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参:集天地精气于一身

(2025-02-08 05:08:37)
人参:集天地精气于一身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季旎瑰 上海长征医院
“参”这个字最早是甲骨文里的象形字,字体的下方是个人形,人形的上方有3颗星。这3颗星分别代表着“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在民间故事里,这三颗星也被称为“福星”“禄星”“寿星”,这3个星宿是吉祥的象征。中国古代殷商甚至更早的时期,人参这种植物被发现并被冠以“参”,说明古人发现这种植物不仅外形与“参”这个字高度相似,它的药用价值和意蕴也是与“参”高度相配的。
明末清初,辽东所产人参被奉为上等,但当时官方禁止民间采挖,所产人参为贡品。目前人参种植地遍及长白山山脉沿线各地,吉林抚松为国内最大种植和集散地、有完善的产业链。
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被冠以“百草之王”的美誉。如果气虚严重、脉微欲绝,大量使用人参可以起到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用药目的。研究发现: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人参的有效成分可以改善记忆,人参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人参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等。在临床上,人参被应用于急症重症的急救、抗肿瘤治疗、冠心病、气虚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
日常应用人参时,以全参的形式入药叫作“全须参”。人参按部位入药可以分为人参片、人参须、人参芦、人参花、人参叶以及人们不常听说的人参条等。
人参片是人参主根的切片,是中药应用人参最常见的部位。人参芦是人参的根茎,古代典籍里提到它有涌吐和升阳的作用,但当代临床实践中发现它的涌吐作用并不突出。笔者更倾向于将其与涌吐药配伍,在催吐的同时起到一部分补气的作用,以免涌吐
药过于伤及人体正气。人参花呈淡黄绿色。经过炮制后的人参花可以代茶饮,有兴奋作用。人参条是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它的作用和人参须的作用有点类似。
人参叶以前称为“参叶”,清朝名医郑奋扬将人参的叶片定名为人参叶。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临床可供选择的参类品种逐渐丰富起来有关,明确参叶是人参的叶片可以有效防止品种混用。最初人参的叶片是不入药的,只是作为贩参人日常交际的礼物。
人参须是人参的细支根和须根,始载于清代《本经逢原》。研究证实,人参须中的人参皂苷含量较高。出于经济原因考虑,部分中医处方时会用一定剂量的人参须对人参片替代,其性价比较高,有时还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在面对急危重症需要应用人参时,建议还是谨遵古训。
人参子是人参的果实,从这个角度说,可能把人参子叫作人参果更合适一些。人参子呈鲜红色,红色的果实里包着白色的种子。人参果被大众熟知源于《西游记》。中药里的人参果既不是《西游记》里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人参果,也不是水果店里经常可以看到的人参果——香瓜茄,中药里的人参果指的是兰科植物角盘兰的带根全草,人参果跟人参没什么关系。

疏风清热诸“薄荷”

 (2024-12-13 04:52:14)[编辑][删除]
疏风清热诸“薄荷”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百姓对薄荷如数家珍,许多日常用品中皆有它的身影,如牙膏、茶饮、花露水……甚至家里阳台上,也有些薄荷盆栽。不过很多朋友所谓的“薄荷”其实为留兰香。留兰香也是薄荷属植物,不过气味相比薄荷更为厚重,叶片较之薄荷更为皱缩。薄荷乃医家手中常用药,留兰香虽入地方标准,临床应用却是较少。以下细说二者。

薄荷

李时珍认为,薄荷,即西汉扬雄《甘泉赋》中的茇葀。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薄荷来源于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薄荷产于江苏、浙江等地,《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药材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本草纲目》言“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等症。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保济丸、逍遥丸等皆有用薄荷组方入药。

薄荷是一味常用的辛凉解表药,善于疏散风热,凡外感风热、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者皆可用。如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卫分证代表方《温病条辨》银翘散,常与银金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共奏辛凉解表之效。值得注意的是,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表虚汗多者禁服。因其挥发油为主要有效成分,因此不宜久煎,入煎剂多后下。

薄荷药食两用。自古多有用作茶饮者,《本草纲目》便有言“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新修本草》也说“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仅以薄荷、柠檬、蜂蜜,便可制成清利头目、凉血利咽的中药茶饮。薄荷除作茶饮外,也可用作调味品腌菜,或直接炒食,或晒成干菜,或制成薄荷酒、薄荷饮料等大健康食品。

薄荷也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可用于提取挥发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工产品等。《千金·食治》有薄荷“令人口气香洁”的记载,现代薄荷也有用作口气清新剂,如牙膏、口香糖等大健康产品。

