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宗三昧》为明末清初医家张璐所著。张璐生于1617年,卒于1699年,著有《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书,学验颇丰。《诊宗三昧》为其晚年的脉学专著,书名冠以“三昧”,意在“以三昧水涤除尘见”,力求弟子及后世获得习脉要领和真谛,彰显了该书的撰写意图。
全书删繁就简,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精于辨证,同时结合自身临证实践,在脉理、脉象等方面进行深入诠释,阐幽明微,内涵深邃,充分体现了张璐的学术思想及其脉学观点,为明清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脉学著作。全书对脉象形成原理、脉象特征、诊脉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其中,《诊宗三昧·师传》中详述了32部脉,《诊宗三昧·口问》中详述了12则脉诊要义,此两部分为全书重点,是张璐脉学思想的主要体现。
遵循天地之道,倡导天人合一
取法天地万象,阐发脉象原理
张璐重视“象”思维,书中结合天地万象,对脉象形成原理、脏腑分候、脉象特征等进行了阐发。关于脉象形成原理,《诊宗三昧·色脉》中指出“盖脉之显著虽微,而所关最巨……人在气交之中,脉象岂能无异。时值天地之变,诊脉安得不殊”。其认为气象变化、季节更替都是天地之道的反映,是气交的结果;若气象反常、季节失常,则天地之气紊乱、阴阳失和,而人体脉象与其相应,随其变动。由此指出,“有形之脉,乃水谷之精所布,禀乎地也;其鼓运之象,是无形之气所激,禀乎天也;而交通天地之气,和合阴阳生生不息之机,此则禀乎气交也”。张璐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之气交对人体脉象变化有所影响,其以地喻有形之脉,以天喻无形之气,指出天地交泰、阴阳和合方能蕴含生机。此观点契合《黄帝内经》中气机运动、阴阳运动的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故天有精,地有形……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见天地气交运动的原理及方式,为人体之脉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基于五行理论,明确脏腑分候
在脏腑分候中,张璐多将脏腑五行属性对应天地方位进行阐述,《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张璐根据传统五行方位理论阐发脏腑分候,同时受明清时期“命门学说”影响,尤其对命门相火等分候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以分野言,则肾当箕尾燕冀之界……人应其气,则三焦之火,从此交通。况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而右转。是虽右尺偏属相火,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门之号。其实两肾皆有水火,原无分于彼此,以故岐伯于寸关二部,俱分左右,尺独不分者,一皆主乎肾也”。张璐将肾与星宿对应,指出其为“箕尾燕冀”,并认为三焦之火源于肾并居于两肾之间,随地运右转而使命门相火寄于右尺。在《诊宗三昧·问三焦命门脉》中指出三焦为真火之源,而命门为三焦真火之别名。其强调两肾皆有水火之功能,故相火之能并非独属右肾,可在“尺内”,即尺部内侧候取。
详论三十二脉,重视主病机理
张璐重视对脉象内涵的论述,其在《诊宗三昧·师传》一篇中详细论述了32部脉,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脉,占全书四成左右的篇幅。张璐多围绕各脉的脉象特征、脉象鉴别、主病机理、预后判断等方面进行阐发。具体而言,张璐首先描述脉象特征,并对相似脉的脉象特征进行了鉴别。以“浮脉”为例,其认为浮脉脉象特征为“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此则对浮脉的典型脉象特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认为浮脉脉位浮浅,举指流利、充盈,凸显了脉象的自身独特特征。随后,张璐对脉象进行鉴别。以“浮脉”为例,其指出“(浮脉)不似虚脉之按之不振,芤脉之寻之中空,濡脉之绵软无力也”。对于脉象鉴别部分的描述,张璐基本是围绕各脉的脉象特征进行鉴别,即以虚脉按之无力,芤脉按之空豁,濡脉按之绵软,与浮脉按之不空、流利的特征进行了对比,这也反映了他对脉象间核心特征的把握和甄别能力。
