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乏您了解吗
(2025-02-27 10:17:23)
摘自2023-4-17中国中医药报
王素娟 李喜茹 韩宪春 杨承玉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治疗
癌因性疲乏症状与中医“虚劳”相似,虚劳治疗不离五脏,以时时固护脾肾为重中之重,具体需根据气血阴阳不足有针对性地补益,若痰浊瘀毒太盛也需祛除。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本病有两“法宝”。
第一“法宝”为健脾化痰,使气血生化有源,乏力自可减轻。因为癌因性疲乏需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良效,患者可服用丸类制剂,如经方薯蓣丸。该方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化痰祛瘀的功效。当然也可以使用食疗方法,比如喝山药粥,起效虽慢,但可久久为功。
第二“法宝”为补肾通络,使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肾虚容易造成早衰和免疫力低下,肾气是否充足和癌因性疲乏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联系。补肾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用药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填精、补虚培元、抵抗癌毒。
此外,由于肿瘤迁延日久,故常波及血分,导致络脉瘀阻。对于有舌质偏紫、夜间身体疼痛且固定不移等症状者,可兼施养血化瘀法,具体药物可选择三七粉、鸡血藤、丹参等单味中药或复合制剂。
西医治疗
癌因性疲乏患者通常存在情感障碍、睡眠障碍、营养不良及多种并发症,所以需要多方面综合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类药物、糖皮质激素、造血刺激因子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光疗、电疗、运动疗法等;情感障碍需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训练等方法;营养风险筛查可对营养问题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于不能通过饮食摄入达到营养目标者,可口服营养补充剂;睡眠障碍会加重患者的疲乏症状,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及镇静药等;还应对患者及其护理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疲乏产生的原因、持续时间、临床表现等。
康养有招
情绪
部分患者患癌后压力过大,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产生抑郁、轻生的情绪;部分患者偏听偏信,病急乱投医,搜寻各种偏方……这些负面情绪导致的行为很可能加速病情的恶化。
对待癌症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听从正规医生建议,不放弃治疗,积极带瘤生存,与癌共处。患癌后,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的状态,需要患者尽可能调整自身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在日常起居方面,应保障睡眠质量,多和家人、朋友倾诉心事,使自己心情放松,为治疗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氛围。
饮食
癌症患者首先要保证足够的营养补充,以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症状。《黄帝内经》曾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肿瘤患者饮食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营养充足、品类丰富、均衡摄入,一旦偏颇,对身体有害无益。此外,可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有养生功效的食物,如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可以适当吃一些韭菜、莼菜、卷心菜,这类蔬菜有补肾健脾的功效;薏苡仁对于肺部肿瘤、肠道肿瘤、宫颈肿瘤患者身体有益;海藻、紫菜等对于颈部肿瘤患者大有裨益。
运动
运动锻炼能提高患者骨骼肌肉力量和机体耐受力,从而改善疲乏,有益于身心健康,是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管理的核心手段。但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骨转移、免疫抑制或伴有心肺功能疾病的患者需谨慎选择。建议每周进行3~7次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和游泳),每次持续时间为10~90分钟;每周进行3次渐进性抗阻力训练,如举重等;瑜伽是一种将精神与躯体相结合的身心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每天可练习30~60分钟。
睡眠
睡眠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睡眠越差,疲乏程度越高。从长远来看,失眠会干扰免疫系统,影响新陈代谢,并增加癌症复发的风险。因此,在肿瘤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作息规律,每日保证6~8小时睡眠时间十分重要。
建议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一个熟悉、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环境有利于快速入睡;适当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避免夜间难以入睡;晚餐不宜过饱,入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入睡前情绪不宜过度激动;根据疼痛的原因、部位和性质,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如止痛药、针灸等,以免因疼痛影响睡眠。
足浴
中药足浴以辨证论治原则、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现代足部反射区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选配适当的中草药煎煮成药液浸泡、浴洗双足,达到疏通双足经络,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的作用。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足浴具有缓解疲乏症状、改善睡眠状况、改善胃肠道功能、改善患者术后下肢水肿及化疗后的末梢神经炎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药液并不是越烫越好;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每日20~40分钟即可;局部皮肤溃烂的癌症患者最好不要泡脚。
穴位疗法
灸法、穴位按摩、穴位贴敷等多种穴位疗法对癌因性疲乏均有较好效果。灸法通过对患者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发挥温经通络、补虚培本、行气活血的作用,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增强人体正气。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神阙(在上腹部,脐中央)等均属补虚要穴,对这些穴位施灸可以达到补虚、扶正、祛邪之效。
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可取太阳(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足三里、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每穴按压1~2分钟,每晚1次。
穴位贴敷也是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将适合患者体质的中药用蜂蜜和温开水调和成膏状,贴于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关元、气海等穴位,起到整体调节、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粘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产生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也可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
丁磊
北京世纪坛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
进入21世纪后,癌症的死亡率已跃居国内各种死因之首,究其原因,与人口老龄化、生活恶习、工业化的进程及城市化的发展有关。
直肠癌好发于40~60岁,在我国大肠癌发病中,以直肠癌占第一位。
直肠位于小骨盆腔内,是消化道的一部分。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称直肠骶曲,凸向后方,下部的称直肠会阴曲,凸向前方。直肠有排便、吸收和分泌功能,可以吸收少量的水、盐、葡萄糖和一部分药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直肠癌的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确定的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遗传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症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和非遗传性。
其他高危因素 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
直肠癌的多发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最高,男性多见,有肠道息肉及炎症者、饮食习惯不良者、过多脂肪及蛋白,缺乏新鲜蔬菜者、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者、肥胖者、吸烟者为高危人群。
直肠癌的检查方法
直肠刺激症状排便不适,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腹泻、里急后重。癌肿破溃感染,大便带血,黏液脓血便。肠腔狭窄,大便变形,变细直肠癌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 诊断直肠癌的最直接和主要的方法。
直肠内镜检 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可取活检,是诊断结肠癌的最有效方法。
血清学检查 血清癌胚抗原CEA-作为监测复发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
肿瘤标志物检查 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所产生或分泌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可以对肿瘤进行辅助诊断、指导治疗、检测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判断。大肠癌常见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19-9)等特异性不高,不仅是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也是其他的肿瘤标志物,甚至一些无癌症的正常人,CEA也会升高。
确诊直肠癌的最终手段
临床上尽管影像学、血液、超声波和内镜等对大肠癌据有重要诊断价值,但真正要确诊大肠癌,就必须在显微镜下直接看到癌细胞才行,也就是外科医生说的病理。
直肠癌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首位 大肠癌的治疗关键在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从而完整的外科切除达到根治的目的。
术后定期要随访 每3~6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总共5年,5年后每年1次,检测CEA、CA19-9,腹/盆腔超声、胸片、CT或MRI,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规范的化学治疗也是必须的。除早期的患者无需化疗外,目前大肠癌诊疗指南中推荐足量、规范的化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放射治疗对直肠癌有效 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除此之外,还有靶向药物治疗等。
手术之后,要注意饮食
结直肠癌术后吃什么好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术后禁食3~4天,等肠蠕动恢复,排气后可进流食,选择的食物应易消化富有营养,如菜汤、米汤、藕粉等。
一周后可进半流质饮食,选择富含蛋白质、低纤维素的食物,如面条、稀饭、馄饨等,也应少量多餐,每日5~6餐。两周后可进食易消化的少渣普食,禁食粗粮及纤维多的蔬菜,如芹菜等,以减轻肠道负担。(丁磊)
|
张恩欣 侯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