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五味小果品百态
(2025-01-24 13:51:13)
五味子:五味小果品百态
摘自2025-1-2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成语“五味杂陈”形容的是一言难尽、百感交集。品尝五味子,剖析它的药性,也就如同品味人生。接触五味子,可能开始品尝到的是酸味,慢慢深入品尝才能认识到它的辛与咸、苦与甜。一个五味子,蕴含着中医药王国的酸、苦、甘、辛、咸。一句五味杂陈,咀嚼着世间百态。
生活对于有的人是从辛苦开始,逐渐走向了甜蜜;也有的人是在蜜罐里出生,慢慢才感受到人世的艰辛。认识药性,品味人生,天地万物,大道相通。这一切,需要阅历,需要时间。
“南北五味”
有些中药的味道人尽皆知,黄连是苦的,甘草是甜的,乌梅是酸的,大青盐是咸的,胡椒是辛的。有一种中药五味俱全,那就是五味子。
五味子,叫子其实不是种子,而是果实。枸杞子、女贞子、牛蒡子都是果实。既然五味子是果实,就有果肉和种子两个部分。
曾经有学生问我:五味子是酸的呀,剩下的四味在哪里?五味子的果肉是酸的,但种子里的味道很复杂。五味子的种子呈肾形,棕黄色,表面有光泽。用工具砸开或捣碎种皮,才能尝到种子的味道。
五味子属的植物全世界有30种,我国有19种。《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有南北之分。现在《中国药典》也收录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两个条目。
《中国药典》记载五味子,习称为北五味子,五味子来自木兰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也就是李时珍所记载的“北产者”。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之一。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市场供应的以栽培者为主。以粒大、肉厚、有油性者为佳。每年8~9月是五味子果实成熟的季节,熟果就似一串串小葡萄,鲜红可爱。
南五味子则是同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南五味子”之名也列在《中国药典》中,但植物学上另有南五味子属,二者不可混淆。
南五味子主产区在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我在四川峨眉山实地考察时采过野生的南五味子。它的果粒比较小,果肉也比较薄。
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主益气。根据中医的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五味子:一药具五味,五脏皆可养。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一般认为,北五味子对于虚损劳伤比较适用;而南五味子的滋补作用不如北五味子强,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喘。
医圣张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都用到了五味子,在治疗寒饮咳嗽的时候,干姜、细辛、五味子是要药。
药王孙思邈十分推崇五味子,他把五味子与人参、麦冬一起配合使用,用于治疗夏季的困倦无力。
到了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正式将五味子、人参、麦冬组成一个固定的处方,这就是著名的生脉散。生脉散是以功效命名的,“本方可益气生津,气阴复则脉生,用之以散”。
生脉散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在销售时又有一个商品名——麦味参颗粒。麦、味、参3个字直接表示药物的组成。在日语里,这3个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和推广。
六味地黄丸有药6味,在此基础之上增加麦冬和五味子,则成为麦味地黄丸,主肾虚久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是我国西学中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中西汇通的大家。陈可冀院士的杰出贡献之一,是对我国清宫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这一发掘工作,向世人展示了清朝帝后、嫔妃还有部分王公大臣的病情医案。阅读那些医案,既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看看皇帝得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一举两得。那一篇篇的医案都是出自名医国手,记录的是真实可靠的宝贵经验,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在陈可冀院士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收录五味子膏,慈禧、光绪经常服用五味子。制法是先将五味子煎煮浓缩,后加入蜂蜜制成膏滋药,可以滋补强身。
五味子在韩国
我国东北出产的五味子质量上乘,其实韩国出产的五味子质量也不错。
我的办公室里放着一罐韩国朋友成乐宣博士送的五味子茶,品相质量很好。韩国人不像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么喜欢喝茶叶泡的茶,他们对草药茶的需求量比较大。
五味子茶是韩国很有名的一种传统药茶,尤其在夏天,五味子茶是解暑解渴的必备之品,类似中国夏天的酸梅汤。优质的五味子表面会有一层白霜,那是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析出的结晶。
成乐宣博士原本是韩国药监局下属研究所的一位生药学家。我们在世界卫生组织草药协调会见过多次。成博士用了两年的时间,把我和陈虎彪教授编著的《中药材鉴别图典》翻译成了韩文。他具有深厚的生药功底,又通晓中英文,为中药在韩国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助力。与他相识以来,成博士多次陪我考察韩国药材栽培基地和药材市场,帮助我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