张璐重视对脉象机理的描述,并多援引《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诊理论或其中的脉诊思想作为支撑,以论证、丰富脉象主病机理。比如“浮脉”,其首先认为浮脉是邪袭三阳、鼓搏脉气于表所致,并对一些内伤不足而见浮脉的病证进行了说明,补充内伤病见浮脉的主病机理,如中气匮乏不能内守可见浮脉,使脉象的主病更为全面、系统。
同时,张璐围绕病机将脉与证、脉与病结合探讨,并分别论述不同脉位所指的病位、病性。如论述沉脉时对疾病误治、本经自病等进行脉象分析,对伏邪、时疫感冒等脉象特征以及脉症不一致的情况进行阐述,并结合治则治法对疾病治疗进行探讨。对于脉、证、病机的结合,既是对脉诊理论的深入诠释,丰富了脉象的主病机理,也体现了张璐对脉诊理论与应用研究之深入。
此外,在脉象主病上,张璐应用人迎气口脉法加以论述。在《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人迎居左为阳,主表、主腑、主津血,而气口居右为阴,主里、主脏、主神气。张璐多用人迎气口来判断外感内伤,如“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然必人迎浮盛,乃为确候。若气口反盛,又为痰气逆满之征,否则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此即张璐在论述“浮脉”主病机理时,应用人迎气口加以补充论述,其认为左手人迎脉浮为外感,若浮脉见于气口,则为痰邪偏盛。此外在虚脉、弦脉、紧脉、大脉、小脉等脉象的描述上均有具体应用说明,如弦脉“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小脉“假令小弱见于人迎,卫气衰也;见于气口,肺胃弱也”等。通过对《诊宗三昧》全文进行梳理,发现张璐多用人迎气口脉法判断疾病的病性、病位与病因病机,并且应用人迎气口脉法来判断疾病的外感内伤情况。
强调脉贵胃气,理论阐发精详
张璐重视胃气,在脉象原理、脉象特征部分多次强调胃气对于脉象生成、预后判断的重要性。书中有较多篇幅论述了胃气对脉象、脉诊的应用,为明清时期脉诊类文献中论述较为精详、全面者。
在脉象形成、诊脉原理方面,《诊宗三昧·脉位》指出“要知两手三部,咸非脏腑定位,不过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观《灵枢》经脉,虽各有起止,各有支别,而实一气相通,故特借手太阴一经之动脉,以候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有余不足。其经虽属于肺,实为胃气所主,以脏腑诸气靡不本之于胃也”,并引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强调胃气于脉的重要性。后又指出“以经络五脏,皆禀气于胃,五脏之本也……原夫两手六部,虽皆肺经之一脉,而胃气实为之总司。足阳明一经,与诸经交贯,为后天气血之本源”,可以看出张璐重视胃腑及胃气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在脉象特征方面,张璐顺承《黄帝内经》之言,对各脏本脉进行阐发,分析梳理平脉、病脉的特点。如肝脉,“其脉若草木初生,指下软弱招招,故谓之弦。然必和缓而滑,是为胃气,为肝之平脉。若弦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胃少之脉也;若弦而急强,按之益劲,但弦无胃气也”。同时,张璐认为五脉须具备缓滑之象,方为有胃气,即为平脉,而缺少冲和之气则为病脉。在具体脉象上,张璐认为缓脉“缓而滑利,则胃气冲和”,认为长脉“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故显有余之象,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之脉”,在滑脉中援引《素问·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根据三种脉象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张璐认为脉象缓和滑利是有胃气的体现。在病脉的阐述中,张璐在沉脉、滑脉、弦脉、紧脉、弱脉、长脉、短脉、小脉、牢脉、革脉、芤脉、濡脉等篇均明确提到了脉中胃气不充、胃气乏竭的相关特征,其对于把握该病脉脉象特点、主病机理、预后判断以及治则治法,均具有指示性。
