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病药论与治未病

(2025-01-23 05:20:54)
体病药论与治未病
摘自2025-1-22中国中医药报
仝小林
体病药论
总括
体者,患病之躯,既病,体有违和可知。病者,失衡之态也,证为其表。药者,调态之助力也,助体以除病。药体不合,则违和加剧,“体不受药”;药病不合,则证候加剧,“病不受药”。解除之法,“体不受药”者,小量频服,待其耐受;“病不受药”者,证候短暂加剧,震荡之机也,待其衰减而已。
体实之病,十去其五;半实半虚,十去其七;大虚之病,十去其九。盖体内自有大药,药足则仰之,药少则扶之。
体内自有大药
机体的修复,是一个极其精巧的工程。不是说,你给患者喝的药,就是修复剂。实际上,药只是给机体一个助力,在已经失衡的天平上,帮它加一个砝码。真正的修复是靠机体自身。所以说“体内自有大药”。
普通感冒七日自愈及伤口自行愈合,都说明机体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但为什么疾病不治,常会渐加?恶性循环使然。对抗性治疗,对症处理,或扶正固本,都是给机体一个助力,打破恶性循环。汗吐下,就是常用的“震荡”疗法,在过激中,机体重新调整。因此,矫枉常需过正。
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并非着眼于杀病毒,而是调动自身的免疫能力去清除病毒。当机体被某种“邪气”侵袭,抑制或
削弱了免疫功能,使“体内大药”不能发挥其功能,中药的作用主要是改善体内环境,为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这或许是中西医治疗病毒性疾病,在思路和治法上的根本区别。
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疾病,就是失衡。治病,就是调衡。中医根据辨证,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其目的只有一个:调衡。利用药物的偏性,调整疾病时的偏态,就是为了给机体创造条件来自我修复。西医针对病毒的“祛邪”和中医针对环境的“调衡”,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达到稳态,机体内的自清理、自保护、自组织、自平衡功能,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工作。一旦人体出现某方面的显态,表明某方面的平衡已被打破。从表观断失衡,用方药调失衡,是中医的智慧。而上工、中工、下工的区别,就在于对隐态的敏锐发现、对显态态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严重势态的驾驭能力。
有些疾病,你改善了它的环境,依靠“体内大药”,就可以康复。但有些疾病,“体内大药”已经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借助直接针对病原的外力,如结核病。找到真正有效的辨病方和病因药(靶方和靶药),在辨证基础上恰当应用,疗效会大大提高。
面对复杂疾病,执简驭繁,是医生智慧和能力的体现;而把握治疗的“度”,是医生水平和经验的体现。“体内自有大药”,治疗只是给它增加助力而已。病重药轻,杯水车薪;病轻药重,徒伤正气。
中医治疗的方向大体可分为两种:祛邪和扶正。即直接针对疾病或病源(正面战场)和(或)充填或协助启用“体内大药”(后方支援)。所以,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应当围绕这两个方向展开。如果眼睛只盯到“祛邪”的指标,就可能埋没了“扶正”的作用。换句话说,起效了的物质基础不一定是中药本身成分或代谢产物,而是“体内大药”。所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眼睛若只盯在了“靶”上,则常常找不到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浓度太低。而在“调态”上,又找不到明确的指标。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中药无效。
治未病
未病
无病就是健康。未病是和已病相对而言的,如果说已病是疾病的显性阶段,那么未病就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隐性阶段。未病,不是无病,是疾病还没有发展到已病的隐性阶段。它提示的是一种迹象,一种倾向,是干预的最佳时机。此时,药量宜轻,丸散膏丹足矣。
治未病,是中医的思想,更应该是中医的行动。观当今社会,未病居多,已病三成,末病数少。社会医疗之资源,却绝大多数花在已病、末病上。与先哲“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古训,差之千里。大多数被认定为未病的病,其诊断指标和疗效判断指标都不够清晰,以至于疗效“说不清”。如果都像糖尿病前期这样,有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治未病的研究就有显示度了。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应该更多地关注未病,因为他们是“前哨”。三甲大医院的医生,除了要真刀真枪地治疗“已病”“末病”之外,也要投出相当的人力物力,把医疗的重心“下沉”和“前移”。至于医生个人,在“未病”“已病”“末病”的哪个方面擅长,就在哪方面着力,不矛盾!
治病如扑火。火势初萌,一瓢水足矣;待火势蔓延升腾,则杯水车薪,然仍有一举全歼之机;待烧成半焦,只有亡羊补牢,期待时日。故治病宜早。早,胜于有力多矣。
“精准扶贫”
汽车在设计时,有一个原理,叫“等强度设计原理”。人的器官,只有在“老死”的状态,才是同步衰老的。而大多数人,是某个器官出了问题,人就“提前报废”了,此时,其他的器官可能还很“年轻”。所以,对已损和易损器官,要实行重点保护。治病就是修理已损,防病就是保护易损。
古代人平均寿命短,除了传染病、战争、饥荒等外力折寿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某一脏器的提前报废而“一击致命”。而西医学可以“挽救濒危”脏器,延长人体脏器“同步衰老”的时间,从而实现“地老天荒”的长寿。那么,中医在预防上如何实现脏器的“同步衰老”?在治疗上如何实现“带病上岗”?这就涉及到“精准扶贫”,而不是“乱补一气”。
换句话说,在预防上,中医能不能实现“大概率预测”某一脏器的“提前报废”,采取“精准扶贫”,而不仅仅停留在某种体质的干预上。
治已病常需用调未病之药论
已病为显,有症可辨,立法不难。难者,从已病推未病而发于机先也。如久病多瘀,虽无瘀象,三七、桃仁之类用之;缠绵多湿,虽苔不腻,白术、茯苓之类用之;老年冠心病,痰瘀之药主打,但健脾培元必随之。此已病用未病之药。
中医讲已病防变。脏腑风湿病,变的重要因素就是反复外感。因此,预防反复感染和及时治疗,就是防变的重要措施。