薄荷中含有挥发油、酚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薄荷具有解热、镇痛、解痉、祛痰止咳、保肝利胆、抗炎等作用。

留兰香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有留兰香,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芳香性植物留兰香的全草。另有异名南薄荷(《滇南本草》),绿薄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薄荷、皱叶薄荷(广西),香薄荷(广东)等。

留兰香味辛,性微温,归肺、肝、肾经,有疏风清热、解表和中、理气止痛的功效。《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疾”。《生草药性备要》言“专散风湿热,亦治小儿乳咳”。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胃痛、咳嗽、腹胀、吐泻、痛经、肢麻、跌扑肿痛等症。民间有用鲜留兰香全草水煎服,治风寒咳嗽者(《浙江药用植物志》)。

其他“薄荷”

《吉林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收载有野薄荷,来源于植物东北薄荷的地上部分,在地方上作“薄荷”入药。

至于其他诸如柠檬薄荷、苹果薄荷等,不入药,多作盆栽或作花境植物观赏用。

薄荷类中药

薄荷油,《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有收载,为薄荷的新鲜茎和叶经水蒸气蒸馏、冷冻、部分脱脑加工提取的挥发油。有特殊清凉香气,味初辛、后凉。

薄荷脑,药典收载,为薄荷的新鲜茎和叶经水蒸气蒸馏、冷冻、重结晶得到的一种饱和的环状醇。呈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有薄荷的特殊香气,味初灼热后清凉。处方多称“薄荷冰”或“薄荷霜”。

薄荷露为薄荷鲜茎叶的蒸馏液。

万物萌春心【草根一生】

  疏风清热诸“薄荷” (2015-03-11 05:04:42)[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明·睦石《玉兰》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菱角飘香解秋燥

  (2024-10-11 04:41:10)[编辑][删除]
菱角飘香解秋燥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俗话说,秋燥猛如虎。进入秋季,饮食养生须注意预防秋燥,凡起居、饮食、运动等调摄皆以“养收”为要,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说:“秋三月,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动静结合、以养“收”气,应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从而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达到心身康泰、神志安宁。

“碧花菱角满潭秋”,每逢仲秋时节,糯软喷香的菱角便开始新鲜上市。菱角,古称“菱”,又名腰菱、水栗、菱实等,被誉为“水中落花生”,外形酷似牛角,有“棱角分明”“锋芒毕露”之寓意。菱角皮脆肉美味甘,中医认为,食菱角“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且有补脾益气、消毒解热之功效,是缓解秋燥的药膳佳品。《本草纲目》记载:“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角可粮可果,蒸煮后既能为剥壳食用的零食,也能做成菜肴以飨食客,正如《随息居饮食谱》载:“鲜者甘甜;老者风干,肉反转嫩;熟者甘平,充饥代谷,补气厚肠。”

菱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原产欧洲,在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自古以来,菱角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常将菱角写入诗词之中,如萧纲的“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王维的“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杜甫的“沉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白居易的“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陆游的“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杨基的“船头老翁一尺须,斗量菱角兼卖鱼”等,勾勒出了一幅幅清亮淡雅、充满水乡风情的菱塘美妙画卷。

“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在河网密集、沟渠纵横的江南水乡,一直有种菱的传统。在菱角成熟之时,菱农们划着菱桶,像一艘小船穿梭在碧波荡漾、长满绿色菱叶的河面上采摘。采菱不仅是辛苦活儿,也是技术活儿,菱农或跪或伏,身体前倾,双手越过桶沿伸进水中,轻轻拎起菱盘倒翻过来,将结在菱蓬上的菱角一一摘下,再翻放在水里。她们边采菱边说笑,偶尔还会唱上几句民乐小调:“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刚采摘上来的菱角,有的青涩、水红,有的两头尖尖、像水牛的两只角,有的则没棱没角,腹部鼓出一个浑圆的钝包。嫩菱角可生吃,用手剥或用牙咬,菱肉雪白脆甜、鲜嫩多汁。