在预后判断方面,《诊宗三昧·问人迎气口脉》中指出“新病谷气犹存,胃脉自应和缓……再参语言清爽,饮食知味,胃气无伤,虽剧可治……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独存者,是为胃气,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关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紧急数,按之搏指,或细小脱绝者,法在不治。盖缘病久胃气向衰,又当求其尺脉,为先天之根气也”。张璐认为,在疾病初期,胃气未伤,应着重判别胃气情况,若胃气未损,则预后较好;久病则应重视肝肾精血的情况,若按之有神,尚为可治;若两尺脉损,则表示下元亏损,伤及根本,即为难治。可以看出在判断预后过程中,张璐在重视胃气的基础上,还重视精血情况,其中尤以肾元先天之根气为主。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张璐重视后天之本而不废先天之根,强调脾肾关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易法银将其总结为“论脾肾关系发互养之用,贵互济之理,倡补脾顾其肾、先天温后天,温肾不废脾、后先充先天”。综上,张璐重视先后二天之本,强调脉中胃气与脉中根气不可偏废,以此把握预后情况。
此外,张璐根据患者体型特点把握脉中胃气,诊治因人制宜。对于肥盛之人与瘦人,其认为前者肌肉丰厚,则胃气较沉,若感染风寒表邪,也未必见表脉,须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诊治;而后者肌肉浅薄,胃气较浮浅,症状表现较快、较明显,在诊治中也应参照其身体情况,精当用药。
审脉知常达变,判断预后逆顺
《诊宗三昧·口问十二则》中专列《逆顺》一篇以强调脉证间的逆顺关系。该篇共列病证数十种,并引仲景之说进一步提出“故南阳先师,首言伤寒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即此一语,可以推卒病之逆顺,亦可广诸病之死生”,即通过脉证结合判断病情逆顺,并因此判别患病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如“中风不仁,痿躄不遂,脉虚濡缓为顺,坚急疾者逆。中风遗尿盗汗,脉缓弱为顺,数盛者逆……无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暍,总以细小流连为顺,数实坚大为逆”。在32部脉的阐述中,张璐也提及了各脉所见疾病的顺逆情况,深化了各病的主病机理,将脉与病、脉与症紧密关联,凸显了脉诊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进而点明脉象特征及其主病机理,丰富了脉象理论内涵。
强调医德医术,阐明学医方法
针砭时医流弊,重视医德教育
书中除了论述脉诊理论外,张璐还提出了对于当时医疗环境的批判,并提出了学习中医理论、学习脉诊的方法。《诊宗三昧》开篇指出时医存在的3个问题“一种藉世医之名,绝志圣学,株守家传,恣行削伐,不顾本元,斯皆未闻大道之故。一种弃儒业医,徒务博览,不卒师传,专事温补,极诋苦寒,斯皆不达权变之故。一种欺世盗名,借口给之便佞,赖声气之交通,高车衒术,曲体趋时,日杀无辜,以充食客之肠,竭厥心力,以博妻孥之笑,斯皆地狱种子,沉沦业识之故”。其点明了当时医家的三个弊病,一是泥于家传,不明理法,滥用攻伐之品,常损伤病者元气;二是由文转医,虽博览群书却未加以变通,喜用温补而排斥苦寒,不知灵活用药;三是欺世盗名,故弄玄虚,枉顾性命以谋取钱财。通过此3点,可以看出张璐教导门人应重视医德,遵循学习中医的方法,进而灵活、谨慎地学习与应用理法方药。
传授学习方法,提倡灵活体悟
张璐在书中多次言明学医、学脉的方法,大致分为3点。
一是读书应以《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要,认为此4本书为“医门之正法眼藏”,即中医奥义精髓所在。同时指出在学习中应做到“读者不可随人作解,以障己之悟门”,并认为“医林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而识见愈卑,总皆窃取狐涎,搜罗剩语,从无片言发自己灵者”。可以看出张璐反对滥读书,强调不可盲目认同后世注解,以免造成思想的混乱、理论的蒙昧偏颇。
二是提倡“心空为宗”。张璐指出诊脉应心无杂念,掌握要领,对脉象加以认真体会,须“除却胸中落索,空空地向己灵上究去……触类旁通,诸脉皆了无余蕴矣”,即注重自身对脉象的体悟与思考,把握核心,不囿于既有理论。此外,可以看出张璐亦受当时阳明心学影响,主张“空空地向己灵上究去”,认为诊脉应以体悟为主,以此领悟脉中奥旨,触类旁通。
