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2025-01-24 07:56:11)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摘自2025-1-23中国中医药报
徐蕾 湖北省潜江市杨市办事处卫生院
耳穴诊疗源远流长。我国最早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便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记载。其后《黄帝内经》更是将“耳脉”发展成为手少阳三焦经,并详细记载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位的生理、病理关系。晚清医家张振鋆与其族弟张地山继承明代医家周岳甫的学术思想,增补校订著成《厘正按摩要术》,最早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并绘制耳背图,丰富了耳穴理论。我国针灸于17世纪传入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诺吉尔根据压痛法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针治疗点图,为“耳部全息”理论奠定基础。
耳穴是耳廓上能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穴区域各种阳性反应(如变色、变形、脱屑、丘疹、压痛敏感等)来辅助诊断、治疗疾病,常被广泛应用。耳穴疗法使用针刺、贴压、注射、割治、贴膏等方法施用于耳廓相应穴位,刺激耳部穴位达到调理全身、预防疾病的作用。笔者师从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韦丹,其善用耳穴压豆治疗临床各类痛症、调理内科疾病。笔者得到启发,使用耳穴刺络放血治愈一例双足麻木患者,现介绍如下。
陈某,男,64岁,2024年3月13日初诊。主诉:腰痛伴双下肢麻木5年,加重1周。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木,劳累后加重,双下肢麻木范围逐年增大,双足为甚,曾于外院行腰椎CT提示腰椎间盘突出,间断接受针刺治疗。1周前劳累后腰痛伴双下肢麻木加重,夜间为甚,双足麻木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久行后双下肢乏力,无发热、尿频、尿急等不适,纳食可,睡眠差,大便稀,小便频。舌暗,苔薄,脉弦。既往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前列腺增生病史。
诊断:腰痹病(气虚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腰痛点、肾俞(双)、大肠俞(双)、气海俞(双)、命门、环跳(双)、阳陵泉(双)、委中(双)、承山(双)、悬钟(双)、三阴交(双)。操作:肾俞、气海俞行补法,环跳、委中行泻法,余穴均平补平泻。
5次针刺治疗后,患者诉腰部胀痛明显缓解,活动自如,但双足麻木持续不缓解,自觉足部知觉减退,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查患者左侧耳穴,腰骶椎、踝、跟、趾区可见暗红色血管扩张。遂调整治疗方案,予上述针刺治疗配合耳穴刺络放血。
耳穴刺络放血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先观察耳穴皮肤情况及阳性反应点,棉签蘸取75%酒精消毒耳廓,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腰骶椎、踝、跟、趾区扩张脉络,刺入深度约1.5mm,放血3~5滴,施术后以无菌干棉签按压止血,嘱患者保持创面干燥,饮食清淡。当日患者即觉足部麻木减轻,夜间睡眠转佳。继续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疗,耳穴刺络放血时双耳交替、间隔2日进行。10次针刺配合3次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后,患者诉腰部及双下肢胀痛基本缓解,足底麻木区域明显缩小,麻木时间明显缩短,仅双足趾区麻木。
按 足部麻木非一时之疾,患者中老年,肝肾气血本不足,兼之腰痛日久,局部气血瘀滞不通逐渐影响足部经脉,导致本就虚弱的气血更加不畅,不通不荣相互影响,发为本病,常规针刺后腰部胀痛减轻而足部麻木不减。久病入络,络脉沟通表里、五脏六腑,而耳在全息理论中为倒置婴儿缩影,人体脏腑组织、形体肢窍皆反应于耳,故考虑通过耳部刺络放血达到通经活络、疏通足部气血的目的。
耳穴腰骶椎位于对耳轮9区,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疾患及腰骶引起的下肢疾患。耳穴踝位于对耳轮3区,治疗踝关节部位病变。耳穴趾位于对耳轮2区,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趾关节炎症、疼痛、瘙痒等。耳穴跟位于对耳轮1区,用于治疗足跟部疾患。耳穴腰骶椎、踝、跟、趾均可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与针刺治疗配合,达标本同治的目的。

