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验一则
(2025-02-08 05:10:43)
外邪入里,与宿饮伏邪胶结不解,当治以清散痰热、化饮平喘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验一则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 黄洁丽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证”“咳嗽”“咳喘”等范畴。《黄帝内经》中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喘逆”“喘息”等与哮喘发病特点相似的记载。笔者从开阖枢角度以及疾病传化角度,诊治一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效果明显,现整理分享如下。
申某,男,50岁(1974年4月6日出生),2025年1月5日入院。节气:小寒。运气特点: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发病运气特点:己未年,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体质特点:甲寅年,土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二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君火。主诉:咳嗽、咳痰、气促1天。患者昨天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喉中哮鸣音,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不能平卧,无法行走,无恶寒发热,无鼻塞流涕,无咽痛,无头晕头痛,无胸痛,无心悸,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肢体偏瘫麻木抽搐。家属送入急诊,予完善相关检查。诊断考虑:急性呼吸衰竭、肺气肿、肺炎?予静滴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氨溴索化痰,多索茶碱平喘,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平喘等处理,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不明显。现进一步寻求中医药治疗。
刻下:神志清楚,精神疲倦,咳嗽,咳白色、黏稠痰,痰量少,难咯出,喉中时有哮鸣音,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不能平卧,纳一般,眠欠佳,尿可,大便暂未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既往史:自诉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遇外感或天气变化时咳嗽气促加重,无特殊处理。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病史。
查体:体温36.1,血压114/97mmHg,脉率130次/分,呼吸频率26次/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哮鸣音。胸片:拟肺气肿;两下肺少量慢性炎症/纤维灶。
诊断:西医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喘证 (少阳证类)。病机分析:少阳不枢,阳明失阖,郁热内结,上迫肺金。治则:枢少阳,阖阳明,清热通腑。方用大柴胡汤:柴胡40g,黄芩15g,白芍15g,姜半夏20g,枳实20g,生姜25g,大枣15g,大黄10g。1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次温服。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左氧氟沙星静滴抗感染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抗炎解痉平喘、氨茶碱解痉平喘、甲泼尼龙抑制气道高反应性等治疗方案。药后患者气促有所减轻,咳嗽咳痰、不能平卧等情况未改善。
1月6日二诊: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疲倦,气促好转,阵发性咳嗽、咳痰,痰白质黏而少,喉中时有哮鸣音,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不能平卧,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无发热恶寒,无咽痒,无鼻塞流涕,无胸痛,无怕热汗出,无口干口苦,饮食可,睡眠欠佳,小便正常,近2天未大便。追述病史,其祖父患支气管哮喘,患者5岁时即患咳喘疾患,后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舌红,苔薄黄腻,右脉弦滑偏数,左脉沉弱数。
病机分析:风寒袭表,引动伏饮,窒塞肺气,气失宣降。治法:开太阳,枢少阴,扶正祛邪,化饮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熟附子60g,干姜45g,茯苓45g,山萸肉60g,生附子20g,麻黄15g,白芍30g,生半夏65g,五味子15g,桂枝30g,细辛15g,炙甘草45g,生龙骨30g,杏仁20g,厚朴30g,生牡蛎30g,人参20g。1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早晚服下,禁食辛辣刺激、生冷黏滑食物。西医治疗同前。药后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情况缓解不明显。
1月7日三诊: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疲倦,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凌晨3点至5点存在喘憋加重情况,咳嗽、咳痰,痰黏量少,难以咳出,早晨胸闷气促明显,活动受限,无法下床活动,喉中时有哮鸣音,心烦,无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不适。舌红,苔中黄腻,右脉细弦滑数,右寸壅滞明显,左脉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为哮病(太阴证类)。病机分析:邪气入里,与体内痰饮互结于胸中,导致胸中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治则:开太阴,清散痰结,化饮平喘。方用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瓜蒌30g,黄连10g,茯苓30g,清半夏30g,杏仁15g,炙甘草15g。1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温服。西医治疗同前,继观病情变化。