三是主张圆机活法,重视“活法推求”,即“当知医门学问,原无深奥难明处,但得悉其要领,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担荷”。张璐认为医学应圆机活法,独立体悟,不能过度拘泥于既有文献、既有理论,以免造成歧路亡羊之患,如在《诊宗三昧·色脉》中指出“明眼之士,贵在圆机活泼,比类而推,何难见垣一方人”。在《诊宗三昧·逆顺》中指出“奈何先辈专守王氏之绳墨,不达至圣之璇玑,以至脉学之言,愈阐愈昧,求脉之道,愈趋愈蹶,良由不解活法推源之故”,认为后世医家不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渊薮,而学习王叔和《脉经》,墨守成规,未能灵活推求脉理,以致习脉不精。张璐否定《脉经》之价值,或过于片面,需客观看待,但其对于拘泥固有理论、思维僵化的批判,值得思考。(迟浩然
韩慧莹 杨磊 戴乐舒 李佳欣 杜松 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5年2月第31卷第2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系列研究论文)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之中,但阳升阴降仅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是相对孤立和片面的;阴升阳降才是媾育生命的必要条件,是阴阳升降的真正内涵,揭示了中医认识生命事物的基础观点。
阴阳升降再认识
刘签兴
李洁 张梦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此文是言阴阳为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阴阳之间的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展。阴阳的运动变化以“升降”为主要形式,其升降是“无器不有”,由其自身本质属性所决定。阴阳升降,包含了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一是阳升阴降,一是阴升阳降。阳升阴降,是阴阳本质属性的运动,构成“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自然界基础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升阳降,是阴阳二气自相交感的过程所必需。即阳升阴降是自然的本质基础属性,而阴升阳降则是构成生命的必要条件。
阳升阴降 本性悉备
《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到,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正如《易经》中以六阳爻构成乾卦,而为六十四卦之首,正是以其纯阳刚建,大通至正,运行不已;以六阴爻构成坤卦,而紧跟乾卦居第二位,是以其性顺天类牝,承载万物,伸展无穷。然二者本性难合,相对而匹敌。在自然界中,以天地言阴阳,则天为阳,地为阴;以水火言阴阳,则火为阳,水为阴,这种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升降关系,是构成一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构成阴阳一切变化的始动因素。
阴升阳降 交感孕育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相召就是相互招引,即阴升阳降的过程。《荀子·礼论》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明言只有天地阴阳氤氲交感,才能孕育化生万物生灵。如仅有阳升阴降,则阴阳二气无交感媾和之机,奢谈变化神奇。如此可见,阳升阴降是自然界固有的本质属性,乾坤之道,自有阳升阴降之德。而阴升阳降则是在阴阳固有属性基础上的交游变化,正因为有阴升阳降,才能达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才能有蓬勃生机和物化运动。所以,阳升阴降,只是事物孤立的表面现象;对于生命而言,阴升阳降才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升降交感 互藏化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说明了阴阳之间交感互藏的关系,即天地之中有阳有阴,二者又各自内蕴阴阳,二气在升降之中交感变化,达到“云出地气,雨出天气”的效果。可见,阴必得阳助,始可升发,阳必得阴资,方言下降,阴升阳降,实植根于阳升阴降。
