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学杰以“三维七要”总结中医诊断法则

(2025-01-24 09:19:12)
韩学杰以“三维七要”总结中医诊断法则
摘自2025-1-23中国中医药报
赵志伟 王丽颖 刘大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诊断面临症状名称、内涵、外延、程度的规范化不足等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韩学杰结合自身临床诊断与标准化研究经验,把临床诊断法则总结为“三维七要”,以期寻找中医诊断之路径。
“三维”法则的内涵
三维思想从3个维度对中医诊断进行了定性明晰,具体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频率维度。其从天地人一体化的高度出发,旨在厘清疾病诊断中的动态时空关系。
时间维度
时令气候的节律性
时令气候当包括季节、节气、年月日等内容。对于季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冬善病痹厥”,说明不同季节易患疾病有所差异。韩学杰在诊疗中发现,外感六淫多在季节交迭太过或不及时入侵致病。如夏季多病暑湿,常见胸脘痞闷、小便黄赤等症,夏季常加入藿香、竹叶等清解暑湿之品。对于月令,女子月经以月为令,韩学杰治疗月经病时以“经前调气,经中调血,经后调肾”为原则,从月令规律出发制定治疗大法。
生命过程的连续性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人体的生命过程符合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病机特点。如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但脏腑未充,致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韩学杰治疗多以保和丸为主方治疗诸多疾病;青壮年血气充沛,病发多实,治疗以攻邪为主,选用祛痰、清热、活血诸法,邪去正安;更年期患者精血衰而肾气半,但又易夹杂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治疗则多先开二口,后调阴阳。
疾病发展的动态性
《韩非子•喻老》中有《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韩学杰根据文中疾病由肌腠到骨髓的传变过程,将疾病的动态发展概括为健康态、疾病早期态、疾病态、危重症态4个阶段,提出恒动观的诊治思想。她认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不断进行调整的,是恒动的、变化的。证为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横截面,过度强调分证治疗容易忽视对于疾病纵向发展过程的把握,不重视疾病发展的动态性易导致见一隅而失全貌,也就丧失了提前截断病情发展的主动性。
空间维度
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商代便发现了地域与疾病发生关系的规律。《素问•异法方宜论》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需注意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已与古代不同,热地用热药、寒地用寒药的情况经常出现,如南方夏季本多温病,但由于汗出贪凉,洞泄内生,用药反多辛温扶阳之品。
病变部位的综合性
历代医家对病位的诊断与治疗论述颇丰,如《临证指南医案》曰:“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从左右定位对疾病进行诊断。韩学杰在临床中强调靶位提取,靶位即中医治疗的靶点和目标,靶位提取思想将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病位辨证综合于一体,可以弥补单一辨证的不足。如沈氏女科温胆汤的运用:三竹互换,脾胃病用竹茹、肺系疾病用天竺黄、肾系疾病用淡竹叶,体现了从脏腑论治;注意引经,上肢痛加桑枝、姜黄,下肢痛加木瓜、伸筋草,体现了从经络论治。靶位提取思想融诸多辨证体系下的病位于一体,以多维度去综合认识病位。且与“九法五径”临证法则中“保护脾胃”“注意引经”等法则一脉相承,体现了由诊断到治疗的紧密衔接。
频率维度
医患能量共振的一体性
中医诊疗讲求医患气场相合,从频率维度视之,或为医患能量共振的一体性,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古代中医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主张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说明医者应感同身受疾病苦痛,以求与患者振动频率相呼应。《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患者为本,医者为标,“得”即“相合”之意,亦说明医患应积极寻求能量同频共振。同频共振状态当为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感知等综合交互的结果,患者会受到医者微笑等表情的影响,医者亦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患者的语气、眼神等细微之处。
脏腑振动频率的差异性
每种物质均会振动,且存在固有频率。固有频率的振动,也即能量的来源,人体脏腑气化功能的体现即振动所产生的能量。每个脏腑振动频率不同,《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五音入五脏亦是由于不同频率声波与内里相应脏腑产生共振,以达到疗养目的。当脏腑功能亢进或衰退时,会使脏腑固有频率改变,如呼吸频率的改变出现气短、气促等症状;心跳频率的改变出现脉迟、脉数等指征;胃肠蠕动频率的改变出现腹泻、便秘等疾病。