菱角熟吃做法多样,煮、炒、煲、炸皆可。其中,水煮菱角,需先将菱角放入清水浸泡半小时,洗净除泥后,放入锅中,加水、八角、生姜、花椒等,待水开后,中火煮15分钟即可。水煮菱角,营养成分不易流失,均保留在果肉里。煮熟的菱角变得漆黑,而果肉白得诱人,吃起来有点像栗子,又带着一种水生植物的野气清香,口感软糯微甜,令人久品不厌。需要注意的是,吃菱角时,绝不能用嘴“蛮干”,否则容易被尖角刺破了嘴。对于鲜嫩的菱角,清炒是最适合的,味道清淡甘甜,小孩子特别喜欢吃。菱角除水煮、清炒外,还能煲汤,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配菜,如煲排骨汤、煲土鸡汤、熬小米粥等,炖煮出来汤鲜味美,有着恰到好处的香甜滋味,袁枚曾在《随园食单》记载:“煨鲜菱,以鸡汤滚之,上时将汤撤去一半。”

曾经农家人常食的菱角,如今已成为健康绿色食品。吃菱角,吃的就是那股“鲜气”,在圆月当空之夜一家人围桌吃菱尝鲜,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粉糯微甜的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浙江省杭州市 李治

秋不养肺冬病缠身

   (2024-10-18 03:56:12)[编辑][删除]
秋不养肺 冬病缠身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刘晓宁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秋风轻拂,大地逐渐披上了金黄的外衣,迎来了收获,也迎来了养生的黄金时期。,秋季与肺脏相应,是润肺养生的最佳时机。俗话说“秋不养肺,冬病缠身”,可见秋季养肺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呼吸锻炼、适度运动、穴位按摩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保护肺脏健康,预防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在享受秋季美景,让肺脏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呵护,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秋季为何需润肺

秋天转凉,气候干燥,燥邪极易侵犯人体,首当其冲的就是肺脏。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受到燥邪侵袭,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等症状。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肺脏受损,不仅会影响呼吸功能,还会累及全身气机,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秋季润肺的方法

饮食调养

饮食上要多吃润肺食物,如莲藕、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尤其是梨,具有生津止咳、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效,是秋季养肺的佳品。此外,还可以适当进食酸味食物,如橘子、柠檬、柚子等,以收敛肺气。还要少食辛辣食物。秋季应少食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以防泻肺气、加重肺燥症状。

呼吸锻炼

每日早晚选择空气清新处进行深呼吸锻炼,一呼一吸的频率尽可能放缓,让新鲜空气深入肺部,达到锻炼肺功能的效果。

还可以练习腹式呼吸,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呼吸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提高肺活量,增强肺功能。

适度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可以增强肺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功法也是秋季养肺的好选择。这些功法强度适中,还能够活络舒筋,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于改善肺功能。

穴位按摩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按摩此穴有助于调治多种肺疾病。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按摩此穴可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按摩此穴可补益肺气、宣肺化痰。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要戒烟是保护肺部健康的首要任务。二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肺部疾病的康复。三要减少压力,减轻身心负担,有助于疏肝养肺、身心健康。

寒露食养润为先

    (2024-10-21 16:58:18)[编辑][删除]

寒露食养润为先

时间:2024-10-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唐代诗人元稹曾为寒露赋《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寒露之后,时有冷空气南下,且昼夜温差增大,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转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中医认为,人们养生应顺从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即在春夏季节应保养阳气,以应对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针对秋季的养生,《黄帝内经》又具体提出了:“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意思是说秋季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保持神志的安宁,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收敛神气,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若违逆则会导致肺气壅滞,出现咳嗽、喘憋、烦躁等症状。

根据以上养生原则,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润肺为主,多食甘淡滋润之品,补肺润燥、健脾益胃。下面介绍3款适合寒露时节的药膳,以供选用。

地黄母鸡汤

材料:母鸡一只,生地黄50克,龙眼肉30克,大枣5枚,葱、姜、白胡椒、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母鸡宰杀去毛、去内脏、洗净,焯水去血备用。生地黄、龙眼洗净,纳入鸡腹。将母鸡放入砂锅,加葱、姜、料酒、白胡椒、大枣,武火煮开后文火慢炖1~1.5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滋阴养血。母鸡是血肉有情之品,性平,味酸、甘,《名医别录》中记载其可“补益五脏,续绝伤,治虚劳,益气力”。《本草易读》认为其有“补中益气,添髓助精”之功,可“止肠澼泄痢,养脏腑绝伤。止泄精而壮阳,缩小便而解渴。理着床之冷疾,调产后之虚羸”。生地性寒、味甘,有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之效,《神农本草经》称其可“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在《本草约言》中亦有生地可“生新血能补真阴”的记载。龙眼肉味甘、性温,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有龙眼肉“主补血气,养肌肉,益虚气,美颜色,除健忘,治怔忡,增智慧,明耳目,久服延年”的论述。大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上四味相互配合,不但味道甘美,更是气血同补,有益气健脾、滋阴养血之功。