从《周易》卦象上来看,泰卦为天地交合之象,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有化物孕育之能;否卦为天地分离之征,地气下沉,天气上升,升者愈高,沉者愈低,两无媾育,毫无变化之机;再如既济之卦,水在上而火在下,三阴三阳,水火相济而有制,虽显其能而无焚屋涝原之灾;未济之卦,水在下而火在上,水火不交而分显其能,一遇亢烈则独功一处,奢谈衡仲。
脏腑经络 气机升降
人身以脏腑分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脏者,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故宜升;腑者,水谷传化而不藏,实而不满故宜降,是以阴升阳降,统领全局。又以五脏分阴阳,则心、肺为阳而宜降,肝、肾为阴而宜升,脾为至阴,枢机所在,上下交环。所以脏腑气机升降还是以阴升阳降为主。
在人体经络的循行流注次序中,《灵枢·经脉》和《灵枢·营气》篇叙述的非常具体,而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则系统的归纳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若结合人体正身直立位,双手上举的姿势来进一步探讨经络阴阳二气升降,则这种在循行顺序上的阴升阳降关系显得更加明显。
综上,笔者认为,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之中,但阳升阴降仅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是相对孤立和片面的;阴升阳降才是媾育生命的必要条件,是阴阳升降的真正内涵,揭示了中医认识生命事物的基础观点。(刘签兴
李洁 张梦琪)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的是五劳所伤,病起过用。
摘自2016-7-6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黄帝内经》指出,视、卧、坐、立、行五种动作持久过度的疲劳,均能伤及血、气、肉、筋、骨,同时也会伤及其所应的五脏。其中“久视、久立、久行”是劳作过度,“久卧、久坐”则是安逸过度,“五劳所伤”实为劳逸太过、病起过用。
过劳与过逸都会成为疾病的发生因素,唐代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千金要方》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劳逸结合,使“五劳所伤”变为“五劳所养”。
久视伤血
《黄帝内经》认为,“目者心之使也”,“肝开窍于目”,“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受血才能视”。因此过度使用目力,如长期、长时间地使用眼睛的用眼工作者,一方面长时间视物使眼睛过度疲劳,另方面不配合适当的休息与文体活动,或没有得到睡眠等因素的调节,久而久之,既可出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近视、青光眼等眼疾,而且很容易引起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失眠多梦等心肝血虚的病证。
预防与调养:久视伤目伤血的预防,关键是不可“久视”,不能过度使用目力。介绍一些预防与调养的方法:
运睛远眺:运睛指眼珠运转,可增强眼珠的营养和灵敏性,缓解眼疲劳,纠正近视和远视。做法是:早晨醒后,先闭目,眼球从右向左,从左向右,各旋转10次;然后睁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复四五次。晚上睡觉前,先睁目运睛,后闭目运睛各10次左右。远眺指眺望远方,可调节眼球功能,避免眼球变形而导致视力减退。
食疗药膳:食疗方面,除注意膳食平衡之外,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吃些猪肝、鸡肝等动物肝脏,并且瘦肉、鸡蛋与蔬菜、水果亦应多吃一些。
久卧伤气