1月8日四诊:患者神清,精神明显改善,前一日服中药后,咳嗽、咳痰、喉中哮鸣音等情况消失,晚上可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凌晨3点至5点喘憋、气促加重等情况消失,可下床活动,无心烦胸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不适。舌淡暗,苔薄白稍水滑,脉细弦滑,右寸壅滞消失。查体:体温36.8,血压121/89mmHg,心率89次/分,双肺未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双下肢无浮肿。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杂音。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药证符合病证,方机符合病机,病势变化,但病机未变,效不更方。1剂,煎服法同上。
1月9日五诊:患者神清,精神可,无胸闷气促,偶有咳少量白痰,无咳嗽,无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不适,未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可正常下地活动及洗漱,纳眠正常,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稍水滑,脉细弦滑。患者病况继续好转,恢复至发病前状态,病机暂未发生变化,效不更方。1剂,煎服法同上。
患者病情好转稳定,建议继续巩固疗效,但患者及家属因个人因素强烈要求出院返回家中,经过反复劝说无效,签署拒绝住院知情同意书后予办理出院,中药守方出院。后随访,患者不愿继续服用西药,嘱其继续服用中药巩固病情,患者回家后病情稳定,未再发作哮喘,起居生活正常。
按 患者年过五旬,脏腑渐亏,加之居住岭南湿地,日久伤脾,太阴失运,痰湿内阻,久郁而化热,加之调护失宜,感受外邪,发为此病。少阳不枢,肺失宣肃,加之湿热内蕴,则见咳嗽、咳痰、气促。中土失运,故见纳一般。阳热内郁,右降不及,阳不入阴,故见眠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少阳证之征。综上,本病病因为外邪侵袭,病位在少阳、阳明,涉及太阴,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降,郁热内结。病性为本虚标实,方选大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予大柴胡汤”,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提到“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外邪入里,与体内湿热互结,导致少阳不枢,阳明失阖,湿热内蕴,故处以大柴胡汤以枢少阳、阖阳明、开三焦气机郁滞、去体内湿热蕴结。患者服药后,病情缓解不明显。
二诊时,考虑患者旧有咳喘宿疾,此次发病为太阳少阴合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饮久伏肺中,或为风寒所触,或为情志之激,引动伏邪,窒塞肺气,肺失宣降,故见咳喘咳痰之症。发病为患者调护失宜,感受外邪,触动伏饮邪气而发病,故中药汤剂调整为变通小青龙汤加减。
三诊时,患者在初诊及二诊服药后,病情未见有明显改善,反而出现凌晨3点至5点喘憋加重、早晨胸闷气促明显等情况,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下依然胸闷气促、血氧饱和度偏低,舌红,苔中黄腻,右脉细弦滑数,右寸壅滞明显,左脉沉细数,究其原因为疾患已然发生变化,病邪已入里化热,与体内水湿相结,此为太阳变证而成,前者未察。患者素有痰饮伏肺,子时一阳生,子时后,天之阳气渐长,痰热随气而左升,加之呼吸机辅助气冲入肺窍, 内外触动而病大发,此时应散胸中之痰结,清体内之热郁。
入院时,患者已无外感风寒之表现,考虑邪气入里结于胸中,大柴胡枢少阳、阖阳明、通腑泄热,亦未完全契合病机;后调整为变通小青龙汤加减以开太阳、枢少阴、扶正祛邪、化饮止咳,亦不契合病机,故而均无效。此患如太阳病伤寒结胸病类,故后调方为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小陷胸汤以解胸中痰结,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化饮平喘。小陷胸汤条文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做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必作结胸”。茯苓杏仁甘草汤条文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提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两方合用,以起到围城打援之效,小陷胸汤以攻逐积聚于胸中之痰热,茯苓杏仁甘草汤以伏击来援之饮邪,围城与打援同时进行,标表兼顾。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患者服药1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咳痰情况消失,已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凌晨3点至5点钟喘憋、气促加重等情况消失,活动正常,可下床活动,右寸脉壅滞消失,病机病势随即发生逆转。后考虑药证相符,方机符合病机,效不更方。后患者因个人原因及春节将至拒绝继续住院治疗,而返回外地家中,继续服用中药治疗。后经多次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不适,生活作息正常。
纵观本案例,该病之形成与感受外邪及不当治疗有关,患者幼年素有咳喘旧疾,急性发作常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平喘药物,症状缓解后未继续去其病根,以致缠绵难愈40余载。本次外感发病后再次接受静脉滴注抗生素等处理,外邪很快入里,与宿饮伏邪胶结不解,此时的治疗不以祛邪外出为主,而以清散痰热、化饮平喘为治则而取效。案例治疗思路巧妙,前虽有辨证不当之处,但及时调整治疗思路后,迅速解决问题,临床上细致辨析病机的重要性是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验一则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 黄洁丽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证”“咳嗽”“咳喘”等范畴。《黄帝内经》中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喘逆”“喘息”等与哮喘发病特点相似的记载。笔者从开阖枢角度以及疾病传化角度,诊治一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效果明显,现整理分享如下。