如同中国有南、北药都,以及各处药材市场一样,韩国各地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药材市场,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首尔的药材市场了。
那里聚集了一千多家药店和杂货店,主要负责批发和零售中药材,周围还有上百家韩医诊所。每天有不少药商到此进行贸易活动,当地的市民也常来寻医问药、观光购物。那里已经变成了首尔的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中国游客也会到此一游。
虽然首尔药材市场售卖的药材70%以上来自中国,但也有不少韩国本土出产的药材,五味子和高丽参是最出名的,其他还有东当归、韩厚朴、韩川芎……
摘自2025-1-2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成语“五味杂陈”形容的是一言难尽、百感交集。品尝五味子,剖析它的药性,也就如同品味人生。接触五味子,可能开始品尝到的是酸味,慢慢深入品尝才能认识到它的辛与咸、苦与甜。一个五味子,蕴含着中医药王国的酸、苦、甘、辛、咸。一句五味杂陈,咀嚼着世间百态。
生活对于有的人是从辛苦开始,逐渐走向了甜蜜;也有的人是在蜜罐里出生,慢慢才感受到人世的艰辛。认识药性,品味人生,天地万物,大道相通。这一切,需要阅历,需要时间。
“南北五味”
有些中药的味道人尽皆知,黄连是苦的,甘草是甜的,乌梅是酸的,大青盐是咸的,胡椒是辛的。有一种中药五味俱全,那就是五味子。
五味子,叫子其实不是种子,而是果实。枸杞子、女贞子、牛蒡子都是果实。既然五味子是果实,就有果肉和种子两个部分。
曾经有学生问我:五味子是酸的呀,剩下的四味在哪里?五味子的果肉是酸的,但种子里的味道很复杂。五味子的种子呈肾形,棕黄色,表面有光泽。用工具砸开或捣碎种皮,才能尝到种子的味道。
五味子属的植物全世界有30种,我国有19种。《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有南北之分。现在《中国药典》也收录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两个条目。
《中国药典》记载五味子,习称为北五味子,五味子来自木兰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也就是李时珍所记载的“北产者”。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之一。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市场供应的以栽培者为主。以粒大、肉厚、有油性者为佳。每年8~9月是五味子果实成熟的季节,熟果就似一串串小葡萄,鲜红可爱。
南五味子则是同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南五味子”之名也列在《中国药典》中,但植物学上另有南五味子属,二者不可混淆。
南五味子主产区在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我在四川峨眉山实地考察时采过野生的南五味子。它的果粒比较小,果肉也比较薄。
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主益气。根据中医的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五味子:一药具五味,五脏皆可养。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一般认为,北五味子对于虚损劳伤比较适用;而南五味子的滋补作用不如北五味子强,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喘。
医圣张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都用到了五味子,在治疗寒饮咳嗽的时候,干姜、细辛、五味子是要药。
药王孙思邈十分推崇五味子,他把五味子与人参、麦冬一起配合使用,用于治疗夏季的困倦无力。
到了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正式将五味子、人参、麦冬组成一个固定的处方,这就是著名的生脉散。生脉散是以功效命名的,“本方可益气生津,气阴复则脉生,用之以散”。
生脉散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在销售时又有一个商品名——麦味参颗粒。麦、味、参3个字直接表示药物的组成。在日语里,这3个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和推广。
六味地黄丸有药6味,在此基础之上增加麦冬和五味子,则成为麦味地黄丸,主肾虚久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是我国西学中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中西汇通的大家。陈可冀院士的杰出贡献之一,是对我国清宫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这一发掘工作,向世人展示了清朝帝后、嫔妃还有部分王公大臣的病情医案。阅读那些医案,既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看看皇帝得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一举两得。那一篇篇的医案都是出自名医国手,记录的是真实可靠的宝贵经验,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在陈可冀院士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收录五味子膏,慈禧、光绪经常服用五味子。制法是先将五味子煎煮浓缩,后加入蜂蜜制成膏滋药,可以滋补强身。
五味子在韩国
我国东北出产的五味子质量上乘,其实韩国出产的五味子质量也不错。