《黄帝内经》认为,“天气通于肺”,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气即氧气与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合成为宗气,其“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睡眠是生活的必需,适当的躺卧或睡眠,可使人体形体、精神得到休息与放松,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质。但卧床躺卧和睡眠过久,不进行形体活动锻炼,不仅肢体筋骨肌肉废退而渐趋衰弱,而且还可以由于肺气得不到运动而影响气的运行,会使人身体懒散、萎磨不振,久之还会产生出现气虚的改变,出现精神不振、身倦乏力,或食欲不振、胃满腹胀,或动则心悸气短、出汗较多等不适或病症。
预防与调养:久卧伤气,关键是不可久卧。对闲散之人,吃饱了就躺着或睡眠时间过久,应该要预防“久卧伤气”。由于气的运动和强盛与合理地作息密切相关,因此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状况,采取春夏晚卧早起、秋季晚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劳逸结合地生活、工作、学习,不仅可预防“久卧伤气”,而且还有养生防病的作用。
久坐伤肉
中医讲“动则生阳”,也就是说适度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能够兴奋阳气,强盛阳气。《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身之肌肉”、“四肢皆禀气于脾胃”,因此劳逸结合、动静相宜,劳动和运动可以强健脾气,使得脾胃化生气血有源,人体脏腑器官、肌肉组织得养,以维护身体健康。久坐少动损伤肌肉、四肢,实际最终就是伤害脾脏。
预防与调养:长期久坐者应该注意自我调节,“坐”、“动”相宜,多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介绍一个预防与调养的方法:
经络锻炼法:久坐腰背酸痛者,适用本法。起身离开座椅,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做腰部前屈,侧弯后仰,各20次。两手按压腰背部第二、第四腰椎棘突左右处的肾俞穴和腰眼穴,各20次。用两手掌擦腰骶部至皮肤微发热。两手握空心拳,敲击腰背部,从上至下20次。做俯卧背伸和仰卧架桥每日两次,每次各10个。仰卧架桥,取仰卧,以两手叉腰作支撑点,两腿屈膝成90度,脚掌放在床上,以头后枕部及两肘支持上半身,两脚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桥形,挺起躯干,当挺起躯干架桥时,膝部稍向两边分开。
久立伤骨
久立伤骨:肾藏精,主骨,“腰为肾之府”。因此,经常处于站立状态者或以站立为工作岗位的人,易于伤肾,肾伤不养骨,加之久立骨骼气血运行障碍,可出现腰酸、骨痛、腰脊椎骨损伤等病证。
预防与调养:久立工作者可采取手搭在墙上,一脚弯曲后向前踢伸,反复多次,另一只脚可如法轮换进行。手搭在墙上,两脚交替做前后大幅度摆动动作。手扶柜台或桌沿,身体呈蹲姿并尽可能下蹲,做下蹲动作。一脚放桌上,身体向前弯曲,努力使身体与大腿紧贴,做压腿运动。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半身向下弯曲,在保持两脚绷直的状态下,手指努力触及地面,做身体前屈动作。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平举带动腰部向左右转动。
久行伤筋
肝藏血,主筋,为“罢极(疲乏、困倦)之本”。因此,终日行走奔波的人群或跑跳为主的田径运动员等,易于伤肝,肝伤不养筋,可出现身疲乏力、筋疲力尽、不易耐劳等病证。
预防与调养:平时锻炼或训练时都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运动之前,做好热盛运动、准备活动,注意放松全身,调匀呼吸,同时脚步平衡,着力均匀,“行不宜急”,方能“气血畅通,百脉流通,内外协调”,以防伤肝伤筋病症的发生。(邓沂)
过犹不及 【草根一生】
(2016-07-16
10:18:23)[编辑][删除]

四季都有不同的进补方法,而五脏六腑也都有不同的补法。当每天忙着进补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越补越差的现象呢?其实再多的进补、再强的保健品也不及我们对身体的破坏,所以在进补之后如何守护身体才重要。那么不守护身体有何危害呢?