申某,男,50岁(1974年4月6日出生),2025年1月5日入院。节气:小寒。运气特点: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发病运气特点:己未年,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体质特点:甲寅年,土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二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君火。主诉:咳嗽、咳痰、气促1天。患者昨天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喉中哮鸣音,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不能平卧,无法行走,无恶寒发热,无鼻塞流涕,无咽痛,无头晕头痛,无胸痛,无心悸,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肢体偏瘫麻木抽搐。家属送入急诊,予完善相关检查。诊断考虑:急性呼吸衰竭、肺气肿、肺炎?予静滴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氨溴索化痰,多索茶碱平喘,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平喘等处理,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不明显。现进一步寻求中医药治疗。
刻下:神志清楚,精神疲倦,咳嗽,咳白色、黏稠痰,痰量少,难咯出,喉中时有哮鸣音,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不能平卧,纳一般,眠欠佳,尿可,大便暂未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既往史:自诉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遇外感或天气变化时咳嗽气促加重,无特殊处理。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病史。
查体:体温36.1,血压114/97mmHg,脉率130次/分,呼吸频率26次/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哮鸣音。胸片:拟肺气肿;两下肺少量慢性炎症/纤维灶。
诊断:西医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喘证 (少阳证类)。病机分析:少阳不枢,阳明失阖,郁热内结,上迫肺金。治则:枢少阳,阖阳明,清热通腑。方用大柴胡汤:柴胡40g,黄芩15g,白芍15g,姜半夏20g,枳实20g,生姜25g,大枣15g,大黄10g。1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次温服。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左氧氟沙星静滴抗感染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抗炎解痉平喘、氨茶碱解痉平喘、甲泼尼龙抑制气道高反应性等治疗方案。药后患者气促有所减轻,咳嗽咳痰、不能平卧等情况未改善。
1月6日二诊: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疲倦,气促好转,阵发性咳嗽、咳痰,痰白质黏而少,喉中时有哮鸣音,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不能平卧,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无发热恶寒,无咽痒,无鼻塞流涕,无胸痛,无怕热汗出,无口干口苦,饮食可,睡眠欠佳,小便正常,近2天未大便。追述病史,其祖父患支气管哮喘,患者5岁时即患咳喘疾患,后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舌红,苔薄黄腻,右脉弦滑偏数,左脉沉弱数。
病机分析:风寒袭表,引动伏饮,窒塞肺气,气失宣降。治法:开太阳,枢少阴,扶正祛邪,化饮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熟附子60g,干姜45g,茯苓45g,山萸肉60g,生附子20g,麻黄15g,白芍30g,生半夏65g,五味子15g,桂枝30g,细辛15g,炙甘草45g,生龙骨30g,杏仁20g,厚朴30g,生牡蛎30g,人参20g。1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早晚服下,禁食辛辣刺激、生冷黏滑食物。西医治疗同前。药后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情况缓解不明显。
1月7日三诊: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疲倦,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凌晨3点至5点存在喘憋加重情况,咳嗽、咳痰,痰黏量少,难以咳出,早晨胸闷气促明显,活动受限,无法下床活动,喉中时有哮鸣音,心烦,无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不适。舌红,苔中黄腻,右脉细弦滑数,右寸壅滞明显,左脉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为哮病(太阴证类)。病机分析:邪气入里,与体内痰饮互结于胸中,导致胸中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治则:开太阴,清散痰结,化饮平喘。方用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瓜蒌30g,黄连10g,茯苓30g,清半夏30g,杏仁15g,炙甘草15g。1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温服。西医治疗同前,继观病情变化。