养血生甲膏滋养肝肾生爪甲(转)【草根一生】

 (2015-03-04 19:01:2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养血生甲膏滋养肝肾生爪甲
曾垂义 张海杰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方药组成

    组成:女贞子60克,旱莲草60克,枸杞子60克,五味子30克,沙苑子60克,白蒺藜30克,熟地黄60克,当归60克,白芍30克,金樱子30克,龟板胶60克,地骨皮60克,牡丹皮60克,柴胡30克,陈皮30克。

    加减:有虚汗加浮小麦、霜桑叶;便秘加玄参、郁李仁;心烦急躁加生栀子、炒栀子;舌尖红赤加麦冬、生百合。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清热疏肝。

    主治:爪甲空虚症。

    用法:上药3剂,共煎煮3次取液混合,约800毫升,再放锅内加热,煎煮至500~600毫升,边搅拌边加蜂蜜收膏,最后取约1000毫升滋膏贮存。一般用枣花蜜,若便秘用槐花蜜。

    方解:本方是依据证候性质而拟定的方子。临床上看到这类病症时,常会不知所措。但仔细思忖,可联想到《内经》理论,按照“爪为筋之余”之说遣方用药。方用“二至丸”滋养肝肾之阴,另选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熟地、当归、白芍、金樱子、龟板胶,加强养阴补血的作用;取地骨皮、牡丹皮清热凉血;柴胡、陈皮、白蒺藜疏肝理气,兼祛风邪。病症虽小,但不常见,不是几剂药可以治愈的。故取滋膏剂调养,缓图起效。

    典型病例

    马某,女,44岁。2014年7月16日初诊。

    每年春天草木萌发时,十指指甲又薄又脆又空,每年冬天自然长好,伴有月经少,白带多,脉象弦细。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也不能给出明确病因,对此病的治疗患者已无信心,近日陪家人找毛德西教授看病,顺便看看这种空指甲能否治疗。毛德西认为这是肝肾阴血不足,热邪内耗所致。应以滋补肝肾,清热疏肝为主,用养血生甲膏治之。

    处方: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枸杞子30克,五味子30克,沙苑子30克,白蒺藜30克,熟地30克,当归30克,白芍60克,金樱子30克,龟板胶30克,地骨皮30克,牡丹皮30克,柴胡15克,陈皮15克。

    以上药物用槐花蜜制膏,每日3次,每次10毫升。一个月后患者复诊,症状明显好转,爪甲基本饱满,患者甚喜,继按上方配制膏剂。

    按 本例病位在肝,表现在指甲(肝其华在爪,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患者虽不能说出明确的病因,但从其发病季节,可以推断属于肝肾阴虚内热,肝血不足以荣养爪甲所致。《素问·痿论》云:“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可见本病病位在肝,肝脏之阴,来源于肾,“阴虚生内热”,每至春天草木萌动之时,肝之阴不能顺应自然轨迹,爪甲得不到营养,故而空虚不长。

    治疗取养阴、柔肝、凉血之药,再加一些疏肝理气之药,以利血脉之灌养,饮食忌辛辣香燥之品,如此药食同治,自然疗效如期。

“刺络拔罐”治疗三角肌损伤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2023-01-21 09:55:05)[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练柳兰 刘银冰

 

  三角肌是人体肩部皮下的三角形肌肉。其凸出上臂,形似虎头,故又称“虎头肌”。它参与到上臂的外展、前屈和旋转,能加固和稳定肩关节。现实生活中,三角肌容易因劳动姿势不正、用力不当、突然伸屈扭转或外力而损伤。三角肌损伤的主要表现为患者肌肉酸痛而上臂无法外展、上举及旋转困难,肩部无法抬起,持续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治疗方法

  治疗三角肌损伤需从缓解肌肉紧张,解除疼痛,恢复三角肌功能入手。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疗法根治性更强。“刺络拔罐”(刺络放血加火罐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刺络放血法源于《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现代研究证实,刺络放血法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促使病变细胞及组织的修复;拔罐法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解释,其原理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火罐附着皮肤,方法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刺络拔罐”通过针刺经络和痛点,放出瘀血并施以火罐进行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迅速使气血通畅,痹痛自消。