是药三分毒 伤肝肾
盲目的进补,在不了解身体的情况下利用中药或西药进补。药物的代谢主要在肝肾中,导致肝肾受损。
不明体质进补 起反效果
以肾虚为例有肾阴虚、肾阳虚之分,阴虚体现为热、上火的表现,而阳虚体现为怕冷现象。不分清体质进补加重肾虚。
进补时间错误 造成疾病
所谓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吃的时间,进补的食物食用时间不对,如晚饭吃得过于丰盛而早饭不吃。这也达不到进补的目的,反而引来肥胖、便秘、失眠、高血脂等疾病。
听信偏方 容易中毒
偏方盲目使用不仅起不到进补效果,还可能导致身体中毒。如食用鱼胆、喝生土豆汁、盲目食用何首乌等。久则肾衰。
久卧久坐 伤气伤肉
五劳七伤,久卧削弱人体阳气,容易精神萎靡;久坐导致气血不畅,肌肉松弛和下肢浮肿。另外,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所以再多的进补过度不及破坏的威力,生活中熬夜、愤怒、哭泣、精神压力、过饱、喝酒等不良情绪或习惯也会导致身体受伤,不可不防。
轻点,悠着点! 【草根一生】
(2016-07-18
03:59:24)[编辑][删除]
|
|
《戴记》云:“是月也,阴阳争,死生分。”意思是说:夏季这时日,阴阳互争,生死分界。可见炎炎夏季对人的健康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那么,夏季怎么养生,说简单点,就是把握一个字:“轻”。
“心”轻
《黄帝内经》里说:“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一十二宫危。”它把心放在君主的高位,统领五脏六腑。夏季炎热属阳,而心属火,若心事重,阳气与火气互相助长,则神烦意乱,五脏六腑皆可受其害,而致热病生。所以,放下重重心事,保持心思的宁静,让心轻松下来,是谓“心轻”,它是夏日养生的首要法则。
脾胃轻
夏日炎炎,出汗多致气血液津虚亏。若此时再不忌饮食,过量吃喝,使脾胃负担加重,会出现中医所说的“子盗母气”现象,即脾胃气不足而借调心气来帮助消化食物,使心气更加亏虚。特别是本来就有心脏毛病的人,暴饮暴食之后就乐极生悲了。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注意饮食的量,六七分饱即可,使脾胃“轻”下来。
饮食轻
“脾胃轻”讲的是把握饮食的量。而“饮食轻”则是要求饮食的质,不宜厚重口味,要轻口味。夏季本是阳气盛壮的时节,清淡饮食如炖汤、凉糕、蒸煮等淡口味饮食有抑制阳气过盛的作用。而火爆、红烧、麻辣、油腻等饮食则相反,使阳阳叠加,体内阴阳失衡,不利于养生防病。
运动轻
运动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功课,适当运动可以顺应夏季阳气的生长。但是在夏季,运动一定要讲究一个“轻”字。选择一些难度较低、运动量较小一些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做体操、瑜珈等等。运动时间也要适当缩短,控制在4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夏日高温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热量,如果再做大负荷运动,挥汗如雨,就会损伤人体阳气,致气血虚脱,造成健康损害。
交际轻
夏日不是人来客往和交际的好时节。少交际,心则静,心静自然凉,再热的夏天也就不觉得心烦意乱了。民间养生先贤、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夏日行乐之法”中就记载了他自己在炎炎夏日绝意浮浪功名,不求点滴利禄,不出去拜谒客人,也没有客人来访,不戴头巾少穿衣衫,随意坐卧于乱荷之中、长松之下,飞泉洗砚,积雪煮茶的至乐之境。他认为,度过夏季这一危险关口,然后再出去应酬世故人情,不算晚。
睡眠轻
夏日作息应晚卧早起,以顺应夏季阴阳变化的特点,晚卧早起,顺应夏长,使阳气得以顺利升发。另则,中医“五劳所伤”理论中有“久卧伤气”的说法,夏季炎热汗出,人体能量消耗较大,心气、脾气等有所虚亏,若不把握睡眠时间,当起不起,久卧在床,也会加重气虚,使人越睡越软,越睡越乏,久之疾病生。所以,夏季要“轻睡眠”,成人每天保持睡眠在6~7个小时足够了,但午时一定要小睡一会儿,在夏季,午睡比什么时候都特别显得重要。
总之,轻,是夏日保健的主题。夏季养生宜“轻”,还是悠着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