、脉象鉴别、主病机理、预后判断等方面进行阐发。具体而言,张璐首先描述脉象特征,并对相似脉的脉象特征进行了鉴别。以“浮脉”为例,其认为浮脉脉象特征为“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此则对浮脉的典型脉象特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认为浮脉脉位浮浅,举指流利、充盈,凸显了脉象的自身独特特征。随后,张璐对脉象进行鉴别。以“浮脉”为例,其指出“(浮脉)不似虚脉之按之不振,芤脉之寻之中空,濡脉之绵软无力也”。对于脉象鉴别部分的描述,张璐基本是围绕各脉的脉象特征进行鉴别,即以虚脉按之无力,芤脉按之空豁,濡脉按之绵软,与浮脉按之不空、流利的特征进行了对比,这也反映了他对脉象间核心特征的把握和甄别能力。
张璐重视对脉象机理的描述,并多援引《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诊理论或其中的脉诊思想作为支撑,以论证、丰富脉象主病机理。比如“浮脉”,其首先认为浮脉是邪袭三阳、鼓搏脉气于表所致,并对一些内伤不足而见浮脉的病证进行了说明,补充内伤病见浮脉的主病机理,如中气匮乏不能内守可见浮脉,使脉象的主病更为全面、系统。
同时,张璐围绕病机将脉与证、脉与病结合探讨,并分别论述不同脉位所指的病位、病性。如论述沉脉时对疾病误治、本经自病等进行脉象分析,对伏邪、时疫感冒等脉象特征以及脉症不一致的情况进行阐述,并结合治则治法对疾病治疗进行探讨。对于脉、证、病机的结合,既是对脉诊理论的深入诠释,丰富了脉象的主病机理,也体现了张璐对脉诊理论与应用研究之深入。
此外,在脉象主病上,张璐应用人迎气口脉法加以论述。在《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人迎居左为阳,主表、主腑、主津血,而气口居右为阴,主里、主脏、主神气。张璐多用人迎气口来判断外感内伤,如“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然必人迎浮盛,乃为确候。若气口反盛,又为痰气逆满之征,否则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此即张璐在论述“浮脉”主病机理时,应用人迎气口加以补充论述,其认为左手人迎脉浮为外感,若浮脉见于气口,则为痰邪偏盛。此外在虚脉、弦脉、紧脉、大脉、小脉等脉象的描述上均有具体应用说明,如弦脉“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小脉“假令小弱见于人迎,卫气衰也;见于气口,肺胃弱也”等。通过对《诊宗三昧》全文进行梳理,发现张璐多用人迎气口脉法判断疾病的病性、病位与病因病机,并且应用人迎气口脉法来判断疾病的外感内伤情况。
强调脉贵胃气,理论阐发精详
张璐重视胃气,在脉象原理、脉象特征部分多次强调胃气对于脉象生成、预后判断的重要性。书中有较多篇幅论述了胃气对脉象、脉诊的应用,为明清时期脉诊类文献中论述较为精详、全面者。
在脉象形成、诊脉原理方面,《诊宗三昧·脉位》指出“要知两手三部,咸非脏腑定位,不过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观《灵枢》经脉,虽各有起止,各有支别,而实一气相通,故特借手太阴一经之动脉,以候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有余不足。其经虽属于肺,实为胃气所主,以脏腑诸气靡不本之于胃也”,并引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强调胃气于脉的重要性。后又指出“以经络五脏,皆禀气于胃,五脏之本也……原夫两手六部,虽皆肺经之一脉,而胃气实为之总司。足阳明一经,与诸经交贯,为后天气血之本源”,可以看出张璐重视胃腑及胃气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在脉象特征方面,张璐顺承《黄帝内经》之言,对各脏本脉进行阐发,分析梳理平脉、病脉的特点。如肝脉,“其脉若草木初生,指下软弱招招,故谓之弦。然必和缓而滑,是为胃气,为肝之平脉。若弦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胃少之脉也;若弦而急强,按之益劲,但弦无胃气也”。同时,张璐认为五脉须具备缓滑之象,方为有胃气,即为平脉,而缺少冲和之气则为病脉。在具体脉象上,张璐认为缓脉“缓而滑利,则胃气冲和”,认为长脉“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故显有余之象,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之脉”,在滑脉中援引《素问·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根据三种脉象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张璐认为脉象缓和滑利是有胃气的体现。在病脉的阐述中,张璐在沉脉、滑脉、弦脉、紧脉、弱脉、长脉、短脉、小脉、牢脉、革脉、芤脉、濡脉等篇均明确提到了脉中胃气不充、胃气乏竭的相关特征,其对于把握该病脉脉象特点、主病机理、预后判断以及治则治法,均具有指示性。