  操作介绍

  操作前评估患者情况,询问既往史、过敏史,观察患者皮肤状况,了解病情并取得患者配合后方可进行。嘱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上身,给大毛巾遮盖保暖,充分暴露治疗部位,首先沿斜方肌、三角肌及胸大肌等附近肌肉群进行闪罐三个来回,以放松肌肉;待罐体发热后利用余温,沿治疗部位,顺时针揉罐3个来回,揉至皮肤微微发红为宜;在肩部及周围皮肤上均匀涂抹甘油润滑,给患者走罐治疗,罐口吸力由小到大,操作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感受,以患者耐受为主,沿背部督脉而上,两侧膀胱经下,走3个来回,再沿肩部及胸大肌走罐;待患者耐受后,在患处行局部抖罐,对肌肉进行强刺激,缓解肌肉紧张、以达深透。抖罐结束后配合刺血疗法,采用四号注射器针头快速刺三角肌上的痛点3~5下后迅速留罐7分钟,达到祛除瘀血、温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操作结束后应根据罐斑进行健康宣教,嘱患者1周后复诊。

  典型案例

  张某,男,56岁,患者自述肩部及手部酸胀疼痛十余年,患侧上肢无法上举,日常生活中难以拿取高处物品,自述西医治疗后病情仍无好转,2019年12月4日于我院初诊。

  诊断:(气滞血瘀型)痹症(西医称为三角肌损伤)。

  肩关节疗效评估:

  行上述治疗方法中刺络放血加火罐疗法,结束后患者自述肩部、手部疼痛明显缓解,肩部活动受限有所改善,肩膀也可以抬起,无口干口苦,无出血倾向,罐印呈紫红色。

  根据疗效标准评判患者治疗效果为显著,患者对疗效满意。(练柳兰 刘银冰 广东省中医院)

平衡罐治肩周炎

时间:2019-07-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熊珏晗 练柳兰

 

  肩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炎症,主要发生于肩关节周围的组织,以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为特征。具有复发性强、病程长,难以根治的特点,相较于西医治疗来说,中医的根治性更强,临床上以中医治疗为主。通过平衡火罐的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手法,配合以刺血疗法,对机体产生一种良性刺激,配合火罐的温热效应,温通经络,激发人体阳光,驱邪外达,又能调和脏腑之气,平衡阴阳,使紧张的肌肉达到放松状态,缓解挤破头痉挛,松解粘连,从而达到舒筋止痛、祛瘀消肿的目的。平衡火罐是外治法,无毒副作用,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深受患者喜爱。

病因病机

  肩周炎别名也叫“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又称之为”漏肩风“。其病变特点广泛,即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肩周炎患者常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怕冷、压痛、肌肉痉挛与萎缩。通过经络传导平衡火罐以良性刺激及火罐效应,调理全身脏腑、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肩周炎的效果。

治疗方法

  操作前询问患者既往史、过敏史,取得患者配合方可进行。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背部,予大毛巾遮盖保暖,暴露治疗部位,首先沿两侧膀胱经顺时针闪罐三个来回,给予患者轻度刺激,罐体发热后利用余温,沿两侧膀胱经,顺时针揉罐三个来回,揉至皮肤微微发红,在背部均匀涂抹甘油,以达到润滑作用,予患者走罐治疗,吸力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为主,沿督脉而上,两侧膀胱经下,走三个来回。待患者耐受后,患处局部抖罐,施以强刺激,以求达到分筋理筋、活动关节、修复机体平衡状态的治疗效果。抖罐三个来回,抖罐结束后配合刺血疗法,阿是穴放血用四号注射器针头快速刺3~5下后迅速留罐7分钟,以求达到祛除淤血、温经通络、调节脏腑的目的。嘱患者一周后复诊,再次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并嘱患者一周后再次复诊,再次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