“七要”法则的提出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发展也面临新的要求。目前循证医学等逐渐成为真实和准确的临床证据来源,当代医家围绕中医诊断标准化做出诸多探索,如国医大师孙光荣从10种辨证元素进行疾病的诊疗。韩学杰总结出现代四诊的7种要素,以期执简驭繁,提供路径。
生理生活要素
以常衡变,注重调控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
张景岳《类经•摄生》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为形气神健全:“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唯有把握住正常的、生理的状态,方能以常衡变,在出现疾病时做出判别。韩学杰认为,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多无临床症状或异常指标,应“谨和五味”,妙用“药食同源”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把握主次,强调饮食二便睡眠规律
韩学杰将饮食二便与睡眠列入中医诊断症状收集中的“第一梯队”,这一主要矛盾的把握常应用于中医对复杂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诸多生理生活要素中,强调饮食二便睡眠的正常。饮食二便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中焦化源足而百病不生。同时夜晚充足的睡眠为白天旺盛精力的保证,各时辰由各脏腑经络主管,起居有常可保证脏腑安和。人体患病后,首要任务为恢复饮食二便睡眠的规律。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把握主要矛盾,韩学杰强调“先开二口,后调阴阳”,首先解决食欲、二便与睡眠问题后,正气恢复,诸多症状迎刃而解。
病因要素
现病史与既往史为重要参量
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医学源流论》中讲“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询问现病史与既往史,对于明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具有重要意义。如既往体健者致病多实,素体虚弱者所患多虚;发病紧急者多为外感或实证,进展缓慢者多为内伤等。
重视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致病
自宋以来,对病因的分类多遵陈无择“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学说。韩学杰在历代病因学说基础之上凝练共性,认为气滞、血瘀、痰浊为内伤杂病实证产生的主要因素。气滞、血瘀、痰浊等既为致病之因,又为患病之果,临床诊疗中因发知受,因果同治。上述病理因素又可内外相引,相互搏结,相互转化,如痰瘀凝结,日久成毒,毒伏于络等,故毒邪、伏邪等致病因素亦不可忽视。
病理要素
抓住核心症状体征,明确病理本质
病理,即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和原理。主证作为临证时重要的四诊信息,多为反映疑难杂症病理本质的症状体征。抓主症即抓主要矛盾,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强。韩学杰总结出一系列特征性症状体征,如心系疾病见心悸者可合用止悸丸(刘寄奴、山萸肉);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者可加蚕沙;内分泌疾病见颜面褐斑者可合入菟丝子、泽兰。
病证结合,中西配合
病为全程治疗定性预判的依据,证为阶段定量精准治疗的依据,病证结合思想为中医恒动观的具体体现,从证的动态变化入手,更高维度去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中西医应在宏观与微观上积极寻找结合点,如中医应积极借助西医检查检验以更好为临床服务。韩学杰重视中西医配合,如在宏观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这一西医疾病,从中医证类角度可划分为初期痰瘀互结证、中期虚实夹杂证、后期阴阳两虚证。在微观上,运用中药治疗西医异常指标,如石韦配鸡血藤可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部位要素
大处着眼,辨明脏腑病位
脏腑辨证重点是通过反映于外的病理征象辨明疾病所在脏腑病位,脏腑辨证中证类的总结与概括为核心,每个医者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归纳出符合临床需求的证类。如心系疾病中“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临床多见胸闷、咯痰、舌边紫暗苔腻等症。病情发展至终末期,病变部位由一脏扩展至多脏,且虚实夹杂,形成“五脏虚衰、痰瘀化毒”证,多见神识昏蒙、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舌质黯红苔黄腻等症。
小处着手,鱼际舌脉反映整体病变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机体的某一局部蕴含整体信息。如脉诊可反映整体病变,韩学杰强调要明辨7种脉象: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内外寒;滑主食;数主虚实热;弦主痛,肝胆气机不利;滑主食积、妊娠、痰湿;细主气血不足。韩学杰认为,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金指标,首重审查是否为腻苔,并提出“苔腻温胆,不腻杞菊”的诊疗思路。大鱼际望诊辨证对于疾病的隐匿阶段具有提示意义,韩学杰首创手诊三焦纵向定位法,提出部位定脏腑、形态分虚实等理论,丰富了大鱼际望诊的内容。
功能要素
生殖功能失常需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罗元恺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以下简称“生殖轴”),韩学杰基于此理论,强调临床诊治应:首辨虚实:舌苔为辨别虚实之重要指征,苔腻者多为痰浊,舌有瘀斑者多夹血瘀,舌淡苔薄者方能考虑为虚证。明审寒热:对于虚证应遵“补肾不如调肾”之训,调理肾之阴阳,阴虚者主抓五心烦热,阳虚者主抓肢末不温。
