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其脾胃引火归元史载祥治疗灼口综合征经验

(2025-02-15 05:26:29)
补其脾胃 引火归元
史载祥治疗灼口综合征经验
摘自2025-2-14中国中医药报
韩学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灼口综合征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又称为舌痛症、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该病临床并不少见,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虽不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原因不明,多发于更年期或绝经期妇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社会环境均悄然发生改变。平素饮食过多地摄入高能量的食物、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脾胃运化不利,进而促使痰湿滋生,积而化热,痰热互结,上熏蒸口舌,从而引发口舌烧灼与疼痛感。本病属于中医“舌痛”范围。《诸病源候论》记载:“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阐明灼口综合征与“火邪”有关。而这种“火”并非实火,而为“阴火”。
“阴火”理论首先由李东垣提出,但其理论溯源可追溯至《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阐述了脾虚生内热的原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进一步完善其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中焦元气亏损,运化动力不足,郁而化火,而火壮大无法被压制,下流肝肾,引下焦肝肾之相火妄动,阴不制阳而引起虚火。况此证多发于更年期女性,正所谓“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此时女子肝肾阴津耗损,脾胃虚弱,气血亏虚,阴虚生内热,阴火内生上乘脾胃,脾开窍于口,更容易出现灼口综合征。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史载祥系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其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症,他认为灼口综合征应从脾胃气虚,肝肾阴虚火旺论治。其核心是脾胃气虚,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郁滞,进而化火。阴火盛,原因在于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若一味用寒凉之药,阻碍脾胃运化,只会越清火越旺,故当用甘温除热法,补其脾胃,引火归元。他强调要调节中焦,恢复气机升降,而非见热清热。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灼口综合征验案一则整理总结如下。
王某,女,63岁,初诊于2024年9月30日。主诉:口干、麻木,伴舌痛、胀大感5年余。现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麻木,伴舌痛、胀大感。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舌干,以中部为主,饮水后口干稍减,长时间不饮水,则口干、舌痛、麻木、胀大、口咸感,晨起明显,春夏季轻,秋冬季重,情绪抑郁,颇为所苦。既往有高脂血症。刻下:舌干、厚、麻木不适感,咽干,有咸味,多饮后胃脘胀满,纳食不馨,多食后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大便先坚后溏,日1行,小便可,眠安。舌红少苔,裂纹,苔白厚腻,脉弦滑。
诊断:脾胃气虚,湿浊内阻,升降失司,阴虚火旺。
治则:健脾益肾,祛湿和胃,引火归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引火汤加减:砂仁20g,陈皮15g,姜半夏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10g,熟地黄90g,麦冬20g,五味子10g,巴戟天10g,黄连10g,黄芩15g,炮姜10g,煅瓦楞子6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0月14日二诊:服7剂后诸症明显改善,自行按方抓药服用至今。舌干、厚、麻木感改善,十去其三,心情明显开朗,食欲明显改善,大便通畅。刻下:反酸,自觉腹部有气往上顶,舌红苔白腻,少苔,裂纹,脉细弦。上方去煅瓦楞,加生赭石60g、旋覆花10g(包煎)、海螵蛸30g、浙贝母15g、桂枝1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1月1日三诊:舌干不适感好转,十去其四,口腔逐渐有津液,心烦消除,气逆好转。刻下:大便偏溏,纳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腻,裂纹,白涎,脉细弦。上方加茜草15g、黄柏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1月18日四诊:诸症明显好转,十去其七。胃脘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腻,裂纹逐渐好转,脉细弦。上方去炮姜,加干姜10g、肉桂6g、黑顺片10g(先煎)。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2月2日五诊:舌干、咽干,十取其八。耳鸣,冷食后反酸,便溏,无肠鸣,舌淡暗,苔白厚腻,脉弦。原方基础上加党参10g、枳实15g、焦三仙各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2月16日六诊:诸症十去其九。偶有舌干、反酸,纳眠可,舌暗苔薄白腻,脉弦。原方基础上略作加减巩固治疗。
按 本案患者口干、厚、麻木不适感,咽干,纳食不馨,稍多食则胃脘胀满,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大便先坚后溏,舌暗,裂纹,苔白厚腻,脉弦滑。舌面脏腑分布,舌中部属脾胃,《灵枢•脉度》有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因脾胃气虚,故该患者纳食不馨,口淡乏味;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则清阳下陷,胃气不降则浊阴上逆,故而稍多食则胃脘胀满、反酸烧心;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虚导致水湿代谢失调,湿气在体内积聚形成湿邪,故而大便黏腻,舌苔白厚腻。口中咸味,咸为肾之味。抓主症应从脾肾入手,病机复杂宜复方合治。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虚升降失司,气机逆乱,湿浊内蕴,阴虚火旺。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合引火汤加减治疗。
香砂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方中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以茯苓渗湿健脾,促使虚热从小便出,与白术合用,增强健脾除湿功效促其运化;陈皮、半夏健脾燥湿;木香、砂仁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之功;炙甘草甘温调中。引火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录》,以大剂量熟地黄养阴润燥,巴戟天调和阴阳,与熟地黄相配引火归原,五味子收敛浮越之火,麦冬养阴生津;加黄连、黄芩,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降逆,调节寒热错杂之象。复方合治,益肾健脾,和胃化湿,引火归元。
二诊时,诸症改善。因有反酸烧心,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生赭石、旋覆花,取旋覆代赭汤之意合乌贝散,加强降逆制酸止呕功效。
三诊时,疗效稳定。大便溏,舌苔薄黄腻,裂纹。故加茜草,取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此为《黄帝内经》治疗血枯之祖方,加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真阴。
四诊,诸症已明显好转。唯有胃中寒。加附子理中汤,温中祛寒。
五诊,诸症进一步改善。酌加消食健脾之药,益善其后。
六诊,诸症基本消失。原方略作加减,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疗效巩固,情绪稳定,数年所苦尽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