典型案例

  李某,男,34岁 患者因感觉颈肩部酸胀疼痛,继而颈部、肩部活动受限,自述贴膏药后病情仍无好转,2019年5月7日于我院初诊,中医诊断为痹症(气滞血瘀),西医诊断为肩周炎。第一次行上述治疗方法中平衡火罐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受限有所减轻,肩膀也可以抬起,罐印呈紫红色。

  2019年5月14日第一次复诊:自述疼痛明显减轻,颈部可以正常活动,再次予治疗经过中的平衡罐疗法进行治疗,罐印明显变浅。

  2019年5月21日第二次复诊:自述肩部可以自由活动,痛感消失,活动无受限,再次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巩固治疗效果,罐印明显淡化。

  患者第一次治疗后自诉疼痛明显减轻,无口干口苦,无发热恶寒,第一次复诊时自述睡眠状态改善,活动受限有所改善,第二次复诊时自述活动无受限,痛感消失,罐印明显淡化。疗效标准:视觉模拟评分分数<3分,内旋、外旋超过70度,反手摸背超过42cm;有效:视觉模拟评分4~6分,内旋、外旋30度,反手摸背超过42cm。

  根据疗效标准评判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熊珏晗 练柳兰)

脊柱诊断歌诀

颈椎

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

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

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

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

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

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

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

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

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

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

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

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

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

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

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

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

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

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颈椎

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

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

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

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

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

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

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

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

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

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

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

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

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

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

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

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

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

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一三七颈难前后,四五六椎侧弯难。

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

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

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

前后左右都难动。必是腰四病无疑。

遇到增生粘连前后突狭窄,先刮痧再手法是可行的。

其实“软坚”最好,处理的办法是:贴药两天整一次,再贴两天再整.交替进行,等关节活动了,就是拨委中或仆参,关节自动复位.(筋经疗法).腰或胸会自动复位。

 

http:///a/s/m.php

[转载]重子穴、重仙穴--颈肩腰背疼痛的奇穴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附图】

解剖:(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脉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展拇指腹内。(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支。正中神经之末梢支。(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附图】

解剖:(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肌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展拇指腹内。(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枝。正中神经之末梢枝。(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深一寸,一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更佳。

说明及发挥: 五指并拢,阴掌食指之中央线(即图之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用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速捷,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

余二十年来以此穴治疗落枕患者不下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

本穴治疗书痉亦极有效,余曾治市府某局主任秘书因喝酒后,手指拘挛不伸,针对侧重子、重仙立即见效。如病久者可在患侧尺泽泻针加强效果更佳,本穴也可治疗半身不遂。

本穴接近肺经鱼际穴,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针之有效。

本穴治疗子宫瘤;卵巢炎亦有效。

“三痛”穴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
周永红 甘肃省岷县堡子卫生院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近年来笔者运用平衡针灸中的腰痛穴、膝痛穴、踝痛穴等三穴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很好疗效。

  “三痛”穴定位  腰痛穴位于印堂穴上1寸,前额正中处;膝痛穴位于曲池穴外1寸处;踝痛穴即合谷穴。

  针刺方法  腰痛穴向下平刺1寸、膝痛穴直刺1.5寸~2寸、踝痛穴直刺或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0.8寸,一般取健侧,两侧患病取双侧,宜中等偏强刺激、平补平泻即可。

  针刺体会  “三痛”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穴少、针刺方便、疗效好,特别是对以一侧臀部疼痛为主的坐骨神经痛更是取效迅速。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2019-01-19 07:26:46)[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针灸推理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二、疼痛穴组

三、杂病穴组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一)颈痛穴(液门)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 (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   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功能:   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歌诀: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二)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2寸。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放射性麻胀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 、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偏瘫癫痫癔症分。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三)肘痛穴(膝眼)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
      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四)肩痛穴(肩周穴,中平穴)

定位:位于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侧2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明显得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
针刺方法: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穴位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偏腓侧。
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五)腕痛穴(光明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六)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印堂上15寸)
局解: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方法: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以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 ,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
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七)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后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针刺手法:1,上下提插手法  2,针感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症、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 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
      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八)膝痛穴