体表之窍功能失常多责之于脏腑
体表之窍为内里脏腑沟通外界之门户,其异常病变也当责之于内,从本论治。如眼科多见目赤、夜盲、青光眼等病证,病理本质多为肝肾精血亏虚、上盛下虚。耳病多见耳鸣耳聋、中耳炎等病证,病机常见肝胆火旺、肝肾阴虚。牙科多见牙痛、齿衄等病证,阳明经热或虚火上炎病机常为其里应。鼻科多见鼻塞、鼻渊等病证,病机多为肺脾燥热,痰湿内蕴。
情志要素
肝气郁结为诸多疾病的始动因素
情志要素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王孟英医案》言“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说明肝气郁结多为其他疾病的始动因素。韩学杰善抓主症,常以胸胁胀满作为肝气郁结证的主症。同时,她在临床中总结出望眼神诊法,两目灵活,目光炯炯者性格多偏外向;目光专注或不敢正视医者,神气内藏者性格多偏内向,思虑较多,辨证论治时需考虑七情内伤。
疑难病症需考虑形气神三位一体综合辨证
常规疾病若并未涉及器质性病变与精神情志改变,仅从气化角度进行调治即可,但对于疑难病症,气变形变与神变当同时存在,应形气神同调,三位一体综合辨证。神变当首要考虑情志要素,疾病初期多为情志不遂,终末期出现失神、闭证等神志改变。气变当从虚实而论,实证者多为气滞、痰阻、血瘀等,虚证者多为中焦失健或下焦精血亏损。形变者多为痰瘀互结,化毒入络,形质大伤,临床多见反复发作,虚实夹杂,大肉尽脱等。
特殊要素
妇科特殊诊断要素
女性应根据其特殊生理情况进行辨证,如月经病当分阶段进行辨治,韩学杰强调“经前调气,经期调血,经后调肾”的治疗原则。经前胀烦肿痛责之于气,多见乳胀胁满、烦怒不安之肝郁证;经期出现症状责之于血,临床必伍以调肝;经后胞宫空虚,若出现腹痛、乏力等症多责之于肾。带下病颜色当为证眼,白带属脾虚偏湿,黄带属湿热偏火,赤带属热盛入血。妊娠病当牢记脾肾不足、胃气上逆、少阳热盛之病机,重在健脾固肾、和胃安胎、清利少阳。
儿科特殊诊断要素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病机特点较之成年人有特殊之处。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认为,小儿“内无七情六欲之交战,外无大风大寒之相侵”,伤食为常见病因。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多用儿科五脏辨证,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中多见积食与腹泻,当辨便论治。完谷不化者多为脾胃气虚,大便水泻者多为脾胃寒湿,大便泡沫者多为肝郁脾虚。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感冒发热,当分清表里寒热,风热者恶寒轻而发热重,多见咽痛;风寒者恶寒重而发热轻,多见体痛。

临证“三观”结合辨证更精准

 (2025-04-15 10:11:25)[编辑][删除]
临证“三观”结合 辨证更精准
摘自2025-4-14中国中医药报
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临证思维,是中医的灵魂。我的临床思维模式是宏观、中观、微观三结合模式。
宏观原则  
处理好古今关系
今人用古方,需要继承古人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临床上服用了西药后再来看中医的患者越来越多,有的证型和临床表现,已与古人总结的证型有别,如糖尿病,临床上不应拘泥于古人的“三消”辨证思路。可以借鉴现代医学,但不能丢弃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势,但在鉴别诊断、适宜病种、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局限不能忽视。在辨证论治中,我们需要借助现代化诊疗技术和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中西医学需要结合,但必须优势整合,在临床协作与汇通。
中观辨证
处理好病证关系
有证有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上既有中医之证,又有西医之病,既服西药治疗,又想用中药提高疗效。对于这类患者,我的辨证思路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情况或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或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先用中药后用西药,或先用西药后用中药;或中西药并用,或择期而用中药或西药。
有证无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有些患者仅有中医之证,没有西医之病。虽然有一系列症候群,甚感难受,但西医诊断为无病。对于这类患者,西医没有很好的对策。亚健康状态的特点就是有证无病,其临床表现是多方面、多系统、多脏器的功能紊乱,并无器质性损害,归属西医的临床早期、疾病早期、高危人群范畴。这类疾病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强项。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纠正其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使这类人群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有病无证,采用中医整体治疗。西医有诊断,患者无症状,针对这种有病无证的临床现象,我的辨证思路是中医整体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无证可辨的病很多,如无明显症状体征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隐匿性糖尿病,以及部分肥胖病、“三高”、脑动脉硬化、脂肪肝、高尿酸等,其特征是患者无自觉症状,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对此类患者采用整体综合治疗,包括中药、心理、运动治疗,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可以截断、阻止甚至逆转疾病的发展,以至痊愈。