玉竹炒芹菜

材料:玉竹9克,芹菜300克,葱、蒜、油、盐适量。

做法:将泡软的玉竹切成小片备用,把芹菜洗净斜切成片,用开水焯过备用。锅中放油,加入葱、蒜,然后放入芹菜、玉竹翻炒,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玉竹又被称为“葳蕤”,其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本草征要》对玉竹的功效大加称赞,认为其“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去湿热,养肝而理眦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本草纲目》中亦提及玉竹有“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的功效。芹菜作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食用历史悠久,早在《本草求真》中便认为其可“入脾以助食,入阴以助精,入肝以保血”。《养生类纂》中亦有芹菜可“益筋力,去伏热,止血养精,保血脉”的记载。玉竹炒芹菜不但制作简单,更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是寒露时节餐桌上的一道养生佳品。

冰糖百合茶

材料:百合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干百合洗净后放入壶中,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然后向壶中冲入沸水,闷泡15分钟后,代茶饮用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百合味甘、性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本草正》中记载百合“以其甘缓,故能补益气血,润肺除嗽,定魄安心,逐惊止悸,缓时疫、咳逆”。《本经逢原》中则评价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咳利小便”。本茶饮为百合单味药加入冰糖调味而成,制作简单,适用于居家、办公室、学校等各种场景,而且还味道甘美,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可谓寒露时节的首选饮品。


寒露民俗与养生妙招

时间:2024-10-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张伟 广东省中医院

 

寒露,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天气从“渐凉”变为了“觉冷”,万物随着寒气的增长而逐渐萧条,北方枫叶渐渐由绿变红,南方蝉噤荷残,天气也干燥起来。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的日常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寒露后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另外,秋季养生要做到早睡早起,饮食应在平衡五味的基础上,适当食用甘淡、滋润的食物,既可以补脾胃,又可养肺润肠。

寒露民俗特点

秋燥袭,饮菊润肺

寒露与重阳节时间重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为除秋燥,多地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甘甜,有养肝、明目、健脑等功效。在寒露这天,古人还要取井水来制作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南宋《养生月览》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令人不老。”又云:“九月九日俗以茱萸房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踏秋歌,登高宣肺

寒露节气前后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登山。登高不仅可以赏景怀古、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释放自己情绪,缓解压力。同时,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远眺、高喊几声,也有利于吐浊纳新、宣通肺气。

秋风起,品蟹尝鲜

在江南地区,炎热退去的寒露节气是出游的好时节,人们除了外出赏菊之外,还会到江边钓鱼、吃螃蟹。苏州地区有民谚说“秋风响,蟹脚痒”,意思是秋风吹拂得螃蟹不安分起来,按捺不住腿脚,纷纷从水里爬出来,爬上人们的餐桌,生动又幽默。此时的螃蟹卵满膏多、鲜活肥美,无论蒸蟹还是醉蟹,都让人垂涎欲滴。虽然《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蟹能“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恰好能解秋燥”,但其性寒,在烹调时可加入紫苏或葱、姜等祛寒的调料,中和其寒凉之性。

中医养生妙招

沐足祛寒邪

材料:艾叶15克,紫苏叶20克。

功效:温阳驱寒。

具体操作方法:取艾叶、紫苏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待温时(水温45左右为宜)开始泡脚,每天10~15分钟,1周4~5次。

艾灸补阳气

选穴: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功效:健脾,调肝,益肾。

具体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秋不养肺冬病缠身

     (2024-10-19 05:24:29)[编辑][删除]
秋不养肺 冬病缠身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刘晓宁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随着秋风的轻拂,大地逐渐披上了金黄的外衣,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也迎来了养生的黄金时期。中医理论中,秋季与肺脏相应,是润肺养生的最佳时机。俗话说“秋不养肺,冬病缠身”,可见秋季养肺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呼吸锻炼、适度运动、穴位按摩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肺脏健康,预防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让我们在享受秋季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关爱自己的身体,让肺脏在秋季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呵护,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秋季为何需润肺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气候干燥,燥邪极易侵犯人体,首当其冲的就是肺脏。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一旦受到燥邪侵袭,就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等症状。此外,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一旦肺脏受损,不仅会影响呼吸功能,还会累及全身气机,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秋季润肺的方法

饮食调养

饮食上要多吃润肺食物,如莲藕、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尤其是梨,具有生津止咳、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效,是秋季养肺的佳品。此外,还可以适当进食酸味食物,如橘子、柠檬、柚子等,以收敛肺气。还要少食辛辣食物。秋季应少食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以防泻肺气、加重肺燥症状。