定位:肘关节背侧面的正中点(手心向下,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将臂伸直的最高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用三寸毫针, 直刺两寸2寸左右
针刺特点:桡神经支配区
针刺手法:一部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局部酸麻胀感或向腕关节背侧放射。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九)踝痛穴(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定位:腕横纹中,偏于桡侧1寸,
局解: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 ,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方法:用1寸毫针,向腕横纹中心方向,平刺0.3----0.5寸左右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部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局部酸麻胀感或向中指放射。
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 
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转载]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还原古代医者对针灸的“所思”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2023-01-09 07:44:12)[编辑][删除]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评介

时间:2020-07-27  来源:版  作者:李永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树剑教授所著《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一书,于2020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还原古代医者对针灸的“所思”,意在引发现代针灸人对针灸的“所想”。

  探古人所思

  该书主线基于一个简单起点,即古代医者是如何思考针灸的,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何现实意义?在针灸教科书和现代临床针灸教育课程中,以及在针灸科研探索的起点上,人们常常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古人发明针灸原意如何,同我们现在所想、所用以及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揭示的针灸是一回事吗?

  作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上述疑问,在有据可探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揭示了新鲜的史料,并提供了晓畅的解读。这些针灸先人的“所思”,对于在校的针灸学人、从事针灸临床的医生以及研究针灸理论和用科学方法揭示针灸内涵的学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启迪。

  作者直言,要站在《内经》的时代研究《内经》,避免“辉格式”史学。这听起来是极为普通的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常常是因为人们不熟悉《内经》时代的语言和文化,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各取所需,按需所释,结论迥异。这不仅造成学术上的混乱,也让初学者和其他专业的人士对针灸的古代经典失去了信心,把《内经》读成圣经,偏离了学术。

  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解读针灸的源头有很多现实意义。尤其是在试图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经络实质”时,如果在初始就误解了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搞不清“虚拟”和“实体”的区别,按图索骥的结果只能是徒劳。这个观点,黄龙祥在其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一书中反复讨论过。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书中强调的主要观点,都涉及针灸学术的最基本问题,重温古人的思想对今人的认知很有价值。

  善言古者 必验于今

  如书中所述,“用经典解释临床不能令人信服,经过提炼的科学命题,才是临床真正的依据”。作者意思可能是,对那种专门在经典中挑选适合自己需要的警句而用的行为不认同,强调要从古人的立场出发理解古人的智慧,用经典的内涵指导临床。

  在作者看来,针灸的传承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指以经典与文献等文字形式的传播和继承;另一条是暗线,指临床的传承与技术发展,通常在师徒之间交流和传播。这个两条路线分类法,实质上道出了近代针灸学术研究与临床的分离。这种理论与实践两线分离现象,虽然不为针灸界所独有,但无疑已经成为当前针灸医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作者还认为,目前的针灸理论研究还处于传统惯性之中,临床却在独打开拓。那么新的针灸学术研究和理论从何而来呢?作者认为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生理的引进无疑是一种进步,能解释许多传统针灸经典中的疑惑,而近代“方脉化”的辨证论治似乎并不适合于针灸临床实际。前一种观点已经被近半个世纪以来针灸的科学研究所证实,而后一种见解是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弯路”后,学界逐渐达成的共识。

  经脉的实与虚

  古人描述的经脉或经络是基于解剖结构的实体,还是解释临床现象的虚拟概念,一直是现代医学界和针灸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古籍中明确提到,经脉可以剖而视之,可以用小竹条通导,这显然在指血管。《素问·刺禁论》中还描述了刺中动脉出血而亡,以及脉诊与经脉的密切关系等,都说明古人说的经脉结构和概念包括了现代解剖学的血管。毋庸置疑,中医历代文献中很多关于经脉的记载都是对动脉、静脉、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描述和解释。因此,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经脉为实。然而,作者书中还列出了诸多古代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对经脉的理解和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剖而视之”。黄帝问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难经》载:“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 这里的经水指自然界12条大河,水道指脉络,可见古代医家将人体的经脉比附自然的经水和沟渠。至于经脉的数量,也不是简单的“数而知之”,有许多文献表明是“因天而数”。据作者介绍,从马王堆文献的十一经脉到后来十二经脉的变化,很可能不是经脉系统的完善,而是对“天六地五”“天道十二”等数术学说的不同解读,是虚数。