无证无病,采用调理预防。未病先调,防患于未然,临床可因人、因地、因时服药调理。如流感、肝炎、非典流行期间的预防性服药,可根据个体体质类型的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予以纠偏调理。
微观辨证
据证的复杂性灵活应对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辨证之首,首先是抓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主症多在问讯患者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患者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患者反映心烦、入睡难、早醒、睡不实、梦多,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患者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要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辨证中证,注意联系。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的患者,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需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两个症候群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若佳,可守法守方。
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新变化。如湿热带下,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带量减少,带色由黄变白,带质由稠变稀,带味已轻,瘙痒已除,说明湿热病邪已轻。此时是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按肝经湿热巩固治疗,还是根据现有的带白、质稀症状,按脾虚带下论治,改用健脾利湿之剂。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但检测血糖偏高,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等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证之证。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
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又有口干、口苦、苔黄腻之热象,或见口腔溃疡,或见大便偏干。对此寒热错杂之证,笔者多选半夏泻心汤,温清并用,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对于药后有效的患者,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1~3剂而愈,不必继服。对于慢性患病者,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可1日1剂,亦可隔日1剂,或连服2剂停1天,亦可1周服2剂。
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药后无效的患者,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而对于辨证用药不妥者,应细审其因,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辨先效后不效之证,注意演变。临床有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如胃脘痞满中的寒热错杂证型,应用半夏泻心汤后,黄苔已退,口苦已止,表明热象已除,虚寒证成为主要矛盾,而继服半夏泻心汤,其药性偏寒,故而不效。当改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四君子汤即可。第二种可能是患者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医者当帮助患者查找原因,指导患者服药,并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方法。
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患者,除考虑用药失当外,还应考虑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患者。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总之要认真对待,不可粗枝大叶。
周超凡圆融思想四角度
摘自2025-4-14中国中医药报
李李 北京中健鸿康医学研究院