呼吸锻炼

每日早晚选择空气清新处进行深呼吸锻炼,一呼一吸的频率尽可能放缓,让新鲜空气深入肺部,达到锻炼肺功能的效果。

还可以练习腹式呼吸,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呼吸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提高肺活量,增强肺功能。

适度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可以增强肺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功法也是秋季养肺的好选择。这些功法强度适中,还能够活络舒筋,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于改善肺功能。

穴位按摩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按摩此穴有助于调治多种肺疾病。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按摩此穴可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按摩此穴可补益肺气、宣肺化痰。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要戒烟。吸烟是伤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戒烟是保护肺部健康的首要任务。二要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肺部疾病的康复。三要减少压力。学习应对压力方式,减轻身心负担,有助于疏肝养肺、身心健康。

萝卜冰糖羹

     (2024-10-25 03:33:26)[编辑][删除]
萝卜冰糖羹
摘自2024-10-24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医部全录》。

功效:润肺化痰、下气宽中,用于咳嗽痰多、痰中带血、胸满喘息。

材料:白萝卜150克,冰糖20克。

做法:将白萝卜洗净,切片,同冰糖入锅内,加适量水,煮为稠羹食用。

专家箴言

白萝卜可止咳化痰、下气宽中,善治痰热咳嗽、气逆喘满,对感冒咳嗽、白喉、肺结核等病均有一定预防作用。《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

冰糖有止咳嗽、化痰涎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者。也可用饴糖代替冰糖,对顿咳不止、胸满喘息者同样有效。

此方适合痰热咳嗽、痰中带血、气逆喘满者常食。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肺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鸡子煨梨
摘自2024-10-24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奇效简便良方》。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润燥,益气安神,除烦止渴,用于老人热咳、痰喘气急、胸闷烦躁、口渴咽痛。

材料:梨1个,鸡蛋1个。

做法:1.将梨洗净,从上方1/3处横刀切开,挖去梨核,制成梨盅,放入蒸碗。

2.把鸡蛋磕破,打入梨盅,将蒸碗放入蒸锅,大火蒸20分钟即可。

专家箴言

梨可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常用于热病津伤烦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等。《日华子本草》说它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

鸡蛋也叫鸡子,可滋阴润燥、养血益气、安心肺、退虚热,常用于热病烦闷、燥咳咽痛、阴虚热咳、体虚羸弱。

脾虚便溏及寒嗽者不宜多吃。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肺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探析