1月8日四诊:患者神清,精神明显改善,前一日服中药后,咳嗽、咳痰、喉中哮鸣音等情况消失,晚上可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凌晨3点至5点喘憋、气促加重等情况消失,可下床活动,无心烦胸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不适。舌淡暗,苔薄白稍水滑,脉细弦滑,右寸壅滞消失。查体:体温36.8,血压121/89mmHg,心率89次/分,双肺未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双下肢无浮肿。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杂音。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药证符合病证,方机符合病机,病势变化,但病机未变,效不更方。1剂,煎服法同上。
1月9日五诊:患者神清,精神可,无胸闷气促,偶有咳少量白痰,无咳嗽,无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不适,未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可正常下地活动及洗漱,纳眠正常,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稍水滑,脉细弦滑。患者病况继续好转,恢复至发病前状态,病机暂未发生变化,效不更方。1剂,煎服法同上。
患者病情好转稳定,建议继续巩固疗效,但患者及家属因个人因素强烈要求出院返回家中,经过反复劝说无效,签署拒绝住院知情同意书后予办理出院,中药守方出院。后随访,患者不愿继续服用西药,嘱其继续服用中药巩固病情,患者回家后病情稳定,未再发作哮喘,起居生活正常。
按 患者年过五旬,脏腑渐亏,加之居住岭南湿地,日久伤脾,太阴失运,痰湿内阻,久郁而化热,加之调护失宜,感受外邪,发为此病。少阳不枢,肺失宣肃,加之湿热内蕴,则见咳嗽、咳痰、气促。中土失运,故见纳一般。阳热内郁,右降不及,阳不入阴,故见眠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少阳证之征。综上,本病病因为外邪侵袭,病位在少阳、阳明,涉及太阴,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降,郁热内结。病性为本虚标实,方选大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予大柴胡汤”,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提到“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外邪入里,与体内湿热互结,导致少阳不枢,阳明失阖,湿热内蕴,故处以大柴胡汤以枢少阳、阖阳明、开三焦气机郁滞、去体内湿热蕴结。患者服药后,病情缓解不明显。
二诊时,考虑患者旧有咳喘宿疾,此次发病为太阳少阴合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饮久伏肺中,或为风寒所触,或为情志之激,引动伏邪,窒塞肺气,肺失宣降,故见咳喘咳痰之症。发病为患者调护失宜,感受外邪,触动伏饮邪气而发病,故中药汤剂调整为变通小青龙汤加减。
三诊时,患者在初诊及二诊服药后,病情未见有明显改善,反而出现凌晨3点至5点喘憋加重、早晨胸闷气促明显等情况,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下依然胸闷气促、血氧饱和度偏低,舌红,苔中黄腻,右脉细弦滑数,右寸壅滞明显,左脉沉细数,究其原因为疾患已然发生变化,病邪已入里化热,与体内水湿相结,此为太阳变证而成,前者未察。患者素有痰饮伏肺,子时一阳生,子时后,天之阳气渐长,痰热随气而左升,加之呼吸机辅助气冲入肺窍, 内外触动而病大发,此时应散胸中之痰结,清体内之热郁。
入院时,患者已无外感风寒之表现,考虑邪气入里结于胸中,大柴胡枢少阳、阖阳明、通腑泄热,亦未完全契合病机;后调整为变通小青龙汤加减以开太阳、枢少阴、扶正祛邪、化饮止咳,亦不契合病机,故而均无效。此患如太阳病伤寒结胸病类,故后调方为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小陷胸汤以解胸中痰结,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化饮平喘。小陷胸汤条文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做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必作结胸”。茯苓杏仁甘草汤条文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提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两方合用,以起到围城打援之效,小陷胸汤以攻逐积聚于胸中之痰热,茯苓杏仁甘草汤以伏击来援之饮邪,围城与打援同时进行,标表兼顾。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患者服药1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咳痰情况消失,已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凌晨3点至5点钟喘憋、气促加重等情况消失,活动正常,可下床活动,右寸脉壅滞消失,病机病势随即发生逆转。后考虑药证相符,方机符合病机,效不更方。后患者因个人原因及春节将至拒绝继续住院治疗,而返回外地家中,继续服用中药治疗。后经多次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不适,生活作息正常。
纵观本案例,该病之形成与感受外邪及不当治疗有关,患者幼年素有咳喘旧疾,急性发作常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平喘药物,症状缓解后未继续去其病根,以致缠绵难愈40余载。本次外感发病后再次接受静脉滴注抗生素等处理,外邪很快入里,与宿饮伏邪胶结不解,此时的治疗不以祛邪外出为主,而以清散痰热、化饮平喘为治则而取效。案例治疗思路巧妙,前虽有辨证不当之处,但及时调整治疗思路后,迅速解决问题,临床上细致辨析病机的重要性是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清热解毒
镇咳祛痰
肺力咳合剂
摘自2025-2-7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有些人感冒后容易咳嗽不断,烦不胜烦,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目前市面上治疗感冒迁延咳嗽的中成药琳琅满目,各有各的优势,若能对症用药,疗效十分显著。如果感冒后咳嗽老不好,咳痰色黄、黏稠,感觉痰在嗓子眼儿里卡着,难以咳出,可试试中成药肺力咳合剂。