“虚劳”名释【草根一生】

 体病药论与治未病 (2015-03-06 07:50:10)[编辑][删除]
标签: 

情感

                                                           http://www.kongming.cn/kmdocs/2198/20111219211828/1.png                                          虚劳,一曰虚损。盖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积弱成损也。虚者,空虚之谓。损者,破散之谓。”清·吴谦《医宗金鉴》:“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
   病之缘由,不外乎伤寒、中风、温病、内湿、外伤五类。伤寒者,太阳寒水束表,发热、烦躁、汗不得出,进而少阴厥逆之象,晕厥、呕逆、肢冷。中风者,厥阴风木旋之头面,肋痛、头晕目眩、手足拘谨、口眼歪斜,在于表者,往来寒热,畏风微汗,或低烧不退,或腹痛纳差,或里急后重。温病者,阳明燥金助少阴君火之大热大烦,常有大汗,骨节重痛,不得转侧,急当清热滋阴。内湿者,脾胃内伤湿浊痰重,太阴湿土可化阳明之热,湿热中阻,则食少纳差,常伴有发热、咳喘、胸满腹结,暑时则呕吐、高热、晕厥,当燥湿开窍、补中益气,不可寒凉清消、再至泄泻。外伤者,瘀血停滞或恶血痈疮,发热、肿痛、脓血,当清热解毒、外敷内用方可奏效,避免伤之又伤,以至体虚难复。
  病之感受,不外乎痞、滞、躁、郁、烦五类。《辅行诀》有言,以五行之药,治五行之病,归之于除痞、除滞、除躁、除郁、除烦五大法门。所谓得效,首肯五除,再论去根,已尽世道人情,虽不能釜底抽薪,但可随即而安,亦成医道。
  痞积之中,腹鼓胀满,揉之痞块耸动,虫满呕蛔,食之不入,便之不得,累积于上,可以结胸,土不能生金之故,湿不能燥,停结即成痞块,当以木金助土以生火水之金,前者以火为君,后者以土为君,故而欲以土生金,必须先以火生土,即宣通泻火后,滋补固脱以培土生金,即先去火邪,然后可以扶正。
  痰滞淤积,经络不畅,阻滞烦痒,甚则瘰疬掣痛,三焦水液不得蒸腾液化,下焦湿热,中焦火消,上焦燥灼,是为消渴。汗出痒,上燥下利,谷消而不能生化,则疲倦、燥痛、烦痒。金生水则解,然须土生金,君明则国泰谓之也。不得素食,消瘦之土不能生金耳。
  躁狂妄动,水饮凌心,是水不生木之故。挛急腹痛,便下脓血,或里急而成燥屎,则神志不清,或乱言疾呼。必先使金生水,润燥之后滑泻通利,以免阴津内伤,以至不复。故而除躁最忌大汗之法。
  郁者有六,血郁、气郁、湿郁、火郁、食郁、痰郁,常以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半夏逐一解之。究其根本,乃木不生火之故。木曲直不受约束,得以生发则神情清爽,委屈弯折则郁郁寡欢,不能生火则心虚萎弱,周日默默不得语,心悸动、慌乱,胸闷胁痛,痰浊咳喘。先以水生木,涵养之,柔之,舒展之,疏肝解郁则可木生火矣。
  烦之甚,背痛、头胀、心乱、四逆、咽干燥咳、口舌生疮,内火中生,不得宣泄,乃火不能生土之故。火称少阴君火、少阳相火,皆性烈炎上,且易变化、并发。必木生火以解郁,而后火生土以除烦。火生土之法,固脱生津、清消熄火,则土可生,清胃散、桑菊饮、生脉散、小柴胡汤、四逆汤等可为之。
  大道不必详解,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八宫易卦用八法,评病寻根立五行。体用直指,殊途同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