      (2024-09-13 04:19:09)[编辑][删除]
气味理论是认识中医药食功能的关键,《黄帝内经》注重药食气味对于机体的滋养、调治作用——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探析
摘自2024-9-12中国中医药报
黄书婷 郭永胜 贵州中医药大学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谓:“食饮者,充虚之滋味。”《素问•六节藏象论》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此处五味、五气,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的泛称,强调有天地所化生的气味相合,方可滋养脏腑。《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药食同用的治病理论,以“毒药攻邪”,运用气味偏性较大的毒药主以攻邪,配伍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主以“补精益气”,其关键在于“气味合而服之”与“病随五味所宜”,可知气味理论是认识中医药食功能的关键。《黄帝内经》记载有丰富而系统的中医药食气味理论,奠定了中医药食气味的认识与运用基础。
以气味理论论述饮食得宜可充养机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阳为气,阴为味”,以饮食药物的气味来区分阴阳属性,气属于阳,味属于阴。张景岳《类经》称此“以药食气味言也”,气无形而升属阳,味有质而降属阴。而“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进一步指出食物(药物亦然,下同)气味进入人体之后,其归属转化各有不同的途径与功能。食物之味属阴,人之形体亦属阴,饮食五味通过转化可以滋养人的形体,而形体得到食味之滋养,又能使元气充实。食物之气属阳,形体内之精气亦属阳,饮食中的气进入形体之后,主要功能是资助精气,精气得到食气之助,可产生各种功能而变化无穷。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形体及体内之精气在得到气味资助的过程,实质上是形体及精气不断消耗(食)气味的过程。所以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全的形体,就得不断补充所消耗了的食物之气味。此为气味在形体内转化的生理功能。
以气味理论阐释饮食不适则损伤机体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脏阴精有赖于五味的资生,五味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必要物质,若食之不当,用之无节,如五味偏嗜,则可损伤五脏,致使五脏功能的失调,不仅可作为直接的发病原因,还可能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素问•痹论》称“食饮居处,为其病本”,故当重视饮食气味的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如果饮食不节,其味则伤形,气可伤精,阴精可以转化为元气,元气亦可因饮食五味的失调而受损。《黄帝内经》多次指出嗜食气味太过之品,可以损伤形体与精气,并且气味之间的偏盛亦可互相损伤。如《素问•五脏生成》详细阐述“五味之所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揭示过食五味,会造成脏气的偏胜,从而发生疾病。过食五味不仅可以损害相应的脏腑,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出五味之间的相克规律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为运用五味理论调治脏腑功能偏颇奠定了基础。
以气味理论揭示药食可调节脏腑功能
在不同的季节,人体会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化。而五脏六腑在调节过程中,会时有功能活动的紊乱,需要借助药食五味进行纠正。在其五脏之气尚可随顺于季节时,食以气味相合之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以助养充益、补精益气,以助机体五脏之气更能顺应天地之气“更贵更贱”的转换。若将其类比至脏腑的病理状态,则用相应药物五味予以调治。而关于运用药食气味理论调节脏腑功能,《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详细的记载,并分别以五脏之所“苦”与五脏之所“欲”论述,此即中医之基于药食五味理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五脏之所“苦”,急食以味调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春气通于肝,在五行属木,肝象春木之生生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之“发陈”,但易于生发太过,以致肝木太亢而躁急,须治用甘味以缓肝急。并指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五谷之粳米、五畜之牛肉、五果之枣、五菜之葵,其味皆属于甘,可多偏于取用,以缓肝急的病理状态。
五脏之所“欲”,急食以味补泻。至于五脏“欲”之补泻,乃为五脏本身已经病变,其脏气偏颇太过,已经不能相合甚则受制于天地之气。故需要急以偏性较大之五味进行燮变五脏之气,使之恢复至正常五脏之气的自然状态,其治疗称之为“毒药攻邪”,法则为“随五味所宜”——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泄。如肝气自病,失于春木升达之性,内有所虚,须避外邪,故当禁再风,肝病郁则散之,故取辛味之气散是为补,则味酸而收是为泄。
五脏之所“喜”,宜食所喜五味。《黄帝内经》注重药食气味对于机体的滋养、调治作用。《灵枢》有“五味”专篇章节,记载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具体所属,并论述“谷之五味”的化生,以及在人体脏腑的调节中的作用,并指出“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各走其所喜,若本脏罹患虚损疾病时,宜食所喜之味。
以气味理论强调某些脏腑病证的禁忌
药食五味与脏腑病证的禁忌
《灵枢•五味论》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指出五味各归所喜之脏,但过犹不及,偏食过多,则可致病,或使病情加重,故需注意饮食或药物的气味禁忌。五味乘其所胜脏腑之主治时,当如《素问•五脏生成》中“五味之所伤”:咸伤血脉、苦伤皮毛、辛伤筋爪、酸伤肉唇、甘伤骨发。因其乘其所胜脏腑,故有病之时当禁之,当如《灵枢•五味》中“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其意亦如是。
按照五行之间的生克规律,所用五味过偏能伤及本脏及其所主藏象系统。《灵枢•九针论》分别阐述总结为“五走”与“五裁”,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病在筋而无食酸、病在气而无食辛、病在骨而无食咸、病在血而无食苦、病在肉而无食甘。《素问•宣明五气》则将二者论述融合,明确指出“五味所禁”。如若过食,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不仅伤本身所主,亦可能变生他病。
为了避免由于过食某一五味而影响体质的偏颇,或导致疾病,甚或加重病情,《黄帝内经》提出注意原则——“无令多食”,即不可使之多食。提出“五味所禁”,并非完全摒弃不用,而是客观指出“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可能因为口欲而无法避免,但必须主动裁减其量,而少少与服之。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或康复时,亦需注意药食五味的宜忌。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三年大疫经针刺之后,需“食无太酸”而“宜甘宜淡”。
药食四气与脏腑病证的禁忌
药食四气亦与脏腑病证禁忌密切相关。《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脏所恶”,其中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肾恶燥。《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脏腑所病之后,由于脏腑特性而对于四气的善恶。如“病在心,禁温食热衣”,心在五行属火,火(热)之气通于心,故“心恶热”,心病当禁忌温热食物,温热衣着,皆为避免以助火邪。
若饮食寒冷,则可能导致肺寒而病发咳嗽,正如《素问•肺咳》所论:“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皮毛先受邪气,风寒袭人,必先由皮毛而后入于肺,皮毛为肺之合,邪气从其合而内伤于肺。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冷饮食入胃,其寒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之寒合并而客于肺,则肺伤而致咳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感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引。”亦为此意。
另外,亦可运用药食四气理论,调治疾病。《素问•刺热》称:“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治疗热类性质的病证,不仅注意针石,同时也应注意病人的衣食居处。应该给与饮用清凉的水,以解除其里热,然后再进行针刺;并且穿衣少些,居住于寒凉清爽的处所,以解除其表热,这样更有利于热退身凉而病愈。
总之,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致使脏腑气机失和,当察其气之偏颇情况,依于五味的不同作用,谨守脏腑之病机及其五味之气宜,“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选用适当的药物或食物进行治疗,运用气味作用之偏,纠正脏腑之偏,“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使偏胜之气得到调整,恢复至正常状态。