组成与功效
肺力咳合剂由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梧桐根、白花蛇舌草、红管药等七味中药材组成。
方中黄芩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为君药。前胡,味苦、辛,性微寒,长于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有润肺下气止咳之功效,二者共为臣药。红花龙胆,味苦、性寒,功能清热除湿、解毒、止咳;梧桐根,味苦、性凉,功能止咳平喘、泻热除湿;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红管药,味苦、辛,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以上共为佐药。全方整体药性寒凉,共奏清热解毒、镇咳祛痰之功。
肺力咳合剂主要用于痰热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吐血痰,伴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也用于支气管哮喘、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显示,肺力咳合剂可以有效地缓解气管平滑肌紧张,降低气管的阻力,抑制咳嗽反射,增强呼吸功能,并能有效地抑制细菌以及病毒的繁殖,从而起到镇咳祛痰、抗炎平喘、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肺力咳合剂还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可消除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现象。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浅棕色至棕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口服。7岁以内每次10毫升,7岁~14岁每次15毫升,成人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或遵医嘱。
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食物;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孕妇慎用。本品含辅料阿司帕坦,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不宜使用。本品可有少量沉淀,不影响使用,用时摇匀。风寒袭肺咳嗽不适用,症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脾虚易腹泻者慎服。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肺力咳合剂
摘自2025-2-7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有些人感冒后容易咳嗽不断,烦不胜烦,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目前市面上治疗感冒迁延咳嗽的中成药琳琅满目,各有各的优势,若能对症用药,疗效十分显著。如果感冒后咳嗽老不好,咳痰色黄、黏稠,感觉痰在嗓子眼儿里卡着,难以咳出,可试试中成药肺力咳合剂。
组成与功效
肺力咳合剂由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梧桐根、白花蛇舌草、红管药等七味中药材组成。
方中黄芩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为君药。前胡,味苦、辛,性微寒,长于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有润肺下气止咳之功效,二者共为臣药。红花龙胆,味苦、性寒,功能清热除湿、解毒、止咳;梧桐根,味苦、性凉,功能止咳平喘、泻热除湿;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红管药,味苦、辛,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以上共为佐药。全方整体药性寒凉,共奏清热解毒、镇咳祛痰之功。
肺力咳合剂主要用于痰热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吐血痰,伴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也用于支气管哮喘、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显示,肺力咳合剂可以有效地缓解气管平滑肌紧张,降低气管的阻力,抑制咳嗽反射,增强呼吸功能,并能有效地抑制细菌以及病毒的繁殖,从而起到镇咳祛痰、抗炎平喘、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肺力咳合剂还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可消除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现象。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浅棕色至棕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口服。7岁以内每次10毫升,7岁~14岁每次15毫升,成人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或遵医嘱。
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食物;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孕妇慎用。本品含辅料阿司帕坦,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不宜使用。本品可有少量沉淀,不影响使用,用时摇匀。风寒袭肺咳嗽不适用,症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脾虚易腹泻者慎服。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前一篇:人参:集天地精气于一身
后一篇: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