  穴位的特征与奇正

  古人是如何选定穴位的,是先有经还是先有穴,这也是现代针灸研究中颇有争议的话题。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一些关于穴位的原始文献和描述,虽然并不是这些问题的直接答案,但无疑对穴位的起源研究非常有益。

  作者指出,穴位通常是选在有明显的体表特征的位置,并有特殊的含义。气穴指气的蛰居之所。凡空窍为穴,穴位常见于体表的凹陷之处;骨空之处,骨之孔窍;节间凹陷,也是穴位常见之处,如八髎、四白、上下关、膝眼等。穴名中的“溪”和“谷”各有所指,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也是古人取穴的标准之一,压痛点尤为常用,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病痛之处即为病灶,为穴。由此可见,早期腧穴的选择注重形态和功能的特征,而后世穴位被固定化,以骨度取穴为主。这种用“丈量”的方法取穴可能是使经典与临床进一步疏离的原因之一。

  作者认为,穴本无奇正,奇穴是归经之后十四经上的354穴以外的穴位。古代经典所强调的针灸辨位论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比如,四总穴是对辨位论治的总结,但被近代辨证论治掩盖了。

  针具与农具和兵器

  关于针灸的工具,作者引用了一些文献说明针具如农具,如兵器,这是对针灸医学治疗工具朴实的解读,也符合工具发明和进化的常识。

  作者指出,砭石是最早刺脉的工具,如同农具的犁,有开掘疏通地脉,疏泄阳气,令气脉通达之功效。九针,如同战具,各种兵器可能是针具的来源之一。早期治病如同驱鬼神,以针为兵器。这些解读对理解古代针具的原创含义,以及发展现代针具都十分有益。

  读后所思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集古今文献讨论“针灸思想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书中的大量史料和评论,对每一位针灸人都会开卷有益,绝不限于上述几点。

  作为读者,也会感到书中的一些遗憾。比如,全书的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补充,作者的某些重要观点还稍显含蓄,可能会令一些读者费解。或许一些读者会期待作者应该在书中对如何发展现代针灸理论提出更多真知灼见。

  纵观全书,作者为针灸学术传承的明线与暗线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证据,指出了针灸理论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在历史上的若即若离。直至今日,主流针灸理论与经验性临床的关系渐渐相乖,甚至屡见现代针灸创新刻意与传统针灸分离的奇怪现象。关于如何发展古今一统的针灸,一定会引发学术界对针灸范畴的再思考和对新针灸理论的期待。而本书中对古代针灸文献的梳理、概念及渊源的求证,以及对针灸基本问题的拷问,无疑是对发展古今一统针灸的必要铺垫。

  推荐本书,不仅因为书中的文献和思考,还因为作者为现代针灸人开启了一个与古代医家对话的平台。(李永明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