在预后判断方面,《诊宗三昧·问人迎气口脉》中指出“新病谷气犹存,胃脉自应和缓……再参语言清爽,饮食知味,胃气无伤,虽剧可治……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独存者,是为胃气,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关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紧急数,按之搏指,或细小脱绝者,法在不治。盖缘病久胃气向衰,又当求其尺脉,为先天之根气也”。张璐认为,在疾病初期,胃气未伤,应着重判别胃气情况,若胃气未损,则预后较好;久病则应重视肝肾精血的情况,若按之有神,尚为可治;若两尺脉损,则表示下元亏损,伤及根本,即为难治。可以看出在判断预后过程中,张璐在重视胃气的基础上,还重视精血情况,其中尤以肾元先天之根气为主。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张璐重视后天之本而不废先天之根,强调脾肾关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易法银将其总结为“论脾肾关系发互养之用,贵互济之理,倡补脾顾其肾、先天温后天,温肾不废脾、后先充先天”。综上,张璐重视先后二天之本,强调脉中胃气与脉中根气不可偏废,以此把握预后情况。
此外,张璐根据患者体型特点把握脉中胃气,诊治因人制宜。对于肥盛之人与瘦人,其认为前者肌肉丰厚,则胃气较沉,若感染风寒表邪,也未必见表脉,须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诊治;而后者肌肉浅薄,胃气较浮浅,症状表现较快、较明显,在诊治中也应参照其身体情况,精当用药。
审脉知常达变,判断预后逆顺
《诊宗三昧·口问十二则》中专列《逆顺》一篇以强调脉证间的逆顺关系。该篇共列病证数十种,并引仲景之说进一步提出“故南阳先师,首言伤寒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即此一语,可以推卒病之逆顺,亦可广诸病之死生”,即通过脉证结合判断病情逆顺,并因此判别患病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如“中风不仁,痿躄不遂,脉虚濡缓为顺,坚急疾者逆。中风遗尿盗汗,脉缓弱为顺,数盛者逆……无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暍,总以细小流连为顺,数实坚大为逆”。在32部脉的阐述中,张璐也提及了各脉所见疾病的顺逆情况,深化了各病的主病机理,将脉与病、脉与症紧密关联,凸显了脉诊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进而点明脉象特征及其主病机理,丰富了脉象理论内涵。
强调医德医术,阐明学医方法
针砭时医流弊,重视医德教育
书中除了论述脉诊理论外,张璐还提出了对于当时医疗环境的批判,并提出了学习中医理论、学习脉诊的方法。《诊宗三昧》开篇指出时医存在的3个问题“一种藉世医之名,绝志圣学,株守家传,恣行削伐,不顾本元,斯皆未闻大道之故。一种弃儒业医,徒务博览,不卒师传,专事温补,极诋苦寒,斯皆不达权变之故。一种欺世盗名,借口给之便佞,赖声气之交通,高车衒术,曲体趋时,日杀无辜,以充食客之肠,竭厥心力,以博妻孥之笑,斯皆地狱种子,沉沦业识之故”。其点明了当时医家的三个弊病,一是泥于家传,不明理法,滥用攻伐之品,常损伤病者元气;二是由文转医,虽博览群书却未加以变通,喜用温补而排斥苦寒,不知灵活用药;三是欺世盗名,故弄玄虚,枉顾性命以谋取钱财。通过此3点,可以看出张璐教导门人应重视医德,遵循学习中医的方法,进而灵活、谨慎地学习与应用理法方药。
传授学习方法,提倡灵活体悟
张璐在书中多次言明学医、学脉的方法,大致分为3点。
一是读书应以《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要,认为此4本书为“医门之正法眼藏”,即中医奥义精髓所在。同时指出在学习中应做到“读者不可随人作解,以障己之悟门”,并认为“医林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而识见愈卑,总皆窃取狐涎,搜罗剩语,从无片言发自己灵者”。可以看出张璐反对滥读书,强调不可盲目认同后世注解,以免造成思想的混乱、理论的蒙昧偏颇。
二是提倡“心空为宗”。张璐指出诊脉应心无杂念,掌握要领,对脉象加以认真体会,须“除却胸中落索,空空地向己灵上究去……触类旁通,诸脉皆了无余蕴矣”,即注重自身对脉象的体悟与思考,把握核心,不囿于既有理论。此外,可以看出张璐亦受当时阳明心学影响,主张“空空地向己灵上究去”,认为诊脉应以体悟为主,以此领悟脉中奥旨,触类旁通。
三是主张圆机活法,重视“活法推求”,即“当知医门学问,原无深奥难明处,但得悉其要领,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担荷”。张璐认为医学应圆机活法,独立体悟,不能过度拘泥于既有文献、既有理论,以免造成歧路亡羊之患,如在《诊宗三昧·色脉》中指出“明眼之士,贵在圆机活泼,比类而推,何难见垣一方人”。在《诊宗三昧·逆顺》中指出“奈何先辈专守王氏之绳墨,不达至圣之璇玑,以至脉学之言,愈阐愈昧,求脉之道,愈趋愈蹶,良由不解活法推源之故”,认为后世医家不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渊薮,而学习王叔和《脉经》,墨守成规,未能灵活推求脉理,以致习脉不精。张璐否定《脉经》之价值,或过于片面,需客观看待,但其对于拘泥固有理论、思维僵化的批判,值得思考。(迟浩然 韩慧莹 杨磊 戴乐舒 李佳欣 杜松 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5年2月第31卷第2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系列研究论文)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