中医治疗思想是中医真正的灵魂统率,尤其体现在治则中,它上承诊断、下启治疗,联系临床,是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治则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它既是辨证的结果,又是施治的开始,更是临证用药的指南。著名中医药专家、全国名中医周超凡的中医治疗思想尤其体现在“圆融”思想,既要圆融中西、圆融古今、圆融治养,又要圆融“医”“药”、圆融“辨”“治”、 圆融“衡”“通”,还要圆融诸学。其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医”“药”圆融思想:方具医之理,医为方之用;方与理合,药与法会,药方法理浑然一体,创新性将辨药理论融入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思想应用于临床不仅仅是针对疑难病症,但在临床中应用中医治疗思想指导疑难病症的防治,却能取得独特疗效。疑难病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中医治疗疑难症的优势十分明显,可在针对“症”的同时,辨“证”施治,尽管不明病因、病理,但只求以人为本、截断扭转、祛邪扶正、平衡阴阳,亦能收获预期之效。这也正是体现了周超凡既辨证、也辨病、又辨症、更辨药的“四维辨证体系”,以及“病证结合、病证互参”的中医治疗思想。下面笔者以糖尿病为例,从四个方面对周超凡圆融思想进行简单论述。
圆融整体与局部的思想
圆融整体与局部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以人为本、治病求本,调摄身心、形神一体,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重点把握圆融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则思想。中医认为糖尿病属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本虚而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可变证百出。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好“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度,滋阴、清热并行,兼顾益气、温阳、涤痰、化瘀、通络、解毒,但亦有所侧重。以滋阴不生腻、清热不过寒为度,滋阴不伤脾、清热不碍胃。同时针对阴阳两虚之证型,阴虚或阳虚各有偏重,要合理临证求变,真正把握好“以平为期”的目的和疗效。圆融“衡”“通”,通中求衡。
圆融矛盾或对立的思想
圆融矛盾或对立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因势利导、顺势干预,截断扭转、以防传变,辨证施治、杂合以治。
辨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过程是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过程,也是协调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三消”辨证与“虚瘀”辨证相结合,既辨病位、亦辨病势,清热化浊、截断扭转,补虚通瘀、标本兼顾。既考虑到降糖止渴,又预防神经血管病变,兼虑保护心、脑、肾、眼、足等,及早预防并发症。针对病程短、年龄低、热盛期的早期,可重在治标祛邪;针对病程长、年龄高、体虚的中后期,可重在治本扶正。扶正祛邪并行、但标本缓急兼顾。
辨证施治、杂合以治的圆融思想,表现在病与证、病与症、证与症、病与药、医与药、方与药、经方与时方等各方面,其要点就是“辨中随变”,既要辨病、辨证、辨症、辨方、辨药,也要随之变方、变药。针对糖尿病,应辨病为主,辨证为要,辨症为用。辨病为主,抓住病因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辨证为要,分清不同时期、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当有所侧重,清热、化浊、散郁、滋阴等各法宜分主次轻重;辨症为用,可为随机应变之法,口渴、多汗、便秘、失眠、雀目、疮痈、脱疽等临证见之,可做首解之举,以急则治标、治症,截断扭转,改变身心感受。
圆融多维度学术的思想
圆融多维度学术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今古并用、中西合参。
糖尿病可以参照中医学的消渴病,但绝不是等同于消渴病,还应参考脾瘅、消瘅等,古为今用。正确理解现代糖尿病和以往消渴、脾瘅、消瘅的不同,从病因、病机、环境、体征的不同到辨证、检测、干预的不同,既参照中医辨证、重视病家体征,也要圆融现代之科技,以现代医学的生化检测为优势,关注体检之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在“三多一少”体征出现之前早发现、早诊断,防患未然。中西合参,结合现代医学的生化检测,可预知肝、肾、胰腺的功能,心脑等的损害程度,及早预防并发症。这是宏观与微观的圆融,这也是今古并用、中西合参的圆融。此应为现代中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圆融思想体现。
圆融治疗与调养的思想
出现糖尿病是多方面复杂原因的结果,因此,不能只从医学角度去研究干预糖尿病。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正是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健康理念、饮食习惯、治疗方案等诸多因素成就了此病滋生、发展、蔓延的态势。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整体圆融思想出发,多维度干预,使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紊乱人群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紊乱人群,施以日常营养平衡干预、靶向营养强化干预、中医中药顺势干预、健康管理全程干预的“四位一体”综合管理干预,从健康教育入手,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代谢紊乱人群学会自我干预,激发自愈潜能,恢复人体康复的本能,唤醒机体自愈力。旨在指导代谢紊乱人群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疾病的实质问题,让他们自己“驾驭血糖、平稳血压、健康调脂、平衡代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