外感咳嗽莫慌乱按揉四穴可解之

  还原古代医者对针灸的“所思” (2023-01-09 04:53:5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26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咳嗽是四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属急性实证,如果治疗失当,迁延日久可转为慢性咳嗽。咳嗽常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外感咳嗽因何起
外感咳嗽多因人体感受风寒、风热、燥热等外邪所致。肺为华盖,在体合皮,易受外邪入侵。肺主气,司呼吸,如宣发肃降的功能受损,无法将津液敷布全身,则聚而成痰,阻塞气道,引起咳嗽、咯痰。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干咳为其发病之初的主要症状,伴有咽喉或痒或痛,数日后咯出少量黏痰或稀痰,还可伴有发热、恶寒、流涕、头身酸痛等表证。风寒束肺导致的咳嗽,多见白痰、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楚、舌淡、苔白等症状;风热犯肺导致的咳嗽,多见黄痰、黏稠难以咳出、口干咽痛、头痛身热、舌尖红、苔薄黄等症状;燥热伤肺导致的咳嗽,多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则痰中带血、咯痰不爽、鼻燥咽干、胸闷而痛、头痛发热、大便干、舌红、苔薄白等症状。
腧穴调理有妙招
通过按揉手太阴肺经的相关腧穴和肺之俞、募穴,宣通肺气、驱邪止咳,可有效治疗外感咳嗽。居家调理外感咳嗽,可以选取肺俞、中府、列缺、太渊等腧穴。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中府为手太阴肺经腧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咳嗽病变在肺,按俞募配穴法取肺俞、中府调理肺脏气机、宣肺化痰。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配肺俞可宣通肺气。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配肺俞可宣肺化痰。上述四穴合用可收驱邪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若痰多,可加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和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眼和外踝连线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横指宽处)化痰止咳;若咽喉干痒,可加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滋阴利咽。
外感咳嗽常由感冒诱发,所以在感冒流行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若本病出现高热、咯吐脓痰、胸闷喘促气短等重症时,应及时就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化痰奇穴  【草根一生】

   外感咳嗽莫慌乱按揉四穴可解之 (2014-05-16 20:04:40)[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1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转载]真好,发现了一个祛除烦躁的穴

                      [转载]真好,发现了一个祛除烦躁的穴

   丰隆穴除高血脂,痰湿重揉这个穴位。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梅核气,它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2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


[转载]真好,发现了一个祛除烦躁的穴

   腕横纹上五寸是支正穴。“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心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可以互通,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络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

支正穴特殊功效,治人体赘生物,在中医叫痰结,也叫痰湿所结。另外有气郁之症,生了一些气,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还有脂肪瘤都是痰结。                     

    按:中医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以互转

 

一针止痛歌
腕痛太溪肘阴陵,
肩刺条口中渚颈,
背痛内环腰印上,
手麻后溪透劳宫。
颞颌关节手三里,
髋求合谷跟大陵。
肋间丘墟膝曲池,
踝痛合谷泻无踪。
头痛前针中脘穴,
后寻至阴偏太冲。
胃痛中脘胆胆囊,
急腹三里肾精灵。
上牙下关下合谷,
咽痛廉泉目光明。
臀针奇穴向腋窝,
网球肘泻冲阳轻。
痛经十七椎下刺,
口疮玉枕不留情。
乳痛肩井痔支沟,
休厥失语刺人中。
扁桃体炎二商血,
心胸内关加膻中。
取穴一般健侧刺,
疾重双痛双穴攻。  

气海小议  【草根一生】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2014-03-30 05:18:06)[编辑][删除]
    “气海一穴暖全身”,气海又有“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的美誉。
    气海穴是补气的要穴。气海,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从而化为充盛之气,因此,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所以得名气海。
    “气海一穴暖全身”,就是说气海具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质虚弱韵人来说,经常按摩气海穴就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如果加上艾灸或拔罐,效果会更明显。
   气海穴在肚脐直下大约一寸半,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按摩、针灸气海穴往往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气海穴就是下丹田的别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因此,如果出现 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通等症状时,就可以多按摩气海穴。

  气者,气态物也;海者,大也。气海的原意是指任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气为血之帅”,气能推动精血水谷运行滋养周身,这样,五脏六腑才有足 够的精力去各司其职。

  若小腹胀满,腹中的精谷无法送达全身,心脑无法得到滋养,所以会全身乏力、无精打采。
  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多按气海穴,用左手心压右手背,然后用右手带动左手以顺时针方向按。   

  其实,气海穴搭配着别的穴位治疗范围更大。它配上三阴交治遗精、夜尿,配上足三里治气短,配上合谷治疗胃下垂等。

  气海穴作为人体中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遗精、阳 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止、形体羸瘦、腰痛、食欲不振、儿童发育不良等,具有较好保健效果。经常按摩气海穴,能使全身皆温、脏腑皆 润,促进肠胃蠕动、气血顺畅,强化肝脏及消化道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