冷冻食金秋菊黄蟹正肥

       (2024-09-13 04:03:33)[编辑][删除]
冷冻食金秋菊黄蟹正肥
摘自2024-9-12中国中医药报
崔乐乐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秋风送爽,又到了膏满黄肥的吃蟹好时节。螃蟹作为食中美味,尤其是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湖蟹、大闸蟹等),吃起来既鲜美营养又有情趣。古人将把酒持螯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如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其四》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另一位美食大家、“资深吃货”苏东坡也嗜蟹成瘾,常以诗换蟹,“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一代大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憨态可掬。《红楼梦》中也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的场景。
可见,金秋菊黄蟹正肥,古人笔下的景美,螃蟹更鲜美。此时节,与家人、三两好友吃蟹、饮酒、赏景,实乃美事。
螃蟹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认为,蟹肉性寒、味咸,归肝、胃经,具有散血结、泻诸热、续伤绝的功效。《本草新编》记载:“螃蟹,味咸,气寒……散血解瘀,益气养筋。”螃蟹对调理跌打损伤、腰膝酸软、眩晕、健忘、黄疸、产后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蒸食螃蟹最营养
民谚有云“一盘蟹,顶桌菜”,螃蟹的吃法有很多种,蒸、煮、炒、炸、焗等都能令人大快朵颐。一般来说清蒸螃蟹最简单、最营养。螃蟹含有蛋白质、氨基酸、钙、锌、硒、维生素等,清蒸能最大限度保留螃蟹的原汁原味,其营养成分也被保留下来。
清蒸时可以放些紫苏,紫苏性温散寒,能减轻螃蟹的寒性,还可除腥。
吃蟹时的好搭档
螃蟹清蒸即可食用,可单吃蟹肉虽鲜美但味淡。自古与蟹同时出现在餐桌上的搭档不一,常见的有盐、梅、椒、橙、葱、蒜、酱油、糖、姜、醋等。自明清后,通常有几种是不可少的,那就是醋、姜、酒。醋能祛除蟹肉的腥味,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解毒的作用,而酒亦有杀菌、散寒、活血的功效。可见,吃螃蟹蘸姜醋,既可去腥去寒,还可增味增兴,增加享受美食的愉悦感。《本草纲目》也有类似“鲜蟹和以姜、醋”的记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说“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酒的选择也很有讲究,自古以来便认为黄酒和螃蟹是绝妙的搭配。因为黄酒有活血暖胃的功效,是去除寒气的上佳选择,而且蟹肉的鲜甜和黄酒的甘醇在口感上也极其和谐。
吃蟹有禁忌
食用螃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螃蟹要清洗干净,蟹胃、蟹肠、蟹心、蟹鳃均不能食用。
第二,死蟹勿食。死亡的螃蟹易滋生细菌、病毒,食用后会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致食物中毒。
第三,切勿多食。螃蟹性寒,且蟹黄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多食。脾胃虚弱者尤为注意,可在食用后喝一碗姜茶以温胃祛寒。过敏体质者及慢性肠炎、疥癣、痛风等病患者,均应少食或不食。
第四,搭配禁忌需注意。食用螃蟹时最好不要大量进食含有鞣酸的水果,常见的如葡萄、山楂、石榴以及未成熟的柿子等。蟹肉富含蛋白质,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脾胃功能虚弱者尤甚。当然,通过食物摄入的鞣酸量通常较少,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另外,在食用螃蟹时最好不要同时食用过多寒性的水果,如西瓜、梨等。蟹肉本身性寒,加上寒性水果,可能会造成胃肠不适,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情况。    “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这是诗人眼里的玉兰花。中医独有情钟是玉兰花对人的医疗保健作用: 玉兰的花含芳香油,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鼻的功效。其中,紫玉兰又是一味可祛风寒的香料,也叫木兰和辛夷。辛夷一般冬春两季采摘晒干、去尽枝梗、取花蕾作药。以散风寒、通鼻窃功能称著,治疗鼻塞、流黄浊涕。偏寒性患者,多配伍细辛、白芷、防风等;偏于热性者,多与薄荷、黄芩、苍耳子同用, 玉兰花开溢发出独特的幽香,还可供食用。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一般于1~2月采花蕾,花开后采花,鲜用或晒干用。将新鲜花瓣洗干净后,用面粉、白糖和水调成面糊油煎,即成香脆可口的玉兰饼,此外,还可入肴做菜制汤,味醇厚,花香浓,弥久不散。
润肺清心诸“百合”
摘自2025-4-1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百合,药食同源,家喻户晓,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除药典收载的3种植物来源(百合、卷丹和细叶百合)外,各地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作百合入药。另有一种豆科植物野百合,有毒,有滋阴益肾、抗癌之效,应予区分。以下细说诸“百合”。