我的办公室里放着一罐韩国朋友成乐宣博士送的五味子茶,品相质量很好。韩国人不像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么喜欢喝茶叶泡的茶,他们对草药茶的需求量比较大。
五味子茶是韩国很有名的一种传统药茶,尤其在夏天,五味子茶是解暑解渴的必备之品,类似中国夏天的酸梅汤。优质的五味子表面会有一层白霜,那是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析出的结晶。
成乐宣博士原本是韩国药监局下属研究所的一位生药学家。我们在世界卫生组织草药协调会见过多次。成博士用了两年的时间,把我和陈虎彪教授编著的《中药材鉴别图典》翻译成了韩文。他具有深厚的生药功底,又通晓中英文,为中药在韩国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助力。与他相识以来,成博士多次陪我考察韩国药材栽培基地和药材市场,帮助我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
如同中国有南、北药都,以及各处药材市场一样,韩国各地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药材市场,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首尔的药材市场了。
那里聚集了一千多家药店和杂货店,主要负责批发和零售中药材,周围还有上百家韩医诊所。每天有不少药商到此进行贸易活动,当地的市民也常来寻医问药、观光购物。那里已经变成了首尔的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中国游客也会到此一游。
虽然首尔药材市场售卖的药材70%以上来自中国,但也有不少韩国本土出产的药材,五味子和高丽参是最出名的,其他还有东当归、韩厚朴、韩川芎……
贝母:远赴川疆觅影踪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摘自2025-9-8中国中医药报
川贝枇杷膏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中品。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山草类。有一个治疗小儿百日咳、咳嗽痰壅的复方,用贝母五钱、半生半炙的甘草二钱,制成丸剂,用于止咳化痰。
川贝母、浙贝母均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川贝母的润肺化痰功效更显著,尤其针对久咳不止、痰黄黏稠之证。浙贝母化痰止咳力量稍弱一些,但擅长于散结,更适用于痰核瘰疬,类似现代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等。
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又可分别把川贝称为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贝母。
新疆的资源与华北、华中地区相比,特点是品种少、数量多。马鹿的鹿角,伊犁贝母,还有甘草、红花、肉苁蓉、雪莲等当地特色的药材。
川贝浙贝
贝母家族很庞大,兄弟姐妹有几十个种。从临床应用看,贝母可分为两大组,一组是川贝组,另一组是浙贝组。顾名思义,兄弟两个一个主要产在四川,一个主要产在浙江。
川贝组如珍珠大小,主要是野生的,人工栽培还不足以形成规模,所以很珍贵,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浙贝组,鳞叶形状像元宝一样,又叫元宝贝,偏小的不去芯芽,又叫珠贝。
一般大的是浙贝母,小的是川贝母或平贝母。有两个传统经验术语描述川贝典型的特征,一个叫“怀中抱月”,另一个叫“观音坐莲”。“怀中抱月”指松贝也就是川贝的外层有2瓣鳞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被抱的部分呈新月形。“观音坐莲”是指松贝底部平,头部尖,放在平台上,能够端正稳坐。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摘自2025-9-8中国中医药报
川贝枇杷膏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中品。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山草类。有一个治疗小儿百日咳、咳嗽痰壅的复方,用贝母五钱、半生半炙的甘草二钱,制成丸剂,用于止咳化痰。
川贝母、浙贝母均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川贝母的润肺化痰功效更显著,尤其针对久咳不止、痰黄黏稠之证。浙贝母化痰止咳力量稍弱一些,但擅长于散结,更适用于痰核瘰疬,类似现代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等。
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又可分别把川贝称为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贝母。
新疆的资源与华北、华中地区相比,特点是品种少、数量多。马鹿的鹿角,伊犁贝母,还有甘草、红花、肉苁蓉、雪莲等当地特色的药材。
川贝浙贝
贝母家族很庞大,兄弟姐妹有几十个种。从临床应用看,贝母可分为两大组,一组是川贝组,另一组是浙贝组。顾名思义,兄弟两个一个主要产在四川,一个主要产在浙江。
川贝组如珍珠大小,主要是野生的,人工栽培还不足以形成规模,所以很珍贵,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浙贝组,鳞叶形状像元宝一样,又叫元宝贝,偏小的不去芯芽,又叫珠贝。
一般大的是浙贝母,小的是川贝母或平贝母。有两个传统经验术语描述川贝典型的特征,一个叫“怀中抱月”,另一个叫“观音坐莲”。“怀中抱月”指松贝也就是川贝的外层有2瓣鳞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被抱的部分呈新月形。“观音坐莲”是指松贝底部平,头部尖,放在平台上,能够端正稳坐。
后一篇:调畅气机治痞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