百合科“百合”
百合
药典载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卷丹(山百合《新华本草纲要》)、百合(白花百合《经验广集》)或细叶百合(山丹《中华本草》)的肉质鳞叶。《本草纲目》云:“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可见古代药用的百合来源与今之商品来源一致。
百合鳞茎由鳞瓣数十片相合而成,故名。《本草纲目》云:“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另有别名重迈、中庭(《吴普本草》),重箱、强翟、摩罗(《名医别录》),蒜脑薯(《本草纲目》)等。以产于安徽宣城者品质最优,商品药材称宣百合。家种百合鳞片阔而薄,野生百合鳞片小而厚,味较苦。
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中成药百合固金丸、川贝雪梨膏、二母安嗽丸等皆有用百合组方入药。润肺止咳多蜜炙用,清心安神多生用。值得注意的是,百合为甘寒滑利之品,一般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百合药食两用,百姓食用历史悠久。《本草经集注》言其“亦堪服食”。《救荒本草》记载“采根煮熟食之,甚益人气。又云:蒸过,与蜜食之;或为粉,尤为佳”。现代也多应用,或蒸煮、或炸炒,作为主料或辅料做成菜肴食用,还可做成米酒、糕点、饮料等加工制品。阴虚体质人群最为适宜食用百合。不过大量食用百合,可能会造成肾、肺功能的损害。
百合含皂苷、多糖、生物碱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抗疲劳、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抗氧化、镇静催眠、抗应激等多种作用。
百合花也可入药。《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等将植物卷丹的花收载入药,夏初见花蕾及花时采收。除卷丹外,《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将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花也作为中药百合花的来源。百合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肝、心经,有清热润肺、宁心安神的功效。《滇南本草》言其“止咳嗽,利小便,安神,宁心,定志。味甘者,清肺气,易于消散;味酸者,敛肺”。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少或黏、眩晕、心烦、夜寐不安等症。
山百合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的山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百合(野百合《包会应验方》、西北百合《新华本草纲要》)、淡黄花百合、湖北百合或南川百合的肉质鳞叶,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用药。川百合无臭,味微苦;淡黄花百合表面暗红至紫红色;湖北百合表面淡白色;南川百合表面紫褐色。
淡黄花百合及大百合的成熟果实也可入药,称“百合马兜铃”。其性味甘、微苦,凉。归肺、脾、大肠经。有润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等症。
兰州百合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有兰州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兰州百合的肉质鳞叶。气微,味甜,常蒸、煮粥食用。本品因盛产于兰州,品质优良,享有兰州百合的美称。兰州百合经长期培育驯化,品种优良,已成为我国四大百合主产区之一。兰州百合主要作为食用百合应用,但产地亦作药用,用于清热、润肺、止咳。
东北百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2年版)》收载有米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东北百合(轮叶百合)的鳞茎,《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版)》将其收载为北百合。此外,植物毛百合也是北百合来源之一,有别名小百合。
豆科野百合
《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收载有野百合,来源于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地上部分,《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等将其收载为农吉利。药材气微,味淡。
野百合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言“治肺风”。其味微苦,性平,归肾经,有滋阴益肾、抗癌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等症,现代用于皮肤癌。其含野百合碱,可引起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有肝肾疾患者禁服。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http://img9.house365.com/wxbbsuserpic/2010/04/02/12702139504bb5ed3ea30bb.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